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发达的城市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础,新型工业化也必将加速提升城市化水平,现代城市发展要求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探索新型工业化,必须注重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制造业加速转移的战略机遇,紧扣城市发展的功能特色,充分发挥产业比较优势。传统工业城市通过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融合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传统产业吸纳高新技术,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可以避免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曲折,加快工业化的进程。无锡重视区域经济的研究,以城市产业布局调整、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大型企业为重点,再造传统产业优势,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无锡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实践表明,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具有先导作用,园区集约工业的生命力在产业链的形成和企业集群发展,工业化过程必须协同推进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选取绵阳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成都、德阳、绵阳3市近10年来(2005~2014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动态对比,并基于灰色关联相关理论利用灰色关联法测算绵阳市5大产业与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探寻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1)绵阳市的科技基础相比于成都弱,科技活动人员增长速度慢,且低于经济带整体水平;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高于全带的比重水平,但投入比例却呈下降趋势,且近几年与德阳市差距慢慢在缩小。(2)绵阳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呈波动变化状态,且从2008年开始低于整个经济带水平。但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持续增长,且占GDP的比例高于成都与德阳。(3)绵阳市在近10年间,高新技术产业与GDP增长的相关性为0.706 6,不及第三产业和工业,还没有完全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加大对高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增加科技经费和技术的投入;加强与发达地区和成德绵经济圈其它城市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关中高新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关中地区及其已建成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其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与东部开发时期深圳在沿海开放时的地位和作用、上海在沿江开放时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类似,也具有率先发展的区位优势、政治经济优势及科教与高科技产业优势,并对推动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驱动和示范引导作用。因此,按照国家《“十五”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中提出的西部大开发要实施“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重点开发的战略要求,应把关中高新带建成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4.
肖艳  胡洋 《地理科学》2011,31(5):589-59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进步水平,评价地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区域经济竞争能力的重要依据。首先介绍了协整理论基本原理,基于1995~2008年吉林省的GDP和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数据,利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基本原理,检验两列数据之间的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与吉林省GDP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的结论,并提出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运用风险投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强科技交流和贸易往来以及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5.
长江经济带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中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是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通过检索、梳理和分析1988~2016年中国知网中"长江经济带"为题目和关键词的相关文献后发现:当前,长江经济带研究主要聚焦于沿线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重点省份与城市发展、相关产业发展问题、生态环境与可持续问题等,并认为未来应更加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性研究,强化对生态环境、生态安全等方面分析,此外,应重点树立"长江经济带"整体协调发展的大局观念。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趋势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2,自引:6,他引:36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东北地区振兴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的目标应是实现产业结构的外向化、高度化、生态化及整合化。在分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东北地区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区域比较优势,提出了建立现代化的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的产业结构体系是东北地区结构转变战略,形成全国的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绿色农业基地、资源精深加工基地、科教产业基地应是未来东北地区域形象的主体特征。从资源利用结构调整、产业与经济地域整合、所有制与企业结构优化、推进城市化进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整治相结合的集成视角,进行了未来东北地区的产业功能定位,确定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战略重点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宁蒙陕甘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构想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宁蒙陕甘沿黄地区位于我国西部生态脆弱、经济欠发达边缘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重任务艰巨。从宁蒙陕甘沿黄地区区情现状入手,分析了该区域发展生态经济的必要性与基础条件,提出了宁蒙陕甘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战略构想及相应保障措施。其中,生态产业带建设是关键,重点从培育国家级生态能源基地、高效生态农牧基地和西北生态旅游胜地等角度构建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高效生态经济体系,推动区域生态-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中心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运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发现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产业的空间集聚性和外部经济效应较强,但创新能力较弱;二是产业专业化较为显著,产业集聚优势初现;三是优势产业链初步形成,产业关联性较强。最后,就如何加速实现湖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技部日前正式发布了《“十五”西部开发科技规划》 ,提出要通过实施一系列科技发展规划 ,力争到“十五”末期 ,使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攻克一批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 ,为西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突破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西部科技人才队伍 ,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 ,科技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该规划作为国家“十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科学分析、正确把握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科技需求 ,结合省情、市情、区情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  相似文献   

10.
珠港合作发展高科技产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蔡人群 《热带地理》2002,22(1):9-13,38
珠三角是全国最大信息产业基础,信息产业总产值占全国40%,深圳-东莞-广州成为全国重要信息产业走廊。香港决心发展高科技产业,数码港正在建设中。珠港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应优势互补。建议重点发展信息产业,合作组建深港高科技区,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文中并提出珠港高科技产业的布局框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   总被引:106,自引:22,他引:84  
陆大道 《地理研究》2003,22(3):261-271
本文阐述了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在区域层面上的反应,分析了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及所形成的新格局。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矿产资源、水资源、交通等传统因素的作用就逐渐下降。经济国际化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明显改变着我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信息、科技、生态环境、体制创新等都成为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近年来,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全面扩大,工业化水平的地区性和地带性差异更为明显。几十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我国产业布局特别是工业布局,近年来发生了较大尺度的空间转移。在区域发展新格局形成过程中,我国区域发展也出现了值得注意的严重倾向:大多数地区应该重视基础产业的发展及其现代化,一些地区不适宜大规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部分高速增长地区的环境状况严重恶化  相似文献   

12.
李玲玲 《热带地理》2002,22(2):130-133,137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加快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支撑和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推动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文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加快长株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程,应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开发区的作用,抓好岳麓山大学城的建设;壮大高新技术主导产为。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建立产学研合作研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市场,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领导,营造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3.
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区域响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文章叙述了1997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背景及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在全国性结构调整过程中,各地区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调整了产业发展的方向,基本上找到了自己的正确位置,通过结构调整,各地区经济实力的差距和地带性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集聚和新的创新空间开始出现,基础原材料工业布局进一步向沿海地区集聚,能源工业特别是电力工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也呈现出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港资北移与粤港经济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大趋势,一些经济一体化集团正逐步向政治协同化和军事一体化演进,将深刻地影响21世纪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在中国华南地区,港资北移推动了粤港经济垂直一体化,也造成了香港制造业空心化和粤港产业同构化,随着香港传统劳动密体型产业转移接近尾声,两地经济垂直一体化的动力正在消退,从资本流动视角,文章提出构建新的合作平台,通过两地联合设立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为科技开发,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共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共同推动粤港经济进入水平一体化的合作发展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陈文娟  薛德升 《热带地理》1999,19(4):289-293
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上, 城市职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近年来, 广州正面临着城市职能更新的重要时期, 海珠区的职能也处于变化的十字路口; 原有的工业职能正逐渐走向衰落, 新的城区职能应该如何定位? 高新技术产业是全球的一种新兴产业, 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文中从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和组织入手, 讨论了海珠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意义和条件, 分析了海珠区在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分工, 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刘志高  张薇 《地理研究》2018,37(7):1349-1363
以演化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综合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等相关研究成果,认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本地要素与全球力量、历史条件与现实努力、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构建了基于多尺度、多要素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分叉动力机制分析框架。同时,以武汉市作为案例区,通过梳理武汉市生物产业形成和演化历程,总结影响其生物产业发展的要素和作用形式。研究发现:生物产业与本地光电子产业之间的技术联系、高校和研究所、以及企业本身仅仅是决定生物产业在武汉市形成的一部分因素,地方政府、跨国公司和留学归国人员等主体也是促成生物产业“生根发芽”的重要主体,它们在武汉生物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作用程度是不同的。这一点是区别于欧美发达国家以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分叉研究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目前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仍然停留在“量的扩张”阶段,与欧美发达国家以“质的提升”为主的发展本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正迈向“以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城市群肩负着内循环增长极、辐射源和双循环战略支点的双重使命。现有研究对核心城市群高科技产业带动内循环的空间格局及其政策启示的关注尚显薄弱。论文以改革开放以来深度融入外循环的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刻画并对比其战略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汽车、家电)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科技、智能机器人、新材料)在区域内部和外部(带动粤东西北、泛珠三角、全国)的多尺度空间联系,总结推进以内循环为主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策启示。研究发现:① 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业多尺度空间联系以经济发达地区之间为主,区域内形成以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向周边辐射,国内形成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和成渝4大国家级城市群为菱形结构顶点、中西部省会城市为重要节点的空间格局;② 战略性支柱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更加稳固的菱形结构顶点支撑和城市区域化溢出及区域间联动进程,辐射带动的地理范围更广,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外的产业功能分工也更加完善;③ 建议以菱形结构作为内循环的基础空间架构,构建城市、区域、国家多尺度空间相互联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优势互补的多尺度嵌套和梯度循环并存的内循环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8.
国外城市舒适性研究综述与启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城市发展中所关注的研究内容随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时代而变化。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舒适性的研究已经有长达70年的历史,而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展甚少,并且对国外城市舒适性相关研究缺乏全面的认识。首先系统梳理了国外研究中关于城市舒适性的理论基础、概念、内涵,及其与人口迁移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并对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其次对国外城市舒适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和研究趋势展望,进而提出,从城市发展前瞻性的视角出发,有必要在中国深入开展城市舒适性研究,并对如何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中借鉴城市舒适性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李禄增 《热带地理》1994,14(1):27-33
本文分析了广东山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存在问题,提出山区工业发展要采取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战略,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发展资源型工业,重点发展以生物资源为原料的工业,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市场型工业,尤其高新技术工业;既要立足理现有工业,加速改造挖潜,促其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又要选准项目,大胆投入,发展有造血功能的骨干企业并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