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半干制品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其在不同贮藏温度(4°C、20°C、30°C和40°C)下,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脂肪氧化程度(TBA值)与感官评分各项指标随贮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泥鳅半干制品在不同贮藏温度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品质逐渐下降,贮藏温度越低,品质指标变化越缓慢。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泥鳅半干制品品质变化的关键因子为菌落总数;基于Arrhenius方程,进一步建立菌落总数与贮藏时间、贮藏温度之间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中活化能Ea为26.5 kJ/mol,反应速率常数k0为3186.6,推算得出泥鳅半干制品货架期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较小,该动力学模型可准确预测泥鳅半干制品在4—40°C贮藏温度下的货架期。本研究可为泥鳅半干制品的开发、流通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远洋鲣鱼为研究对象,以传统淡水碎冰保鲜为对照,研究流化冰处理对鲣鱼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4°C冷藏18d后,流化冰保鲜鱼肉pH值、TVB-N、TBA、a*值和菌落总数依次为5.57、10.2mgN/100g、2.87mg/100g、8.92和2.61lgCFU/g,而淡水碎冰保鲜鱼肉各指标已达6.05、20.3mgN/100g、6.60mg/100g、7.16和3.02lgCFU/g,故可知流化冰保鲜处理效果明显优于碎冰保鲜。(2)在25±1°C室温条件下,将冰与鱼放入保温箱内保鲜8h后,流化冰保鲜鱼肉的a*值、pH值、TVB-N、TBA、菌落总数和汁液流失率均显著低于空白和淡水碎冰保鲜处理组(P0.05)。流化冰保鲜可显著减缓鱼体的腐败进程、延长产品货架期,进而满足冰鲜水产品的远洋及长距离运输要求。  相似文献   

3.
王欢  白冬  谢超  林琳  黄菊  梁佳  王婷 《海洋与湖沼》2016,47(2):447-454
本文测定了海捕大管鞭虾(Solenocera melantho)(又称红虾)调理食品在不同温度保藏中的细菌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pH值及感官评价等参数。通过对虾肉色泽、组织质构、风味和外形四个方面的检测,综合各项指标决定将TVB-N作为该产品质量变化和推测货架期时长的关键指标。将各温度下测定的TVB-N值代入线性方程组计算出反应活化能E_a为55.21 k J/mol,指前因子k_0为1.08×10~9。利用Arrhenius方程外推法计算得出在20°C和25°C温度下TVB-N值变化速率常数分别为k_(20°C)=0.1405和k_(25°C)=0.2386,从而进一步确定该条件下保藏的理论货架期分别为153.6d和92.1d。经质构仪分析红虾虾仁的硬度与弹性变化,综合感官评定结果和其它测定值,确定海捕红虾产品在常温贮藏中的货架期为3个月。本研究为常温下红虾调理食品的保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白冬  王欢  谢超  林琳  黄菊  梁佳  王婷 《海洋与湖沼》2016,47(1):221-226
为了预测鲣鱼(Katsuwonus pelamis)调理食品的货架期,将鲣鱼调理食品贮藏在25°C、30°C、35°C温度条件下,通过测定在贮藏期间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过氧化值三个指标的变化,分别对这三个指标与贮藏时间、温度建立一级动力学模型,来预测鲣鱼调理食品的货架期。经计算得出,菌落总数预测模型中的活化能(Ea)及指前因子(k0)分别为30.96 k J/mol和2.06×103,挥发性盐基氮预测模型中的的活化能及指前因子分别为24.35 k J/mol和75.1,过氧化值预测模型中的活化能及指前因子分别为48.75 k J/mol和2.92×106。在32°C和37°C条件下验证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相对误差分别为–5.52%和–6.45%,准确性较好。进一步推算得出,在18°C和23°C常温下贮藏鲣鱼调理食品,产品的货架期为209d和172d。  相似文献   

5.
林琳  孙嫒  谢超 《海洋与湖沼》2014,45(1):178-182
为了预测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鱼干的货架期,对贮藏在30°C、35°C、40°C下的小黄鱼干的品质进行测定,通过测定菌落总数、酸价、过氧化值三个指标在贮藏期间的变化,分别对这三个指标与贮藏时间、温度建立一级动力学方程及Arrhenius方程,建立小黄鱼干货架期预测模型。经计算得出,菌落总数预测模型中的活化能(Ea)及指前因子(k0)分别为29.26kJ/mol和4.46×102,酸价预测模型中的的活化能及指前因子分别为47.05kJ/mol和4.1×105,过氧化值预测模型中的活化能及指前因子分别为49.76kJ/mol和1.53×106。在37°C和42°C条件下验证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相对误差分别为?4.68%和?6.25%,准确性较好。进一步推算得出,在20°C和25°C常温下贮藏小黄鱼干,产品的货架期为500d和352d。  相似文献   

6.
王欢  谢超  孙媛  吴冬梅 《海洋与湖沼》2013,44(4):1095-1102
采用化学分析、质构检测及动力学模型建立等方法, 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即食虾仁在常温保藏中的细菌总数、TVB-N值、pH值、质构特性、色差值及感官评价等参数进行测定。以挥发性盐基氮TVB-N作为货架寿命的关键指示因子, 利用Arrhenius法预测常温流通高水分即食调味虾仁的货架寿命。计算结果Ea为65.26kJ/mol, k0为6.04×109, 进一步推算得到在20℃和25℃常温流通条件下, 即食虾仁产品的货架期为148.61d和94.1d。在25℃保藏3个月的虾仁虽在细菌总数、TVB-N值、pH值、感官评分、质构、色差值等方面均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都在安全范围之内, 不影响其食用价值。本研究为常温流通的即食虾仁产品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鲤鱼在不同保藏温度下的质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者对鲤鱼在冰藏(0-2℃)和常温(10℃、15℃、28℃)的保藏条件下,以TVB-N、K值,细菌总数和感官鉴定为鲜度指标,分析了质量变化。根据综合评定:达一级鱼鲜度的期限冰藏约为10天,常温10℃为3天,15℃为1天;达二级鱼鲜度的期限冰藏为18天常温分别为4天,2天和半天左右。可见,冰藏的保存期比常温保藏延长二周以上。作者认为冰藏是鲤鱼保鲜简便有效的方法。同时也证实了在不同保藏温度下,K值因初期变化显著而可作为高标准的鲜度指标。试验中发现TVB-N在保藏后期与细菌总数和感官鉴定不相符,TVB-N值偏低,其中冰藏鲤鱼尤为明显,此现象在鳙、鲢、鲤冻藏试验中也存在,因此,提出以TVB-N作为腐败指标是否适用于冰藏、冻藏的淡水鱼尚需商榷。  相似文献   

8.
对南京周家山下蜀黄土-古土壤的研究发现,色度参数与其他参数对应关系良好,如亮度(L*)值与有机质含量明显正相关;红度(a*)值与氧化铁含量也有着显著相关性。与西北黄土相比,下蜀黄土经历了较强的风化作用。在其他指标不能很好地记录气候变化和土壤发育的情况下,色度参数可以发展成为一种可靠且简便的古环境研究的潜在替代性指标。在周家山地区,L*值受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较大,碳酸盐由于发生了较强的淋溶而对L*值影响不大。a*值受土壤中Fe元素含量的直接影响,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黄度(b*)值在本区域对气候响应程度有限。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三疣梭子蟹"科甬1号"仔蟹最佳蜕壳环境条件,先采用单因素变量实验设计方法,选取温度、盐度、光照时长、p H和底质五种环境因素,分析其对"科甬1号"仔蟹蜕壳的影响。温度组设置17、20、23和26°C,盐度组设置10、15、25和35,光照时长设置0、12和24h光照组,p H组设置6.0、7.5、8.0、8.5和10.0,底质设置有沙和无沙组。实验结果表明,温度组20°C时仔蟹存活率和蜕壳率最高,但蜕壳所需时间最长,26°C时蜕壳起始最早,所需时间最短,但存活率较低;盐度组中,15和25仔蟹存活率和蜕壳率最高;p H组中,7.5、8.0和8.5仔蟹存活率和蜕壳率最高;有沙组仔蟹存活率显著高于无沙组;而光照时长实验组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得到单因素条件下"科甬1号"仔蟹最佳环境条件:温度20—23°C、盐度15—25、正常日周期光照、p H 7.5—8.5,有沙环境中。利用正交设计实验方法,研究温度、盐度、底质3个因素对"科甬1号"仔蟹蜕壳的影响,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得到"科甬1号"仔蟹最佳环境条件:温度26°C、盐度25,需要有沙环境,并且拟合得到其日存活率线性回归模型以及日蜕壳率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0.
鲫鱼(Carassius auratus)在微冻保鲜过程中的质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研究鲫鱼 ( Carassius auratus)在微冻 ( - 3℃ )保鲜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规律。以感官评价、细菌总数、T- VBN值、p H值、ATPase活性、K值等作为质量指标。实验结果表明 ,微冻可以明显抑制细菌总数的增长 ,维持较低的 T- VBN和 K值。但是 ,微冻条件下鲫鱼的 ATPase活性下降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1.
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研究对象, 首先克隆了热激蛋白70(HSP70)和磷 酸甘油酸激酶(PGK)基因全长序列, 然后研究了0-20μg/mL 水杨酸对高温胁迫下HSP70 和PGK 基 因表达, 以及蛋白核小球藻生长、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获得了蛋白核小球藻HSP70 基 因的cDNA 序列2405 bp, 包括60 bp 的5'-非编码区(UTR)、1959 bp 的开放阅读框(ORF)和386 bp 的3'-UTR 和PGK 基因的cDNA 序列1664 bp, 包括35 bp 的5'-UTR, 1398 bp ORF 和231 bp 3'-UTR. 序列比较和分析表明该蛋白核小球藻HSP70 序列与其它绿藻的同源性高达83%-91%, PGK 为 70%-75%.荧光定量PCR 结果显示随着水杨酸浓度的增加, HSP70 和PGK 的表达量在12h 和24h 均有所增加, 而在10 μg/mL 水杨酸浓度下表达量最大, 12h 时分别为对照组的2.57 倍和1.56 倍, 24h 则为1.71 倍和1.79 倍。1-20μg/mL 水杨酸可促进该藻的比生长速率、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的升高。 本文结果表明一定浓度水杨酸对高温胁迫蛋白核小球藻有缓解作用, 且5 和10 μg/mL 水杨酸的效果 最显著。  相似文献   

12.
采用捕食者.猎物间捕食效应研究方法,研究了日本鳗鲡对3种体长规格日本沼虾的捕食效应.结果表明:(1)日本鳗鲡与日本沼虾的主要活动时段均为17:00至翌日5:00,期间日本沼虾的活动量随其体长规格的增大而减少,日本鳗鲡的主要捕食时段为0:00-5:00,其对体长2.4cm左右的日本沼虾有较强的追捕行为;(2)日本鳗鲡对日...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针对黄海绿潮早期发生过程,以浒苔生殖细胞附着生长特征为切入点,以其主要原因藻种浒苔(Ulva prolifera)为材料,对比研究了不同材料附着基质对浒苔孢子附着萌发的影响。发现孢子在2—6h内的附着率达到80%,尤其是在前2h内的附着速率最快,而且在不同材料的基质上都能完成附着萌发,但萌发数量存在显著差异性,孢子在紫菜养殖筏架相关材料(塑料、竹片、尼龙网衣、塑料网衣)上的萌发率显著高于浅滩、礁石和养殖池相关材料(细砂、海泥、石块)。浒苔孢子还可以在藻段上完成附着萌发,而橡胶和鱼粉袋相关材料对浒苔孢子的萌发存在抑制作用。对比浒苔孢子和配子的萌发特性发现两者有异同点,两者在塑料、竹片等筏架相关材料上萌发率均较高,而孢子在藻段以及橡胶浸出液和鱼粉溶液中的萌发数均显著高于配子。本研究发现紫菜养殖筏架更有利于浒苔孢子的附着萌发,这进一步说明苏北浅滩数十万亩的紫菜养殖筏架在绿潮早期形成过程中为浒苔孢子提供了重要的附着基质。本研究结果将为探讨紫菜养殖筏架在绿潮早期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为养殖筏架防附着材料的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p.)是一类感染海水甲壳类的致病性寄生甲藻,在全球主要经济蟹、虾类中频繁导致流行性病害,严重危害我国沿海重要经济蟹类的渔业生产。为进一步厘清血卵涡鞭虫的生活史,通过血涂片法、H&E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和体外培养方法系统研究了从我国沿海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中分离的血卵涡鞭虫株系的生活史,描述并比较了血卵涡鞭虫在宿主体内(血淋巴、组织)和体外培养体系中各生活史阶段的细胞形态,并进一步探究了温度对血卵涡鞭虫生活史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血卵涡鞭虫在感染宿主过程中经历了丝状滋养体、类变形虫滋养体、蛛网状滋养体、团块状聚合体、孢子母细胞、孢子前细胞和孢子等生活史阶段。温度显著影响血卵涡鞭虫的细胞生长发育与增殖过程;在实验低温(10℃)和高温(30℃)条件下,血卵涡鞭虫不能在宿主体内顺利寄生增殖;在15~25℃范围内,温度越高其细胞生长发育及细胞增殖速度越快,而在15℃和20℃条件下,血卵涡鞭虫可在感染的天津厚蟹体内产生大量游动孢子并释放到水体中。  相似文献   

15.
马薇薇  王楠  孙妍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23,54(6):1622-1633
黄海绿潮起源于苏北浅滩,每年夏天漂移到青岛沿岸泛滥成灾,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苏北浅滩受沿岸径流输入影响,盐度变化范围大,青岛海域盐度较稳定,稍高于苏北浅滩。盐度对浒苔微观繁殖体萌发、藻体生长及繁殖过程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室内连续受控实验,系统研究了固定盐度(5、10、15、20、25、30、33、35)和变化盐度(盐度逐渐降低)对浒苔微观繁殖体固着、萌发、藻体生长和繁殖不同阶段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固着阶段,盐度5不利于浒苔微观繁殖体的固着,盐度10~35对微观繁殖体固着的影响不显著,相同盐度下,孢子的固着量显著高于配子。萌发阶段,不同盐度(5~35)及不同盐度变化形式对微观繁殖体(孢子和配子)的萌发没有显著影响,孢子的萌发速度快于配子,最终均能完全萌发。生长阶段,低盐(5~15)不利于浒苔幼苗的生长。繁殖阶段,当盐度≤10时,浒苔不进行生殖活动;盐度15~35范围内,浒苔可以产生微观繁殖体,完成一个完整的生活史;在绿潮形成过程中,孢子的生殖策略为K对策,配子的生殖策略为R对策。上述结论表明,在苏北浅滩和青岛海域,盐度不是限制浒苔发生发展及繁殖过程的关键环境因子,明确了盐度在绿潮发生...  相似文献   

16.
环境因子对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丝状体孢子放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本实验室保存的萱藻丝状体为材料,研究了温度(7—27℃),光照强度[18—126μmol/(m2.s)]和丝状体生物量(0.1—1.6mg/ml)对萱藻孢子放散的影响。结果显示:(1)温度为12℃最适宜萱藻孢子的放散,在此温度下,孢子放散量大,放散速度快;(2)光照强度对孢子的放散具有重要影响,72μmol/(m2.s)为刺激萱藻孢子放散的最佳光照条件;(3)萱藻丝状体生物量过低,则孢子放散量较小无法达到采苗要求,而过高亦会抑制孢子的放散,生物量为0.8mg/ml时最适宜孢子的放散。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年龄组白斑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统计分析表明:1龄组保留了对体重影响极显著的4个性状,其对体重的决定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体高体长尾柄长吻长,4个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指数高达0.915,充分说明保留的性状是影响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2龄组保留了体长和体高,体长高于体高对体重的决定程度,2个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指数最高为0.99;3龄组保留了全长、体长、体高和吻长,对体重的决定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体高全长体长吻长,4个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指数高达0.936。同时以体重为依变量(y),形态性状为自变量(x),分别建立了3个年龄组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并且详细的分析了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该研究可为白斑红点鲑的选择育种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探讨肌肉注射不同浓度的紫锥菊提取物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250±20)g的大菱鲆作为试验动物,分别注射10、20、40mg/m L浓度的紫锥菊提取物,试验共进行28d,每隔7d采集血液测试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第28天用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攻毒,连续观察7d,测定其免疫保护率。结果显示肌肉注射紫锥菊提取物对大菱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溶菌酶活力(LSZ)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吞噬细胞吞噬率(PP)的影响显著(0.01P0.05),对吞噬细胞呼吸爆发活力的影响极显著(P0.01)。攻毒试验表明,紫锥菊提取物能够降低迟缓爱德华氏菌攻毒后鱼的死亡率,提高其免疫保护率,尤其是40mg/m L组。本试验研究表明,紫锥菊提取物能显著的提高大菱鲆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且以注射浓度40mg/m L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对500个成体青蛤分别用鳗弧菌和生理盐水注射,在感染后3h、6h、12h、24h和36h分别取不同处理组的肝胰脏、鳃和闭壳肌组织,测定上述样品的碱性磷酸酶(ALP)及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分析鳗弧菌对青蛤体内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鳗弧菌感染组的ALP与ACP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胰脏鳃闭壳肌,其中青蛤肝胰脏和鳃组织中ALP和ACP活性均有显著升高的趋势,并且在12h时达到最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而青蛤闭壳肌组织中侵染组ALP和ACP活性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鳗弧菌对青蛤的磷酸酶活性影响较大,对其免疫防御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