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食影响旱涝的机制与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食增加大气的有效位能.日食区形成高压.气流下沉.非日食区形成低压,气流上升.形成附加的降水,降水使气压再降低,副高向此低压中心靠近;反之副高受高压的推斥,从而改变副高的正常位置.影响我国夏季的旱涝.  相似文献   

2.
1994年夏季我国炎热与日食有关1994年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炎热且热得时间长,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上西伸特强且长时间稳定少动所致;而副高的位置与日食有关。5月10日在78”W、35”N出现日食中心,而这次日食覆盖了整个西半球的中纬度,跨西经142个...  相似文献   

3.
1995年初秋,西北地区出现持续13天的连阴雨天气过程,降雨主要集中在105°E以西和陕南。500hPa环流特征为乌拉尔山高压脊稳定,脊前西伯利亚维持宽广的大低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撤到30°N后稳定,有几次东西振荡。正涡度中心的移动同降雨中心相吻合。正涡度主要在42°N和35°N附近东移,造成南北两个降雨中心。两个正涡度之间为负涡度区,对应相对少雨带。500hPaθse湿舌从青藏高原向北伸展,700hΡa湿舌从高原东侧伸向西北。中低层湿舌北上维持,降雨持续;湿舌减弱南退,降雨结束。  相似文献   

4.
晃淑懿  金荣花 《气象科学》1997,17(4):325-334
本文使用1995年和1996年6-8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和我国T63L16的500hPa48^h-144^h五个时效平均预报场,以及相应的T635000hPa五天平均场资料,根据100-140°E、2-50°N范围内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位置分为四类副高。对比分析EC和T63两个模式的各类副高特征参数的预报误差特点,发现当EC预报的副高强度强于或接近T63预报时,EC预报副高的数值产品精度优  相似文献   

5.
利用1°×1°的T213分析资料和实时常规探测资料,对2003年高温高峰期与缓和期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高温高峰期副高强盛和稳定,低层有暖中心和反气旋环流对应,500hPa及以上表现为更明显的负涡度、下沉运动,以及低层相对湿度≤60%,且层结特别稳定;而在高温缓和期,500hPa副高不稳定,且对应低层辐合、冷空气活动频繁,700hPa及以下表现为正涡度、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另外,分析还发现,高温高峰期到缓和期天气突变的主要原因是贝加尔湖及东北地区低压明显发展,并替代了前期的脊区;中心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低压维持,并不断分裂低槽东移,引导低层冷空气南下,使副高不稳定,强度减弱,低层的暖性结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6.
杨福全  杨大升 《气象科学》1996,16(3):197-205
利用水平平滑滤波方法对不同等压面上大尺度场的分析结果表明:在1991年7月1日--5日的暴雨过程中,从高层到低层青藏高原北部有一急流中心,急流中心位于40°N附近。管次暴雨过程直接对应的急流中心位于29°N附近。1-5日这两个急流中心均稳定少动且中心风速比常年大。大范围降水区中的强暴雨中心和中低层的流场、风场辐合区以及低压中心吻合较好。低坟面上大中尺度系统相互作用项的区域平均值对700hPa中尺度  相似文献   

7.
1999年8月12日,受高空槽、切变线、静止锋、地面低压和地形作用,翁源降了暴雨,24小时降水量99.2mm。这是翁源1999年的第一场暴雨,下面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1 形势分析1.1 地面形势 8月10日08时,地面图上北部湾(21°N、108°E)有一低压形成,其中心值为100lhPa。11日08时移到阳江北部,位于500hPa的高空槽前。12日08时,移到24°N、113°,其雨区北移扩大,在22~31°N、106~120°E有一静止锋生成。13日,地面低压已消失,静止锋北移到25°N以北…  相似文献   

8.
杨广基 《大气科学》1978,2(3):263-266
夏季副热带高压进退的预报,一直是我国气象员所关心的问题。本文对副高24小时的进退预报作了初步试验,预报的依据有以下四条:(1)在中纬度120°-170°E地区(特别是在130°-165°E地区),500毫巴有深低压槽停滞或不连续的后退,这对副高西伸到我国有利;如果这个高空槽是向东移动的,这时副高就要东撤。(2)在西藏高原地区,若75°-100°E范围内有高空槽发展或维持,则有利于副高西伸;若此地区有高空高压脊的发展或维持,则有利于副高的东撒。在预报时,若由条件(1)和(2)得到的预报结果一致,副高西伸或东撒的可能性就很大。若两者不一致,就要看哪个条件更强一些,需要根  相似文献   

9.
东亚温带低气压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荣华 《气象学报》1963,33(1):15-24
本文利用1951—1960年的亚洲地面天气图,分月統計东亚地区(70°E以东,55°N以南)每2.5°×2.5°經緯格內低压中心通过的頻数,繪制了頻数分布图,确定出低压移动的主要路径,此外,还繪制了冬半年和夏半年低压发生(初現)頻数分布图、頻数百分率的随緯度分布和沿120°E与110°E經线上低压中心通过頻数的各月綜合图。結果得出:1.东亚大陆中緯度西风带的低压主要出現在蒙古人民共和国中部到我国的东北地区,20°N以南不出現溫带低气压;2.45°N以南的我国大陆上低压很弱,大多数不閉合,只有在我国东部或入海后才发展;3.日本东南面海上是低压路径的集中带;4.春季低压出現最为頻繁,秋季次之,夏季我国江淮流域低压有所增多。 最后,对低压路径进行了分类,把东亚的溫带低气压划为五大类和十一亚类,并对各类低压分别作了簡要的叙述。  相似文献   

10.
影响海南岛热带气旋的多层递阶周期分析长期预报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是全国多热带气旋影响的地区,素有“台风走廊”之称。热带气旋对海南岛的影响利弊共存,台风暴雨带来大量降水可缓解旱情和增加水库蓄水量,同时也给全岛各地的经济活动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和灾害。因此做好热带气旋影响个数的长期预报有着重要的意义。1 影响海南岛的热带气旋概况  影响海南岛的热带气旋指中心进入越南沿海,沿15°N向东至15°N与114°E交点处,由此沿114°E向北至21°N与114°E交点处,再折向23°N与112°E交点处,然后沿23°N向西至105°E的区域。影响海南岛的热带…  相似文献   

11.
波兰郁金香在中国的气候适生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波兰郁金香的水、热条件与中国大陆所有站点进行气候滑移相似分析表明,波兰郁金香在中国最适宜引种的范围很大,气候相似的大部分地方集中在3 个地区:一是34 ~39°N、102~114°E的倒梯形区域;二是35 ~42°N、115 ~125°E的倒三角形区;三是西藏的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2.
对流层大气环流的甚低频振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晓红  王绍武 《气象学报》1996,54(4):427-436
对1951—1992共42a500hPa北半球高度场的月平均资料进行了纬圈谐波分析,计算了35°N与55°N超长波振幅及位相,以及35—55°N北半球月平均纬向风距平百分比。对超长波振幅及纬向风距平百分比做了小波转换。结果表明,对流层大气环流变化中存在3种准周期性的甚低频振荡:1.年代际的振荡;2.准2a周期振荡(QBO);3.半年韵律。同时发现对流层QBO和平流层赤道纬向风QBO之间可能没有联系。  相似文献   

13.
陇南东西部不同暴雨服务指标探讨任三学(陇南地区气象局武都746000)暴雨是陇南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由于东、西部(大致沿35°N、105°30'E至32°15'E纵斜方向把陇南分成东、西两部分)所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的不同,暴雨发生机率东多西少,...  相似文献   

14.
1 大气环流形势分析2 0 0 3年 1 0月 1 0日 0 8时 5 0 0 h Pa大气环流形势为一槽一脊型 ,从巴湖至西伯利亚一直到我国大部地区为一发展的低压控制。低压环流中心位于贝加尔湖附近 ,1 2 0°E以东为弱高脊控制。赤峰处于低压槽前西南气流区内 (图略 )。随着低压小槽不断南下 ,综合分析未来 2 4小时将在赤峰一带发展加深。1 0日 0 8时 70 0 h Pa高空图上 ,西伯利亚—蒙古—我国处于低压区控制。在 40°~ 5 0°N,1 1 0°~ 1 2 0°E有东北西南向槽存在。槽前偏南气流水汽输送到40°N附近 ,槽后有较强冷平流。说明此槽未来继续发展。85 0 h …  相似文献   

15.
季节内西太平洋副高异常进退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ECMWF1980年和1983年7、8月份逐日2.5°×2.5°网格点资料对两次季节内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进退进行了诊断研究。揭示出:季节内西太平洋副高异常进退是整个北太平洋副高异常进退的结果;这种异常进退表现为东太平洋副高的活动,相应西太平洋副高也有一次活动过程,并表现为北太平洋地区存在一纬向波列,低频波沿此波列西传以实现东、西太平洋副高异常进退的遥相关关系;而东太平洋刻高的异常进退则是被南亚季风区到太平洋信风区的异常加热造成的东太平洋对流层上部辐散风场汇合下沉区的变化所激发。  相似文献   

16.
1991—1992年ENSO事件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气候分析中心(CAC)和中国气象局气候监测公报所提供的海-气资料,综合分析了1991-1992年ENSO事件的形成、发展过程。这次ENSO事件的主要特点是:①在ENSO事件爆发前一年内热带太平洋海气特性频频呈现异常,暖水堆积在赤道中太平洋(5°N-5°S,160°E-160°W)约12个月,然后自西向东传输,爆发1991-1992年ENSO事件。②对ENSO事件作出响应的西太  相似文献   

17.
1999年9月16和17日,韶关各地普降暴雨到大暴雨(表1),最大日雨量出现在乐昌市(136.8mm),达到大暴雨量级,乳源县桂头镇出现了山洪爆发等灾害。1 9910号强热带风暴发生发展过程 9910号强热带风暴是1999年9月11日由菲律宾一带生成的热带低压发展而成,13日移入南海,14日08时位于18.4°N、119.3°E,中心气压997hPa,以后向西北方向移动,移速14~16km/h,强度加强,并逐渐发展为强热带风暴。16日08时中心气压降至980hPa,位于22.1°N、114.4°…  相似文献   

18.
从大尺度环流形势场、西风环流指数、阻塞高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等方面,对2001年汛期强降水多发时段的中期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极涡由一个中心分裂为多个中心,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或多极型,其中有一较强中心位于东半球偏于亚洲一侧;②亚欧中高纬环流形势为两脊一槽型,亚洲中部为一低压槽;③连续性强降水发生在西风环流指数由峰值向谷点过度的过程中;④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的建立是造成我省连续性强降水的关键;⑤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短时间内迅速西伸北跳,140°E副高脊线位置位于30°N附近并稳定;⑥100 hPa南亚高压脊线北跳至33°N以北,且中心位置自西向东震荡并稳定于90°E以东地区.  相似文献   

19.
从大尺度环流形势场、西风环流指数、阻塞高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等方面 ,对 2 0 0 1年汛期强降水多发时段的中期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①极涡由一个中心分裂为多个中心 ,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或多极型 ,其中有一较强中心位于东半球偏于亚洲一侧 ;②亚欧中高纬环流形势为两脊一槽型 ,亚洲中部为一低压槽 ;③连续性强降水发生在西风环流指数由峰值向谷点过度的过程中 ;④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的建立是造成我省连续性强降水的关键 ;⑤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短时间内迅速西伸北跳 ,14 0°E副高脊线位置位于 30°N附近并稳定 ;⑥10 0hPa南亚高压脊线北跳至 33°N以北 ,且中心位置自西向东震荡并稳定于 90°E以东地区  相似文献   

20.
柳艳香 《高原气象》1998,17(3):258-265
利用ERBE资料分的了1985~1988年期间青藏高原地气系统辐射收支的分布特征与几次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ElNino期间,高原东南部地区(Ⅲ区即90°E以东,35°N以南)加热场强度比高原西部地区(I区即90°E以西)及高原东北部地区(Ⅱ区即90°E以东,35°N以北)要大,LaNina期间,高原I区的热源强度比Ⅱ,Ⅲ区大,高原热源强度大,西南季风弱,反之,西南季风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