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河北省地价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为基础,从地理区位、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和潜力、基础设施状况以及环境条件等方面选取9个地价影响因子,通过构建GWR模型,探索各因子对河北省地价影响程度的空间差异性,以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建议.结果表明:① 河北省不同地区地价受各因子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性.距京津距离和人口密度对环京津区地价影响最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率和公路里程对沧州地价影响大;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对冀中南区地价影响最大,单位GDP能耗对该地区影响程度次之;对太行山沿线地价驱动力最大的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冀西北区地价受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影响大,受单位GDP能耗影响小;唐山、秦皇岛地区地价受单位GDP能耗影响最大.② 京津冀协同发展突出了地理区位对河北省地价的影响,建议完善公路、铁路基础设施以缩短各地区距京津的最短距离,并且在各地区制定差别化的土地政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市场潜力模型,运用2009-2011年数据计算了京津冀各城市的综合市场潜力、市场潜力贡献份额及市场潜力差距,得出以下结论:1)京津冀区域市场潜力空间格局以京津为中心,由内向外递减,可分为3个等级:北京、天津和廊坊地区市场潜力最高,唐山、保定、沧州和石家庄次之,秦皇岛、邯郸、邢台、衡水、承德和张家口最低;2)廊坊、唐山、保定、沧州、承德和张家口地区的市场份额主要来自京津,与京津联系最密切;3)河北和京津市场潜力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要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京津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选择地把京津一些产业向河北转移。基于此,进一步对京、津和河北省各行业产业市场潜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探讨了京津冀各行业产业转移和合作的基本思路,对京津冀空间结构优化及产业转移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人口、土地、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三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其耦合匹配程度,直接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用要素评价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以京津冀147个县域为样本,分析了2000年、2008年和2015年人口、土地、产业要素发展格局及其耦合协调格局,揭示了京津冀县域人口-土地-产业要素耦合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表明:京津冀县域人口、土地、产业要素发展格局空间差异显著,京津及其周边县域具有较强的人口集聚能力与较高的产业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禀赋较为丰富,土地投入产出能力较强,是人口、土地、产业指数的高值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冀北坝上高原与太行山山脉地区,人口集聚能力较弱,土地投入产出能力较低;中值区与次低值区覆盖县域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河北平原地区。随着人口要素的流动、产业的空间集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京津冀县域人口-土地-产业耦合协调格局表现出一定的交替演化特征,其中,京津及环京津地区部分县域为人口-土地-产业要素耦合协调度的高值区,次高值区以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为中心,呈现出多个团块状集聚分布格局,中值区主要分布在冀中南次高值区周围,冀北地区耦合协调程度最低。最后,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京津冀县域划分为五种耦合类型,并提出不同类型区未来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伏南山区,系指伏牛山脉主脊以南的山地、丘陵地区,大致包括西峡、淅川、南召三县全境和镇平、方城、内乡等县的部分地区。该区地处我国亚热带北部边缘,属于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但是,由于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变率较大,再加石灰岩广露,降水渗漏快,地形起伏大,保水能力差,因此区内有大面积的土地,干旱现象十分严重,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建国以来,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兴建了一些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地区的旱情,但大部分地区由于引水困难,或根本无条件引水,而旱象难以彻底解除。在这种情况下,本区的农业生产应如何发展,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山西省晋东南地区的人民根据当地的干旱特点,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了“有机旱作”的经验,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4月27-29日,中国科学院京津唐地区生物、地学和环境科学期刊沙龙在唐山成功举办。本次期刊沙龙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由《地理学报》编辑部、《地理研究》编辑部、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  相似文献   

6.
本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介于北纬39°33′—42°40′,东经115°57′—119°52′之间,行政区包括承德地区、市、坝下全部,唐山、秦皇岛两市的北部,共17个县市,649个乡,土地总面积51539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7%,人口667万,占全省的12%,人口密度129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11.6亩,是河北省土地资源数量较多的地区。 土地是有限性的自然资源,本省人多地少矛盾日趋严重,为贯彻“十分珍惜每寸土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这一基本国策;促进全省土地资源利用平衡,珍惜土地。经济、合理地利用本区土地资源,发展地区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研究燕山地区土地资源具有深远的战略  相似文献   

7.
唐亦功 《地理研究》1995,14(4):42-50
通过对京津唐地区金至民国时期人口变迁和土地开发的研究,对这一时段各个历史时期人口和土地开发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京津唐地区的土地开发过程与相应时期的人口变化密切相关.对本地区人口——土地亩数进行的相关分析表明,清嘉庆以前,这一地区的土地开发规模与人口的增长符合线性方程y=522+5.24x.这说明在此阶段二者间的变化是循着一定的规律进行的.清嘉庆未至民国时期,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则不符合上述方程,显示出在人口——土地开发的渐变过程出现了一个突变的断层.这表明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人口与土地开发间的规律已被打破,从而引起了环境进一步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基于人口普查和夜间灯光等数据,采用优化的热点分析,从城镇人口和建设土地探讨京津冀交界地区的空间管控。结果表明:京津冀交界地区的空间管治要素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布特征,廊坊“北三县”是首要管控地区,而廊坊安次区、广阳区、永清县与保定涿州市次之。乡镇尺度下的廊坊“北三县”空间管控也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由此构建三级空间管治体系,其中三河市燕郊、泃阳及黄土庄、大厂县大厂、香河县淑阳是管控最严的一级管控区。京津冀交界地区的空间管控要依托产业、财政、土地、人口与政绩考核等,初步实现京津与河北周边的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为人口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探索出一条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空间管治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基于DEA_Malmquist的河北省县级粮食生产效率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DEA模型结合Malmquist指数,从粮食生产"全要素效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5方面对河北省138个县粮食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河北省粮食生产效率提升很快,各项粮食生产效率相关程度较高,"技术效率"对粮食生产"全要素效率"影响较大,"规模效率"对"技术效率"存在一定影响,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9、0.72.2)省域范围内粮食生产效率空间分布趋势明显,"全要素效率"在东西方向上呈倒"U"型分布趋势,"技术效率"呈一阶分布趋势.3)研究区内138个县粮食生产效率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全要素效率"优势区主要分布在石家庄、衡水等中东部地区,非优势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河北省未来粮食生产应通过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进行有序有效的土地整理等措施,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保证区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彭文英  刘念北 《地理科学》2015,35(5):558-564
采用单项指标估测,分析了首都圈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及其限制性,提出了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策略。首都圈水资源及建设用地生态适宜量限制了人口承载能力,京津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已基本达到饱和,环京津的冀东、冀中地区承载潜力还较大,冀北地区应紧缩开发空间而拓展生态空间。首都圈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及人口发展战略分区为:首都圈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区,人口限制发展;中部都市功能优化区,人口控制增长;东部人口产业沿海集聚区,人口鼓励增长;南部绿色空间优化区,人口适度增长。首都圈的健康发展,应实施差异化的土地利用及人口发展政策,整体提升人口承载力,并加大区域统筹力度,科学、合理地引导人口的空间分流和聚集。  相似文献   

11.
京津唐地区由于降水量不均,常出现丰枯交替或连枯、连丰现象,近几十年来呈现涝年减少、旱年增多趋势。该文利用MODIS数据,采用温度植被干旱法,结合京津唐地区的地形植被覆盖条件,利用2010年6-7月共5d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植被指数(EVI),借助分裂窗法反演地表温度(Ts),构建NDVI-Ts和EVI-Ts特征空间,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确定干、湿边方程,建立了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法(TVDI)的干旱监测模型,对京津唐地区的干旱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了TVDIN和TVDIE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利用TVDI法对京津唐地区进行遥感干旱监测是可行的,并且TVDIE比TVDIN监测效果更好,MODIS数据可很好地满足大范围实时动态监测要求。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冬小麦产量的干旱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冬小麦为研究对象,从影响冬小麦产量的干旱暴露程度、敏感性和适应性入手,利用熵权法确定反映其暴露程度、敏感性和适应性的指标的权重,构建干旱脆弱性评价模型,计算冬小麦的干旱脆弱性,分析2001—2015年河南省冬小麦干旱脆弱性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干旱脆弱性分为5个等级,东北部的干旱脆弱性最高,山区、平原区零星分布有重度脆弱区域,北部、西部山区和信阳所辖市县有中度脆弱区,豫东平原的大部分区域及豫西部和北部山区的部分地区属于一般脆弱区,河南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属于轻度脆弱区。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南部河流水资源及主要水文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涉及地区是塔里木盆地南部,包括喀什、和田两个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且末,若羌二县,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克陶,乌恰及阿图什三县。集水区包括天山南支最南段,帕米尔高原东部,喀喇昆仑山北坡,昆仑山与阿尔金山及山间盆地。灌区主要是塔里木盆地南部,只有和田河与叶尔羌河有部分洪水流至塔里木盆地北部,注入塔里木河。本文讨论范围包括水源形成的自然条件,河流分布及年径流量,主要水文特征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北部地区的土地沙漠化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北部地区包括:张北、康保、沽源县的全部及丰宁、尚义、围场县的-部分,习惯上称之为坝上地区。这-区域共79个乡,107.2万人,总土地面积257.4万亩,其中耕地772.1万亩,人均8.9亩。坝上地区人少地多,草场广阔,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多年来由于风沙灾害,妨碍该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引起了各级领导部门和科技人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七五”计划将京津唐列入一级经济协作区,把以唐山市为中心的冀东地区作为重点开发区。为使唐山市的经济发展能与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协调、健康地共同发展,本文利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探讨该市经济发展的途径及其生态对策。 一、唐山市经济发展优势和特点 唐山市地处冀东平原,依山傍海,是华北与东北通过的咽喉要地,土地面积13,472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是我国主要重工业城市之一。 1、经济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及发展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地区是未来时期重点开发与发展的地区。研究中部地区的内部差异,提出可以把中部地区划分为东北内陆区、北部内陆区和中心区三个部分,阐述各经济区发展所处的阶段,各自发展的优势、问题、在全国的功能定位及发展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杨祖成 《中国沙漠》1985,5(2):44-50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和制图所获资料,讨论陇东黄土草原区北部土地沙漠化的分布,特征与发生演变原因的基础上,进而依据土地沙漠化形成发育的阶段,划分土地生态质量区。这对我国黄土地区北部沙漠化土地的合理整治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01-2013年华北地区植被覆盖度与干旱条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以及地表气象数据,计算了2001-2013年华北地区的修正Palmer干旱指数(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和植被覆盖度,总结出植被覆盖度以及PDSI的年际变化规律,从华北地区生态分区的角度分析了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 华北平原的植被覆盖度呈南高北低、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特点,最低为内蒙古高原草原生态区的0.61,最高为淮阳丘陵地区的0.84;② 2001-2013年,华北平原整体植被覆盖度主要呈上升趋势,其中华北的北部、西部、南部山区及丘陵地带植被覆盖度主要呈上升趋势,而华北平原农业区以及京津唐城郊地带植被覆盖度呈下降趋势;③ 华北地区的东北部有变潮湿的趋势,南部则有变干旱的趋势,其他地区干旱条件变化不明显;④ 华北地区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干旱程度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20,73.37%的地区相关系数为正,正相关关系最为明显的地区为华北地区的西北部,而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与河南省一级、二级城市的城郊地区相关系数多为负值。⑤ 在华北大部分地区,夏季和秋季的气候干旱条件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地区工业体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彦 《地理研究》1986,5(2):12-20
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地区工业体系可包括大区——工业地区(基地)——工业中心——工业点四个层次.大区工业体系,华北、东北、华东已基本形成,西南、华中、华南已具雏型,西北处于初始阶段.工业地区(基地)大体可分为资源型、市场型和混合型三种,分别以辽中南、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三个工业基地为代表.  相似文献   

20.
以20世纪80年代末和2000年两期TM影像作信息源,经过合成、增强、几何纠正、镶嵌和人机交互判读并结合野外考察提取研究区两期沙质荒漠化土地数据,建立数据库,得到10 a内不同程度沙质荒漠化土地之间的转换面积,建立沙质荒漠化土地转移矩阵。结果表明:①土地沙质荒漠化严重,以轻度和中度为主,沙化率13.54%;②主要发生在南部平原地区,形成了两条沙带,中、北部基岩山地是沙质荒漠化大面积扩展的天然界线;③半农半牧区比纯农业和纯牧业区严重;④动态趋势是整体扩展(增长率为4.67%),局部逆转(主要在南部),程度加强;⑤沙质荒漠化扩展面积为9 967.54 hm2,其中中部﹥北部﹥南部;⑥管理失误、人口增长及由此引起的“三滥”等超强度利用土地行为是影响研究区土地沙质荒漠化的主要人文因子。⑦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沙化态势仍很严重,控制人口密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改革土地利用制度,加强土地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