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给出了1997年4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天文台用2.16 m望远镜卡焦光谱仪观测获得的6颗激变变星 (AB Boo, UX UMa, T CrB, AH Her, Z Cam 和 V426 Oph) 及3颗相关天体(UMa3, EG UMa 和 Leo3)的CCD光谱, 并同时拍摄了5颗晚型星(3 Dra, Vir, Leo, 34 Boo 和36Com) 的CCD 光谱, 作为晚型星参考谱. 测量了观测样本星的和近红外Ca II的三重线(8498, 8542和 8662)的等值宽度(EW),谱线半极大全宽(FWHM)和视向速度(Vr), 并分析了这些星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用云南天文台一米RCC望远镜进行光斑干涉观测并获得了θVir和ξBoo双星,32Boo单星的斑点图。 对所得结果进行光学处理得到了ξBoo和θVir的空间平均功率谱,对ξBoo的平均功率谱进行富里叶变换得到它的自相关,测得角距离为0.″99,这个值与M.Schneiderman的观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本文给出了1980年1月及1982年3月对44i Boo的UBV及窄波段3940A的光电测光结果,分析了六十五年来该双星的轨道周期变化(O-C)值.认为光变曲线的起伏是由于恒星黑子活动及热斑的影响与双星间气流运动有关;而影响轨道周期的缓变项是由于光时效应引起的,其周期的突变是与物质抛射和恒星上的爆发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给出了1997年4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天文台用2.16m望远镜卡焦光谱仪观测获得的6颗激变变星(ABBoo;UXUMa,TCrBAHHer,ZCam和V426Oph)及3颗相关天体(UMa3,EGUMa和Leo3)的CCD光谱,并同时拍摄了5颗晚型星(3Dra,Vir,Leo,34Boo和36Corn)的CCD光谱,作为晚型星参考谱.测量了观测样本星的Hα和近红外CaII的三重线(8498,8542和8662)的等值宽度(EW),谱线半极大全宽(FWHM)和现向速度(Vr),并分析了这些星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南京大学太阳塔快速多波段光谱仪观测到的1989年3月9日和14日两个耀斑核块处的光谱资料,分析了Hα和CaⅡK线不对称性随时间的演化。结果得到,3月14日耀斑的Hα和CaⅡK线都有明显的红不对称性,随时间而减弱。由轮廓中分线得到色球物质极大向下运动速度约15~20公里/秒。3月9日耀斑在脉冲相和极大时  相似文献   

6.
频率校准是进行谱线天文观测前必做的准备工作,对上海天文台TM65m射电望远镜的谱线终端DIBAS(Digital Backend System)进行了频率校准及测试工作,发现它有良好的性能.首先,进行了PCAL信号注入测试,对DIBAS终端的频率分辨率、频率漂移、谱之间间隔的稳定性进行了测试.1 h内,单个尖峰频率漂移的最大变化幅度为0.03通道,尖峰之间间隔的最大起伏为0.05通道.然后,通过对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H_2CO脉泽与吸收线的观测,以及与GBT(Robert C.Byrd Green Bank Telescope)观测结果的比较,发现频率校准的结果是正确的.最后,对W3(OH)进行了1个多小时的羟基脉泽观测和5个多小时的甲醇脉泽观测,发现谱线的谱型保持一致,观测噪声与理论噪声一致,说明频率校准程序是稳定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裴春传  曾琴 《天文学报》1998,39(1):103-105
使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于1996年12月10日至1997年1月2日和1997年3月25日至1997年4月4日对海尔-波普彗星的CO分子J=1—0转动跃迁谱线(频率为115.27120GHz)进行了观测.观测谱线表明,CO分子相对于地心的速度比彗星整体相对于地心的速度要小些,即有蓝移现象.这反映了CO分子是由该彗星迎着太阳的面以一定的速度产生出来的.从观测谱线中还初步估算了该彗星CO分子的产生速率.  相似文献   

8.
每月变星     
在本栏目介绍的变星大致是2011年6月15日21:00左右地平高度较高的变星,同时它们在当月亮度比较适宜观测。在表格的后面有各星的介绍。这是颗比较明亮的半规则变星,位于牧夫腰部eps Boo(牧夫座ε)、rho Boo(牧夫座P)、sig Boo(牧夫座σ)下方,与牧夫座R也很靠近。  相似文献   

9.
耀斑谱线轮廓的不对称性是耀斑动力学过程的一个重要观测事实。本文在一定的耀斑半经验大气模型基础上,计算了不同速度模式和色球凝聚下的Ha和CaⅡK谱线轮廓,从半经验角度探讨了大气各个层次的速度对Hα和CaⅡK谱线轮廓的影响。结果表明:耀斑早期短时间的Hα蓝不对称性可由位于过渡区的色球凝聚引起;随后的红不对称性是上部色球物质向下运动的结果;而后来出现的CaⅡK不对称性特征则可由色球中、下部具有10—20km/s的向下速度来解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13.7米望远镜声光频谱仪(AOS)谱线观测程序为例,按以下要点: * 谱线观测的数据记录; * 声光频谱仪谱线观测程序软接口; * 接收机边带参数选择和频率综合器频率的自动设置; * 谱线校准观测; * 谱线成图观测; * 谱线观测程序的主要词汇; * QUICK—LOOK程序; 较系统地介绍了13.7米望远镜谱线观测程序的结构和功能,对谱线观测、校准过程,以及观测数据的处理和记录数据的物理含义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1.
使用名古屋大学4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于1995年1月对分子云ORION-KL区域的CH_3CN J_K=6_k—5_k谱线(110GHz)进行了观测,得到了该区域的5点的谱线(grid=2角分)。该谱线的观测为青海站13.7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提供了又一条可供观测的分子谱线。  相似文献   

12.
使用名古屋大学4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于1995年1月对对分子云ORION-IL区域的CH3CNJk=6k-5k谱线进行了观测,得到了该区域的5点的谱线。该谱线的观测为青海站13.7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提供了又一条可供观测的分子谱线。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δScuti型变星V6 5 0Tau的测光研究结果并讨论了这类变星振幅的变化。根据Arets2 0 0 0的综述“通过谱线变化做模式证认” ,介绍了光谱观测研究δScuti型变星的方法。最后介绍了熊大闰和邓李才的理论模型及δScuti型变星理论的脉动不稳定带  相似文献   

14.
各种现行被采用的估计太阳和宇宙X及γ谱线观测结果显著性的方法都缺乏可靠的根据,都分别系统地高估(或低估)了测得谱线的统计可靠性,即低估(或高估)了测得的谱线系由连续能谱背景统计涨落而来的可能性.本文导出了一个估计观测结果显著性的公式,并用蒙特卡罗模拟的结果验证了它的正确性.应用本文的方法我们重新估算了一些X及γ谱线观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观测目标的亮度越小,杂散光对其的影响越大。在光谱观测中,由于谱线线心的剩余能量较小,所以杂散光对光谱观测的影响显著。在用抚仙湖1 m太阳望远镜多波段光谱仪进行光谱观测时发现,CaⅡ光谱图像在855.6 nm吸收线右侧的亮度有肉眼可见的明显下降,针对此现象分析产生光谱图像色散方向上亮度左右差异的原因,结合杂散光的理论用实验的方法找出杂散光的来源及传输路径。分析结果表明,产生此种现象是由于狭缝的次极大衍射光照亮成像镜后反射到CCD,形成一个弧形的杂散光亮斑,强度约为光谱图像平均光子数的20.9%,对CaⅡ通道的光谱图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对分析的结果进行了理论验证。利用遮挡杂散光传输路径与图像处理两种抑制杂散光的方法对其进行消除,使CaⅡ通道杂散光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6.
南京大学太阳塔于1979年在南京郊区建成,1988年参加了全国联测,它的主要性能如下: 定天镜口径:46cm 成象镜口径:33cm 太阳象直径:20cm 多波段光谱仪可观测谱线:H_α,H_β,H_γ,H_(9-12),CaⅡ H, K 光谱观测时间分辨率:~10~s 光谱仪色散度:1.2-1.5mm/A 表1列出了1988年联测期间成功观测到的耀斑光谱(表1见下页)。  相似文献   

17.
在御夫ε由全食到第四次接触前,用美国McDonald天文台2.7米和2.1米望远镜折轴分光仪的Reticon,对Hα进行了四段时间八夜共56次观测,得到了Hα的轮廓、等值宽度、视向速度的变化。在食甚前105天(1983年3月9—10日),在吸收线蓝侧有强的发射,吸收线的等值宽度为1800m,中心附近有两个小的发射,吸收中心的视向速度高于轨道速度。在食甚后约两个月(1983年8月30—31日),吸收线等值宽度增至3620m,两侧没有发射,而呈明显的宽达每侧7左右的线翼,中心结构复杂(有三个发射),视向速度低于轨道速度约30kms~(-1)。刚第三次接触时(1984年1月16日),红端出现强的发射,吸收中心继续紫移,但没有小的发射,吸收线的等值宽度猛减到1440m。第三至第四接触中间(1984年3月16—19日),红端强发射反而减弱,吸收中心向红端恢复,其等值宽度仍在减少,蓝端呈弱的发射。 比较本文的观测与Wright等人在1955—1957年食期间的Hα观测,可以肯定Hα的轮廓变化总体来说是可以重复的,说明这一变化是主、次星相互作用的结果,并认为,主星FI_(ap)外有一个半径大约450R_⊙的盘(或环),以V sin i=70kms~(-1)旋转,它是Hα发射的主要源,“次星”中心是一颗高速(V sin i≥70kms~(-1))旋转的B型星,外围被半透明的大气所包围,并用这一模型对Hα的变化做了定性  相似文献   

18.
OTF(On-The-Fly)观测模式是目前单天线最有效的谱线成图观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单天线的谱线成图观测。主要介绍OTF观测模式在天马望远镜的实现情况。首先介绍天马望远镜OTF观测模式的观测过程和基本观测参数;接着分别对天马望远镜OTF观测系统的结构、观测控制软件、DIBAS(Digital Backend System)谱线终端、中频传输系统以及数据预处理软件进行介绍;最后给出对W3区域中的6条氢复合线的试观测结果。目前,天马望远镜的OTF观测系统已完成多次对外开放的谱线成图观测,均取得较好的观测结果,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我们用云台一米望远镜Coudé摄谱仪得到大量的大角星(αBoo)的高分辨率光谱,从中找到1984年2月14日一组随时间变化的CallH,K线光谱。经对比分析,我们认为这可能是一次大角星的色球爆发,其特征如下:在连续观测近四小时中获得5张光谱片,可看出CallH,K线轮廓的变化。它们变化的顺序是:开始出现轮廓的不对称一轮廓仍然不对称并伴随着峰值发射增强一轮廓恢复到对称状况;K_2线中K_(2V)与K_(2r)最大不对称为20%。发射极大时K_(2S2)峰值增强20%左右。K_(1r)和K_(1V)的变化也明显。特别是K_3线在K_2线峰值增强时出现吸收线反转出发射线核。  相似文献   

20.
卢方军  刘学富 《天文学报》1994,35(3):305-317
本文给出了1991年11月在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对仙王座β型变星ν Eri进行的b,y波段光电测光结果,及1991年12月在云南天文台观测获得的高分辨、大色散的SiIII线附近区的CCD光谱,根据光变的多重周期分析结果,计算和分析了ν Eri的理论脉动模式,并以高分辨的SiIII线轮廓为例,分析了该星的谱线轮廓变化并计算了谱线的半宽,等值宽度以及视向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