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8 毫秒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世界多个国家短时间内流行传播,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作为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可以对疾病的防控及诊疗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临床诊断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的相关分析,研究其临床表现与CT表现,探讨CT在新冠肺炎中的应用价值,为将来疫情防控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OVID-19)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特征,加深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民众和医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和防控能力。方法:对已确诊的12例COVID-19患者进行高分辨CT检查及三维重建,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CT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确诊病例临床表现以发热、干咳为主;实验室检查结果主要为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及百分比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CRP)增高,肌酶、肝酶和乳酸脱氢酶不同程度增高;胸部CT特征主要表现为双肺胸膜下多发散在磨玻璃样密度影(GGO)、病变多位于胸膜下、肺野外带及双肺后部,局部可见“铺路石征”、“支气管充气征”,支气管壁增厚等征象,胸腔积液及淋巴结增大相对较为少见。结论: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或咳嗽,胸部CT表现双肺外周和后肺有明显的磨玻璃影,伴有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表现有助于COVID-19患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表现为多发磨玻璃影(GGO)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CT及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影像征象,同时对CT征象及相应的病理基础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2例表现为多发GGO样COVID-19患者中,发热11例,咳嗽7例,病灶数量≤5者2例,病灶数量6~10者2例,数量>10者8例;累及上叶10例,中叶和舌叶10例,下叶11例,同时累及上中(舌叶)、下叶者9例;小叶间隔增厚11例;病灶伴实变7例;胸膜改变11例,其中胸膜增厚10例,叶间裂少量积液1例。所有患者未见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表现为多发GGOCOVID-19患者的CT及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结合2019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患者肺CT影像学特征,提出一种多级空间注意力机制(ML-SAM)下的肺CT图像自动诊断模型,探讨该模型在COVID-19辅助诊断上的价值。方法:收集目前公开的COVID-19患者肺CT数据样本,在深度迁移学习框架下引入空间注意力多级聚焦策略,将数据样本、注意力机制与深度迁移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相结合,构建可在肺CT图像上自动诊断COVID-19肺炎的融合模型。结果:本文建立的融合模型对肺CT图像具有较好的分类性能,模型对COVID-19的正确识别率可达95%,同时实现了弱监督条件下肺CT图像关键特征的有效聚焦和提取。结论:本文建立的融合模型可被放射科医生或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作为COVID-19爆发期间快速、有效筛查COVID-19病例的智能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CT检查在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自2020年1月19日至2月19日所有胸心组CT检查病例8 864例,对这些患者的CT诊断结果等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结果:CT诊断结果怀疑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病例当中有77.17%的人确诊。55名出院患者在住院期间人均CT检查次数为4次,出院后有23名患者进行过CT复查。结论:影像学检查不能代替核酸检测,但是在新冠肺炎的筛查和治疗情况评估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融合模型鉴别诊断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其他病毒性肺炎的应用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8岁以下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山西省儿童医院及太原市妇幼保健院核酸检测新型冠状病毒阳性肺炎并接受胸部CT扫描的49例患儿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同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核酸检测新型冠状病毒阴性但感染其他单种病毒的病毒性肺炎9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从首次平扫胸部CT图像中提取出病毒性肺炎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临床组学模型和融合模型。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各种模型的诊断性能。结果: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中鉴别诊断COVID-19组和非COVID-19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4,灵敏度为86.1%,特异度为75.2%,准确度为84.3%;在测试集中鉴别诊断COVID-19组和非COVID-19组的AUC为0.839,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72.1%,准确度为86.4%。临床组学模型在训练集中鉴别诊断COVID-19组和非COVID-19组的AUC为0.8...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薄层平扫CT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收集2022年11月至12月我院感染科确诊COVID-19且胸部CT表现阳性的患者153例,所有患者自发病后1~14天行胸部薄层平扫CT检查和有较完整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60岁和> 60岁)和发病与CT检查的时间间隔(≤7天和> 7天)将患者各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T表现特征的差异性。结果:153例COVID-19患者中,累及肺部(100%)、血管(93.5%)、气道(73.4%)和胸膜(70.1%),其中年龄组间的对比显示病变数量、部位、大小、容积和束带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与CT检查时间间隔分组患者之间,病变的形态、密度、机化和纤维化以及胸膜受累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部薄层平扫CT可明确早期COVID-19的病变位置和范围,对COVID-19的定性诊断和鉴别有一定的特征,即以形态的多样化、胸膜内和血管周分布、肺泡为单元的间质性病变、早期混合性磨玻璃影常伴明显的机化和纤维化、胸膜局限性增厚而胸水极少等有助于COVID-19的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后发生新冠肺炎的危险因素,增强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的认知,为其临床诊治与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内蒙古自治区某新冠肺炎指定治疗医院399例COVID-19患者,回顾分析奥秘克戎病毒引起的新冠肺炎的特征与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发生新冠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基础疾病史、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症状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IL-6、C反应蛋白差异有显著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内分泌疾病史以及ORF1ab基因的CT值可能为发生新冠肺炎的危险因素;白蛋白则为保护因素。结论:年龄、基础疾病史以及C反应蛋白/IL-6升高,均会导致COVID-19患者发生新冠肺炎,应根据疾病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开展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首次临床和CT特征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临床确诊COVID-19患者的首诊症状、一般炎症指标和胸部CT,包括13例重型/危重型和77例轻型/普通型,并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相对于轻型/普通型COVID-19患者,重型/危重型最重要的临床特征为年龄较大,一般炎症指标上升,胸部CT显示肺部炎症指数(PII)更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C-反应蛋白(CRP)、PII区分重型/危重型和轻型/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灵敏度分别为69.2%、69.2%,特异度分别为83.1%、87.0%,曲面下面积(AUC)分别为0.775[95% CI (0.649,0.901);P=0.002]、0.770[95% CI (0.621,0.920);P=0.002],其联合的AUC为0.785[95% CI (0.644,0.927);P=0.001]。结论:重型/危重型和轻型/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症状、炎症指标和胸部CT特征具有显著性区别,结合年龄、CRP和PII的检查,有助于早期识别重型/危重型COVID-19和评估其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解封城后复工复产等接受CT检查者剧增,影像科结合院感防控是如何做好大量CT检查优化流程应急方案探讨的。资料与方法:在医院大力支持下,科室先将受检者分为多区疏散及医技一岗多人制的方法。受检者分为4区:疏散区、等检区、待检区和取胶片报告区;每个区域有专人负责引导,每10人一组并且人与人之间距1.5m以上,由引导员从疏散区带到等检区按先后顺序登记并等候,再带到待检区依次检查,检查结束后到取胶片报告区等侯取报告结果。结果:通过对一周的总结与上年同期比较,最多一天,CT日工作效率提高了38.77%,平均一周的工作效率提高了32.52%。优化检查流程后一周来受检者投诉率及错误率降为零,CT报告结果由原来2~4h缩短1h以内。结论:在COVID-19疫情非常时期,大量CT检查时优化检查流程是非常必要的、可行的,值得推广在以后受检者量大的特殊检查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临床表现及胸部CT特点,旨在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并对疾病诊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方法:收集东莞市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70例。所有病例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查,69例行胸部CT检查,层厚1.25 mm、层距1.25 mm。图像评价主要观察以下指标:肺内病灶部位与数量、分布、外部形态或形状、密度、内部特征、边缘、晕征以及肺外征象。结果:男性37例,女性33例,年龄平均(41.29±17.86)岁。首诊症状发热45例(占比64.29%),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者67例(95.71%),淋巴细胞计数减低52例(74.29%),C-反应蛋白升高43例(61.43%)。胸部CT影像学表现:69例胸部CT检查中肺炎表现者55例,其中单肺病灶21例,双肺多发病灶34例。分布以外周胸膜下为主42例,病灶形态呈现多样性改变,可见片状或斑片状、结节状、条索状。病灶密度多不均匀。病灶边缘模糊者44例,出现晕征改变35例。55例均可见磨玻璃密度影改变,网格样改变37例。病灶内部支气管血管异常52例。胸膜异常改变38例。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与CT表现具备一定的特征,结合流行病学史及CT的特征表现诊断不难,但是该病的特殊表现应予以重视并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表现,为早期发现、诊断、隔离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例确诊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和胸部CT影像表现,重点观察CT病灶的密度、大小、形态、数目及分布情况。结果:8例患者均可见磨玻璃影(部分可见亚实性磨玻璃影)、其形态不一,数目较多,以双肺外周及下叶分布为主,并见小血管影增粗(n=8)、细网格影(铺路石征)(n=6)、支气管充气征(n=5)、支气管壁增厚(n=4)、条索影(n=3)等伴随征象。2例合并双肺下叶实变影,1例患者见微小结节,周围可见晕征。8例患者均未见胸腔积液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COVID-19胸部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胸部CT检查对患者的早期筛查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Ma  Jin  Xu  Jian  Zhao  Xiaoli  Huo  Shouliang  Duan  Xiaoli  Mu  Yunsong  Wang  Ying  Wei  Yuan  Chang  Jiang  Jin  Xiaowei  Wu  Fengchang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2022,65(6):1047-1056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is the most serious infectious disease pandemic in the world in a century, and has had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health, safety, and...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4例,女12例),分析其胸部高分辨CT表现,重点观察病变形态、分布以及病变区有无肺血管增粗、支气管充气征、小叶间隔增厚。结果:26例COVID-19患者中病变分布于肺周围区20例,其中17例胸膜下区;18例累及双肺,8例累及一侧肺;单个肺叶受累6例,2~4叶受累10例,5叶受累10例;单发病灶3例,多发病灶23例;以单纯磨玻璃密度影(pGGO)为主要表现19例,混合性磨玻璃密度影(mGGO)11例,肺实变伴周围磨玻璃密度影(GGO)4例;1例初次CT检查表现为直径3mm大小的磨玻璃密度影,4天后复查CT时病灶明显增大,呈斑片状混合磨玻璃密度影;病变区血管增粗17例,占65.4%;支气管充气征15例,占57.7%;小叶间隔增厚16例,占61.5%;以铺路石征为主要表现8例,占30.8%。单侧少量胸腔积液3例,纵隔淋巴结增大1例。结论:COVID-19的高分辨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影伴病变区血管增粗、支气管充气征及小叶间隔增厚提示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