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本人教版(2001年版)第八章第三、四节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湘教版(2002年版)“非洲”排在第一章第二节,“澳大利亚”排在第三章第七节。  相似文献   

2.
季萍萍 《地理教学》2011,(17):22-23,13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的内容,在第三章中,与前一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起,都是对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与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新教材第四章第五节“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与原教材世界地理第九章第一节“世界的陆地自然带”,都是讲述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分布和特征,但两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第四节“板块构造学说”.都使用了“软流层”这一概念。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如果教师不讲深讲透.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就会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学生对岩石圉、板块等概念的学习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2007年12月13日和14日在绍兴市嵊州第二中学举行了绍兴市高中地理教学观摩课活动。这是一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新授课。教学的主要流程如下:  相似文献   

6.
一、有意栽花花不开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是一节很抽象的课,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和“火山与地震”。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根本感受不到;而海洋和陆地为什么在不断变化,更是难以理解,单凭学生用脑想象,效果是很差的。  相似文献   

7.
2007年12月13日和14日在绍兴市嵊州第二中学举行了绍兴市高中地理教学观摩课活动,参加展示的教师都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摒弃了传统的“以教为本位”的“师传生受”的教学观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价值观,充分体现新课程重过程、重体验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凸显了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从根本上焕发了课堂的生命力。在几节观摩课中给大家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的教学。不仅给一线教师学习理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很大启发,也给一线教师如何推进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以深深的启迪。下面我把这节观摩课课堂实录的片段呈现出来,并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感触。  相似文献   

8.
“地球的结构”是湘教版高中地理Ⅰ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 ①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及特征;②从人地关系的角度,了解各圈层对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③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界限、厚度、物理特性和物质组成;  相似文献   

9.
“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系高中地理第九章。工业生产与工业布局”中比较重要的一节.该节举例庞杂,重分析、理解与运用。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可采取以下三种小结方式。  相似文献   

10.
陈彩霞 《地理教学》2010,(21):26-28
评课背景 2009年11月23日,扬州市教研室对我校进行视导,我们和专家组成员一起听了马老师在七(5)班执教的“多变的天气”一课。授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的第一节。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地理》2007年2月第2版,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二章第五单元。”  相似文献   

12.
吴月英 《地理教学》2001,(3):21-21,20
“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高中地理(发达地区版)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生产及其地域类型”中的最后一个专题,具有“总结”的性质。它所涉及的内容既有前面所学的再现,又有对前面所学原理的运用。怎样避免雷同,使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认识农业生产的复杂性,掌握六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分布和特点,达到会判断的目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3.
吕红 《地理教学》2005,(8):41-42
“澳大利亚”这节课我做了精心的备课,学习第一个标题——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时,教学一直很顺利。  相似文献   

14.
设计思路 “黄河”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教材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①黄河的概况;②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③黄河开发利用和治理。传统的教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本节课笔者采用精心设计的四个活动,自主探究来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5.
一、案例的设计 在讲授“自然资源与人类”(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节)时,本人在课堂教学中插入了“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利用”这一案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节教材是在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及第六章“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之后安排的,这三部分教材前后呼应,互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农业生产发展和分布的基本原理知识。  相似文献   

17.
栗宁 《地理教学》2008,(5):16-1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商品谷物农业”是高一地理下册第五单元第四节的内容,本单元在前两节讲述人类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又以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案例论证基本理论,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中,活动1“尝试划分区域”:阅读图5.2(见课本第3页),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图上区分下列区域,并说明你的理由。①山区和平原;②林区和农耕区。在进行该项活动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合作探究的热情,  相似文献   

19.
邓云侠 《地理教学》2010,(21):30-31
教材分析 “水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它联系了第二章“地形和地势”、“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和“河流与湖泊”的知识。教材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水是宝贵的资源;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重点讲解了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及其相应解决措施。本节是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一课,体现了地理课标中“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教材通过分布图、文字等资料,说明世界和中国水资源的短缺,旨在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周尚意  吴莉萍  张瑞红 《地理研究》2015,34(10):1994-2002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采取实地景观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前门—大栅栏地区的节事活动与地方文化空间生产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地方政府在空间生产中发挥的特殊作用,以及节事文化空间的“第三空间”性质。研究表明:第一,政府在节事活动中占绝对的权力地位,以行政和财政手段投入节事活动,从而赋予实体空间新的文化符号意义,进而实现空间的再生产。第二,政府努力创造非排他的消费条件,从而使得人们公平地享受节事活动这一公共物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本主义机制下空间再生产中的不公平性。第三,该区域的节事活动努力营造观念与实践、自我与他者融合的“第三空间”,使空间具有自下而上的再生产活力。第四,与历史密切联系的节事活动增强了历史街区独特的文化形象和文化资本。从结论延伸出两个建议:第一,区域性节事活动的策划组织人应将节事活动与本区域的历史植根联系起来,从而赋予地区实体空间恒久且独特的文化软资产。第二,强化个体日常社会实践和抽象文化符号的联系,加强个体对本区文化形象的理解,从而达到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