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芽孢杆菌调控虾池微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监测了施用芽孢杆菌(Bacillussp.)后的养虾池水体和底泥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以及水体浮游微藻数量的变化,分析了应用芽孢杆菌对养殖环境微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对虾池水体的异养细菌和弧菌生长和繁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底泥异养菌和弧菌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促进浮游微藻的平稳繁殖。芽胞杆菌通过这些作用抑制了水体中条件致病菌的繁殖,促进了虾池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有利于虾池的自我净化。  相似文献   

2.
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使用悬浮絮团发生装置(对照组未使用),设置空白对照组、芽孢杆菌(Bacillus sp.)组、产纤维素酶菌组、共同添加组,检测养殖环境中水质指标、细菌数量和对虾生长指标,评估添加甘蔗渣悬浮颗粒和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养殖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芽孢杆菌组、产纤维素酶菌组、共同添加组的氨氮浓度在实验前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中后期,亚硝态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生物絮团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添加甘蔗渣悬浮颗粒和芽孢杆菌能促进生物絮团的形成,有效降低水体中氨氮、亚硝态氮浓度。芽孢杆菌组、共同添加组水体中芽孢杆菌数量显著大于对照组、产纤维素酶菌组(P0.05);芽孢杆菌组、产纤维素酶菌组、共同添加组的弧菌数量在实验后期都低于对照组,对虾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换水比例较对照组低30%。结果表明:甘蔗渣悬浮颗粒和芽孢杆菌的添加,能增加和维持水体中芽孢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改善养殖环境,促进对虾生长,提高对虾产量,降低饵料系数。  相似文献   

3.
以平板计数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及养殖底泥中细菌总数和弧菌总数的影响.试验分为1×10~6,5×10~6和10×10~6CFU/L 3个浓度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共进行28 d,在第0、7、14、21和28天时采底泥和泥蚶,采用平板计数法检测细菌总数和弧菌总数.结果显示,在投施枯草芽孢杆菌后7 d内,养殖底泥和泥蚶体内细菌总数均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7~28 d内缓慢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投施枯草芽孢杆菌后,各试验组底泥和泥蚶体内弧菌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10~6CFU/L和10×10~6 CFU/L试验组弧菌总数显著低于1×10~6CFU/L试验组(P<0.05).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抑制弧菌增殖的作用,枯草芽孢杆菌可应用于泥蚶池塘养殖.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比较了饲料中添加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 LYB1)、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W2)和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 NJ17)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的生长、抗病力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0×1010 cfu/kg浓度的3种不同乳酸菌为实验组,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以投喂方式养殖对虾42 d。养殖结束后,进行14 d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攻毒实验。研究表明:投喂3种乳酸菌的实验组对虾的体重、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添加凝结芽孢杆菌组效果最佳。攻毒实验显示,添加粪肠球菌和嗜酸乳杆菌均可显著降低对虾的累计死亡率(P<0.05)。添加乳酸菌的各实验组对虾的肠道细菌群落结构与对照组相比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以添加粪肠球菌组差异最大。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对虾肠道优势菌群。在纲分类水平上,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丹毒丝菌纲(Erysipelotrichia)和黄杆菌纲(Flavobacteriia)为对虾肠道优势菌群。研究结果显示,凝结芽孢杆菌NJ17对凡纳滨对虾促长效果最佳,而嗜酸乳杆菌W2对对虾抗病力提高效果最佳,3种乳酸菌均明显改善了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丰度。  相似文献   

5.
选取初始体重(3.58±0.32)g的凡纳滨对虾,在饲料中分别添加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活菌、溶藻弧菌破碎菌、芽孢杆菌(Bacillus sp.)活菌和芽孢杆菌破碎菌和使其菌含量为108 CFU/g,通过49d的养殖实验研究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和溶藻弧菌对凡纳滨对虾的消化酶、免疫相关酶和抗病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4个处理组对虾的肠道蛋白酶水平均显著提高。25d时各处理组淀粉酶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9d时弧菌破碎组和杆菌破碎组对虾的淀粉酶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杆菌破碎组对虾肠道的消化酶水平最高,杆菌组对虾肠道消化酶水平低于其他处理组。(2)49d时弧菌组对虾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上升(P0.05);弧菌破碎组对虾的SOD、酚氧化酶(PO)和抗菌酶水平上升(P0.05);杆菌组对虾PO水平上升,抗菌酶水平下降(P0.05);杆菌破碎组对虾SOD和PO水平均上升,抗菌酶水平下降(P0.05)。(3)WSSV攻毒的半致死时间为杆菌破碎组弧菌破碎组弧菌组杆菌组对照组。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和溶藻弧菌及其破碎菌体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虾的消化酶活力和抗病力。其中添加弧菌破碎菌体能更好的提高对虾的免疫酶水平,添加杆菌破碎菌体能促进对虾消化和抗病力。  相似文献   

6.
作者以初体质量为(4.80±0.11)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研究对象,在循环水水族箱中进行60 d饲喂实验,研究饲料中添加单一益生菌和复合益生菌对大菱鲆肠道菌群及部分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1:1)、嗜酸乳酸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inopinatum)、嗜酸乳酸菌+双歧杆菌(1:1)、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嗜酸乳酸菌+双歧杆菌(1:1:1:1),每克饲料约含菌3.0×109个/g干质量,共配制7种实验饲料。实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对肠道中总菌数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肠道弧菌数(P<0.05),显著提高了大菱鲆酚氧化酶活力、溶菌酶活性和总抗氧化力。添加不同的益生菌对血细胞数、血清蛋白浓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不同,例如添加的益生菌中含有乳酸菌能显著提高大菱鲆血清蛋白浓度(P<0.05),而添加芽孢杆菌无此效果。上述实验结果表明,与添加单一益生菌相比,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对降低大菱鲆肠道弧菌总数,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泼洒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BC-01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的影响,并应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养殖水体和肠道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芽孢杆菌的泼洒浓度分别为106、108和1010cfu/m3(分别命名为BC6、BC8和BC10),每7d全量换水1次,以未泼洒芽孢杆菌处理为对照组2(CT2)。另外设置每隔3d全量换水1次的未泼洒芽孢杆菌处理作为对照组1(CT1)。8周的养殖实验表明,BC6处理组刺参的末体重显著高于2个对照组(P0.05),BC8和BC10处理组刺参的末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CT1(P0.05)。而BC6和BC8处理组的刺参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CT1和CT2处理组(P0.05)。研究发现,刺参养殖水体中的优势菌群归属于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纲(δ-Proteobacteria)、黄杆菌纲(Flavobacteria)、拟杆菌纲(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纲(Verrucomicrobiae),各处理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明显不同,蜡样芽孢杆菌未能在养殖水体中形成优势菌群。刺参肠道内含物中优势菌群归属于α-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ε-变形菌纲、黄杆菌纲、拟杆菌纲和芽孢杆菌纲,以BC8和BC10处理组之间的相似度最高。芽孢杆菌纲(Bacilli)细菌在3个处理组刺参肠道内含物中成为优势菌群,并在BC6处理组成为第一优势菌群,而相对于CT2对照组,拟杆菌纲细菌相对丰度在3个处理组中显著下降。刺参肠道固定菌群的优势菌群归属于α-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黄杆菌纲和芽孢杆菌纲,相对于对照组CT1和CT2,3个处理组刺参肠道γ-变形菌纲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相对于对照CT2,BC6和BC8处理组中芽孢杆菌成为第一优势菌群。黄杆菌纲细菌比例随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本研究表明,水体中泼洒该芽孢杆菌制剂对水体和刺参肠道菌群结构均具有显著影响,在适宜的泼洒浓度下可以有效提高刺参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2株潜在益生菌(芽孢杆菌(Bacillus.sp)BZ5株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VZ5株)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溶血特性、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性及感染菌体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存活率,探讨了两菌株对凡纳滨对虾的安全性。注射和浸泡方式下,研究两菌株对凡纳滨虾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酶(POD)、抗菌酶活力变化的影响以及感染WSSV的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探讨了两菌株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力和抗WSSV能力的影响。研究显示:芽孢杆菌BZ5株和溶藻弧菌VZ5株均未表现出溶血特征,且对多数常见抗生素敏感或中度敏感。在106cfu/mL浓度下,芽孢杆菌BZ5株和溶藻弧菌VZ5株未对凡纳滨对虾表现出明显的毒害作用。注射和浸泡方式下,芽孢杆菌组和溶藻弧菌组对虾的SOD、P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芽孢杆菌组对虾的SOD、POD活力显著高于溶藻弧菌组(P0.05)。感染WSSV后,芽孢杆菌组和溶藻弧菌组对虾的半数致死时间比对照组分别延长了27.38%和21.43%(注射菌体)、24.73%和8.60%(浸泡菌体)。研究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Z5株和溶藻弧菌VZ5株在提高对虾免疫力和抗WSSV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在对虾养殖生产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芽孢杆菌菌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两种芽孢杆菌为主导菌,对养殖水体中各项水质因子进行控制和处理。结果表明,两种芽孢杆菌无论是与啤酒酵母菌混合发酵还是单独发酵后投加入养殖水体中水质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池,达到养殖水体良好水质水平,NH3-N,NO2--N,COD等污染物浓度分别大约降低了96.97%,87.78%,73.66%,显著改善了养殖水体水质,芽孢杆菌与啤酒酵母菌混合培养发酵液效果略好于芽孢杆菌单独发酵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生防细菌应用于水产养殖动物细菌病防治的可行性,作者从厦门市海沧港口污泥中筛选到一株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K2-1,利用琼脂扩散法发现其发酵上清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养殖常见致病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有较强拮抗作用。进一步分析抗菌物质的部分特性,结果显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K2-1发酵产生的抗菌物质含有蛋白(肽)类成分,该抗菌物质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其在温度40~70℃的条件下保持较好的抑菌效果,对酸碱度也有很强的耐受力,pH在3.0~9.0范围内,活性降低少于15%,对紫外线不敏感,对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也不敏感,但对蛋白酶K敏感。从实验结果可以初步确定该菌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向水体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短小芽孢杆菌CGMCC 1004(Bacillus pumilus)和胶红酵母菌CGMCC 1013(Rhodotorula mucilaginosa)以研究凡纳滨对虾(Litoenaeus vannamei)体长、体质量、存活率、胃蛋白酶、肝胰腺淀粉酶和肝胰腺脂肪酶的影响,以及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s)的感染效果.结果表明:向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能提高对虾体长、存活率,但结果不显著,但对体质量增长率具有显著提高作用;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对提高需钠弧菌感染后对虾成活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但是对肝胰腺淀粉酶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添加复合菌剂比添加单一菌种的作用要好;亦证明了向水体中添加细菌的方式对凡纳滨对虾的体长、体质量、存活率以及水质指标影响比较小,但是对消化酶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生防细菌拮抗病原菌,是水产疾病防治的有效措施之一。本研究从福建省宁德市海水养殖区底泥筛选到一株既能产纤维素酶又具有拮抗水产病原菌功能的芽孢杆菌FA08,通过传统的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手段,并结合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功能菌FA08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Gen Bank登录号:KM892857)。进一步考察功能菌FA08菌株所产的纤维素酶对p H值、温度和紫外线的敏感性发现,功能菌FA08所产纤维素酶对酸碱度具有很强的耐受力,p H 3至p H 10范围内保持稳定,对温度也有较好的稳定性,在30—80°C范围内,其酶活仍达到70%,对紫外线不敏感。对FA08的抗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功能菌FA08发酵上清对嗜水气单胞菌、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拮抗效果。因此,该菌对未来水产业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向水体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短小芽孢杆菌CGMCC1004(Bacillus pumilus)和胶红酵母菌CGMCC1013(Rhodotorula mucilaginosa)以研究凡纳滨对虾(Litoenaeus vapznamei)体长、体质量、存活率、胃蛋白酶、肝胰腺淀粉酶和肝胰腺脂肪酶的影响,以及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s)的感染效果。结果表明:向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能提高对虾体长、存活率,但结果不显著,但对体质量增长率具有显著提高作用;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对提高需钠弧菌感染后对虾成活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但是对肝胰腺淀粉酶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添加复合菌剂比添加单一菌种的作用要好;亦证明了向水体中添加细菌的方式对凡纳滨对虾的体长、体质量、存活率以及水质指标影响比较小,但是对消化酶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42天饲喂添加有不同浓度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NJ1701(5.0×10~9、1.0×10~(10)、5.0×10~(10)和1.0×10~(11)cfu/kg)的对虾饲料,研究凝结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生长、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抗病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各组对虾的成活率均在90%以上,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凡纳滨对虾的体重、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表观消化率均显著提高(P0.05),其中以凝结芽孢杆菌添加浓度5.0×10~9~1.0×10~(10)cfu/kg时效果较佳。不同凝结芽孢杆菌添加浓度对对虾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影响的差异较大。其中,1.0×10~(10)cfu/kg添加浓度下,对虾血清中溶菌酶(LSZ)、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5.0×10~(10)cfu/kg添加浓度下,对虾血清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和对照组(P0.05)。添加凝结芽孢杆菌不影响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清iNOS活性则随添加浓度的提高而升高,以1.0×10~(11)cfu/kg添加水平下最高。副溶血弧菌攻毒后,5.0×10~9和1.0×10~(11)cfu/kg处理组(分别为40.0%和13.3%)对虾累计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6.7%)(P0.05),但1.0×10~(10)和5.0×10~(10)cfu/kg处理组(53.3%)与对照组差异不大(P0.05)。各处理组间比较,以1.0×10~(11)cfu/kg处理组对虾累积死亡率最低。研究结果表明,饲喂凝结芽孢杆菌可有效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其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和对副溶血弧菌的抗病力。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凝结芽孢杆菌的适宜添加量为1.0×10~(10)cfu/kg。  相似文献   

15.
冬季刺参养殖环境与肠道内细菌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传统细菌分离培养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冬季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Liao)养殖池塘环境(养殖水、底泥、附着基)及刺参肠道内的细菌菌群进行了分析。应用平板稀释涂布培养计数法测得刺参养殖池塘水体、底泥、附着基和肠道细菌数量分别为0.75×102~1.4×104cfu/mL、8.7×104~8.1×105cfu/g、3.8×105~2.8×106cfu/g、7.1×105~1.5×107cfu/g;根据形态学差异从培养所得的细菌中筛选得到22株菌,用限制性内切酶Rsa I和Msp I对所分离菌株进行ARDRA(Amplified rDNA Restriction Analysis)分析,这22株菌被分为8种不同的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其中OTU2与OTU3所包含的菌株分别占分离菌株种数的30%和20%;此外,作者对不同环境培养所得的优势度最高的细菌进行分子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水环境中优势菌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门多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endocina)及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沉积物中优势菌为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施氏假单胞菌(P.stutzeri)、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附着基中优势菌为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肠道中优势菌为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灿烂弧菌(V.splendidus)、施氏假单胞菌(P.stutzeri)。通过对冬季刺参池塘细菌菌群多样性分析和优势菌鉴定,为筛选低温益生菌和防治刺参疾病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不同饲料添加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实验设计了5种不同的饲料添加物,分别为破壁酵母(A,添加量为0.6%)、中草药提取物(B,添加量为0.3%)、柠檬酸(C,添加量为0.3%)、益生菌(D,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BC-01,添加量为109cfu/kg)和氟苯尼考(E,添加量为15mg/kg),以投喂实验用基础饲料组作为对照(F)。每个处理组分别设置了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虾,实验进行了42d。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饲料中不同添加物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肠道内菌群归属于γ-变形菌纲、黄杆菌纲和芽孢杆菌纲,它们分别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弧菌属(Vibrio)、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志贺氏菌属(Shigella)、Tamlana属和Formosa属。A、B、C和D处理组以埃希氏菌属为主要优势菌,E组和对照组以弧菌属为主要优势菌。其中,对照组中弧菌的相对含量最高为37.74%,其次是E组,相对含量为23.79%。总体比较,添加中草药提取物、柠檬酸及芽孢杆菌处理组对虾肠道菌群结构相似,而与添加破壁酵母、氟苯尼考和对照组的细菌群落结构有所差异。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破壁酵母、中草药提取物、柠檬酸、芽孢杆菌及氟苯尼考均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内的弧菌属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添加0.6%的破壁酵母效果最佳,可有效抑制对虾肠道中的弧菌属细菌。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和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和肠道细菌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对照(C),通过添加中草药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配制成4种实验饲料:0.2%中草药(M),0.20%中草药制剂+0.30%芽孢杆菌(BMI),0.10%中草药制剂+0.15%芽孢杆菌(BM2),0.30%芽孢杆菌(B).实验分成5组,分别投喂上述饲料,共进行了56d.结果表明,各组对虾的成活率95.83%-98.33%,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投喂实验饲料的各组对虾终末体重均高于对照组(C),其中BM2与C差异性显著(P<0.05);M、BM1和BM2的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显著高于C和B;M组的对虾肠道异养菌总数和弧菌数均高于其他各组,而共同添加组BM1和BM2的异养菌和弧菌数则最少.从各组选取菌落数在50-100,分布均匀的平板,随机挑取30株细菌进行分类鉴定,结果C、M、BM1、BM2和B组细菌属数分别为11、8、6、5和7个.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和芽孢杆菌促进了对虾的生长,且共同添加的效果好于单独添加,它们的使用改变了肠道细菌的数量和组成.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养殖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与不同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文通过添加糖蜜将外源添加物的(饵料和糖蜜)C/N调整为10、15、20和25四个不同水平(分别为C1、C2、C3和C4组),以投喂基础饲料作为对照组(C0)。利用PCRDGGE技术和冗余分析方法(RDA),分析了添加糖蜜对虾蟹混养系统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虾蟹混养池塘水体中细菌菌群主要由放线菌纲、蓝藻纲、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δ-变形菌纲、ε-变形菌纲、拟杆菌纲和芽孢杆菌纲组成。C1、C2、C3和C4四个处理组的细菌群落结构相似,与C0组差异显著。各处理组的优势菌群相似,其相对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放线菌纲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随养殖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加,于8月检测到γ-变形菌纲,于9月检测到ε-变形菌纲和芽孢杆菌纲。各处理组相比较,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不明显,Shannon-Winener指数随C/N水平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养殖后期,C2处理组的Shannon-Winener指数明显高于其它处理组,C4处理组最低。RDA分析表明,虾蟹混养系统水体中菌群结构的变化是多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细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的重要性在7月为TOCTNNO_3~--NTPPO_4~-PNH_4~+-N,在8月为TPNH_4~+-NNO_2~--NPO_4~-P,在9月为NO_2~--NNO_3~--NPO_4~-PNH_4~+-NpHTNTOC。综合水质指标、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调控外源添加物C/N为15时,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高、组成差异小、结构稳定,有利于虾蟹混养系统的水质条件优化。  相似文献   

19.
人工饲料饲养的对虾肠道菌群和水体细菌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人工饲料饲养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成虾肠道菌群组成及其水体细菌区系组成进行了研究.分离纯化后的革兰氏阴性菌鉴定到种的水平.对虾肠道菌群主要由弧菌Vibrio spp.、希瓦氏菌属Shewnella spp.、嗜氢菌属Hydrogenophaga spp.、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p.、气单胞菌Aeromonas spp.、食酸菌Acidovorax spp.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组成.水体细菌区系主要包括弧菌Vibrio spp.、希瓦氏菌属Shewnella spp.、艾肯菌Empedobacter spp.、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spp.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肠道菌群和水体细菌区系的优势菌是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进行多样性分析,发现虾肠道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高于水体细菌区系,而丰度(D)较低.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东风螺脱壳病和吻肿病与体内外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的相关性,测定了东风螺养殖水体环境中异养菌菌落总数,并对病螺及健康螺体内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经兔血培养基、TCBS培养基和弧菌显色培养基分离培养,用生化试验和细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结果显示:发生脱壳病的方斑东风螺螺池水体中的异养菌菌落总数为1.34×106 cfu/mL,病螺体内分离的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有副溶血弧菌、哈氏弧菌、河流弧菌、Vibrio hepatarius、腐败希瓦氏菌、海藻希瓦氏菌和芽孢杆菌,其中优势菌株为副溶血性弧菌溶血菌株和哈氏弧菌;脱壳病与吻肿病共患的泥螺螺池水体中异养菌的菌落总数为1.46×107 cfu/mL,病螺体内分离的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有副溶血弧菌、哈氏弧菌、鲍鱼希瓦氏菌、海藻希瓦氏菌和芽胞杆菌,优势菌株为海藻希瓦氏菌、鲍鱼希瓦氏菌和哈氏弧菌;健康东风螺螺池水体异养菌菌落总数为7.6×104 cfu/mL,健康东风螺螺体内的优势菌株为副溶血性弧菌非溶血菌株和Vibrio hepatarius.试验结果表明,东风螺脱壳病和吻肿病与养殖水体环境中异养菌的总数及螺体内部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分布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