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国西部热点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测定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新的综合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分析计算了我国西部11个热点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划分出适宜于旅游的季节分布,并对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南北差异进行比较。依据舒适期的年内分布划分为3种类型:夏适型包括乌鲁木齐等5个城市,年内气候舒适度呈倒U形变化,不舒适期较长;春秋适宜型包括成都等5个城市,无不舒适期,气候舒适度呈M形变化;冬适型为南宁市,全年无不舒适期,气候舒适度呈U字形变化。夏季气候舒适度指数随纬度升高而增大,北方旅游具有更高的气候舒适性;冬季气候舒适度随纬度降低而升高,南方旅游具有更高的气候舒适性。年综合气候舒适指数随纬度的降低呈上升趋势,说明南方具有更长的旅游气候舒适期,这是造成我国南北旅游业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著名风景名胜区旅游舒适气候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气候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因素,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条件。本文对中国西部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气候、旅游舒适气候进行了系统研究。筛选出了86家气象台站。使用3项气候要素(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速),按热应力区和冷应力区分别计算了中国西部180家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依据所处气候带(区),绘制出了三大单元区(Ⅰ、Ⅱ、Ⅲ区)及各省区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温湿指数及风寒指数时空分布图。由温湿指数及风寒指数得出了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舒适气候。根据中国西部的气候及地域特点,提出了适宜旅游气候和最佳旅游气候。研究表明西部亚热带5省(市、区)著名风景名胜区的适宜旅游期和最佳旅游期相对最长,分别为10个月和7个月。云南几乎全年都为最佳旅游期。西部温带5省区的著名风景名胜区的适宜旅游期和最佳旅游期集中于炎热季节的4~9月,适宜旅游期大多为6个月,最佳旅游期也有5个月。陕西著名风景名胜区的适宜旅游期相对较长,可达7~8个月,最佳旅游期也有7个月。高原气候区的适宜旅游期为5个月左右,最佳旅游期只有2~3个月。西部著名风景名胜区旅游舒适气候的计算与评价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旅游者选择最佳旅游季节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楚雄市近30年气象资料,对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的气象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楚雄市各季气象指数适中,人体感到比较舒适,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和游玩,是居住和旅游度假的理想之地。  相似文献   

4.
永安市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石婧 《福建地理》2000,15(2):40-43
本文从舒适指数、风效指数等方面,对永安市的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后认为:永安市全年皆可开展旅游活动,但优势在于春、秋季,夏季炎热,则可充分利用册区清凉气候和景观,开展山地避暑生态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5.
近30年辽宁省夏季人体舒适度区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永强  高璐  王学凤 《地理科学》2016,36(8):1205-1211
基于辽宁省25个气象测站1984~2013年6~8月的逐日平均气温、平均风速、相对湿度以及日照时数等数据,以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及着衣指数综合加权法与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相结合,分析辽宁省夏季舒适程度,并对舒适度变化趋势进行舒适区域划分。结果表明: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及着衣指数均呈现出6月指数最低,7月指数相对较高的特点,年际变化特征不明显,且3个指数各个月空间分布上呈现的趋势并不相同。 6月全省均处于“舒适”等级,而7月和8月处于“比较舒适”等级,说明6月是辽宁省夏季旅游最佳月份。6月和7月在空间分布中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但8月却呈现出相反的趋势。 根据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对前3个载荷向量旋转后的结果,将辽宁省划分为3个舒适区域,分别为辽宁中部及西北部区域、辽宁东部区域和辽东半岛区域。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部沿海沿边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测定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新的综合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该模型具有可比较和可加和等特点.运用新的模型,分析了我国东部沿海26个热点城市气候舒适度,划分出适宜于旅游活动的等级和时段分布,并对气候舒适度的南北变化进行了分析.依据最适期的年内分布将其划分为3种旅游气候类型:夏适型气候以哈尔滨为代表,春秋适宜型气候以北京和南京为代表,冬适型气候以海口为代表.从气候舒适度指数的南北差异来看,夏季气候舒适度指数随纬度升高而增大,北方具有更高的旅游气候舒适性;冬季气候舒适度随纬度降低而升高,南方具有更高的旅游气候舒适性.调查了4个代表城市的入境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揭示了入境客流量年内变化和南北差异,划分出旅游旺季、旅游平季和旅游淡季,其中哈尔滨客流量年内变化呈"W"形,北京和南京的客流量年内变化呈"M"形,海口的客流量年内变化上"凹"弧形.在客流量月指数与气候舒适度指数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对特殊因子的数值化,采用虚拟变量的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入境旅游客流量月指数模拟模型.  相似文献   

7.
李山  孙美淑  张伟佳  谭蕾  朱妮娜  王远飞 《地理研究》2016,35(11):2053-2070
气候舒适期作为气候舒适度/人体舒适度评价的一种时间标尺,对建筑设计、人体健康和旅游发展等意义深远。以“月”界定气候舒适期的传统研究因时间粒度较大,不利于全球变化下区域间横向和区域内纵向的比较和解析。根据中国大陆775个基本(基准)气象站点1961-2010年间的逐日气象数据,利用温湿指数(THI)和风效指数(WEI)的组合模型策略对其“舒适”分级标准进行改进,在“天气舒适日数累加”这一以“天”为粒度的气候舒适期界定下,对中国大陆近50年来气候舒适期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开展分析。研究给出了中国大陆的年均气候舒适期数值及其季节分配,揭示了年均气候舒适期的空间格局及其季节性差异,探讨了50年来气候舒适期的空间演变及其季节性特点,为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提供一种有关人居环境建设和人类活动适应的基础认识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五台山旅游气候及其舒适度评价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气候是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的基本因子。本文分析了五台山气候状况和气象景观 ,计算了各月舒适度指数、寒冷指数和平均着衣指数 ,得出了人体气候舒适度的时间分布。根据舒适度指数、寒冷指数和穿衣指数对各月旅游气候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 ,并提出穿衣建议 ,从而为五台山旅游发展规划和游客选择旅游时间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气候舒适度是分析和评价旅游资源的重要衡量指标。为建立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体系,基于巍山县1988~2017年国家气象站数据,通过计算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着衣指数,分析逐月逐年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结果表明:巍山县旅游舒适期较长,为3~11月,冬季(12月~次年2月)为较舒适期,年均旅游气候舒适度也达到非常舒适等级。4~5月、9~10月非常舒适天数比重最高,冬季较舒适及以上天数比重较低,其中1月最低。较舒适及以上等级天数、舒适及以上等级天数均呈线性增长的趋势,非常舒适天数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较舒适及以上等级天数、舒适及以上等级天数分别在2000年和1994~1995年发生增多突变,而非常舒适天数在2006~2007年发生减少突变。  相似文献   

10.
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60,自引:2,他引:60  
本文从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和生态—经济环境诸因子分析入手,构建了旅游承载力指数(TBCI)及运算模式。作者认为,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和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当地居民心理承受范围之内,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称之为旅游环境承载力(TEBC),它包括三个基本分项指数——游客密度、旅游用地强度和旅游收益强度指数等。而表征旅游承载力强度的无量纲指标称为旅游承载力指数,它是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本文较深入地探讨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和表示方法,以试图建立起比较规范化的理论模型。文章最后进行了简单的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1.
气候条件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因素。运用1981~2010年广州市气候资料,利用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着衣指数和旅游气候舒适度模型对广州市旅游舒适度进行评价,发现广州市1月、2月、3月、11月、12月为旅游气候舒适月份,4月为较为舒适月份,5月、6月、9月、10月为较不舒适月份,7月、8月为不舒适月份。运用2011~2015年广州市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的客流量资料进行客流量分析,并与气候舒适度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发现广州市的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的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偏离现象,在气候舒适的1月、2月、3月客流量与气候舒适度呈现反方向变化态势。运用OLS方法对客流量月指数与气候舒适度指数进行回归模拟发现气候舒适度对客流量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气候舒适度每变化一个单位,国际客流量月指数增加或减少0.377%,国内客流量月指数增加或减少0.538%。  相似文献   

12.
朱家尖是普陀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东南沿海著名的海岛旅游区,其气候舒适性是影响其旅游季节的重要因素。运用定海测站30年气候统计资料,分别计算其各月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用综合气候舒适度模型对朱家尖的气候舒适性进行评价,得出,就气候舒适性而言,朱家尖一年中最适宜旅游期为4~6月和9~11月,较舒适期在12~次年3月,较不舒适期在7、8两月,不同季节有适宜开展的不同旅游活动。本研究为旅游部门景区管理和游客目的地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气候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地的主要旅游吸引物。利用西南地区56个气象台站1971—200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采用旅游气候指数法,根据旅游气候指数和海拔之间的回归方程,结合Arc GIS技术,对四川省山地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评价,分析四川省山地旅游气候资源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四川省全年旅游气候都在可接受的舒适范围内,春季和秋季山地旅游气候指数最高,为最佳旅游时期。就月份而言,4月最高,7月最低。从地区分布来看,不同地区旅游气候舒适期不同,川东丘陵地区旅游气候舒适期为春季和秋季,川西北高山高原地区为春季和夏季。盆周山地区旅游气候全年舒适,四季旅游气候指数均较高,是四川省旅游气候资源优势最突出的地区,总面积达到186 000 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8.4%。四川省山地旅游气候资源丰富,呈"两类三区"分布,四川旅游应高度重视旅游气候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4.
福建主要城市周边平缓高地避暑休闲气候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3类比较和评述了当前普遍使用的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和天气舒适度预报模型,认为考虑气象要素对体感交互作用的基本模型比较符合客观实际,从而选择了温湿指数I1=T-0.55(1-Rh)(T-14.4)和风寒指数I2=(10.9V^0.5+9.0-V)(33-T)2个基本模型来评价福建主要城市及其周边平缓高地的气候舒适度.结果表明,福建主要城市夏季6-9月份4个月的温湿指数处于很热和炎热等级,7—8月份日高温时段的风寒指数也处于不舒适的很热和炎热等级,而冬季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总体上处于清凉较舒适等级,只是上午低温时段处于冷凉较不舒适等级的范围,而这些主要城市周边的平缓高地4、5、6月和9、10、11月的温湿指数基本上均处于非常舒适和较舒适等级,只有7、8月份的下午高温时段短时间处于热不舒适等级,而风寒指数则表明这些平缓高地从4月份至11月份8个月时间不论日均状态、日低温时段还是日高温时段均基本上处于非常舒适和较舒适等级.这些平缓高地1-2月份比相关中心城市稍冷,但均未达到寒冷很不舒适的等级.从气候舒适度角度进一步论证了福建主要城市周边平缓高地作为夏季避暑休闲和公务活动场所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分3类比较和评述了当前普遍使用的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和天气舒适度预报模型,认为考虑气象要素对体感交互作用的基本模型比较符合客观实际,从而选择了温湿指数I1=T-0.55(1-Rh)(T-14.4)和风寒指数I2=(10.9V0.5+9.0-V)(33-T)2个基本模型来评价福建主要城市及其周边平缓高地的气候舒适度.结果表明,福建主要城市夏季6-9月份4个月的温湿指数处于很热和炎热等级,7-8月份日高温时段的风寒指数也处于不舒适的很热和炎热等级,而冬季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总体上处于清凉较舒适等级,只是上午低温时段处于冷凉较不舒适等级的范围,而这些主要城市周边的平缓高地4、5、6月和9、10、11月的温湿指数基本上均处于非常舒适和较舒适等级,只有7、8月份的下午高温时段短时间处于热不舒适等级,而风寒指数则表明这些平缓高地从4月份至11月份8个月时间不论日均状态、日低温时段还是日高温时段均基本上处于非常舒适和较舒适等级.这些平缓高地1-2月份比相关中心城市稍冷,但均未达到寒冷很不舒适的等级.从气候舒适度角度进一步论证了福建主要城市周边平缓高地作为夏季避暑休闲和公务活动场所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利用昭通市12个气象站数据,采用温湿指数(THI)、风寒指数(K)和着衣指数(ICL)对昭通市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应用综合舒适度指数(CCI)做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山包综合旅游舒适期为7个月,昭通、威信、镇雄、大关、鲁甸为9个月,巧家、绥江、水富为10个月,盐津为11个月,彝良、永善全年皆舒适。昭通市各地区夏季温湿指数、风寒指数最大,冬季最小。海拔与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性。昭通各地区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空间差异明显,西北部、西南部较大,中部较小,东部居中。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可将昭通划分为4个旅游气候舒适区。  相似文献   

17.
中国30°N、35°N线城市气候舒适度与地形三级阶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地形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这种地形格局必然影响到气候要素及旅游气候舒适度的东西向分布。选取30°N和35°N线各19个城市,依据气候观测数据计算了各地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划分了气候舒适期和非舒适期,分析了气候舒适度与地形三级阶梯的关系,结论如下:(1)地形三级阶梯对气候的影响首先是对月均温度的影响,以1月、4月、7月和10月为代表,分析地表温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发现夏季温差较大,而冬季温差较小,并随纬度升高而温差幅度增大;(2)各城市典型月温湿指数与地形三级阶梯呈现相应的变化,在横断山海拔3 000 m处,各月温湿指数有一个明显的突变,夏季温湿指数差异较大,冬季温湿指数差异较小;(3)各城市气候舒适期、非舒适期呈反对称分布,东部一级阶梯因夏季高温,舒适期5~7个月、非舒适期4~6个月,中部二级阶梯舒适期长达6~8个月、非舒适期4~5个月,西部三级阶梯舒适期只有0~4个月,非舒适期达8~12个月。本研究揭示了我国旅游气候舒适度的东西差异,为宏观旅游开发提供了气候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孔钦钦  葛全胜  席建超  郑景云 《地理研究》2015,34(12):2238-2246
基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通用热气候指数,研究中国12个重点旅游城市的气候舒适度及其1960-2013年间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① 依据气候舒适度年内分布特征,所有城市可分为5种类型,即春、秋适型,春、秋、冬适型,春、夏、秋适型,冬适型和全年不适型。② 1960-2013年,年均通用热气候指数基本均显著增加;哈尔滨、大连增幅最大,分别达1.73 oC/10a、1.44 oC/10a。月均通用热气候指数也一致增加,且增幅冬季大、夏季小。③ 从年尺度看,各城市“冷不舒适”频率降低,“热不舒适”频率增加。哈尔滨、乌鲁木齐、北京、拉萨、西安、上海、三亚年“舒适”频率增加,尤其拉萨增幅高达8.9 d/10a;呼和浩特、大连、昆明、重庆、广州年“舒适”频率降低。④ 从月尺度看,6-9月的“舒适”频率整体降低;11-2月的“舒适”频率整体增加;3-5月及10月表现为纬度或海拔较高城市的“舒适”频率增加,其余城市降低。  相似文献   

19.
气候舒适度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影响旅游地旅游季节长短及旅游地开发的重要因素。利用中俄跨边境地区——中国黑龙江省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46个基准气象站点2004–2013年间的月均气温、月均相对湿度、月均风速等气候要素数据,利用Arc GIS平台,基于距离平方反比和协同克里格插值方法,计算温湿指数(THI)和风寒指数(WCI),获得研究区栅格单元为1km2的气候舒适度评价图,进而对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各月份气候的舒适性进行分析,并揭示了该地区年均气候舒适期的空间格局及其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1)中俄跨边境地区温湿指数与风寒指数的总体分布趋势是随纬度及海拔高度由南向北、由低到高而递减。风寒指数的舒适区比温湿指数的偏大;(2)研究区旅游气候舒适期地域差异显著,中国黑龙江省舒适期长度为4到5个月;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舒适期长度由南至北呈递减趋势,其南端地区舒适期长度可达7个月;(3)研究区旅游气候舒适期为5个月的区域最大,占研究区面积的46.6%;舒适期在2个月的区域最小,占研究区面积的比例不足0.3%。研究结果可为中俄跨边境地区旅游气候资源开发、游客合理安排出行等提供科学依据及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旅游网站信息流距离衰减的集中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秋娈  路紫 《地理科学》2011,31(7):885-890
通过百度、Google、Alexa、Cnzz等多种网络搜索引擎和网站访问量统计工具获取了24个旅游网站分省访问量资料,运用Origin软件评估了旅游网站信息流距离衰减的曲线模型,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旅游网站信息流距离衰减的集中度问题。研究经过3个阶段,逐级递进分别应用Zipf定律、地理集中度指数和指数模型3种方法,描述了空间分布的集中性,揭示了本地集中性与经济集中性特征,讨论了本地集中性与指数模型符合性的关系。研究发现:①旅游网站信息流的位序—规模分布符合Zipf定律,以单分形特征为主,其信息流的规模结构主体呈Pareto分布模式,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集中性,该集中性表现为随分维值大小而相应变化。②各旅游网站信息流距离衰减的区位商值大于1的省份主要为网站所在省或经济发达省份,距离衰减具有明显的本地集中性和经济集中性特征;各旅游网站信息流距离衰减的空间洛伦茨曲线呈内凹型,且多数网站基尼系数大于0.5,距离衰减的集中度较高、空间分布不均衡。③旅游网站信息流距离衰减的本地集中性受旅游网站性质影响,且其本地集中性越强,指数模型拟合优度指数越高,指数模型与网站数据点的匹配效果越好,各省份访问量越接近标准曲线,与拟合曲线的吻合度越高。④旅游网站信息流距离衰减的集中性特征,为旅游目的地确定目标市场和旅游网站的建设与营销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