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奚熙贤 《气象》1986,12(4):36-37
第7届全国台风学术交流会于1985年11月—8日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13个省、市54个单位的台风科研和预报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136篇,74篇论文在会上作了报告,反映了近两年来我国在台风暴雨,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  相似文献   

2.
谭淇 《气象》1981,7(11):17-18
1981年8月21—25日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在承德召开了能源气象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各地的八十多位代表。会议收到研究论文和技术总结42篇。这次会议大致反映了我国目前能源气象研究的概貌。  相似文献   

3.
新书架上     
《全国气候变化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天气气候研究所编,198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174页。本书是1978年8月“全国气候变化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选集,收入论文共十九篇。内容包括:地质时代第四纪我国气候变迁史;历史时期,特别是近五百年来我国旱涝和冷暖的演变规律;太阳黑子、行星运动、大气环流等因子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  相似文献   

4.
1987年1月12日至17日,新疆气象学会和新疆气象局农业气候区划办公室,在乌鲁木齐联合召开“新疆农业气象和农业气候区划学术讨论会”,全疆(包括兵团)各有关开展农业气象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单位的7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讨论会共收到113篇论文,会上交流了53篇.论文涉及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应用、作物气象、农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最后一次全国台风会议——第11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于1999年12月15~18日在江苏省苏州市隆重召开.这次世纪末的盛会是由中国气象学会第24届天气与极地气象委员会主办,热带气象学委员会和海洋气象学委员会协办,江苏省气象局和苏州市气象局承办.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各省市气象系统、军事气象部门及大专院校的科学家达一百余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会还特邀了从事台风科研和预报数十年并作出了重要贡献的22位资深科学家参加会议.大会收到论文一百余篇,综合报告8篇,会上报告七十余篇,其余由大字报形式…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气象学会第 2 4届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主办 ,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象学委员会和海洋气象学委员会协办 ,宁波市气象局承办的第 1 2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于 2 0 0 2年 4月 9~ 1 2日在浙江宁波市召开。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联寿院士主持了会议。本届会议是新世纪第 1次全国台风学术盛会 ,也是这一系列性全国台风科学盛会创立 3 0周年。本届会议邀请了原中国气象局局长温克刚到会指导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还邀请了从 2 0世纪 5 0、6 0年代即开始从事台风科研和预报工作、并对我国台风科研、…  相似文献   

7.
治文 《气象》1982,8(9):7-7
1982年7月13—19日,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学术讨论会在昆明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气象局,西南、西北九省、区气象局,高等院校等单位的代表共一百四十余人。收到研究论文和报告84篇。 会议宣布,我国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胜利结束。 1979年5—8月,在世界气象组织进行南亚夏季风  相似文献   

8.
潘小凡 《气象》1988,14(2):13-13
由浙江省气象学会天气动力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华东六省一市“早春强对流天气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2年15—19日在杭州召开。南京气象学院、空军气象学院、杭州大学的代表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交流的专题性论文37篇。  相似文献   

9.
第四届WMO(世界气象组织)人工影响天气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8月12-14日在美国夏威夷城举行.这次会议是由WMO和IAMAP(国际气象学与大气物理学协会)共同主持的,来自中国、美国、苏联、法国等16个国家的70多位代表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笔者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并在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会议收到143篇学术论文,会上报告了72篇,分五个专题组报告: 1.自然降水物理学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气象学会第一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11月14日至19日在杭州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全国性的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和业务部门的理论气象工作者60多名。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73篇,在会议上报告的有37篇。建国以来,我国广大的动力气象工作者经过长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气象学会航空、航天专业委员会于11月1日至5日,在兰州召开了1988年度气象保障与航空、航天安全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代表共53人(青年人超过半数),共收到论文84篇,大会报告28篇,其余56篇进行了书面交流和展阅。会议重点围绕航空与航天气象保障、天气预报、气象观(探)测和资料加工处理等自动化方面的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航空、航天天气预报定量化、  相似文献   

12.
国家气候委员会、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和长期预报委员会、水文气象学委员会、农业气象学委员会以及甘肃省气象学会和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于1989年9月5日至9日在兰州联合召开了全国干旱气候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60名,收到论文101篇,参加交流的81篇,其中气候和长期预报方面的42篇,水文气象方面17篇,农业气象方面22篇.会议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集中讨论. 一、干旱地区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改造干旱包括旱灾和气候干燥两层意思.旱  相似文献   

13.
1935年11月1日至5日,中国气象学会、水文学会在厦门鼓浪屿联合召开了“暴雨、洪水监视预报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从事气象、水文工作第一线的同志、科技人员和领导共115人,其中水文学会46人.有50篇论文在会上作了交流. 这次会议是两个相邻的学会联合召开的,与会同志都认为这种形式的会议开得好,它能勾通两个学会间的亲密协作,促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气象史研究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于六月一日至四日在南京气象学院举行。到会代表共25人。研究会王鹏飞副主任致开幕词,指出近年来我国的气象史研究工作已开始在面上展开。接着南京气象学院张培昌院长致祝词,朱炳海老先生也语重心长地阐述了气象史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三天中共交流论文22篇,其中18篇在会上作了报告。论文内容丰富多样,涉及气象史研究的十余个方面。讨论会就这些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沈如金 《气象》1994,20(1):53-54
全国中期天气预报方法和低频振荡理论应用学术讨论会由中国气象学会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和四川省气象局联合组织的全国中期天气预报方法和低频振荡理论应用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10月11-14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会议收到来自全国26个单位的学术论文55篇,...  相似文献   

16.
第二届全国大气化学大气污染学术会议于1986年3月22日至25日在杭州召开。会议由中国气象学会大气化学大气污染专业委员会主持。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78篇,其中大会报告了14篇论文,分组报告了62篇论文。这次会议自1984年厦门第一届全国大气化学大气污染会议以来又一次全国性大规模学术研讨会,会议内容丰富,学术气氛浓厚,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7.
会议简讯     
《气象》1987,13(1):58-59
▲全国气候趋势预报讨论会于1986年9月2—7日在湖南衡山召开。会议收到论文材料121篇。会议对《1976—1985年气候趋势展望》作了检验。并就过去十年气候变化的特征和原因,到本世纪末特别是“七、五”期间我国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气候预报的方法,CO_2和干旱化等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记者陈晓梅报道 :世纪之交的一次全国台风学术交流盛会———第十一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 ,于 1999年12月 15~ 18日在江南名城苏州市召开。会议由中国气象学会第 2 4届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主办 ,热带气象学委员会和海洋气象学委员会协办。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联寿和江苏省气象局局长胡辛陵主持本届会议。我国是世界上登陆台风最多 ,灾害最重的国家。据统计 ,我国平均每年有7个台风登陆 ;近 4年来 ,我国大陆平均每年单因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2 46亿 ,死亡人数 5 70人 ,受灾农作物 5 35 0万亩 ,倒塌房屋 39万间。因…  相似文献   

19.
书刊消息     
董克勤 《气象》1980,6(12):33-33
1980年10月6—11日在上海召开了由世界气象组织举办的国际台风学术讨论会。澳大利亚、孟加拉国、缅甸,加拿大、洪都拉斯、香港(地区)、印度、日本、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斯里兰卡、中国、科克群岛、泰国、英国、美国和苏联等十七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讨论会在较大的程度上反映出热带气旋业务和研究的国际现状。与会代表  相似文献   

20.
李晓东 《气象》1991,17(2):65-65
由中国气象学会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新疆及广东气象学会联合召开的“大气环流与中期预报科学讨论会”于1990年12月25—28日在广州召开。会议还得到江苏、河北、内蒙气象学会的资助。来自有关省、市、区气象台,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的74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142篇。会议采用大会和分组两种形式进行报告和讨论,学术气氛浓厚。 会议论文集中地反映了低频振荡活动的规律,地域分布,可能的机制及低频振荡同大范围天气和气候异常的关系;大气环流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