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张立 《地理教学》2009,(10):27-28,24
最近,央视少儿频道播出一则广告,几位小朋友正在房间里玩耍,一位母亲为他们端来了几杯白开水,孩子们看见了立刻躲了起来,有的藏进了衣框,有的钻到了床底下,有一位小朋友最无奈,没来得及躲,只得站在原地,紧紧地闭起双眼,嘴中念念有词:“看不见我,看不见我”。母亲见状,笑着将白开水换成了果汁饮料,孩子们见了纷纷跳了出来,欢呼雀跃,刚才最无奈的小朋友一连喝了四杯,还不过瘾。反差如此强烈,这就是味道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老照片     
《西部资源》2012,(3):36-37
如果非要去还原历史,恐怕只有照片最有发言权了。文字是含蓄的,记录的是被人咀嚼之后的东西。只有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原汁原味的历史,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历史的瞬间,凝固了流逝的岁月,铿锵有力的讲述着过往的峥嵘;一张张没有经技术处理的老照片,记录着当时真实的喜怒哀乐,看似暗淡无光,但是,却有一些东西在不知不觉间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也许你流泪了,也许你震惊了,因为你被感动了。《西部资源》的"老照片"栏目,带您一同寻访地质勘查的那些人,那些年,那些事……  相似文献   

3.
《热带地理》创刊于1980年,迄今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在困难和曲折中经受了磨炼,已经度过了她的青少年时期,三十而立了,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30年来,《热带地理》由初创时期以反映本所科研成果为主的专刊,发展成为华南地区颇具特色的唯一综合  相似文献   

4.
沙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1984年提出了发展沙产业的理论构想后,沙产业历经多年的探索实践和发展。分析了沙产业概念,论述了发展沙产业的重要意义,总结了沙产业理论体系构建过程和实践进程。沙产业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农业型沙产业理论、生态型沙产业理论、生态经济型沙产业理论和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理论4个阶段,沙产业的实践经历了启蒙萌芽、探索实践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指出了沙产业的发展前景,沙漠拥有丰富的资源,发展沙产业是沙漠地区开发的战略抉择,发展沙产业为人类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沙产业的发展开拓出了一条治理与开发结合、治沙与治贫兼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禹治水成功,被奉为一代圣贤,但他违反了部落联盟的传统,建立了家天下的奴隶制国家,并铸造了象征王权的九鼎。随着王朝的更迭,九鼎被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然而,到了秦汉之间,九鼎却不见了踪影。由此,人们怀疑九鼎到底真的存在过吗?我国古代青铜工艺高度发达,  相似文献   

6.
在充分收集水文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野外地温调查,现场热响应试验等工作。建立了浅地层地热能源的计算方法,经过综合分析整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初步掌握了包头市平原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条件,并做出了适宜性分区,初步计算了浅层地热容量和浅层地热换热功率,为包头市平原区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论风水的地理学价值及其在中国古代地理学中的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今朝 《地理研究》1994,13(1):23-31
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了风水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地理学思想,分析了其地理学价值,论述了其与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关系,并明确了它在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西部资源》2012,(6):53-53
美国内战于1865年结束后不久,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开始涌向西部,开发那里大片的土地。这一大规模的西部拓殖运动持续了将近40年。原本广袤荒芜的西部没过多久就住满了移民。而在加利福尼亚发现的金矿也吸引很多人去淘金。人们怀着发财梦涌向金矿,虽然少数人找到了金子,但等待大部分人的只有艰苦的工作和高昂的物价。身上的钱都花光了之后,他们放弃了寻找黄金的梦。但他们留在了加州,成了当地的农民、生意人或劳工。  相似文献   

9.
曲宪明 《地理教学》2014,(12):54-55
Wi-Fi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催生了O2O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也给我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让对英语感兴趣的人可以方便的自主学习英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董玉祥 《中国沙漠》1999,19(3):251-255
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近年来国内积极开展了对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对该项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首先,回顾了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其中50年代至70年代为第一阶段,该阶段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进行沙漠考察与沙害治理,沙漠化研究还未真正开展起来;80年代为第二阶段,期间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已逐步开展起来,尤其是重点对青海共和盆地的沙漠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进入90年代为第三阶段,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全面展开,研究区域广泛,研究内容系统、全面,研究成果丰硕,是该区沙漠化研究最为重要的时期。其次,总结了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现状与主要进展,包括经过广泛研究,基本上查清了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的类型、面积、分布与危害等,填补了沙漠化研究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空白;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中特别重视了其成果的应用问题,将区域土地沙漠化现状、成因、趋势、防治对策与措施及其规划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研究,拓展和完善了沙漠化研究的内容;研究中首次确定了沙砾质、沙漠化土地类型,并提出了沙漠化成因的多因性和地域性,发展了沙漠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还加强了沙漠化防治实用技术的研究。最后,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研究区域不尽平衡、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理论研究有待深入和防治技术亟待提高等,提出今后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主攻方向与主要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11.
This review aims to distill and synthesize the existing information on the use of models to describe and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and movement of metals in lacustrine sediments. As such it examines the causes of metal diagenesis, the origin and form of the equations that govern these phenomena, and the predictability or measurability of the parameters that appear in the models. The paper concludes by highlighting some seminal results from modelling studies, including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of surficial Mn-Fe-enriched zone or layers, the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possible from metal reduction to organic matter regeneration, the calculation of mixing-corrected metal input histories to lakes, and the prediction of growth rates and morphologies for both deep-sea and lacustrine ferromanganese nodules.  相似文献   

12.
何光强    刘云刚   《地理学报》2022,77(4):818-834
地缘政治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深刻烙印了地图的影响。在地缘政治发展史中,不同地图投影既服务于各思想家的理论提出,也深入到各思想家在不同时期对自身理论的动态修正。地图投影到底是如何参与到地缘政治理论构建过程中的?本文在既有地缘政治地图研究的基础上,从空间性和文本性两大地图基本属性出发,通过阐释并沟通地图的空间分析与话语分析功能,探讨地图投影与地缘政治理论构建间的关系。一方面,地图投影变形抽象后的心象地图框架为构建地缘政治理论提供了空间依托;另一方面,地图投影通过地图变形在复杂情境中聚集了丰富的文本性含义。在地图投影各层次文本性的互文(互补性叙事)下,新的地图话语得以产生并渗透进心象地图,具象式推动了地缘政治理论核心概念的生成和逻辑关系的构建。综合考虑麦金德的地图观影响,本文对麦金德“心脏地带”地缘政治思想变迁各阶段(1904年、1919年、1943年)地图投影透视的分析验证了该关系框架的解释力。这启示该分析框架在其他地缘政治理论研究中的潜在适用性,更期待在百年变局和复兴全局等交织下的复杂情境中,基于地图投影创新互文下的中国地缘政治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背景下酒吧的地方性与空间性——以广州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林耿  王炼军 《地理科学》2011,31(7):794-801
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广州代表性酒吧为对象,援引第三空间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消费地理视角解读酒吧的地方性和空间性,重新诠释地方理论以及人地关系认识论。研究表明,广州环市东酒吧的空间建构包括了一种本土对西方、当下本土对历史本土的再结构化过程。在空间实践-空间想象-再现空间三元一体的维度下,酒吧作为地方具有典型的反身性,酒吧影响着主体行为,行为主体构筑的权力话语也成为酒吧空间的意义构成,涉入酒吧消费空间的建构过程。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消费空间,酒吧具有空间生产、空间消费和空间流动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我国湿地景观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湿地景观研究是近十余年来新兴的热点领域,极大地推进了湿地学科发展.但是,由于湿地景观研究体现的是湿地与景观方法有机结合,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对我国湿地景观研究现状系统分析基础上,重点阐明了湿地景观概念、分类、遥感信息提取精度、多源数据可比性、结构与格局研究方法、景观过程与功能研究内容与尺度等制约湿地景观研究的主要问题.并指出了未来发展方向:(1)重视湿地景观分类研究;(2)重视湿地景观破碎化研究;(3)重视发展基于过程和功能的景观格局研究方法;(4)重视多尺度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5)重视湿地景观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地理学本体论:内涵、性质与理论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哲学研究表明,本体论问题的探讨对于具体学科的科学哲学研究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界定了地理学本体论的内涵,讨论了地理学方法论、本体论和地理学哲学的关系,比较和分析了哲学本体论与地理学本体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阐述了地理学本体论的性质,概括了地理学本体论的理论价值。地理学本体论包括两个层面:地理学家和地理学流派的哲学本体论观念、地理学理论的本体论承诺,地理学家的本体论影响和决定着地理学家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选择,而某个地理学理论的本体论承诺则是该理论得以成立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盐田高浓度卤水蒸发的数学模型 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从化学工程的角度 ,将盐田系统作为一类特殊的化学反应器和无机盐分离设备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大量试验基础上 ,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 Na+,K+,Mg2 +∥Cl-,- H2 O四元水盐体系卤水在天然蒸发状态下的宏观蒸发动力学参数。从理论上对与卤水蒸发相关的多种参数进行了分析和合理简化 ,概述了卤水蒸发过程中的质量传递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模拟方法建立了四元水盐体系高浓度卤水在特定地域中进行天然蒸发的卤水宏观蒸发动力学模型 ,证明了多种简化和理论假设的合理性。对该数学模型在盐湖卤水开发中的盐田设计、盐田生产的现代化自动管理和控制等进行了探讨。在卤水蒸发动力学模型建立的过程中 ,针对实际生产过程的需要 ,通过多种参数的分析 ,建立了多种参数关系  相似文献   

18.
胥夷  刘苏 《热带地理》2021,41(3):472-484
现象学着重关注人的经验问题。在绅士化失所研究领域里,当研究视角从关注物质空间转变为空间经验时,“生活世界”成为了基本的出发点,这体现为从“直接性失所”往“间接性失所”的转变。以列斐伏尔的“表征的空间”为基础,围绕象征要素对失所经验展开定性分析则成为主要的研究路径。以此方法论,对重庆市下浩历史文化社区经历绅士化凸显出的失所经验进行分析,发现:1)失所经验在社区原住民、移民与游客群体中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原住民的失所经验体现为其世代传承地方要素的丧失,导致“存在内部性”的丧失;移民的失所经验表现为移情载体的消失,导致其自由生活方式的丧失;游客的失所经验体现为彻底商业化导致其寻根体验地的消亡。2)移民在社区中开展的文化商业活动起到了嫁接内部本真社会空间与外部消费空间的作用,导致本真“社会空间”被中产阶级消费空间所置换。  相似文献   

19.
王立  薛德升 《地理研究》2018,37(1):81-91
全球化空间是中国大城市发展新阶段的空间问题,它是城市经济、社会、生活全球化在内部空间的表现、状态和结果。全球化下跨国要素与地方制度的互动,引导城市向(国内)内生因素和(国际)外生因素深度交互作用的方向发展。为此,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网络舆情相互结合相互佐证的方法,对广州天河北地景变化的跨国要素、制度解绑与全球化空间生产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了国家权力、地方政府、(跨国)资本在全球化空间生产中的作用模式。研究表明:① 天河北全球化空间的跨国资本是在国家政府推动的渐进式制度变革过程中介入的,并与政府结成被管理、配合、合作的关系,是一种国家全球主义的空间生产模式;② 节事活动、跨国职业阶层赋予了天河北全球消费主义的“文化符号”,实现了空间的跨国生产;③ 天河北全球化空间经历了去地方化—跨国化—全球化—再地方化的数次重构,既是政治性空间生产过程,也是工具性空间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20.
We investigated the validity of spotlighting techniques for surveying and monitoring desert mammal populations by determining the effect of repeating spotlight transects on the relative precision of density estimates. Precision was modelled by calculating cumulative mean density and associate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The effect of moonlight at the time of surveying was also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potlighting is a valid technique for monitoring some species, however the number of transects required to obtain pre-defined adequate levels of precision is species-dependent. Reasons for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spotlight surveys for monitoring desert mammal populations are giv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