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依据干银法和蛋白银染色法研究了山东沿海养殖鱼类的 4种寄生车轮虫属纤毛虫 :直钩车轮虫、杜氏车轮虫、日本车轮虫及小袖车轮虫 ,其中直钩车轮虫为我国的新记录。作者对采自不同宿主的直钩车轮虫种群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描述 ,对所涉车轮虫的形态学、宿主、分布、流行情况及危害程度等做了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2.
依据干银法和蛋白银染色法研究了山东沿海养殖鱼类的4种寄生车轮虫属纤毛虫: 直钩车轮虫、杜氏车轮虫、日本车轮虫及小袖车轮虫, 其中直钩车轮虫为我国的新记录.作者对采自不同宿主的直钩车轮虫种群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描述, 对所涉车轮虫的形态学、宿主、分布、流行情况及危害程度等做了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3.
依据干银法和蛋白银法染色法研究了黄渤海沿岸经济鱼类寄生的车轮虫科内 3属 4种纤毛虫 :球核拟车轮虫、斜拟车轮虫、劳牧小车轮虫及简单两分虫。其中球核拟车轮虫和斜拟车轮虫为我国的新记录。文中对所涉车轮虫的形态学、宿主、分布、流行情况等做了报道。  相似文献   

4.
车轮虫是一类主要寄生于贝类和鱼类体表的缘毛类纤毛虫原生动物。本文对分别寄生于海洋贝类--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半咸水鱼类--鲻鱼Mugil cephalus和双色鳗鲡Anguilla bicolor bicolor,以及淡水鱼类--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鳃表和体表的虾夷扇贝车轮虫Trichodina pectenis,亚卓车轮虫T.jadranica,急尖车轮虫T.acuta和喙状车轮虫T.rostrata,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学研究。本文第一次报道了虾夷扇贝车轮虫的活体和蛋白银染色后特征,该虫体也是国内新记录种。其它三个车轮虫物种感染的鱼类,均属新纪录宿主。同时,也报道了这四种车轮虫对宿主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  相似文献   

5.
依据干银法和蛋白银法染色法研究了黄渤海沿岸经济鱼类寄生的车轮虫科内3属4种纤毛虫: 球核拟车轮虫、斜拟车轮虫、劳牧小车轮虫及简单两分虫.其中球核拟车轮虫和斜拟车轮虫为我国的新记录.文中对所涉车轮虫的形态学、宿主、分布、流行情况等做了报道.  相似文献   

6.
海产贝类车轮虫病及控制途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山东沿海海产双壳贝类鳃丝上寄生的三种车轮虫:扇贝车轮虫、竹蛏车轮虫及蛤蜊车轮虫。同时对所涉种类的寄主专一性、感染途径、淡水杀灭效果及其危害性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采用Wilbert蛋白银法及Chatton—Lwoff银浸法对一种附生于栉孔扇贝鳃丝上的寄生车轮虫进行了光镜水平下的研究。依据其形态学和纤毛图式特征,该种被鉴定为TrichodinajadranicaRaabe,1958.此为我国新记录,同时也是第一例有关外寄生于扇贝鳃表纤毛虫原生动物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报道采自山东沿海贝类鳃表及外套腔中寄生 /共栖的 3种吻毛类纤毛虫 :原生钩毛虫(Ancistrocoma primigenius)、派氏钩毛虫 (Ancistrocoma pelseneeri)及威海下毛虫 (Hypocomidesweihaiensis)。作者依据活体观察、蛋白银和银浸法染色对其活体形态学、纤毛图式及银线系进行了综合描述。该研究系钩毛虫属纤毛虫在我国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海水鱼类白点病的病原虫为刺激隐核虫(Crypto caryon irrtans Brown),多寄生在海水硬骨鱼类的皮肤、鳃、鳍、眼膜等上皮组织中,是一种肉眼可见的海产纤毛虫类。因为此虫大量寄生在海鱼的鳃组织等部位,而使鳃组织受到破坏,失去正常功能,引起病鱼窒息死亡。在一般情况下,用药物治疗又很难在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寄生于豆娘Abudefdufsp .鳃上的新海盘虫属一新种和寄生于驼背鲈Cromileptesaltivelis鳃上的海盘虫属一新记录。双曲片新海盘虫 ,新种Neohaliotremadi curvilamellatum ,sp .nov .与NeohaliotremabychowskiiZhukov ,1 976相似 ,但支持器的形态结构不同和交接管量度上有差异。驼背鲈海盘虫HaliotremacromileptisYoung ,1 968与原始描述相比 ,除交接管稍长外 ,其它量度与形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和日本海域花鲈属的3个种: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鲈鱼(L. japoni-cus)和高体鲈(L. latus)的S7核糖体蛋白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扩增和序列测定,分析比较了3个种23个个体间的序列差异。在456bp的S7核糖体蛋白基因片段中,3个高体鲈个体中出现了3种单倍型,种内个体间有2个碱基差异;7个花鲈个体中出现了7种单倍型,种内个体间有21个碱基差异;13个鲈鱼个体中出现了12种单倍型,种内个体间有22个碱基差异。结果表明,花鲈属S7核糖体蛋白基因片段序列具有丰富的遗传信息,在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间也存在显著的序列差异,基于S7核糖体蛋白基因片段序列的NJ和ME系统树经1000次重复抽样检验后得到相似结果,表明S7基因内含子2是适合于研究分子系统发育的分子标记。利用Modeltest选取最佳核苷酸替代模型构建的NJ树表明:花鲈属鱼类由高体鲈分化,花鲈与鲈鱼的亲缘关系很近,而与高体鲈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2.
2000年夏季,对在胶南、蓬莱、烟台三个养殖区采集到的发生大面积死亡前后的栉孔扇贝进行组织学研究,发现鳃丝和外套腔内寄生有大量的车轮虫,并伴随有大量的黏液产生。车轮虫和黏液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18%和12%。本对此类车轮虫进行形态学、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并指出了其对栉孔扇贝的危害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和笔者的研究结果,比较了不同产地,不同种群鲈鱼的形态、生态特征和各地的养殖结果,分析了产生不同结果的重要原因,提出了充分利用不同种类及产地的鲈鱼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鲈鱼为实验材料,以鲈鱼体内的丙二醛含量为指标研究了在水样中16种多环芳烃组分和外加芘为实验试剂的条件下,鲈鱼体内不同器官、组织的脂质过氧化程度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1)在鲈鱼鳃、全血中的丙二醛浓度较高,而肝脏的丙二醛浓度较低。(2)水样中多环芳烃及外加芘的暴露能导致鲈鱼肝的丙二醛浓度升高,这表明多环芳烃以及芘的暴露能引起鲈鱼肝内脂质过氧化程度的提高。(3)水体中多环芳烃及外加芘浓度的变化对鲈鱼肝的丙二醛浓度的影响具有可逆性,且鲈鱼肝的丙二醛浓度与水环境的多环芳烃(包括芘)暴露浓度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鲈鱼肝的丙二醛浓度可作为指示水环境的多环芳烃污染程度的指标。由于生物体内的丙二醛浓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使用丙二醛浓度指标来指示海洋环境的多环芳烃污染时。最好与其他指标配合使用,以更准确地指示海洋环境多环芳烃污染。  相似文献   

15.
鲈鱼脑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与性腺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戴燕玉  陈蕾 《台湾海峡》1998,17(2):139-142,T001
用Heidenhain-Azan三色法、Caneron Steele法和PAP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鲈鱼脑垂体促朱激素(GTH)分泌细胞进行定位,然后确定该细胞发育成熟性腺发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为人工培育鲈鱼亲鱼时,适时用外源性激素诱发其性腺提早成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果糖-1,6-二 磷酸酶(fructose-1,6-bisphosphatase,FBP, EC 3. 1.3.11)可催化果糖-1,6-二磷酸水解成果糖-6-磷酸和无机磷酸盐,是糖异生途径中的关键酶之一。本研究运用SMART RACE技术从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肝脏中分离克隆了FBP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全长1 357 bp,其中5’非翻译区和3’非翻译区分别为42 bp和301 bp,开放阅读框为1 014 bp,共编码337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约为36.7 kD,理论pI为6.90。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鲈鱼FBP与其它动物的肝脏型FBP相似性很高,与裸盖鱼、彩虹胡瓜鱼、斑马鱼、异育银鲫和大西洋鲑的肝脏型FBP的同源性分别为94.3%,90. 8%,89.3%,88.1%和84.1%。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鲈鱼FBP与其它鱼类的肝脏型FBP成簇后再与哺乳动物的肝脏型FBP聚成一支,然后才与哺乳动物的肌肉型FBP汇成簇。同时用RT-PCR分析了FBP基因在鲈鱼肝脏、肌肉、心脏、眼、肠、肾脏、脂肪、脾脏、鳃和大脑等10个组织的表达,结果表明FBP仅在肝脏、肾脏和肠这3个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与糖异生发生组织基本一致,因此推测该FBP属于肝脏型。  相似文献   

17.
鲈鱼溶藻弧菌病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寅儿  金珊  王国良 《台湾海峡》2005,24(1):104-108
对患溶藻弧菌病的鲈鱼进行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与健康鲈鱼相比,病鱼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甘油三脂、钠、氯含量减少,而血沉、脆性、肌酐、钾、磷含量及血清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增加.由此说明溶藻弧菌对鲈鱼具有极强的致病性,它能引起鲈鱼体内各主要组织器官发生严重而广泛的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