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地震多属性分析是储层预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塔河油田桑塔木南地区石炭系Ⅳ砂组油为例,在单井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优选振幅属性信息,进行AVF分频反演,建立振幅属性与砂体之间的耦合关系及砂体识别模式,刻画沉积相平面分布。将地震反射结构类型细分为4种类型;以Ⅳ砂组油层顶面为基准,上下浮动10 ms进行平均波峰振幅属性提取,对灰质含量重的西南地区进行AVF分频反演;振幅属性与砂体之间总体存在正相关关系,砂含量越高,振幅值越大。水下分流河道主要分布在S1072井区及研究区西北缘;砂坪主要分布在AT10及S111井区,呈片状展布;潮砂脊主要分布在南部,可作为研究区岩性圈闭的重点目标区。   相似文献   

2.
莫索湾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储集层沉积及成岩作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根据5口评价井,莫101、莫102、莫103、莫104、莫105井及盆5、盆6井的取心资料、电测曲线、综合录井资料以及地震资料分析研究,得出研究区侏罗系三工河组J1s2^2;地层的岩石学特征,认为储层的岩石类型为细中粒岩屑砂岩及不等粒岩屑砂岩,细粒岩屑砂岩少量.沉积相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并指出它们在纵向上的沉积序列特征及砂体展布特征.通过大量的分析化验数据分析了成岩作用类型,划分了其成岩序列及成岩阶段.指出压实作用、粘土矿物及敏感性及软碎屑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储集层。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八二区三叠系克下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沉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露头、钻/测井及地震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地区八二区三叠系克下组进行了沉积相研究.统计了西北缘八二区84口井克下组砂体厚度和砂砾岩含量,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克下组S7和S6砂组的砂砾岩等厚图和砂砾岩含量等值线图,结合取心井岩心观察,编制了相应的沉积相平面展布图.通过本次研究认为,S7砂组是克下组砂体最发育的层位,也是最主要的勘探目的层.工区主要有2个物源方向,即西北方向和正北方向,均受南白碱滩断裂控制.研究区克下组主要发育的沉积相类型为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  相似文献   

4.
由于直接利用地震资料难以有效刻画准噶尔盆地征1井区侏罗系三工河组1号、2号含油砂体的分布,这里结合研究工区地质、地震资料特点,采用子波反褶积进行高分辨处理后,利用层段解释技术对目标层段的多种属性进行优选,认为40Hz的分频切片对1号、2号砂体反应最为灵敏。应用40Hz的分频切片刻画的1号、2号砂体分布特征与现有钻井一致,能够有效刻画征1井区含油砂体储层的横向展布。  相似文献   

5.
苏里格气田盒8气藏的砂体展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涛  李文厚  杨勇 《矿物岩石》2006,26(2):100-105
受到地震分辨率的限制,河流相薄而窄的砂体展布很难预测。根据苏里格气田的实际情况,在地震保幅处理、水平井地质录井、修正等时试井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单砂体模式识别技术确定砂体展布,并建立了苏里格气田盒8气藏砂体分布的地质模型。通过研究对比运用多种技术方法综合确定河流相薄而窄小的砂体是切实可行的,所建立的砂体分布地质模型为开发井位优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子波沉积相预测方法,在井旁的地震记录中提取出研究目的层的优势相所对应的地震子波,经研究发现,沉积相的改变和地震子波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关联。利用从井中提取到该优势相的地震子波对研究目的层进行相关计算,就能够预测这种优势相。分别提取在不同沉积微相控制下生成且彼此重叠的砂体,有助于实现对单一砂体的识别,这对砂体十分发育的川东南河流相沉积区会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测、录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建立了塔河地区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并重点对发育于TSQ3低位体系域中的下油组砂体类型及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岩心观察结合粒度分析等手段,认为研究区下油组沉积砂体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进一步划分为主分流河道复合微相、侧支分流河道复合微相和河道间微相3种类型。砂岩厚度、含砂率分布特征表明,砂体以东西向展布为特征,中部厚度最大,向南北砂岩厚度减小。依据研究区南高北低的区域构造背景,结合下油组沉积微相图与顶面构造图叠合表明,认为研究区南部AT4-S98井区以南为有利的岩性上倾尖灭区带。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盆地白云北坡珠江组下部陆架边缘沉积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层序地层学理论,运用地震相、地震沉积学等分析手段,结合钻井、测井等资料,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北坡珠江组下部的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珠江组下部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海相沉积体系,地震剖面中陆架边缘三角洲前缘分布在Y2井区及以南区域,平面上呈菱形,其两侧发育改造的滨海砂坝,南部发育斜坡浊积扇,这三者形成了海退体系中的主要岩性圈闭;X1、Y1井区及以北发育海进体系中的滨海砂坝圈闭。海平面升降、物源供给和构造古地貌对沉积演化和圈闭形成过程中起明显的控制作用。21.0~19.0Ma期间,海平面下降和河流回春作用是形成陆架边缘三角洲的主要原因,构造古地貌及其控制的古水深控制了相带展布与边界。  相似文献   

9.
胜二区沙二段7砂组地层基准面旋回与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油田开发区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胜坨油田二区7砂组高分辨率层序发育特征以及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内部沉积微相空间展布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区7砂组发育多级基准面旋回,包括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9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反映了可容空间与沉积物补给速率比值(A/S比值)在纵向上的多级变化发育模式,即在A/S比值总体向上变小的背景上,有多个次级A/S比值向上变小再变大的旋回。随着基准面的下降-波动-下降,沉积微相从7砂组底部的河口坝过度为地层中部的席状砂背景下残存的分流河道沉积,再到7砂组上部的河口坝沉积。A/S比值控制着研究区沉积微相的发育类型、展布模式。弄清楚研究区地层沉积特征与基准面旋回之间的关系对于精细储层表征和油田开发中后期井网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多井约束三维地震反演是岩性勘探常采用的处理手段,三维地震数据体在井的约束下,通过反演可获取具有岩层物属性特征(如岩性,孔隙度,伽玛值)含意和测气意义的数据体,在此基础上建立地质解释模型,可以较准确地获取岩层相应参数体空间展布,运用Jason反演技术,生成伽玛岩性数据体和波阻抗数据体,清理出了新场气田沙溪庙组厚度≥5m,展布面积≥0.3km^2的13层次砂体,并从沉积微相,储层物性波阻抗级别等方面对砂体的含气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利用岩性、测井曲线、地震反射特征以及储层反演,揭示了夏盐南部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各砂组的沉积相类型主要为湖泊、扇三角洲和重力流;物源主要来自研究区北部和东部两个方向;研究区东部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中西部地区发育重力流;其中,三工河组二段上部和三工河组三段半深湖相对发育,三工河组一段上部重力流最发育;三工河组二段下部滨浅湖相对发育。整体上水体由深变浅再变深与该时期气候演化耦合,且气候是研究区沉积演化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钻探、地震及露头资料的研究,将准噶尔盆地东缘三工河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在地震和测井剖面上识别出挠曲坡折带和断裂坡折带两种构造坡折带。坡折带对于研究区层序和沉积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于层序,"径向沟梁辐射,纬向阶梯分布"的坡折带体系使得本区三工河底部低水位体系域发育,坡折带加强河道侧向迁移,削弱河道下蚀,增加准层序数量,坡折带高部位低水位体系域会侵蚀下覆地层;对于沉积,在精细开发区的三工河组识别出6种沉积微相组合,顺物源连井剖面上自下而上识别出3个沉积微相组合序列,陡坡区发育富河口坝三角洲前缘,缓坡区发育富河道三角洲前缘。  相似文献   

13.
柳妮 《地质与勘探》2020,56(2):451-464
阜康凹陷为准噶尔盆地的富烃凹陷之一,其北部斜坡带为有利油气聚集区,上侏罗统三工河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因其储集砂体面积大、厚度大受到较大关注。由于油气仍有较大挖掘潜力,同时油井水驱效果逐渐变差等问题逐渐显现,需要对研究区三工河组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综合研究。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通过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的详细研究,发现三工河组储集层的宏观非均质性很强,三工河组二段最强。利用压汞、核磁共振、恒速压汞、粒度、薄片分析和扫描电镜等资料,通过对三工河组储集层的孔喉、颗粒以及填隙物非均质性进行详细研究,发现三工河组储集层的微观非均质性很强。储集层非均质性受控于沉积背景、成岩作用和异常压力,综合认为三二段相较于三一段更有利于成藏。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演化及微相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侏罗系三工河组划分为1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按照短期基准面旋回期次分析了该区沉积演化特征,在三工河组沉积期,研究区经历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及滨浅湖的交替演化过程。不同的演化期,其微相构成具有很大的差别,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由辫状河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河道间微相构成,河口砂坝及远砂坝不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有曲流河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及席状砂,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河口坝较发育,远砂坝、席状砂次之;滨浅湖沉积微相由砂泥坪及滩坝构成。通过分析认为,在中期基准面下降到上升的转换位置,辫状河水下分流河道叠置连通广泛分布,为本区最有利的构造油气藏储集砂体;中期基准面上升和下降的中期,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发育,孤立状分布,为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中部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二段广泛发育三角洲相。二段下部在研究区东北部以大型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夹滑动浊流沉积为特征,西部以扇三角洲沉积为特征,在中部两者交汇叠加。二段上部在东北部和西部都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在区中部交汇叠加。三工河组二段砂岩发育大量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为有利储层。沉积微相类型控制砂体储集性能,成岩作用对砂岩储集性的改造并不强烈。二段下部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河道微相及扇三角洲前缘河道微相具有大孔中渗的特点,为Ⅰ、Ⅱ类储层;上部的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分支河道及前缘席状砂微相,具中孔中、低渗的特点,为Ⅱ和Ⅲ类储层。  相似文献   

16.
地震反演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地震资料所蕴涵的极其丰富的岩性、物性信息.是目前寻找隐蔽油气藏的有效手段之一。模拟退火波阻抗反演通过模型空间范围内广泛搜索寻求全局最优解,可以明显提高反演剖面的分辨率。利用ISIS模拟退火波阻抗反演技术,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曹庄地区戴南组岩性储层进行精细预测.较好的描述了戴南组3个主要岩性储层发育段砂体平面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The first results of U/Pb isotopic dating (LA ICP MS) of detrital zircons from sands from the Middle Cambrian Sablinka Formation, Upper Cambrian Ladoga Formation, Low Ordovician Tosna Formation, and calcareous sands from Syas’ Formation (Sargaevskii horizon of the Upper Frasnian) from Baltica-Ladoga Glint (BLG) of the Southern Ladoga area are presented. The obtained ages of detrital zircons span the intervals 492.7 ± 5.1-3196.4 ± 5.1 Ma (Sablino Formation); 577.9 ± 7–2972.6 ± 13.4 Ma (Ladoga Formation); 509.4 ± 8.5–3247.6 ± 10.1 Ma (Tosna Formation); 451.1 ± 14.7–2442.2 ± 6.9 Ma (Syas’ Formation). A comparison of the obtained isotopic ages of detrital zircons to ages of crystalline complexes composing the Kola-Karelian, Svecofennian, and Sveconorwegian domains of Baltic Shield and Pre-Uralian-Timanian structures of Subpolar and Polar Urals and basement of Pechora Basin was carried out.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Middle Paleozoic sedimentary basin accumulated Upper Frasnian rocks of Syas’ Formation. The basin ranged northward from the present-day BLG and occupied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Baltic Shield.  相似文献   

18.
尹凤娟  张子福 《地质通报》2001,20(4):377-383
哈密拗陷北部下侏罗统按其岩性、化石组合和地震波组等特征自下而上分为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根据两组所产的孢粉化石,建立了两个孢粉组合Osmundacidites Apiculatisporis Cycadopites组合和Cyathidites Pinuspollenites Cycadopites组合.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对比,探讨了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的地质时代.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侏罗系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车莫古隆起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为一个南西-北东走向的燕山期古隆起,现今构造为由北向南倾斜的单斜。该区侏罗纪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发育多个削蚀和上超不整合面,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地区。通过地层剥蚀厚度恢复主要方法与相关条件的分析,根据研究区实际地震资料特征,采用地震剖面直接追踪法、参考层厚度变化率法和邻层厚度比值法,对车莫古隆起区侏罗系头屯河组、西山窑组、三工河组的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其最大剥蚀量均分布在奎屯-莫索湾一带,各层最大剥蚀厚度为260 m、340 m和140 m。其中古隆起高部位的西山窑组剥蚀量可能是由两期构造运动造成的,三工河组剥蚀量的产生可能来自后期构造运动。通过分析剥蚀厚度平面分布特征与古隆起形成、演化之间的关系,指出早侏罗世末期是车莫古隆起的雏形期,西山窑组沉积期是车莫古隆起的逐渐发育时期,侏罗纪末期是车莫古隆起快速发育时期。大量剥蚀产物的搬运为古隆起翼部斜坡区地层岩性圈闭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车莫古隆起南部斜坡区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20.
涠西南凹陷南坡H 1井区流二段发育了一定规模的滨浅湖滩坝砂体。在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震沉积学分析方法和技术,对滩坝砂体分布规律及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沉积模型控制和钻井资料标定的基础上,地层切片属性分析能够较好的反映滩坝砂体的分布范围,并且能够较好的对坝砂和滩砂沉积进行区分和识别。地层切片分析表明MC1旋回内滩坝砂体早中期表现为进积特征,滩砂和坝砂沉积范围均明显扩大和迁移,中晚期表现为加积特征,坝砂厚度和范围明显增加;MC2旋回内滩坝砂体沉积过程中分布范围变化不大,滩砂和坝砂均呈明显的垂向加积特征。两个旋回内坝砂沉积主要呈相互平行的条带状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及中部。为了增加钻井成功率和探明滩坝砂体主体发育特征,建议目前的勘探重点应放在研究区东南部及中部坝砂沉积发育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