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世界多个国家短时间内流行传播,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作为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可以对疾病的防控及诊疗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临床诊断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的相关分析,研究其临床表现与CT表现,探讨CT在新冠肺炎中的应用价值,为将来疫情防控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OVID-19)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特征,加深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民众和医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和防控能力。方法:对已确诊的12例COVID-19患者进行高分辨CT检查及三维重建,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CT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确诊病例临床表现以发热、干咳为主;实验室检查结果主要为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及百分比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CRP)增高,肌酶、肝酶和乳酸脱氢酶不同程度增高;胸部CT特征主要表现为双肺胸膜下多发散在磨玻璃样密度影(GGO)、病变多位于胸膜下、肺野外带及双肺后部,局部可见“铺路石征”、“支气管充气征”,支气管壁增厚等征象,胸腔积液及淋巴结增大相对较为少见。结论: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或咳嗽,胸部CT表现双肺外周和后肺有明显的磨玻璃影,伴有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表现有助于COVID-19患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评估。   相似文献   

3.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短时间内在全球各大洲爆发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对COVID-19临床及影像的认识是对该传染性疾病有效防控及诊治的关键,胸部CT检查作为COVID-19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在疫情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根据中国境内核酸及临床诊断的新冠肺炎患者的相关研究,总结其临床与CT表现。   相似文献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在全世界多个国家暴发,如何提升早期筛查率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中国新冠肺炎的早期筛查及疾病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提升广大影像医生对肺炎诊断的准确性尤其重要。本文旨在述评CT在新冠肺炎筛查中的应用价值、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比较新冠肺炎与其他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等的CT表现差别,以期在今后的疫情防控中CT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帮助即早发现并隔离病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下,影像科如何结合院感防控,做好“复工复产”批量CT检查流程的应急优化调整。方法:回顾性总结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复工复产”期间,面对复工复产体检人员众多,筛查医院相对集中的情况,我院影像科结合院感防控,优化CT检查流程所获得的实践经验。结果:优化流程后,疫情期间CT日均检查量为694例,人均检查时间由4 min降为2.5 min,效率提高了37.5%。胸部CT报告出具时间由2 h降为30 min,效率提高了75%。我科102名医务人员均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情况。结论:通过分工定责的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严密高效地检查流程的制定,科学地院感防控及消毒管理方案的执行、员工的后勤保障工作的开展等优化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复杂形势下大批量的体检CT检查,为助力“复工复产”的稳步推进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CT检查在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自2020年1月19日至2月19日所有胸心组CT检查病例8 864例,对这些患者的CT诊断结果等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结果:CT诊断结果怀疑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病例当中有77.17%的人确诊。55名出院患者在住院期间人均CT检查次数为4次,出院后有23名患者进行过CT复查。结论:影像学检查不能代替核酸检测,但是在新冠肺炎的筛查和治疗情况评估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胸部表现与实验室检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2月17日我院收治的10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影像检查结果,分析各项血常规检测指标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异常变化、胸部CT影像表现。结果:10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多数表现出血沉、淀粉样蛋白A (SSA)、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LDH)、D-二聚体(D-D)水平异常升高,少数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异常升高,降钙素原水平异常升高,极少数患者表现出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异常升高或异常降低;患者多数表现出氧分压(PO2)水平异常降低,但总体PO2水平升高;部分患者表现出二氧化碳分压(PC02)水平异常升高,但并未影响总体PC02水平。PH总体水平表现正常。治疗前行CT检查,主要表现为两肺以小叶内间隔增厚为主的片状磨玻璃影、片状渗出实变影,以双肺胸膜下明显。经治疗好转后复查CT,显示患者实变影明显减少,网格影及条索影明显增加,磨玻璃影贯穿疾病始终,影像滞后于临床。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多项血常规及血气分析指标会出现明显异常,且CT片检查可较好地反映病变的动态变化,对实验室指标进行动态监测,结合CT检查结果可帮助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nCoV)的X线、CT表现,为临床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至2月25日我院发热门诊的1028例患者,均进行X线检查,其中18例核酸检测确诊为2019-nCoV,6例同日行CT检查,9例于1周内进行影像学复查。结果:18例确诊的2019-nCoV患者,4例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重,14例X线表现为肺内单发或多发病灶。好发部位为肺下叶,单侧肺下叶病灶9例,双肺下叶病灶3例,双下肺合并双肺上叶病灶2例。6例同日进行CT检查,1例CT正常,3例发现X线胸片未显示的小片状磨玻璃影,2例CT显示的病灶较X线片多,CT表现以双肺胸膜下分布为主,可伴空气支气管征且小叶间隔增厚。6例患者1周内复查X线片,3例复查CT,其中1例CT显示磨玻璃影吸收,8例显示病变进展,范围较前增大和病灶增多,以双下肺外带为著。结论:新冠肺炎胸部X线及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肺结节网络影像学图文问诊情况的分析。方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开放针对肺部病变的网络公益图文问诊,共收到83例肺部疾患患者中的肺结节患者的影像学网络就诊信息,包括年龄、性别、问诊原因等,对肺结节的影像学表现、诊断等进行统计分析,反映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益肺结节影像学网络图文问诊肺结节的特征。结果:新冠肺炎期间的网络公益图文问诊的肺结节患者73人,有71例患者的87枚肺结节满足网络图文问诊要求,问诊患者平均年龄约35岁,影像学发现良性的肺结节占87.4%(76/87),不确定结节占8.1%(7/87),恶性肺结节占4.6%(4/87),并给予了相应的处理意见。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肺结节的影像网络图文问诊是可行的,问诊以青年人为主、肺结节影像学表现绝大多数为良性肺结节,也发现了早期肺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数字床旁胸部摄影(简称床旁胸片)与胸部CT扫描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调取分析2022年12月10日至2023年1月1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确诊收治的4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影像学与临床资料;依据实验室诊断和临床划分新冠肺炎的标准,多学科专家联合诊断,入组43例患者均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患者;43例患者均进行床旁胸片摄影,其中6例患者在症状相对平缓的前提下进行胸部CT扫描;床旁胸片复查时间间隔1~5 d,复查次数1~4次;胸部CT扫描复查时间间隔1~4 d,复查次数2次;观察分析受检者胸片和胸部CT扫描的影像学图像表现。结果:43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首次床旁胸片示双肺斑片状实变影并累计两个肺野以上者25例,双肺胸腔积液6例,单侧肺部渗出实变影18例,单侧胸腔积液4例,心外形增大合并肺水肿7例,疑似肺内肿瘤团块影2例;6例接受胸部CT扫描患者双肺多发磨玻璃影6例,斑片影,网格状影,叶间隔增厚,病变区域内可见肺血管及亚支气管增粗;复查床旁胸片双肺斑片密度增高影面积扩大5例,新增胸腔积液2例;复查胸部CT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通过64层螺旋CT螺距参数的设置,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筛查的辐射剂量和扫描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选择需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患者,按扫描时间随机分为大螺距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例。大螺距组选择1.375∶1螺距,对照组选择0.984∶1螺距。对肺纹理、支气管、纵膈结构的图像质量;胸主动脉、竖脊肌、双肺肺实质;辐射剂量的客观数据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32例图像均符合影像诊断要求。伪影、肺纹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右肺CT值分别是(-804.62±45.43) HU和(-852.12±28.13) HU、左肺CT值分别是(-808.13±37.74) HU和(-858.77±19.95) HU,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扫描时间分别为(2.14±0.15) s和(3.14±0.28) s,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记录所得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是(7.88±0.89) HU和(11.17±1.08) HU、剂量长度乘积(DLP)是(279.14±36.33) HU和(387.25±47.86) HU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是P<0.05),有效剂量(ED)分别是(3.91±0.51) HU和(5.42±0.67) HU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CT筛查检查中,使用大螺距扫描,能够减少辐射剂量、显著缩短了扫描时间,在不影响病灶诊断的前提下,降低病人接受到的辐射剂量和放射技师感染的风险,具有实际工作意义,有待进一步推广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各临床分型的CT表现,分析人工智能辅助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结合“uAI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析系统”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2月25日收治的临床及CT资料完整的44例COVID-19病例。结果:①CT表现临床轻型患者4例,胸部CT呈阴性。临床普通型患者32例,CT表现为单侧或双肺多发病灶,呈片样或楔形样磨玻璃影,其内可见血管及支气管穿行,常伴有小叶间隔增厚,可见“铺路石”征及支气管充气征,部分病变内部可见小范围肺实变。临床重型/危重型病例共8例,CT表现为病变范围广泛,磨玻璃影、实变及纤维条索混杂,多伴有“铺路石”征、支气管充气征。②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病灶标记范围与肉眼观察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4例轻型患者病灶总体积显示为零。32例临床普通型患者病灶总体积为(109.9±94.9) cm3,病灶内部磨玻璃影体积为(55.3±50.4) cm3,实变体积为(34.9±35.0) cm3。8例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灶总体积为(858.1±351.9) cm3,病灶内部磨玻璃影体积(486.7±204.0) cm3,实变体积(204.1±119.3) cm3。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的病灶总体积、内部磨玻璃体积及实变体积组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提供的各肺叶病灶占比进行统计,临床普通型患者肺损伤评分为(3.8±1.2)分,重型/危重型患者肺损伤评分为(10.4±5.1)分,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以5.5分为肺损伤界值时,预测临床分型的效能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996。结论:COVID-19的CT表现为多发的肺外围或胸膜下的磨玻璃影,其内含正常走行的血管及支气管,病变范围增大、增多或实变代表病情进展。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可有效识别COVID-19病灶,提供病灶总体积、内部磨玻璃影及实变体积相关数据,对患者肺损伤程度进行准确量化评分,为临床预后评估提供帮助,同时提高影像医师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表现,为早期发现、诊断、隔离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例确诊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和胸部CT影像表现,重点观察CT病灶的密度、大小、形态、数目及分布情况。结果:8例患者均可见磨玻璃影(部分可见亚实性磨玻璃影)、其形态不一,数目较多,以双肺外周及下叶分布为主,并见小血管影增粗(n=8)、细网格影(铺路石征)(n=6)、支气管充气征(n=5)、支气管壁增厚(n=4)、条索影(n=3)等伴随征象。2例合并双肺下叶实变影,1例患者见微小结节,周围可见晕征。8例患者均未见胸腔积液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COVID-19胸部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胸部CT检查对患者的早期筛查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解封城后复工复产等接受CT检查者剧增,影像科结合院感防控是如何做好大量CT检查优化流程应急方案探讨的。资料与方法:在医院大力支持下,科室先将受检者分为多区疏散及医技一岗多人制的方法。受检者分为4区:疏散区、等检区、待检区和取胶片报告区;每个区域有专人负责引导,每10人一组并且人与人之间距1.5m以上,由引导员从疏散区带到等检区按先后顺序登记并等候,再带到待检区依次检查,检查结束后到取胶片报告区等侯取报告结果。结果:通过对一周的总结与上年同期比较,最多一天,CT日工作效率提高了38.77%,平均一周的工作效率提高了32.52%。优化检查流程后一周来受检者投诉率及错误率降为零,CT报告结果由原来2~4h缩短1h以内。结论:在COVID-19疫情非常时期,大量CT检查时优化检查流程是非常必要的、可行的,值得推广在以后受检者量大的特殊检查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