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菌富集金的实验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景荣  陆建军 《地质论评》1996,42(5):434-438
细菌富集金的实验表明,细菌具有强烈富集金的能力,起到了海水中微量金捕集器的作用。细菌富集金有吸附和吸收两种形式。吸附是指金被细胞壁分泌的氨基酸等有机物吸附在生物体外;吸收是指金进入生物体内,可能与蛋白质的巯基相结合。细菌是自然界生活力,繁殖力极强,生物产量巨大的微生物。  相似文献   

2.
菌藻生物在成矿作用中的富金实验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丽  朱利东 《地球化学》1998,27(6):559-565
进行了菌落生物活体,死体,原油,有机质,有机淤泥和三种粘土矿物富金作用的对比实验,并研究了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的菌藻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富金能力的差异,探讨了生物富金机理。结果表明活体菌藻生物富金能力比其他实验样品的强。与海水和淡水条件相比,温尔泉蓝细菌富金能力强;与常温条件相比,热水条件下的温泉蓝细菌富金能力强。  相似文献   

3.
刘加召  王琳  吕有成 《山东地质》2013,(10):107-108,112
利用泡沫塑料对地质样品中微量金进行富集,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富集方法。常量金经过泡沫塑料吸附后,用硫脲脱附原子吸收测定也是近几年许多实验室常用的方法。而用等离子体光谱仪测定常量金鲜有报道,该方法简单、快捷,通过对国家一级标样的分析试验,对于金含量为0.05-50.00g/t的样品能够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4.
陈小龙  王晓青  陈丹丹  高坡  高雅宁 《地质通报》2017,36(12):2179-2184
巴西马托格罗索州阿尔塔·弗洛雷斯塔(Alta Floresta)地区是亚马孙盆地西南部重要的金成矿省。为了满足中资矿业公司进行矿业投资和开发活动的需求,在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对该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和矿床类型进行了初步总结。该区主要的金矿类型有石英脉型、花岗斑岩型、红土型金矿等,其中石英脉型和红土型金矿为主要的金矿开发类型。区域构造对岩浆作用、金矿化作用和矿床类型等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总体来说,该地区具有多次金成矿活动,金成矿类型丰富,可作为中资矿业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成矿区带。  相似文献   

5.
中国砂金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砂金点多面广,很多江河水系都有砂金.为实现黄金生产发展的规划目标,当前加强砂金地质工作,对我国发展黄金生产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翁朝峰 《福建地质》1995,14(1):55-66
本文以紫金山地区金矿预测为例,阐述了微机在地质找矿预测工作中所起的必不可少的选作。首先以紫金山地区的地质观测资料、数据基础、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有选地用趋势、因子、聚类等多种方法对土壤、水系沉积物、岩石金属量和自然重砂测量等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计算结果绘制成相应的等值线、趋势面、剩余异常、谱系等成果图件。利用综合分析法,采用点面结合,从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研究这些找矿信息与地层、构造、岩体  相似文献   

7.
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拉鸡山下古生界为典型的火山-复理石活动类型建造,并赋含有丰富的矿产,本文基于地质,地球化学的方法,对拉鸡山早古代火山盆地的“开”,“合”历史及“开”,“合”与铜,金等多金属矿产形成作用的关系进行了探索,认识到拉鸡山早古生代经历了3个旋回的“开”,“合”拉鸡山铜,金等多金属矿源层形成于“开”的阶段,而“合”的作用最终促使矿物质活化,迁移和富集,“开”“合”与成矿关系的认识,无疑会增  相似文献   

8.
吴川-四会断裂带中段及罗定盆地周边金矿区域成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川-四会断裂带中段和罗定盆地周边各级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金矿床(点)众多,是粤西重要的产金地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金矿控矿因素、成矿演化、空间分布规律等方面对金矿区域成矿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主要结论有:(1)中-新元古代云开群、南华纪大绀山组、震旦纪坝里组和老虎塘组为金的矿源层,在复杂的构造、变质、混合岩化、花岗岩化及岩浆作用中,金不断地被迁移出来,向构造应力集中区段迁移,并最终富集成矿;(2)河台、罗定金矿田受韧性剪切带控制,但韧性剪切带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构造作用产生的巨大应力对金的迁移富集的影响,主成矿期发生在糜棱岩形成之后,新洲金矿田受印支-燕山期逆冲推覆构造控制;(3)金的成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包括初始富集阶段、预富集阶段和工业富集阶段,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域地质-成矿演化系统,不同矿田,由于地质作用特征有差异,成矿演化结构也有所不同;(4)金矿区域分布主要与含金建造的分布及引起金迁移富集的因素有关,花岗岩与围岩接触带和混合岩、混合花岗岩与围岩的过渡带为成矿有利环境;(5)在成矿模式方面,认为凌井生等建立的河台金矿的成矿模式,不但能较好地反映河台金矿田的成矿作用特征,同时也反映了罗定金矿田的成矿作用特征,并结合彭少梅对新洲地区逆冲推覆构造与金矿关系研究成果及新洲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建立了新洲地区构造控矿模式。  相似文献   

9.
高翠芬 《山东地质》2010,(10):44-47
该文选择野外快速测金的2种方法:氢醌容量法和目视比色法,从原理、试样分析、富集方法、吸附机理、解脱方式、试剂及分析手续几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着重对氢醌容量法作研究和完善工作。针对通过比对实验,确立分析测试条件,选择确定了快速、简便、经济的测试流程,并应用于样品测试,提高了检测速度。  相似文献   

10.
皖南新岭脚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皖南新岭脚金矿区位于扬子陆块江南古隆起东段,隶属于我国重要成矿带——钦杭成矿带,受皖浙赣深大断裂带控制。通过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体矿石等特征,讨论了它们与金成矿的关系,基本理清了本区金矿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对矿床成因进行了剖析,总结了有效的找矿标志,认为本区具有较好的金矿成矿地质背景和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1.
许多学者探讨过菌藻生物与形成南京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的预富集作用。然而,生物成矿作用是一个随地质作用的发展而发展演化的过程,本文详细研究了矿床中的矿化生物以及矿石中的吸附有机质,证实它们源自菌菏生物,结合非打开性的红外和荧光光谱方法以及打开性的GC-MS分析,重点研究了矿床中发现的有机包裹体,检测出成矿流体中的系列生物标志化合物,证实成矿流体中的有机质也源自菌藻生物。根据成矿流体中有机质特征,矿石中成矿元素闻的关系以及有机质中所古的金属元素,论证了这些源自苗藻生物的有机质、有机流体对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和还原沉淀作用,建立了生物-有机质-流体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2.
呼伦贝尔盟北部地区由于新构造运动含金地质体长期风化剥蚀,促使金的活化。河流及其2-3级支流发育,流域广,水流充足,有利于砂金矿的迁移、富集。现代的乐山丘陵、宽阔沟谷有利于砂金的保存。该区已发现数十个砂金矿,多为河谷型,主要含金层为含粘土砂层或砂砾层。砂金富集与河谷地貌关系密切,河床弯曲的凸岸、变异部位、关门咀、迎门山等地貌是砂金富集有利部位。该区金直接来源于加里东和华力西花岗岩。结合金的来源、矿床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指出了该区今后砂金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研究构造与金成矿的地质关系的基础上,从不同方向断裂充填物的微量元素的分 布特征、地质产状、粒度不同的黄铁矿中金的分布特征、不同期次的断裂充填物的微量元素分布特 征等方面详细探讨了构造与金成矿的地球化学关系。认为不同方向构造充填物的微量元素的分布 特征很好地反映出构造与金成矿的关系。粗粒破碎的黄铁矿含金较高,说明构造运动使金在黄铁 矿中进一步富集。不同期次的断裂充填物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研究同样说明了构造对金的富集起 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Hg、W、Mo、F等微量元素在构造作用下的地球化学行为说明燕山期构造运 动对本区金的成矿仅仅起到了进一步富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陕西略阳柳树坪金锌矿床是"勉-略-宁"三角地带碳酸盐岩型矿床,通过野外调查与地质资料分析,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主要控矿地质因素、成矿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柳树坪矿区成矿与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多重因素有关,其中震旦系断头崖组、九道拐组碳酸盐岩富含金、铅、锌等金属矿产,是该矿床的主要矿源层;印支—燕山期形成的沿九道拐向斜南北翼发育的构造破碎带基本控制了区内矿体的空间展布;同时燕山期中酸性浅成小岩体对金、锌、铅等元素活化、富集作用较强,为重要的控矿因素。综合分析认为柳树坪矿床为沉积层控-构造热液改造型金锌矿床,具有较好的金、锌等多金属矿产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5.
地球化学元素分布规律的研究是揭示元素矿化富集及空间变化规律的重要途径之一,查明指示元素的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对于评价矿床深边部含矿性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运用统计及克里格插值方法查明黄埠岭金矿成矿指示元素的分布特征,认为矿脉中除Ni和Hg以外其余9个元素的均值明显高于克拉克值,元素的分散富集作用强烈,元素的垂向分带特征明显,可作为矿床深部含矿性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载金黄铁矿显微构造变形与金富集关系可以从显微-超显微尺度揭示金成矿作用和地质过程,探讨金的再活化或再聚集作用。在胶东焦家金矿带成矿期识别出4种类型的黄铁矿,文章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电子探针(EMPA)等技术方法,探讨黄铁矿显微构造特征、超微观结构与金的富集关系。结果显示:载金黄铁矿均不发育环带,其中w(Fe)为45.70%~46.85%,w(S)为52.57%~53.37%;显微构造变形既有脆性变形又有塑性变形;黄铁矿晶体优选方位(CPO)主要表现为平行于晶轴极密和复杂极密;黄铁矿晶格间距为0.58 nm,主要发育刃位错。焦家金矿带在金成矿作用过程中,可见金集合体经历了从复杂的纳米尺度到宏观尺度矿物载体富集的过程,包括成矿流体中金络合物、金-铋-硫族化合物富集等化学结构变化过程和纳米金、载金黄铁矿纳米颗粒、岩矿石显微-超显微构造微环境变化过程。因此,不同类型载金黄铁矿CPO受到化学结构变化和显微-超显微变形微环境变化的联合制约,间接反映出载金黄铁矿中金的富集与黄铁矿内部变形、表面形貌和结构缺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黄铁矿载金的原因和特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102个金矿床载金矿物的统计表明,黄铁矿是最普遍最重要的载金矿物。造成黄铁矿成为主要载金矿物的原因,有三个矿物学方面的因素,即结构因素、成核因素和电化学因素。结构因素表现在黄铁矿晶体结构中存在对硫 [S2]2-,对硫 形成过程中对金离子具还原效应。成核因素表现在自然金成核常选择原子排布与之最接近的黄铁矿表面为衬底,以降低成核能。电化学因素表现在黄铁矿的热电性导致金离子在其表面发生电化学反应而沉淀结晶。对黄铁矿载金能力的分析表明,细粒、它形、裂隙发育程度高、As和Sb含量高以及P型的黄铁矿载金能力高,自形黄铁矿中的{210}、S面{100}及其聚形晶的载金能力高。  相似文献   

18.
崤山金矿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崤山金矿田已探明三个不同类型金矿床,阐述矿床地质特征,总结矿化富集规律,对比分析成矿地质条件,指出不同类型金矿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9.
湘东北地区金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作者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多年来在湘东北地区地质找矿实践,对区内典型矿床进行了解剖,全面概括和总结了该区金成矿地质特征和找矿新进展。认为区内金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性、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性、金成矿对地层具选择性、空间分布具有区域分带性,构造控矿异常明显。近两年的地质找矿研究还发现区内金矿体具有等距和小角度侧伏产出规律,进而提出了新的找矿方向,并认为在湘东北地区寻找到大型-超大型金矿床具有较大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董光贵 《矿物学报》2007,27(3):445-449
简要介绍了黔西南吴家寨金矿地质特征,通过对其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的认识和分析,对矿体矿化的富集规律进行研究,指出其为红土型金矿,对该矿区及外围找矿,扩大矿产资源,发展地方经济,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