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黄爱萍 《地理教学》2012,(21):19-21
一、高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一种高效高质量的学习,是小组成员发挥集体智慧,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2.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培养模式的创新。“世界咖啡汇谈”能够促进参与者深度对话,释放灵感与创造力,是创造集体智慧的有效方式。本文基于“世界咖啡汇谈”模式的理念和原则,将其与高校地理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通过“设定情境,明确共同学习愿景”“建设‘共同学习环境’,合作探索真正问题”“实现观点‘异花授粉’,共同创造集体智慧”“学会彼此倾听,共同催生深度对话”“总结反思,共同分享集体智慧”等路径培养大学生的质疑精神、批判思维与合作交流等优秀品质,促进学生形成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的要求,是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总结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可行性、动因、现状、模式、主体、收益分配以及流转制度、支撑体系等方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了现有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对未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的创新和发展,为进一步开展本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成果更好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政策参考。结合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发展和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立的要求,未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加强以下5方面的研究:①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测算的方法研究,摸清家底,科学判断区域可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数量及空间分布,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时序安排提供基础,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供可量化的指标。②深化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的研究。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地价管理和地价评估研究滞后于农村土地市场发展的要求,应加强集体建设用地定价方法研究,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的确定提供依据。③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研究。由于各地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形式不同,参与流转收益分配的主体及收益分配关系的差异较大,存在各主体利益无法得到合理保障等问题。应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的形成机理研究,合理确定参与收益分配的主体及参与主体的收益分配比例。④重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风险控制研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重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研究,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风险控制机制,有效规避及降低风险,实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效益的最大化。⑤注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驱动力等方面定量研究。在现有定性分析为主的基础上,加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相关方面的定量研究为决策部门把握流转动态及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量化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发达地区和中等发达地区2003—2013年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力区域差异特征。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是发达地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而城镇化则是中等发达地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相较于发达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对中等发达地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力更强;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发达地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力较强,而对中等发达地区则较弱。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促进发达和中等发达地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张志慧 《西部资源》2015,(2):159-160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集体建设用入市迫在眉睫,合理确定集体建设用地价值是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关键。本文以常用的土地估价方法为切入点,探究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价值评估中估价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小城镇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和交易行为在重庆市绝大多数小城镇隐形地进行。为推动该市小城镇的健康、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小城镇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多层次、多样化、管理不规范的现状特征,并对小城镇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影响评价。最后,提出了加强和完善小城镇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管理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目前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已大量存在,研究和建立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机制便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又一重要课题.本文旨在结合基层工作实践,通过对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分析,就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叶秀如 《福建地理》2004,19(4):28-3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目前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已大量存在,研究和建立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机制便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又一重要课题。本文旨在结合基层工作实践,通过对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分析,就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模式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生活资料,土地市场的健全和完善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各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文章分析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的条件、要求和理论依据,提出并阐述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统一进入市场的"双轨制"和直接进入市场的"三方制"模式。  相似文献   

10.
马云  钱俊希  唐雪琼 《热带地理》2022,42(6):997-1008
红色历史的集体记忆嵌入动态的地方建构和空间生产过程,成为地方性重构的有力素材。文章以云南省宾川县新庄红军村为例,通过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文本分析等质性方法,从地方性景观与话语的再建构,以及地方性情境创设的空间实践,探讨新庄村的地方性建构机制。研究发现:具体的地方要素在地方-记忆的互动关系中起中介承启作用。地方要素既促进红色旅游情境下记忆的唤起、存储与再创造,又对集体记忆重新建构的地方特质、意义与场所精神进行地方性元素表达。旅游情境创设与地方性展演使集体记忆不断得到投影、表达与重构,推动差异化的地方叙述与体验。  相似文献   

11.
施开放  刁承泰 《热带地理》2012,32(3):269-27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实潜力估算为量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值和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提供基础,同时也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资金筹措提供客观依据.文章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在对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现实潜力估算的基础上,引入流转现实潜力估算模型,估算流转现实潜力并对其进行评价分级.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永川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实潜力(S)为546.62 hm2.S≥40 hm2的乡镇有4个,25 hm2≤S1< 40 hm2的乡镇有7个,10 hm2≤S1< 25 hm2以及S< 10 hm2的乡镇均为6个.研究认为  相似文献   

12.
孔翔  卓方勇 《地理科学》2017,37(1):110-117
以对黄山市徽州区呈坎古村居民和游客的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为基础,综合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文化景观在地方集体记忆建构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无论居民或游客,都对呈坎古村的宗族文化和风水文化形成了集体记忆,而罗东舒祠和水口园林等文化景观则在建构地方集体记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与景观接触的方式不同,居民比游客更重视景观的真实性,相对排斥重建和新建的景观,也较少受到导游词的影响;而游客则对景观的真实性不敏感,文化景观和导游解说都可能影响游客的地方记忆。因此,为更好引导对古村落的集体记忆的建构,不仅要重视保护传统文化景观,更要在景观重建或新建过程中尊重居民的建议,争取在居民的传统意识和游客的旅游想象中实现平衡。  相似文献   

13.
刘玄宇  刘云刚 《热带地理》2022,42(7):1128-1137
渔民是天然流栖性群体,不仅需要关注其流动性时空规律,更要关注其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文化意涵。文章从流动性与集体记忆视角出发,选取海南省东部典型渔村为案例地,通过访谈深入理解渔民在流动中的地方记忆建构,主要从流动、停泊、定居的3种不同状态归纳渔民流动中的时空盈缩、物质条件和流动路径节点,从时间、地方和权力三要素探讨渔民集体记忆的形成。研究发现:1)渔民跨界流动具有动态盈缩的特点,经历了从民间自觉到官方规范,从渔业生产到商渔复合,从局地到广域再到局地的动态过程。2)渔民的流动状态和过程赋予海洋以地方特性。人船组合拓展渔民自主流动的能力,“陆—海—岛”流栖空间中的地物和景观凸显集体记忆的物质依赖性。3)随着生产生活方式变迁,代际更迭削弱了原有的人海关联,流动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集体记忆结构性消退,渔业村镇的全球—地方的跨区域色彩逐渐被剥离,回归到同质化的域内流空间。  相似文献   

14.
李猛  乌铁红  钟林生 《地理科学》2022,42(10):1799-1806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旅游“网红村”——恼包村为例,通过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探讨了旅游网红村居民的怀旧、集体记忆与地方认同3种情感的特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在旅游效应作用下,3种情感之间内在的互动机理。研究显示,在非本地旅游景观融入地方旅游社区的情境下,居民依然非常认同当前的景观与建筑,并对旅游发展保持积极态度;怀旧、集体记忆如果失去了物质载体,会在文化载体上集中表现;旅游景观的嬗变没有隔断居民对从前村落的集体记忆,但旅游景观优化带来的旅游效应削弱了居民的怀旧情感;居民的怀旧与集体记忆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居民的集体记忆显著影响地方认同,旅游发展效应对集体记忆与地方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江静华 《地理教学》2012,(11):37+48-37,48
活用“导学稿”是“学案导学”教学有效性的核心。灵活运用“导学稿”,把集体智慧、个人风格和各班学晴相结合。在“导学稿”的基础上,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提高“导学稿”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方小培 《地理教学》2011,(12):60-61
每次看小品节目时,我们总会开怀大笑,感悟良多。幽默的情节,多少年以后,还能牢牢记取。幽默闪耀着人类智慧火花,它通过语言、表隋、动作等形式表达,能收到愉悦身心、启迪心智之效。智慧的课堂是幽默的,教师将幽默运用在课堂中,亦庄亦谐,从而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幽默感,更引人入胜,富有成效呢?  相似文献   

17.
从记忆地理和地方感角度,探讨2008年汶川地震重灾区北川老县城的人地关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灾后居民集体记忆的维度,探讨了灾后集体记忆、地方认同、地方保护意愿的特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灾后集体记忆(灾难记忆、创伤情感、抗灾记忆、观念启示、怀旧记忆)、地方认同、地方保护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灾后积极的抗灾记忆、观念启示、怀旧记忆对于提升地方认同具有显著影响,而地方认同对于提升地方保护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结果对于了解居民灾难心理、地方感、灾后行为有一定帮助,对于灾后遗址保护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9年春天,我作为上海市教师代表,参与了由华东师大在山东省高唐县第二中学举办的“全国部分省市高中新课程教学研讨会”。在与来自不同地域的教师同课异构“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及其之后的教学研讨中,对“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的教学策略形成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9.
汪芳  孙瑞敏 《地理研究》2015,34(12):2368-2380
传统村落的集体记忆承载着村庄的文化传统与人们的乡愁情感。但随着城镇化及其带来的大规模人口迁徙,使得这些记忆正面临巨大冲击。就此展开研究,对于乡村规划和发展、乡村记忆保存和传承等意义重大。归纳出集体记忆的社会选择性、动态重构性、媒介依赖性等属性后,构建传统村落集体记忆三要素的研究框架,即主体(记忆者)、客体(记忆对象)、时间,借助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选取60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村落,采用内容分析等方法,探讨主体诉求及其相应的情感特征、客体如何承载传统价值以及时间演变中村落发展阶段划分等问题。并初步分析了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这三者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最后结合乡村规划和乡村旅游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说过:“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实现职业价值的主要对象,与学生交往的每一个细节,无不体现着教师的道德与智慧,也无时无刻不是在锤炼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