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春芳 《地理教学》2012,(12):43-45
一、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举例说明"是行为动词,属于应用层次认知水平,因此在教学中选取以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牧牛业和西欧的乳畜业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说明该类农业地域类型的一些共性知识,使学生感悟和体会出其中蕴涵的人文地理原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及特点。  相似文献   

2.
王世文 《地理教学》2010,(12):13-14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二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内容是:农业地域的形成以及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的特点、形成条件、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教材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该节教材以陈述性内容为主,思维空间有限,教学中如果按课本顺序让学生一种类型一种类型地学习、建构,显得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不好,学生没有激情。  相似文献   

3.
李淮涛 《地理教学》2011,(13):26-27
一、解读“课标”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关于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多种多样,而本节讲述了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人教版教师用书则对“课标”进行了如下处理:  相似文献   

4.
李志刚 《地理教学》2013,(17):32-34
正"农业"模块作为高中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考纲中是这样要求的:"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农业"模块是历年高考的"高频区",一方面是其内容在高中地理和考纲中的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 本节由前后紧密联系的三部分组成。首先,介绍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如何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为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奠定基础。其次,分析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最后,分析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课标》中的“活动建议”,既是对教材编写者的建议,也是对教师开展教学时的建议。围绕《课标》提出的“活动建议”,突出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方法和过程”,而不是结果。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能力。”例如,《课标》中“标准”要求学生“说出地球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时,“活动建议”是:“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再如,《课标》在要求学生“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时,“活动建议”是:“联系本地实际,  相似文献   

7.
认识、利用和改造山地系统是现代区域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伏北山区农业地域系统的形成、结构、特点和开发方向的探讨,试图为山区农业地域系统研究和伏牛山地开发探索途径和依据。一伏北山区地处豫西中部,包括卢(除南部四乡外)、栾、嵩(除白河乡)三县,洛宁、汝阳大部以及宜阳、灵宝、陕县、临汝的部分山区乡(镇),计76个乡级地域单元,面积12662平方公里,人口162万。海拔高差2000多米,自然条件和资源复杂多样。农业生产活动,在复杂的山地生态环境和低层次的社会经济、技术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空间单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鄂北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该区农业地域条件与生产现状相迭加分异而成的10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存在问题及主要建设措施,进而指出了农业地域类型划分的作用、划分原则和指标的灵活性及其与综合农业区划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冯建美 《地理教学》2011,(7):18-19,50
一、教材分析 在分析了工业的区位因素、区位选择和工业地域的形成之后,教材从传统工业区的概念入手,以传统工业区的典型代表“德国鲁尔工业区”为案例,分析传统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衰落的原因及综合整治的主要措施。使学生通过从“个”推知“类”,通过典型事例理解普遍规律与原理。通过完成“比较德国鲁尔区和辽中南工业区区位形成条件的异同”这个活动,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陕西文学地理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璐 《地理科学》2008,28(1):100-106
文学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角度,用空间的观点来分析研究文学。通过对形成现当代陕西文学地域差异的自然地理因素与人文地理因素研究,探索文学空间分异机制,构建文学地理学相应的理论框架。文学地域差异中最重要的方面是文学发展程度和文学风格的差异。陕西文学发展程度存在地域不平衡,其中地理条件优越,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以及交通要道、文化交流较多的地区多是文学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自然景观的单调与繁复除直接影响着文风的质朴与瑰丽外,更多的通过在地理环境基础上形成的有着独特区域特点的经济类型、生活方式,以及由此所衍生的民风民性等方面曲折地影响着文学家,进而影响其风格。文学的这种空间分异性使文学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在逐一考察和判断106国道沿线典型样带区农业发展现状和地域分异的形成条件及其主导因素基础上,构建了农业地域类型划分指标体系,利用研究区农村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首先,采用层次分析、SOFM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研究区划分为8个农业地域类型区。其次,界定农业地域多功能类型,从农产品供给功能、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及休闲与文化传承功能等多维角度,构建农业地域多功能分区指标体系,并结合区位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8个主导功能亚区。最后,将农业地域类型划分结果与农业地域功能分区结果进行耦合与叠加,获得了106国道沿线典型样带区农业综合区划方案,并就综合区划方案的发展方向和不同类型区域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农业区域是农业生产地域分异规律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它是客观存在的,并有其客观的物质内容和形成基础。农业区域开发是对某一区域内的未利用和已利用但尚有潜力可挖的农业资源,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开发。为使农业区域开发能够顺利达到预期的目标,有必要研究确定相应的依据原则。我认为,农业区域开发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一、整体系统原则。 农业资源是多因素、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综合体,其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具体包括两个原则: 1.整体与局部相互协调原则。其理论依据是,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原理和局部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3.
袁飞林 《地理教学》2011,(19):42-47
一、课标解读 1.学习内容 (1)区位对工农业活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主要包括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两个方面。绝对区位指绝对位置,即位于哪里;相对区位指该地与周围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会影响工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般而言,工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土地、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等)。  相似文献   

14.
甘孜阿坝地区农业类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类型的研究,在国际上已有较久历史,它基本上可归纳为农业经济学和农业地理学两种方向。后者从认识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的条件和特点出发,研究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诸要素的联系,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着重野外地理考察与制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农业类型的研究,在国际上已有较久历史,它基本上可归纳为农业经济学和农业地理学两种方向。后者从认识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的条件和特点出发,研究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诸要素的联系,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着重野外地理考察与制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卢成树 《地理教学》2013,(5):19-20,18
正人口迁移相关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行为条件是"举例",其内涵是教学情境的设定指向需要通过"举例"。笔者审视湘教版教材认为其内容素材选择是以多个例子说明主要的几个原因。例子之间是并列关系,表述简单,可视为运用演绎法解释了各个因素。笔者对"举例"的前限  相似文献   

17.
地貌是自然环境中的基本要素,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业生产、农业地貌条件与国土整治的研究,其前途是极其广阔的。地貌与国土整治应从农业地貌类型分区来研究,从地貌条件与农业生产关系出发来考虑。由于国土规划的性质和内容都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因此,一个地区的农业地貌类型区在地域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往往是取得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地域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文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及GIS技术 ,选取反映地区发展状况的 12项主要指标 ,对西部 10 6个地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分析了西部经济社会地域分异特征 ,揭示了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文章认为 ,影响西部经济社会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包括 :西部自然环境地域分异决定了社会经济地域分异的基本格局 ;农业资源的地域组合决定着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 ;能矿资源的地域组合及开发决定了能矿工业基地和一些矿业城镇的地域分异 ;重要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区域沿主要河流沿岸和交通沿线扩展的点 轴式地域分异规律 ;区位、资源、劳动力、技术、市场、政策等要素的地域组合 ,决定着经济地域类型 ;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在地域分异上较高的相关性 ,导致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不相协调的矛盾十分尖锐 ,生态环境已经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强约束。  相似文献   

19.
鲍辉 《地理教学》2014,(20):11-12
结合阿里巴巴发布的2013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联系高中地理课本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方式中对商业的论述,分析了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的区位因素及新变化,在分析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的同时,更着重分析了如睢宁等后发地区的发展特色,强调了区位因素的变化,归纳了产业地域的形成特色。  相似文献   

20.
穗港澳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8  
把珠江三角洲与香港和澳门作为一个地域整体,从都市区的界定入手,分析了港澳珠地区都市区的特征,探讨了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机制。有利的国际环境、良好的地区条件、资金的集聚、技术和人才的集中、弱化的行政联系、城市地域的扩展、快速非农化以及城乡一体化成为穗港澳都市连绵区形成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