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297个耀斑-行星际激波-地磁扰动事件,统计研究了耀斑-行星际激波等离子体结构与相应磁扰结构间的关系,新的发现是:当激波面后的磁场南、北分量不大时,激波等离子体结构决定着相应磁扰的基本结构形态,特别是等离子体热状态与相应磁扰的恢复相关系十分密切.由本文定义的激波能量传输指数--FS指数对相应地磁扰动能给出较好的描述.推论:除磁重联这类能量传输机制外,对于行星际磁场南、北分量较小时,还可能存在以等离子体过程为基础的决定磁扰变化结构的太阳风-磁层能量传输机制,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有太阳耀斑系统观测资料以来(1936年至1978年)太阳特大耀斑与磁扰的对应关系。并对不同K_p 类型所对应的行星际空间扰动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了决定磁扰形态特性的行星际传播因素。  相似文献   

3.
贴近度在地磁分类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晶  冯学尚 《地球物理学报》2006,49(6):1588-1594
本文运用模糊数学中贴近度、从属函数和综合评判法,结合日冕物质抛射的太阳观测和其引起的行星际太阳风暴的行星际闪烁观测,提出预测经IPS认证的行星际激波引起的地磁扰动强弱程度的贴近度法.以1997~2003年期间74个IPS认证的CME-激波引起的磁扰事件的分析研究为基础,给出了用来评判磁扰研究的5个聚类指标及它们的加权集,利用综合评判法给出了小、中、大三类事件的典型集.针对每个事件建立模糊集,根据此模糊集与典型集贴近度的大小对磁扰事件进行分类预报.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所研究的74个磁扰事件而言,小磁扰事件预报准确率为53.3%;中磁扰事件预报准确率为100%,大磁扰事件预报准确率为90.20%,此方法平均准确率达到84%,这是模糊数学的贴近度在地磁扰动研究中的一种有效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1982年磁扰期间琼中、北京两站地磁X分量变化的分析,证实了磁层-电离层电动耦合对中纬电离层电流的影响.分析发现:磁静、磁扰条件下的平均日变化中,两站X分量变化在白天有反向的趋势.这表明它们分处于与动力效应对应的电离层发电机电流圈中心之南北两侧.在磁暴主相期间,X分量变化形态与之明显不同,两站地磁南北分量有同向变化,且变幅相近,甚至有时北京站△X更大.对环电流能量增长指数R小于-25nT/h的21次事件所作的时序叠加分析(以R最负时为零时)进一步证明,这种同向变化是普遍存在的.两站零时之△X大小相近,相关系数高达0.98.该同向变化与R指数突然变负密切相关. 以上对比表明,与发电机电流造成两站X分量反向变化不同,同向变化是磁层源高纬扰动电流向中低纬直接穿透的结果.本文对动力和电动耦合两种过程的不同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5.
磁扰的Kp类型与耀斑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了一种简易而又具有物理基础的根据Kp指数分类磁扰的方法,它考虑了急始及主相这两种基本过程之间的关系。 对1936-1958年期间各类磁扰与耀斑活动的统计关系,进一步证实作者以前发现的太阳活动与磁扰关系之间的南北及东西不对称性,也有证据表明,磁扰特性与活动区磁场类型及太阳扰动产物在行星际空间的传播速度有关。 作者提出了一种用行星际激波在螺旋行星际磁场中各向异性传播的图象,试图解释上述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磁台K指数3小时扰幅修正及 K指数计算机标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基本处于磁纬40°以下地区,K指数的3小时扰幅一般取:3-6-12-24-40-70-120-200-300 nT.这一K指数3小时扰幅是以磁纬20.88°的佘山地磁台观测数据为基础,按照Bartels 提出的一系列准则而确定的.然而,由于不同地磁台地磁纬度的不同,K指数的3小时扰幅也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正.本文以北京地磁台(磁纬29.63°)为例,通过频次比较的方法,分别以佘山台K指数和Kp为标准,根据1994~1999年共6年的北京地磁台H分量分均值数据,给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北京地磁台K指数3小时扰幅:3.9-7.8-15.6-31.2-47.5-70-120-200-300 nT.基于这一3小时扰幅,采用修正的FMI方法标定了1997年北京地磁台的K指数.将标定结果与磁暴基础数据库中北京台、佘山台和Kp指数进行频次比对,并进行同一3小时段标定差异统计.数据分析表明,修正后比修正前K指数的标定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1938-1958年间,太阳γ及βγ黑子磁場区的3級与3~+級大耀斑的地磁效应。用相关及迴归分析法,計算了太阳赤緯、日軸方位角及耀斑的日面經緯度等因素对于磁扰的彭响。根据分析結果,繪出了日面地磁扰动等值图。利用水手2号飞船上量譜仪測出的太阳风速度和相应的地磁A_p指数,算出了相关关系,并用此和上述日面地磁扰动等值图配合,推算了在耀斑发生以后,太阳风的径向分量沿地球軌道的分布。参考文內各相应的曲线,可以約略估計出耀斑发生后地磁A_p指数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磁扰日的L电流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电离层风发电机理论,对不同的电导率模型分别计算了磁静日和磁扰日期间不同月相的理论L电流体系。磁静日的L电流主要分布在纬度0°-60°之间的白天一侧,与平均太阴月的L电流相比,白天一侧的电流强度增大了1.2-1.7倍,而夜间减小到十分之一。磁扰日的L电流体系在高纬度区形成特征的电流分布(Lp)。磁扰日期间,极光带电导率的增大不仅影响极光带和高纬度地区的电流分布,而且使中低纬度的L电流增强了20-30%,使赤道电急流增强约20%,并使中低纬电流涡的焦点向高纬移动了4°左右。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极光电集流在sawtooth事件期间的响应情形,本文利用北半球高纬地磁台站的磁场数据,建立了以球元基本电流系反演法求得大尺度电离层水平等效电流系分布的方法,以此研究了2000年9月30日同步轨道LANL卫星观测到的sawtooth事件期间极光电集流的变化.本文将sawtooth注入事件后极区电离层夜侧西向电集流增长的特征,与中低纬地基磁场北向分量正弯扰的特征做比较分析.两者的观测结果都表明在本sawtooth注入事件期间有电流楔的形成,且电流楔约有11 h磁地方时(MLT)的宽度.此外,中低纬磁弯扰达到最大扰动值的时间一般比高纬电集流达到最大扰动值的时间长,说明影响中低纬磁弯扰变化的电流源较丰富.  相似文献   

10.
1900-2000年非偶极子磁场的全球变化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第7代IGRF模型,计算并绘制了1900-2000年(时间间隔为5a)非偶极子磁场的全球分布,计算和分析了各个磁异常中心位置和强度的变化,东亚正磁异常、大洋洲负磁异常、南大西洋正磁异常、非洲负磁异常和北美洲正磁异常是分布范围广、异常强度大的5个磁异常。南大西洋正磁异常是强度最大的磁异常。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东亚正磁异常的强度位居第2位,90年代以后,非洲负磁异常的强度(绝对值)超过东亚正磁异常,成为第2大磁异常。磁异常强度增长最快的是非洲负磁异常、南大西洋正磁异常和大洋洲负磁异常。南大西洋正磁异常和非洲负磁异常是磁异常中心位置变化最快的两个磁异常。  相似文献   

11.
利用低纬地磁子午链上H和D分量的分均值数据 ,分析了 2 0 0 0年 4月 6日磁暴期间磁扰变化的纬度效应 .主要特点是 :(1 )急始期间H分量急始跃变幅随磁纬降低而减小 ,且急始变幅的下降率随磁纬降低而逐渐增大 ;(2 )初相期间H分量第 2峰值的变幅和初相持续时间随磁纬降低而减小 ;(3)主相期间H分量迅速减小 ,并随纬度降低最大变幅明显增加 ;(4)恢复相H分量呈两阶段上升趋势 ,前一阶段迅速上升 ,后一阶段上升速度明显减小 .最后对这些磁扰变化的纬度效应与空间电流体系的密切关系作了讨论 .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地磁活动水平下电离层H+上行的半球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凯  蒋勇  门可佩  黄林峰  傅帅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11):3715-3728
使用FAST/TEAMS仪器在第23太阳活动周下降相的数据,从地磁活动水平的角度,分别分析在磁静日(Kp≤2+)和磁扰日(Kp≥3+)时南(SH)、北半球(NH)高纬(>50°)电离层H+的上行强度,计算其上行率和净上行积分能通量,以期得到H+上行的长期水平并分析地磁扰动期间南、北半球离子上行强度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磁扰期间上行强度显著加强,平静期南、北半球的平均上行率分别是~15%和~20%,而磁扰期的平均上行率分别增强了1.45倍和1.04倍,磁扰期间南半球上行强度的增长更显著;平静期南半球的上行强度小于北半球,但磁扰期两个半球的上行强度相当;磁午夜和黎明区间受地磁扰动的影响最显著,其磁扰期与平静期上行率的比值(S/Q)最大,同时南半球在各个地方时区间的S/Q值均大于北半球;另外,我们发现磁扰期间的上行率在极光椭圆带下边界附近增幅最明显,而积分通量在上边界附近增加显著.上行源区以平静期的源区为中心从日侧极尖区扩展到磁午夜、且向低磁纬延伸,同时,极尖区上行源区在磁扰期有向晨侧偏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2020年新疆于田6.4级地震前电离层扰动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民  刘静  熊攀  周煜林 《地震》2021,41(2):145-157
基于中国区域GPS反演TEC、 JPL TEC mapping、 张衡一号卫星探测等离子体参量数据, 着重分析了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6.4级地震前的电离层异常现象, 结合之前于田发生的两次7级以上地震, 研究认为于田地震前异常集中出现在震前一周内, 以上升异常为主, 异常有明显的局地效应, 部分异常在磁共轭区有同步效应。 多参量综合分析增强了异常的判识能力, 并提高了异常的可靠性。 太阳及空间磁扰活动对电离层地震判识有较大影响, 会极大增加全球异常频次, 但日食现象引起的TEC扰动与地震电离层异常有明显差异, 较易区分, 弱磁扰活动下的地震电离层异常判识能力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4.
利用低纬地磁午链上H和D分量的分均值数据,分析了2000年4月6日磁暴期间磁扰变化的纬度效应。主要特点是:(1)急始期间H分量急始跃变 幅随磁纬降低而减小,且急始变幅的下降率磁纬降低而逐渐增大;(2)初相期间H分量第2峰值的变幅和初相持续时间随磁纬降低而减小;(3)主相期间H分量迅速减小,并随纬度降低最大变幅明显增加;(4)恢复相H分量呈两阶段上升趋势,前一阶段迅速上升,后一了阶段上升速度明显减小。最后对这些磁扰变化的纬度效应与空间电流体系的密切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地电扰动指数GEI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中国大陆地区11个地电场台站5.5年(2012-01-01—2017-05-31)中磁静日和磁扰日的观测数据,并联系地电场变化敏感响应地下介质非均匀性和空间电磁活动的特点,发展了地电扰动指数,即消除静日地电变化的幅值比地电指数(GEI).对比各台站的地电指数与地磁指数,87.43%的单台地电指数D与单台地磁指数K在数值上完全相同或相差1,93.75%的单台平均地电指数Ds与单台平均地磁指数[K+0.5](四舍五入)相同或仅相差1,说明地电指数能用于量化界定地电扰动水平,如同地磁指数量化界定磁扰水平.地电指数将服务于地球电磁环境监测、科学研究等领域,同时也可以用来评估地电场观测数据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自海尔(G.E.Hale)提出太阳耀斑活动的特性为日地关系的重要关鍵这一問題后,近30年来天文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对于耀斑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現象,进行了許多研究工作。爱立生(M.A.Ellison)曾将研究太阳耀斑本身及其所引起的地球物理現象等工作,就其性貭綜合为九个方面.其中联系到地磁方面的为与耀斑几乎同时发生的紫外綫輻射所引起的“鈎扰”,和由于耀斑发射出来的微粒子流在1-2天以后达到地球而引起的“磁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广州地磁台1961年4月至1963年3月记录到的连续磁扰变化,经过模数转换、谱分析和数字滤波,得到了大量不同短周期的磁变事件,再将周期相同的事件取三个月滑动组合求得转换函数。结果表明:广州台不同短周期的磁扰矢量△B在球极坐标上的投影均趋于同一水平面;转换函数A、B及帕金森矢量(Parkinson)长度CP随时间的异常变化与广东省河源县1962年3月19日Ms6.1级地震有关。本文还讨论了该台转换函数A、帕金森矢量长度CP及倾角I与地磁周期的关系,得到周期为9至40分钟时的A、CP、I之年均值与磁变周期呈线性相关。故认为研究广州台地磁周期小于40分钟的转换函数随时间的变化,可获得以电导率异常为标志的地震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8.
利用蒙城地震台近20年的地磁Z分量观测资料,对磁静日幅度、磁扰日幅度和磁静日低点时间的年变化与长期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Z分量日变化特征明显。由此总结出Z分量变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对识别地磁场异常变化或干扰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高纬电离层特性的实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EISCAT雷达资料讨论磁层-电离层耦合的高纬电离层效应。研究表明,即使在夏季极昼情况下,磁扰期间的磁层过程对高纬电离层形态的影响也远大于太阳紫外辐射的作用。高能粒子沉降使电离层E层的电子密度大大增加;而磁层对流速度变大会使F层内电离复合加强。因而,磁扰时经常出现ne(E层)>e(F层)的情况。此现象不仅与宁静时完全相反,而且与中低纬电离层形态变化也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20.
用Kamide-Matsushita方法,在行星际磁场具有较小的北向分量,且|By|>>|Bk|时,对磁语和磁扰状态以及Br>0和By<0等不同情况,分别计算了场向电流引起的电离层电势、电场和电流体系.结果表明,极隙区场向电流的存在使高纬向日面区域的电势发生畸变,当By>0时,无论是磁扰还是磁静日,极隙区电场具有显著的北向分量;等离子体对流有较大的西向分量;电离层电流为东向电流.当By<0时,电场和等离子体对流的方向与By>0时相反;电离层电流在磁抗日有西向分量,但在磁静日没有西向分量.电导率对电场和电流体系的影响十分明显,磁扰极光带电导率增强使电流涡从背阳面向向阳而漂移,与静日相比,磁扰时极隙区场向电流引起的电场畸变更为明显,但电场和电流强度的大小却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