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约硫砷铅矿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硫盐矿物,本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盘龙铅锌矿区首次发现约硫砷铅矿,主要呈不规则粒状分布于黄铁矿中,与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和重晶石相伴生。在反光显微镜下,约硫砷铅矿双反射明显,白光下的反射率为R_1=38.6%,R_2=41.8%,反射色为白色略带蓝色色调,具微弱的反射多色性,强非均质性。利用电子探针确定其经验化学式为Pb_(14.05)(As_(2.66),Sb_(3.23))_(5.89)S_(22.99)。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获得了约硫砷铅矿的晶胞参数:a=8.91(2),b=31.96(6),c=8.47(2),β=117.77°,V=2 135.49~3,空间群为P2_1/m,Z=2。通过XRD、EPMA等现代岩矿测试分析技术,结合前人对盘龙铅锌矿成矿时代研究的相关资料,还对约硫砷铅矿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运用微区原位X射线衍射及电子探针显微分析等技术在国内首次研究了盘龙铅锌矿床内褐硫砷铅矿。研究表明,褐硫砷铅矿以不规则粒状集合体与重晶石、白云石、闪锌矿、黄铁矿伴生,粒度从几微米到300微米左右,电子探针数据显示该区褐硫砷铅矿的经验式为Pb3.12(As2.81Sb1.13)∑3.95S8.94,与理想式Pb3(As,Sb)4S9一致。微区X射线衍射表明该矿物为三斜晶系,晶胞参数为:a=22.86,b=7.95,c=7.95,α=90.28°,β=96.96°,γ=90.42°,Z=4.该矿物的特点是含较高的Sb,不含Ag,As、Sb呈显著负相关,存在Sb替换As现象,区内褐硫砷铅矿与多种其他硫盐类矿物同时出现,共同指示着低氧逸度、适当硫活度的成矿环境,且硫盐矿物富集处也为矿床富矿段。  相似文献   

3.
在内蒙拜仁达坝超大型Ag-Pb-Zn多金属矿床中,产出针硫锑铅矿。与其共生的金属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银黝铜矿、磁黄铁矿、黄铜矿、块硫锑铅矿等。针硫锑铅矿呈长柱状、针状、毛发状、束状和不规则状等,粒度变化较大,一般为0.05~4mm,最大可达12mm。反光显微镜下为灰白色,强非均性,显微硬度VHN100g=93.25~127.39kg/mm2(平均111.05kg/mm2),相当于摩氏硬度3.06~3.40(平均3.24)。矿物主要化学成分质量分数为:Pb52.20%~57.80%(平均54.89%),Sb22.26%~28.13%(平均26.08%),S18.65%~19.62%(平均19.01%),并含有少量的Fe、Cu、Zn、Ag和As等元素。相应的平均化学分子式为(Pb4.91,Cu0.04,Fe0.03,Zn0.01)4.99(Sb3.97,As0.04)4.01S11.00,标准化学式为Pb5Sb4S11。晶体为单斜晶系对称,晶胞参数值a=2.156nm,b=2.349nm,c=0.810nm。矿床中针硫锑铅矿的形成,与成矿温度较低、硫逸度升高以及还原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砷硫锑铅矿产于金沙矿区的上部矿中。与闪锌矿一起构成矿石的主要金属矿物。含矿围岩为硅质磷块岩。矿床属沉积(成岩)成因。砷硫锑铅矿呈灰色,具金属光泽,为板状晶体;单偏光下为灰色或灰白色微带浅绿色,反射率较高;以具清晰的非均质性为特征。电子探针成分分析,主...  相似文献   

5.
自然界中的辉锑矿-硒锑矿矿物系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界中的辉锑矿-硒锑矿系列发现于西秦岭寒武系拉尔玛、邛莫金矿床中。与其密切共生的矿物有硒汞矿、硒铅矿、硒质块硫锑铜矿、硒镍矿、自然金以及石英、重晶石等。辉锑矿–硒锑矿系列的显微压力硬度为101.26~103 kg/mm2。主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Sb 43.78%~73.81%,S 0.00%~28.76%,Se 0.00%~49.72%(但缺乏30.59%~43.04%之间的数据)。根据电子探针分析数据中Se/(S+Se)比值(原子比),可将所测矿物系列划分为(含硒质)辉锑矿、硒质辉锑矿、硫质硒锑矿和(含硫质)硒锑矿。矿物系列代表性的反射率(%):(470 nm)Rg’=42.62~47.62,Rp’=30.83~40.55;(550 nm)Rg’=41.84~46.75,Rp’=31.48~38.85;(590 nm)Rg’=42.25~46.63,Rp’=30.73~39.46;(650 nm)Rg’=43.30~46.48,Rp’=30.01~41.56。两个含Se量为3%~5%含硒质辉锑矿的晶胞参数值为:a=1.120 9~1.121 2 nm,b=1.1299~1.130 3 nm,c=0.384 7~0.384 9 nm;而硫质硒锑矿、硒锑矿的晶胞参数值分别为:a=1.159 1~1.159 3 nm;b=1.172 4~1.174 7 nm;c=0.394 1~0.398 4 nm。晶胞参数的变化与矿物中硫、硒含量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砷钙铜矿发现于平桂矿区的岩溶堆积Au、Sn矿体的氧化带。经电子探针分析及湿法化学分析确定其主要成份是Cu、Ca、As,并含H_2O。计算的矿物化学式为(Ca,Mg)(Cu,Fe,Zn)(AsO_4,SiO_4,Al_2O_3)(OH)。单晶X射线分析测得晶胞参数a=7.33A,b=9.12A,c=5.79A,斜方晶系,空间群为P2_12_12_1。  相似文献   

7.
结合光学显微镜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探针、筛析等技术手段,系统研究了青海省玛温根矿区产出的有代表性的氧化铅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特征。结果表明:矿石主要有价元素是Pb(2. 76%)和Ag(204. 4×10-6);矿石中铅的赋存状态较复杂,主要赋存于铅铁矾等难溶铅中,其次赋存于氧化铅、硫酸铅中,矿石中的铅矿物主要是铅矾、白铅矿、砷铅铁矾,少量方铅矿、砷铅矿等;银的赋存状态亦较为复杂,独立银矿物为硫铜银矿,含量甚微,部分银呈类质同像赋存于其他的金属硫化物中。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发现,主要的铅矿物如铅矾、白铅矿等相互交代连生现象明显,且嵌布粒度细小,这与筛析检测结果相一致,同时矿石中As含量较高,达到了5. 43%,含砷矿物主要为毒砂、臭葱石,经X射线能谱分析,部分铅矿物与砷元素关系密切,并形成了砷铅铁矾、砷铅矿等复杂砷铅矿物。所以预测在选矿过程中,砷会随铅矿物同步富集,银的独立银矿物主要是硫铜银矿,且嵌布粒度微细,大部分银矿物以微细粒包裹态赋存于石英、褐铁矿等硅酸盐或氧化物中。根据以上研究成果,可判定该氧化铅银矿属于极难选矿石,建议采用浮选-化学选矿工艺综合回收铅、银金属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8.
一种硼酸盐的新矿物—袁复礼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复礼石是一种Mg、Fe2+、Al和Ti的硼酸盐新矿物,发现于辽宁省宽甸县砖庙硼矿区。该矿物黑色,近不透明,金刚光泽-半金属光泽。反射色亮灰,内反射深红褐色。非均质性弱,偏光色红褐。晶体呈细柱状,O.1×0.2×l mm。晶体化学式为:(Mg0.91Fe2+0.09)(Fe3+0.56Al3+0.19 Mg0.17Ti0.11Fe2+0.10)1.13(B0.92O3.00)O。空间群Pnam, a=9.258(6)A,b=9.351(4)A, c=3.081(2)A,V=266.80(2)A,Z=4。 D=3.80 g/cm3, H=5-6,VHN50=843 kg/mm2,{100}解理完全。红外光谱吸收谱带为:1387, 1210, 1024, 951, 733, 600, 510和408 cm-1。穆斯堡尔谱证明,以三价铁为主,二价铁较少。Fe3+占据M(1)晶位,Fe2+占据M(1)和M(2)晶位。袁复礼石为硼钛镁石的富Fe3+类似物。  相似文献   

9.
硫砷铊铅矿(PbTlAs5S9)在中国的发现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宝贵  张忠 《矿物学报》1995,15(2):138-143,T002
硫砷铊铅矿(Hutchinsonite)产于云南省南华砷铊共生矿床之中。矿物颗粒微小,多小于5μm,10 ̄15μm占少数。主要共生矿物为雄黄、雌黄、方铅矿和白云石等。赋矿地层为上侏罗统雄黄厂段,主要由白云岩、灰岩、泥岩和粉砂岩组成。硫砷铊铅矿为樱红色至暗红色,条良樱红色,油脂光泽,性脆,断口贝壳状,反射率绿光(547nm)Ra为26.6%,Rr为23.3%。电子探针7个样品平均化学成分(重量%);  相似文献   

10.
砷硫锑铅矿是世界上较为罕见的一种硫盐矿物,它对于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有幸在青海祁漫塔格地区的虎头崖矿床内发现这种矿石,属青海省首例,也是迄今为止青海省唯一的一处发现。本文通过对虎头崖矿区砷硫锑铅矿特征的分析,得出以下2点主要认识:①虎头崖矿床砷硫锑铅矿的发现,佐证了祁漫塔格地区中元古代大地构造背景属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②证实中元古代具有成矿的事实,虎头崖矿床能达到大型规模,与中元古代成矿物质的预富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邛莫金矿床中块硫锑铜矿含硒性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硒的块硫锑铜矿产于西秦岭邛莫金矿床中,与其伴生的矿物有硒汞矿、硒铅矿、硒锑矿、斜方硒镍矿、硒铜镍矿、硒质辉锑矿、自然金以及石英、重晶石等。 含硒的块硫锑铜矿平均显微硬度VHN50=247.5kg/mm2,相当于摩氏硬度4.2。电子探 针分析结果(w,%)为:Sb 25.79,Cu 38.20,S 21.12,Se 1 2.76,Hg 0.0 0~1.49(平均0.58),Ag 0.00~0.33(平均0.09),As 0.00~2.01(平均0.76)。根据成分中S e/(S+Se)比值(原子比)<0.2抑≥0.2,可将所测矿物划分为含硒质块硫锑铜矿与硒质块硫锑 铜矿。它们的化学分子式分别为: (Cu2.84Hg0.01)2.85(Sb1.00A s0.07)1.07(S3.54Se0.46) 4.00和(Cu3.05Hg0.03)3.08(Sb1.07As0.03) 1.10(S2.77Se1.23)4.00。代表性的反射率(%): (470nm) Rγ'=22.84~22.50, Rα'= 27.92~27.99; (550 nm) Rγ'= 22.63~22.76, Rα'=2 7. 79~28.11; (590nm) Rγ'=22.92~22.08, R α'=28.27~28. 72; (650nm) Rγ'=23.08~23.76, Rα'=28.79~29.13。  相似文献   

12.
砷铅铁矾一般产出于含砷硫化物矿床氧化带铁帽中,常见与之共生的矿物有臭葱石、砷铅石、砷铅铁石、乳砷铅铜石等砷酸盐类矿物。该矿物呈菱面体晶体,常呈假立方体状、粒状和球粒状。暗黄绿色。Hm=3.5,Hv=375kg/mm^2,Dm=4。广西平桂矿区产出的砷铅铁矾的化学成份W(B)/%为:PbO31.18,Fe2O3 31.38,As2O5 18.87,SO3 10.84,H2O 8,据此计算的矿物分子式为:Pb0.99Fe2.80(AsO4)1.17(SO4)0.96(OH)6.24。广西德保矿区产出的含铜较高的铜砷铅铁矾(?)的平均化学成份.W(B)/%为:PbO 31.72,Fe2O3 29.21,CuO 7.96,As2O5 14.84,SO3 9.88,H2O 8,据此计算的矿物分子式为:Pb0.99Fe2.61Cu0.69(AsO4)0.89(SO4)0.86o(OH)7.20砷铅铁矾(德保)的粉晶X射线分析主要衍射强线有:5.90(9),3.65(5),3.07(10),2.29(8),1.976(6)。晶胞参数为:a0=0.732nm,c0=1.702nm,Z=3。三方晶系,空间群为R3m。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显示有波数/cm^-1为3475,3402,3212,1639,993,919,825,763,549,535.428等吸收带。差热分析显示有460C,770C和910C3个明显的吸热谷。  相似文献   

13.
砷硫锑铅矿(geocronite)原称斜方硫锑铅矿,其晶系经国外学者重新测定为单斜晶系而不属斜方晶系,主要化学成分常含一定量的砷,因而暂时改用现名。砷硫锑铅矿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硫盐矿物,国外报道的产地不多,每一产地在矿石中的含量也很稀少。我国迄今已知的砷硫锑铅矿产地有二:一为四川九龙斜卡,一为河北易县大南头。前者产状不明,但形成较大的块体出现;后者产于方铅矿-砷黝铜矿-石英-碳  相似文献   

14.
一、分散元素简介(一)锗(Ge)锗的独立矿物有:1.锗石Cu_3(Ge、Ga、Fe、Zn)S_4,含锗6~10%、镓2%,它与黄铁矿、砷黝铜矿、硫化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共生,主要为铜和锗的硫化物,处一种赤褐色的、不透明的矿物,在结晶构造方面与斑铜矿类似.2.硫银锗矿(Ag_8GeS_6)它号菱铁矿、黝铜矿、白铁矿、闪锌矿、脆银矿、辉银矿及硫锑钼银矿等共生,含锗6.13~6.93%.3.黑硫银锡矿(Ag_8SnS_6),与石英、菱锰矿、方铅矿和淡红银矿在一起,含锗1.82%.4.硫银  相似文献   

15.
早川与释迦坑矿床的铜铅锌矿化作用特征,集中表现在单位矿脉的构造、矿物组合、矿化阶段以及矿脉中石英和母岩氧同位素组成等方面.早川与释迦坑的矿床中,存在着黄铜矿—黄铁矿—黝铜了—方铅矿—伴有闪锌矿的石英脉(铜铅锌石英脉)以及方铅矿—伴有闪锌矿的石英脉(铅锌石英脉.铜铅锌石英脉较铅锌石英脉更早期形成.铜铅锌石英脉的矿物组合为黄铜矿、黄铁矿、黝铜矿—砷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硫砷铜矿、车轮矿、板硫锑铅矿、碲银矿、黄锡锌矿、砷等轴硫钒铜矿、Cu-Fe-Zn-Sn-S系矿物、硫碲铋铅矿、硫铜铋铅矿、石英以及磷灰石.铅锌石英脉的矿物组合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黝铜矿、银金矿及石英.随着矿化作用早期向晚期过渡,闪锌矿中的FeS含量有所减低.黝铜矿—砷黝铜矿的单一颗粒中,Sb与As之间的化学组成出现明显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6.
兰坪盆地北部白秧坪铅锌铜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兰坪盆地白秧坪铅锌铜银多金属矿床由数条矿脉构成,进而划分为多个矿段,过去对不同矿段的矿床地质及矿体矿化特点缺乏研究。本文在分析前人资料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显示,矿区主要发育中生代地层和呈近南北向、北西西向、北东向3组断裂。不同矿段矿体均受断裂控制,对围岩岩性的选择性不强,矿体直接赋存于断裂带内(主要),局部容矿于裂隙、劈理和热液岩溶垮塌形成的空间中,后生充填成矿,形成角砾状、块状、脉状、浸染状矿石。不同矿段矿物组成和元素组合有差别,李子坪和吴底厂矿段以闪锌矿、细硫砷铅矿、方铅矿、灰硫砷铅矿、雄黄、雌黄为主,构成Pb-Zn-As-Sb-Ag组合;富隆厂矿段矿石矿物以闪锌矿、灰硫砷铅矿、方铅矿、黝铜矿系列矿物、车轮矿、辉银矿、汞银矿为主,构成Pb-Zn-Cu-Ag组合;白秧坪矿段矿石矿物以黝铜矿系列矿物、辉铜矿、黄铜矿、灰硫砷铅矿、辉砷钴矿、硫钴镍矿、含钴毒砂、方铅矿、闪锌矿等为主,构成Cu-Co-As-Zn-Pb组合。综合分析认为,白秧坪矿区发生过两次热液成矿事件,一期为古新世末—始新世初期以铜为主的矿化,另一期是始新世末—渐新世早期以铅锌为主的矿化,含铅锌成矿流体活化前期铜矿化在富隆厂和白秧坪矿段形成铅锌铜等多金属组合;成矿很可能出现在区域强烈挤压后的应力转换阶段,此阶段围岩开放空间发育,成矿流体灌入成矿。  相似文献   

17.
一种未定名的硫盐矿物——Pb_6Bi_7(Cu,Ag)S_(1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北省涞源的铜铁矿床中,发现了一种未定名的Pb-Bi-Cu的硫盐矿物,它以不规则粒状产于黄铜矿之中,与它共生的有方铅矿、闪锌矿、碲银矿、硫银铋矿和自然银等。该矿物是铅灰色,金属光泽,直径0.003—0.72mm,在显微镜下呈白色微蓝,双反射弱,非均质性明显,H_v=119.75kg/mm~2(50g),D_x=7.04g/cm~3。六个颗粒的平均化学成分值是Pb 36.51,Bi 44.80,S 15.35,Cu 1.82,Ag 1.54,Cr0.105,总计100.135。理论化学式为Pb_6Bi_7(Cu,Ag)S_(17),其中Cu>Ag。X射线衍射的强线值:3.428(10,012),3.059(4.140),2.996(9,041),2.765(5,207),2.247(4,250),2.023(3,133);晶胞参数a=8.811,b=13.060,c=7.106,~(?)_(?)V=817.699~3。Z=1,斜方晶系。  相似文献   

18.
矿物的反射光谱,是一种镜面反射光谱。它是指在一定的照明条件下,矿物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特征曲线。 矿物反射光谱的某些光性特征已有人做了一些讨论。R·加洛平(Galopin)和N·F·M亨利(Henry)对铜蓝的光性随波长变化作了研究,陈正等还指出了反射光谱反映反射色,双反射和非均质性等光学性质。笔者认为,矿物的反射光谱具有特征的性质。虽然它是在单偏光下测定的,且仅为多波长反射率的连线,但它却统一地反映着矿物的绝大多数反射光学性质,包括单偏光下的全部光学性质和正交偏光下的许多重要光学性质。此外,还包含有矿物的结晶构造和化学成分两方面的综合信息。  相似文献   

19.
广西丹池成矿带五圩矿田三排洞矿床由早期Sb-Au矿化和晚期Pb-Zn-Sb矿化组成,而五圩矿田其它矿床则仅见Pb-Zn-Sb矿化。本文对比分析了三排洞矿床两类矿化控矿构造产状、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气液相组成、矿物组合、闪锌矿铁含量等差异,探讨两类矿化成因联系,论证其是否为复合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早期Sb-Au矿化主要产于走向320°断裂带中,矿体倾向NE,倾角50°~60°,主要由辉锑矿、雄雌黄、辰砂及自然金组成(Au2×10-6),银含量低(20×10-6);Pb-ZnSb矿化产于走向350°断裂带中,矿脉倾向SWW,倾角70°~80°,主要由闪锌矿、脆硫锑铅矿、特硫锑铅矿、硫锑铅矿等组成,富银(100×10-6),贫金(0.1×10-6)。早期和晚期矿化脉中流体包裹体温度峰值分别在160~200℃和180~230℃之间,富CO_2包裹体数占总包裹体数分别约为8%和45%;早期和晚期矿化闪锌矿Fe含量分别为小于0.12%和在1.40%~3.65%之间;早期矿化锑矿物主要为辉锑矿,晚期矿化锑矿物则主要为脆硫锑铅矿、特硫锑铅矿及硫锑铅矿。上述差异表明早期矿化成矿热液具Sb-Au-As-Hg元素组合,相对贫CO_2及Fe,而晚期矿化成矿流体具Pb-Zn-Sb-Ag元素组合,富CO_2及Fe。据五圩矿田其它Pb-Zn-Sb矿床未发生Au成矿作用、三排洞矿床两期矿化受控于不同产状断裂构造、晚期矿化成矿温度高于早期矿化成矿温度、两期矿化成矿热液元素组成尤其是Au和Ag含量及CO_2含量的明显差异等,可以认为三排洞矿床早期Sb-Au和晚期Pb-Zn-Sb矿化为不同成矿作用的产物,两者没有成因联系,三排洞矿床发生了复合成矿作用。同一矿区不同成矿作用可形成不同元素组合矿体。  相似文献   

20.
沅江矿:一种金和锡的新矿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沅江矿是迄今在自然界中发现的唯一的一种Au和Sn的新矿物,已于1993年8月被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与矿物命名专业委员会批准。它发现于湖南中西部沅江中游沅陵县境内。产于沅江III阶地中更新世冰碛冰水沉积的砂砾层中(2.5-2.6Ma)。呈细小(<5 u)粒状集合体;外观似瘤状-假葡萄状;银白色,易氧化为灰白色至黑色,微具延展性;不透明;金属光泽,条痕黑色,D计= 11.78, D测=11.7-11.9; VHN25=172-274。光片中可见到沅江矿与砂金紧密连生,二者界限不规则,品粒间充填自然铅等矿物,呈砂岩状结构。反射色为白色略带黄。非均质性清楚。易溶于王水,在盐酸及硝酸中缓慢溶解。电子探针分析:含Au 60.529%-64.580%,Sn 35.305%-38.807%,此外还有少量的杂质Ag和Pb,其化学式为AuSn。X射线粉晶衍射数据中强线为:3.726 (34),3.087 (38),2.218(100),2.159 (57),1.546(31),1.257(25),1.162(18);为红砷镍矿型结构,空间群P63/mmc, Z= 2,修正后的晶胞参数为:a=4.316士0.001A,c=5.510士0.002A,V = 88.88士0.005A3, c/a = 1.277。伴生矿物有砂金、锡石、黄铁矿、辰砂、自然铅及白然锡等40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