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根据1972—1980年500mb候平均高度谐波分析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间1、2、3波振幅和位相的特征。发现:60°N 1—3波的振幅与极锋急流的活动有关;高中纬超长波的位相主要影响冷空气的路径及强度,低纬超长波的位相与南方海洋的水汽输送有关,并进一步分析了梅雨前期的超长波特征,找出了梅雨量预报的线索,并对1981—1983年的梅雨做了预报检验;预报与实况基本相符。 梅雨的分析和预报一直是人们重视的课题,前人做过许多工作。为了进一步揭示大尺度系统的作用,了解梅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本文引用500mb候平均高度谐波分析资料,从超长波的振幅和位相上,对长江中下游梅雨期的特征进行讨论。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梅雨前期的超长波特征,并从中找出了梅雨量的预报线索。最后,对1981—1983年的梅雨做了预报检验。  相似文献   

2.
张欣  周曾奎  邓华军  扬秋明  刘新 《气象》2001,27(7):30-34
20 0 0年江淮梅雨期的环流特征 ,在其入梅时表现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1 2 0°E脊线的季节性北移具有明显的两周振荡周期 ;南亚高压脊线北移至 2 5°N和印度季风的爆发——加尔各答稳定西风的结束均能很好地预示江淮梅雨的开始。在出梅时 :亚洲地区地转风急流轴入梅后持续北移到 47.5°N,5 0°N稳定的超长波脊先于西太平洋副高调整 ,梅雨期后期在菲律宾东部洋面生成的 3号台风的北上 ,均对出梅的环流调整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1寒潮酝酿到爆发阶段的波谱特征“96·2”寒潮爆发前7~9天中纬度(40°N)以超长波1波为优势波,前4~6天为3波占优势,前1~3天转为长波5波占优势,同时,5波振幅持续增幅,长波增幅引起环流形势调整,这是寒潮爆发前出现的脉冲波(或称爆发波)。17~19日寒潮爆发时,能量迅速释放,长波优势又转为超长波优势(3波发展),完成了一次优势波的转换过程。对应到逐日降温情况来看,17~19日广西区各地降温幅度最大,这是长波能量释放的结果。2数值预报产品泽用2.1数值预报产品提供的中期预报信息综合分析ECMWF2月13日96小时资料,得到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我省暴雨天气发生前期500hPa扰动动能、角动量输送谱的演变特征,指出暴雨天气发生前扰动动能在长波(4~6波)有一高能中心形成,而角动量输送在中纬度有强烈的辐合中心,并建立了暴雨天气的中期能谱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5.
多年月平均500毫巴图上60°N和30°N纬圈的波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北半球多年月平均500毫巴图上60°N和30°N纬圈的高度和纬圈平均的经向运动动能进行了波谱分析,探讨了前3个波幅和位相角的季节变化,以及在高低纬度之间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 1 位势场的高度主要贡献,集中在准静止长波范围内,并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2 波数为1的波在高低纬度性质有显著的不同,其分界线大约在50°—60°N之间。此外,准静止的长波愈向低纬度去逐渐有向西偏移的现象。例如,在30°N上准静止的长波比60°N上要偏西(1/4)—(1/2)波长。 3 60°N纬圈平均的经向运动动能主要部分亦集中在准静止长波范围内。虽然峰值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最大的极值都出现在波数n=2—4之间。30°N纬圈平均的经向运动动能谱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大致可分成如下3个类型: (1)冬季型:纬圈平均的经向运动动能谱存在着两个极值,最大的极值稳定于准静止长波范围内(n=3附近),次极植位于移动性行星波范围内(n=5—8)。 (2)夏季型:纬圈平均的经向运动动能谱只有一个极值,稳定于波数为6—7的波内。 (3)过渡型:纬圈平均的经向运动动能谱分布较平坦,没有稳定的极值存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1956--1976年100毫巴月平均高度资料计算了各个季中月各个纬度带准常定扰动对角动量输送的谱,研究其季节变化和周期变化。计算表明,100毫巴等压面上准常定扰动对角动量的输送几乎全部由波数1—3的超长波完成的。各波输送在各个季节以及在高纬和低纬都呈现不同的特点。功率谱分析表明,在低纬(35°N以南)盛行13—14个月,28—29个月和57个月的周期。指出准两年振荡可能与1波输送和3波输送的相互作用有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7.
梅汛期南亚高压活动的谱特征分析——波能密度谱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是应用100hPa北半球高度场格点资料,选取2003-2005年6-7月南亚高压季节性东进、北移的15个过程,其中包括这3年中在入、出梅期间500 hPa副热带高压有响应的季节性北移个例.计算了40 °N的波谱物理量-1~7波的方差比和波能密度,分析其西风带长波-超长波的调整和南亚高压的东进、北移的相关,并从波能密度的演变特征来识别何种长波波动对南亚高压的季节性变化具有最大的贡献.从而得出100hPa 40 °N的超长波的调整是南亚高压季节性东进、北移的环流背景,而西风带4~6波的长波槽波能密度的激增是诱发南亚高压季节性演变的最大贡献者.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中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今 年我区前汛期4-6月暴雨过程的中期波谱 特征,指出40°N纬圈上长波(4-7波)和 超长波(1-3波)的活动及演变特征与我 区中期暴雨过程的关系,从中提供有意义的 中期预报线索。 一、暴雨过程概况 今年4-6月我区共出现暴雨过程15 次,其中4月4次,5月6次,6月5次,见(表一)的统计结果。从表一的结果看: 较明显的暴雨过程有5次,分别出现在4月 30日-5月2日,5月10-12日,5月26-  相似文献   

9.
王绍武 《气象学报》1964,34(3):316-328
本文是作者研究近10年大气环流特征的第二部分。应用1951—1960年北半球500毫巴月平均图,用谐波分析方法计算了历年逐月55°N及35°N上波数1到4(第1到第4)波的振幅及位相角。由此分析了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主要结果如下: 1.第1波及第3波的振幅均有明显的年变程,但趋势彼此相反。另外,第1波或第3波振幅本身在55°N及35°N年变程也相反。第2波振幅年变程不明显。 2.各波的位相角亦有明显而规则的年变程,只有55°N第2波的位相角季节变化不大。 3.从逐年波谱及位相来看,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各年虽有不同,但季节的趋势却是每年都一致的。 4.过渡季节的波谱与冬夏截然不同。因此一年可分为4个自然天气季节,但每年季节早晚、长短及特征均有一定差异。 5.北半球超长波特征与我国天气有密切关系,这可以从一些例子来说明,如1954年7月与1959年7月,1957年2月与1960年2月。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谐谱分析方法计算了6月16日至9月15日五年的500hPa六个纬圈(60°N、55°N、50°N、45°N、40°N和35°N)的波参数和物理量谱,并将其和十年的合成波高度谱、相对振幅等谐谱资料与石嘴山地区的降水资料作了对比分析。初步寻找出了该地区夏季中期降水的十一种纬圈合成波高度谱和八种优势波、物理量谱谐谱特征。这些中期谐谱特征,天气动力学意义比较清楚,为该地区夏季中期降水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使用NCEP资料,利用波谱方法,分析了湖北省1954年12月26日至1955年1月18日和2008年1月11日至2月1日两次长持续低温雨雪天气过程的物理量波谱演变。结果发现:(1)40°N纬圈优势波由4波转2波且纬向动能高值区位于35°N时,有利于湖北省维持低温雨雪天气;(2)低温雨雪过程开始前,高纬和低纬分别有纬向动能高值区,过程结束前,35°N纬向扰动动能高值中心或北跳或南移;(3)低温雨雪过程开始前,30°—35°N的长波角动量先辐合,超长波角动量后辐合,过程开始后,35°—55°N负的超长波角动量转正。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EC北半球500hPa5* 5网格点资料,计算了1996年梅雨期80°N-25°N各纬度带上波谱参数Ik、平均纬向动能Eu(k)、平均经向动能Ev(k)和角动量输送Jk。结果表明,梅雨期内中高纬度超长波向长波调整,且这种调整涉及到较低纬度上发生长波调整或长波增长,江苏就有一次暴雨过程发生。这种波的调整在动能场上表现为长波经、纬向动能迅速增长,扰动加强。另外,副热带角动量南北输送的转换和向南输送的明显增长,对暴雨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典型旱/涝夏季大气中的水汽输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1980年夏季(6、7、8月),雨带在30-33°N间南北摆动,长江流域暴雨频繁,造成严重涝灾。1985年夏季长江流域以局部阵性降水为主,雨带不明显,是典型的夏旱年。本文在(20—45°N,100—125°E)范围内选取72个测站,利用每日00Z探空资料计算这两年6、7、8三个月从地面到100hPa各层和整层的水汽总输送、平均输送和涡旋输送,得出:80和85年夏季我国大气中水汽输送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大范围内水汽通量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分布和降水特点相一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和西风带气流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80年夏季水汽输送量大,涡旋输送由南向北一直输送到黄河流域以北,850hPa上长江中下游有明显的水汽辐合,华南地区有明显的冰汽辐散;85年夏季水汽输送量小,经向输送弱,涡旋输送无明显一致的输送方向,850hPa上长江流域处于水汽辐散或弱辐合区中。分析100—115°E间一些测站水汽经向输送振荡的方差谱,得出在80年夏季长江流域地区对流层中下层有较明显的7—8天振荡,85年夏季则有很强的30天左右的振荡。  相似文献   

14.
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海气热交换场的EOF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全荣 《气象学报》1993,51(1):122-125
众所周知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交换对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童要的作用。本文根据Clark计算的资料对20°N以北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的蒸发潜热、净长波辐射和感热输送进行了EOF分析,以讨论其季节变化特征。资料范围在22.5—52.5°N,122.5°E—112.5°W,共128个网格点,格距5×5度,1950-1979年。  相似文献   

15.
江淮梅雨的天气气候和环流形势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江苏省梅雨期实况资料,500hPa逐日形势图,候平均图,亚洲范围地转风急流剖面图,波谱分析等方法较全面地分析,总结了27年来江淮梅雨的天气气候概念和环流形势的特征,得出了某些新的统计事实和观点。指出梅期中由于天气过程的更迭,绝大多数年份会出现降水间断的晴好天气。而梅期暴雨,尤其是连续暴雨过程的出现才是梅雨期的主要天气特色,出梅后转入高温盛夏也並非普遍的气候规律,不少年份在出梅后只维持2—3个晴好天气又转阴雨,且气温偏低,出现冷夏。总结27年梅期环流形势特征,副高脊线(120°E)的北进位置及其演变规律直接决定入梅的迟早与梅长。而东亚地区南支急流的消失只是部分年份入梅前的征兆。发现大多数年份南支急流在入梅前5候已经消失或北移,但梅期间西风急流的维持和北移纬度与梅长有密切关系。对梅期进行的波谱分析指出:在入、出梅前后中纬度西风带确实存在优势波的调整。入、出梅既具有天气气候概念,又具有环流转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利用1°×1°的HLAFS数值预报产品,分析了我省1997年6月7~9日暴雨过程0h部分物理量的分布特征。通过物理量0h实时场与12~48h预报场的对比分析,指出预报场的误差及对这次暴雨过程预报有较好指示意义的物理量场。  相似文献   

17.
1996年严重倒春寒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北半球环流型(长波系统,如极涡的、阻塞高压)及其相应的距平场的配置特征,来分析桂林地区1996年春播期间气候异常特点,并应用沿50°N纬圈高度、温度时间剖面图,揭示了欧亚中高纬系统的连续变化以及相应的天气过程,从中找出预报指标,为今后分析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空军气象学院乔全明同志给编辑部的来信: “贵刊15卷5期发表的缪锦海、刘家铭一文第70页1—2行,20—25°N,30—35°N轴线与时间坐标交角小,应是传播慢的区域,而25—30°N,35—40°N与纬度坐标交角小,应是传播快的区域,这才符合入梅与出梅两次北跳的事实,望核实改正。”  相似文献   

19.
《气象》1977,3(6):10-11
关于梅雨结束期的预报,过去曾有不少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预报线索。本文仅根据1954—1973年500毫巴、1956—1973年300和200毫巴、1969—1973年100毫巴资料,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与本省梅雨结束日的关系进行分析,试图为预报梅雨结束日提供依据。 我们把500毫巴110—130°E副高脊线跃过27°N,维持时间3天以上的初日作为梅雨结束日的标准。按  相似文献   

20.
利用 T2 13、HLAFS物理量场资料 ,对 2 0 0 2 -0 8-0 5陕西省突发性暴雨进行诊断分析 ,发现暴雨区具有高能量、位势不稳定很深厚的环境场 ,85 0 h Pa沿 3 5°N纬向辐合线为此次强降水提供动力条件和水汽 ,台风北上加强了 3 5°N附近的扰动和水汽输送 ,西风急流引导冷空气南下 ,共同促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集中释放。用 K指数指标对这次强降水的短时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