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湿地景观变化对水禽生境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湿地是自然界重要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类型,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功能,是水禽赖以生存的重要繁殖地和越冬地。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湿地景观巨大变化,不仅改变了湿地景观原有的功能,而且在景观或区域水平对水禽的生存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湿地景观变化主要在湿地大面积丧失、湿地景观异质性变化和湿地景观破碎化等方面对水禽需求的生境类型和生境要素产生重要影响。我们从湿地景观变化的特征出发,概述了国内外湿地景观变化对水禽生境的影响。发现该方面的研究在研究思路方面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随着对水禽保护的重视,研究和保护战略从过去的研究和保护物种途径转到保护物种所生存的生态系统和景观——即水禽生境的研究和保护受到高度重视;另一方面的变化是研究方法的进步。主要表现为结合野外调查,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研究水禽生境时空变化及其对水禽种类和种群数量的影响。最后应用累积效应的原理和方法,对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展望,提出一些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大庆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以石油资源、草场资源和耕地资源发展起来),是人地关系作用最强烈的区域之一,也是土地利用发生急剧变化且具有特色的区域.揭示本区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对于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及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为此,本研究基于大庆市1978、1988、1992、1996和2001年5个时段的MSS和TM影像,获取20a来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以GIS技术为数据集成分析平台,计算湿地景观格局指数和各湿地景观类型的时空转移过程,以期从景观格局的角度定量刻画区域湿地景观过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和由此产生的湿地生态安全威胁.结果表明,区域内耕地不断增加,建设用地的扩大,以及湿地盐碱化和草甸化过程,是湿地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地利用造成的湿地景观分割、景观破碎和景观迅速减少,对生物多样性安全、水资源安全和人类健康安全等产生威胁;因而,应根据人类与自然共生原理,对不同湿地进行景观生态的分析、评价、规划和设计,逐步恢复原有的自然湿地景观,使其发挥多种湿地功能.  相似文献   

3.
北京湿地景观监测与动态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是地表最重要的景观覆盖类型和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功能.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影响造成湿地景观的巨大变化,不仅改变了湿地景观原有的功能,而且对湿地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北京湿地为研究区域,将马尔科夫过程模型引入到湿地景观格局分析和预测中,采用遥感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利用1996、2001与2005年Landsat TM影像为信息源,分析了北京湿地景观格局演变过程.研究结果标明:北京地区的湿地资源面积呈现显著退化趋势,湿地面积由1996年的62869.64 hm<,2>减少到2005年的31416.311hm<'2>;北京湿地斑块趋向于不规则,破碎化程度增强导致湿地易消退,湿地功能难以发挥;在现有的人类作用强度的情况下,北京湿地景观格局可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天然河流达到10.93%,人工水域占99.17%.研究结果为北京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与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空间演变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GIS技术、RS影像和Fragstats3.3等景观统计软件,从景观面积变化、景观斑块特征和景观整体水平格局等方面,对比研究了黄河三角洲2000年和2009年湿地不同时空尺度的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0 a间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海岸线和陆地面积整体呈增长趋势,天然湿地面积急剧减少,平均分维数大部分降低,湿地景观破碎度降低,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增加,蔓延度指数增加。湿地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反映了旱田及水田的大面积种植,盐田养殖业的大力发展以及石油开采等人为活动对景观格局的深刻影响,人类活动已经成为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鸭湖湿地公园湿地恢复与建设实践,总结了野鸭湖湿地公园在湿地保护与开发建设方面的经验,尤其在建设湿地园林绿化景观、科学配置湿地植物、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同时,分析了野鸭湖湿地的资源优势与不足,提出了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3S技术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和经济与社会价值,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宝库与生存环境。湿地研究已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成为国际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3S技术的发展为湿地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主要论述了3S技术在湿地资源调查、湿地动态变化监测、湿地景观变化分析、湿地制图、湿地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概况;在此基础上概要论述了3S技术在湿地研究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最后论述了3S技术在湿地研究应用中的发展前景。提出应加大3S技术集成的深度,加强3S技术在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环境效益、湿地边界确定及湿地资源管理等研究中的应用,把对湿地资源信息的分析和处理提高到研究湿地空间的规划和决策层面上,为管理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7.
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与区域持续发展   总被引:35,自引:7,他引:35  
辽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在、类型多、景观结构复杂多样,在该区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在建立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分类系统基础上,对该区湿地资源现状与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该区现有湿地314857hm^2,占全市总面积的79.5%。其中天然湿地159919hm^2,占总湿地面积的50.8%,人工湿地154838hm^2,占总湿地面积的49.2%,多年来的区域资源开发活动,使该区湿地面积和景观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湿地生态功能变受到严重影响和威胁,本文结合区域湿地资源与景观结构的动态变化状况,系统分析了区域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及受影响状况,并进一步提出区域资源开发与湿地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乌梁素海湿地时空动态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半荒漠地区乌梁素海湿地为研究区域,利用GIS、RS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1986-2008年不同时间、空间粒度的多源遥感影像进行信息提取,描述不同类型区景观斑块指数动态变化,进行湿地生态资源时空异质性分析,对乌梁素海湿地类型区之间的演化关系和演化方向进行研究,定量分析湿地各类型区景观动态演化趋势。结果表明: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明水区丧失,水下水草丛生,以芦苇为主的大型挺水植物平均面积约占湿地的49%以上,是湖泊湿地类型区演化的主导类型。湿地时空格局演变和气候、水文条件及人为影响相关,再现了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的干扰过程和干扰强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RS和GIS的九龙江河口湿地景观变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6年和2000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湿地空间数据库。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反应景观空间结构和景观异质性的指数,对九龙江河口湿地景观空间格局的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986-2000年,湿地景观发生子较大变化,人为因子是九龙江河口湿地景观变化的直接驱动力,自然因子以不同强度和方式影响湿地景观的演化。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遥感信息提取、实地采样、数据统计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构建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水环境、土壤、生物、景观和社会5方面共13个指标。对北京市3处重要湿地——野鸭湖湿地、汉石桥湿地和密云水库开展了湿地健康评价。结果表明,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密云水库的综合健康指数为7.08、3.33和5.95,健康等级分别为"好"、"中"和"中",健康状况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苔原湿地资源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军红  邓伟 《山地学报》2002,20(2):228-231
本文按照海拔、坡向、地貌特征及植被结构把长白山苔原湿地划分为5个类型,并分别概述了各类苔原湿地的分布特征。长白山独特的生境蓄育了独特的植被与植物资源、土壤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为使其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就必须对苔原湿地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湿地土壤及其环境功能评价体系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姜明  吕宪国  杨青 《湿地科学》2006,4(3):168-173
湿地土壤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湿地获取化学物质的最初场所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中介。湿地土壤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分配和调节地表水分、分解固定和降解污染物、保存历史文化遗迹等功能。结合湿地土壤的生态功能、物质“源汇”功能、“养分库”功能、“净化器”功能以及“记忆”功能,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湿地土壤环境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构建了湿地土壤环境功能评价的概念模型。通过对湿地土壤及其环境功能评价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湿地土壤定义及湿地土壤在湿地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丰富完善了湿地科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东洞庭湖湿地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地是地球上一种很重要的生态系统,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很高的生产力。中国湿地类型多样齐全,东洞庭湖湿地是洞庭湖区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典型的湿地生态旅游景观和湿地动植物资源,东洞庭湖所在地岳阳是湖南两大旅游增涨极之一,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具备了良好的客源基础和前景,但目前湿地范围不断缩小,湿地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科学地开发东洞庭湖丰富的湿地旅游资源显得尤其紧迫。在调查评价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该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提出开发的对策和建议,着重保持生态平衡,改变当地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面,既是防止东洞庭湖现有湿地资源进一步破坏,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方法,又是打造湖南旅游强省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南京新济洲湿地生态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新济洲湿地为例,研究了长江洲滩湿地生态恢复的内涵,提出了生态恢复工程方案。新济洲湿地位于长江下游南京市江宁区段,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该湿地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对新济洲湿地的野外研究,分析了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从湿地生境、生物、结构与功能方面阐述了生态恢复的总体构想,研究了湿地恢复的工程手段与可持续利用模式。新济洲湿地生境恢复包括栖息地、基底、水体和土壤的恢复;湿地生物恢复途径有提高植被覆盖率、控制外来物种和保护野生动植物;湿地结构与功能恢复内容包括生态序列重建,生态系统、湿地景观与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恢复的工程手段有景观建设、功能区建设、生态定位站、血吸虫防治、植被移植、防护林和河道整治等;湿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包括桑基鱼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南四湖湿地植被碳储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湿地是全球重要的陆地碳库之一,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亦十分敏感。通过对南四湖湿地的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已有资料,对南四湖湿地的范围进行了重新定界,分析了湿地的植被类型和空间分布状况。通过对2006年6月份的SPOT5影像的解译,绘制了湿地景观格局图,计算了各种湿地景观类型的面积。结合公开发表的湿地植被生物量密度数据和相关参数计算出了整个南四湖湿地植被的碳储量为6.057 64×104t,并与1983年资料的折算数据对比发现南四湖湿地植被碳储量已减少了近3/4,表明南四湖湿地植被的碳汇能力已经明显减退。  相似文献   

16.
1INTRODUCTIONThe definition of wetlands included in RamsarConvention is deliberately broad,encompassing"areas of marshes,fen,peatland or water,whethernatural or artificial,permanent or temporary,withwater that is flowing or static,fresh,brackish orsalty,i…  相似文献   

17.
遥感与GIS技术在湿地定量研究中的应用趋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充分吸收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利用RS与GIS技术,全面开展湿地系统定量化研究的思路和框架。重点分析了RS与GIS技术在湿地识别及类型划分、湿地生物量的遥感估测、湿地景观演变的动态分析、湿地评价与湿地保护区建设、湿地管理信息系统等研究中的应用趋势。研究表明,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可以增强湿地研究的宏观性、动态性、定量性。  相似文献   

18.
陕西渭河下游湿地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李景宜 《地理科学》2007,27(3):371-375
运用统计计算和RS/G IS方法,分析渭河下游湿地环境的水文特性、水污染特征、土地利用/覆被状况及其演变特征等湿地环境风险因素,结论为:①渭河下游水沙量年际变化大、年内水沙量分配不均,且呈现减少趋势;汛期黄河洪水倒灌渭河,降低了由于水沙供给变化而导致的湿地水文环境风险度;②湿地水环境日趋恶化的变化趋势降低了湿地的生态净化功能,增加了湿地水环境风险度;③1989~2000年渭河下游新增湿地12.76km2,年均增长率2.70%;湿地裸地化和盐碱化形势严峻;④以加强湿地保护立法、完善流域水污染治理、重建河岸植被带、强化湿地管理等重点措施确保湿地环境安全和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