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于鹏 《地下水》2020,(1):209-210,214
河道生态治理项目施工过程中会对原有地表植被和原生地貌造成破坏作用,通常情况下还会产生弃渣,从而使得不同河段的水土流失现象较为常见。科学系统的探讨分析生态治理措施对于保护原有地貌、植被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利用将野外实际调研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河道不同的水文形态、地形类型、断面结构、水土流失特点等将山区河道划分为河床、常水位以下及以上坡面3个部分,然后根据新宾满族自治县水土保持治理现状构建生态治理措施体系,以期为类似地区山区河道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铁军 《城市地质》2010,5(3):39-42
本文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内蒙古兴和县前、后河和二道河的气象水文工程地质环境及其特点,对河道的治理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治理设计、施工技术要点,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的保障措施,得出投资概算与防洪效益是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郭健 《地下水》2020,(1):213-214
清河流域位于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针对流域存在的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旱涝灾害频发、水体遭受污染破坏河道生态系统、人为活动造成河道水质恶化和生态失衡等问题结合河道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原则,完善水土保持建设方案,加强水土保持法宣传,建立河道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管护机制,实现河道生态工程的综合治理,最终将清河建设成为河中有水、水中有鱼、岸上绿树成荫、游人休憩游玩的生态型和景观型河道。  相似文献   

4.
李春光 《地下水》2018,(5):236-237,239
河道治理涉及到民生问题,民众对其关注度高,政府部门也将河道治理列为首要任务,中小河流的生态治理工作极为重要。针对建平县中小河流的现状、河流生态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河流治理过程中主要存在防洪标准过低、河道堤防管理意识不强、河流生态建设不够、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和规划设计经济合理性不够等许多问题,提出应通过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河道治理方向、加强河道污水和行洪排涝治理以及合理规划建设,多种治理方式结合等一系列生态治理措施,改善当地水生态环境,为防洪、防灾以及城镇用水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2020,(3)
生态河道是现代河道综合治理一种不可缺少的治理方案。本文以生态理念探讨了无锡市现状中小河流的设计理念与治理原则,并从生态河道总体布置、河道堤型及断面设计、生态护岸设计,以及河道缓冲带构建设计等方面对河道治理进行了分析,以期在生态河道治理中将现有自然河道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张晓峰 《地下水》2019,(3):222-223
城市河道是城市水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主要影响因素及区域内基层民众安居乐业的主要支撑。以锦州市河道基本概况为例,分析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项目实施现状,探究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从河道保护、资金投入增加、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对水利工程河道治理进行对策措施分析。以期为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效率提升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7.
山西采矿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及治理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西是矿业大省,采矿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相当突出。矿山水土流失形式主要表现为:(1)地表水渗漏和地下水疏干造成水资源匮乏;(2)地面扰动和固体废弃物堆放占用和破坏土地,松散堆积物表层水蚀、风蚀严重、淤塞河道,影响行洪;(3)矿区崩塌、泻溜、面塌陷、滑坡等重力侵蚀时有发生。治理矿山水土流失问题,要以贯彻落实水土法为核心,建立健全矿区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抓紧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和征收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21,(2)
河道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利载体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环境资源基础,受多种条件限制,传统的河道治理比较注重灌溉供水、防洪排涝、水力发电等功能,因未考虑河流的生态功能往往难以获取理想的治理效果。对此,为提高河道的生态服务功能以及满足人们对滨河宜居环境的需求,"生态、和谐、自然、安全"的治河理念正成为河道治理的新方向。本文整理分析了现有河道治理技术及其优缺点,并以义县大凌河生态文明示范区一期工程为例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态治理模式。实践表明,生态治理模式能够显著提升河流的生态效益,为大凌河水环境修复和河道治理方案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21,(2)
结合甘州区黑河生态文明建设河道治理的总体思路,对黑河河道治理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对适合黑河河道治理的多种方案进行了探讨,分析对比了多种方案的优缺点,以黑河河道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为着力点,在今后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和完善生态理念,为甘州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河湖治理提供依托。  相似文献   

10.
充分认识生态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冀文慧 《地下水》2001,23(3):162-162
搞好水土保持 ,控制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和核心。陕西省水土流失面积 13.75万 km2 ,年平均输沙量9.2亿吨 ,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 1/ 5。建国以来水保治理工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 ,由于自然、经济、科技等因素 ,目前达到治理标准的仅有 3万 km2 ,治理任务是相当艰巨和繁重的。  相似文献   

11.
白银 《地下水》2018,(6):242-243,246
西卓煤矿位于陕西省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澄合矿区中深部,地处陕西省合阳县,矿区的建设和生产对当地的水土保持产生严重影响,本文针对合阳县整个县区水土流失概况和矿区水土流失现状及类型进行分析,通过对矿区地表物质组成、地貌、植被、土地利用现状、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现状等土壤侵蚀环境背景的综合分析,发现矿区内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在治理过程中采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减轻人为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效果,对同类矿区在水土保持治理工作提供治理经验。  相似文献   

12.
杨静 《地下水》2020,(1):76-77,122
在城市河流生态治理中为修复生态系统环境,创造良好的动植物栖息空间和聚集地,尽可能的满足人们对河道宜居环境、人文景观的亲水性要求,提出河道底泥与水质治理、重新设计河道斜堤、发挥生态群落和水生植物吸附作用等水生态一体化技术。通过仿真试验的环境模拟,验证了生态治理技术体系的有效合理性,试验表明:基于河道景观修复、水质治理和斜堤重新设计的水生态治理措施恢复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可为太子河水资源保护和河流生态治理规划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2017,(3)
随着城镇一体化进程脚步的加快,环境破坏和污染加剧,河流成了纳污的主要载体。河道治理问题尤为突出。通过对辽宁省阜新市柳河河道沙土淤积、防洪标准、河床不平整、水土流失、农田防淹防冲、人为破坏等问题的研究,结合柳河河道实际情况,提出了河道清淤、护岸固坝、生态修复三大柳河河道治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柳河河道的防洪能力和生态环境,为类似河道治理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2021,(3)
为得出太子河河道演变规律,通过实测数据分析太子河河道的径流能力和输沙能力,研究太子河河道横断面和纵断面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拟建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总结出河道治理工程对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太子河多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河道侵蚀量及堆积量逐年增加,导致河道纵断面地面高程逐渐提高,急需采取相应治理工程,在河道治理工程的建设主要增加了环境中的噪声污染和扬尘污染。  相似文献   

15.
王建元 《地下水》2011,(4):138-140
榆林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开展二十多年来,始终坚持"南治土,北治沙"的生态建设理念,紧紧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展开了长期不懈的治理工作,为加快榆林市生态、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开拓出了一条生态建设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6.
北票市水土保持修复区位于辽宁省朝阳市东北部,是东北漫岗丘陵区水土流失典型区域,本文对北票市目前的水土保持状况进行分析可知:该区域主要存在水土保持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原有城市水土保持治理模式陈旧、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行政部分权责不明确等问题,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防治策略,为北票市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2020,(2)
综合考虑了水文、水利和景观等多门学科的一种新型的河道生态治理技术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生态治理对保护河流原有植被、地形地貌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辽宁省柳河治理工程为例,通过分析河道生态治理的优势及应用要点,探讨了城市河道整治中其应用价值和前景。  相似文献   

18.
城市河道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流生态规划是河道治理和城市规划的重要途径。在政府城市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浑河城区段生态综合治理规划,涉及河道堤岸、水环境治理,水域规划和滨水景观等方面,为抚顺城市河道管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生态补偿机制是提高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的主要措施。以辽宁朝阳县羊山沟为研究对象,基于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理论,对流域水土保持现状、生态补偿量计算和补偿措施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在生态补偿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主体、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客体、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原则、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方式等因素,通过动态资源存量分配,提高区域水土治理综合效益,达到治理效果,在治理末期使羊山沟小流域内林草面积可达2 531 hm~2,林草覆盖率提高至82.36%,降低土壤侵蚀模数2 000 t/km~2,初步改善区域水土流失现状。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2020,(2)
提出水土保持效益综合评估13项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熵值组合方法对变量权重进行综合设定,对本溪地区某水土保持区治理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评估结果可全面反映区域水土治理综合效益,相比于传统单一权重模型,评估结果更符合区域实际水土保持治理效果,结果更为准确。研究成果对于其他地区水土保持治理效益综合评定提高定量化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