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09号台风“梅花”和1215号台风“布拉万”是自黄海海域北上影响辽东半岛的台风,两次台风降雨量和风力的预报均出现偏差。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加密气象自动观测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两次台风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中高纬度110°-120°E附近低槽、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形状的改变及北方冷空气对台风北上路径和强度有重要影响。北方冷空气对北上台风引起的降雨十分关键,降雨主要由台风外围螺旋雨带造成。日本海高压伸向中国东北地区的高压脊对大风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台风登陆后影响时间的长短与登陆后冷空气的配合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近46年影响福建的台风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对1960~2005年46年间影响福建的台风降水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福建的台风降水主要发生在5~11月,8月是台风降水最多的月份;自1960年以来台风降水整体呈下降趋势;在地域分布上台风降水由闽南沿海向闽西北内陆逐渐减小,最大台风降水出现在闽南和闽东北地区;台风暴雨是福建地区的极端强降水事件之一,台风暴雨频发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及闽西南地区;受福建山地地形作用山脉以东的台风暴雨发生的概率要大大高于山脉西侧地区.台风降水的异常与亚洲地区500 hPa大气环流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关系密切,它们可能主要通过大气环流的改变进而对影响中国台风北上路径起到调制作用,并最终引起福建地区台风降水的异常.  相似文献   

3.
1997年我省后汛期天气的主要特点是7~9月雨量偏多其中7月份雨量特多,大部分地区的月雨量为40年来同期降雨量之最。初台偏迟,登陆台风偏少。入侵影响我省的冷空气来得早、频繁,强度强。1后汛期(7~9月)雨量明显偏多7~9月我省降雨量(至9月28日止)东北部与常年同期相比多8~9成;西北部偏多5~9成,局部偏多1倍多;中部偏多2成左右;东南部偏多5成以上,其中海丰偏多2倍多;西南部除雷州半岛外大部偏多1~2成。值得指出的是:今年后汛期降水偏多不是由于台风造成的,7月份降水主要是来自低压槽和西南季风影响,8月份主要由热带风暴和…  相似文献   

4.
基于TRMM卫星降雨资料、MERRA-2卫星位势高度、风速、垂直速度等资料,对1909号台风"利奇马"的移动特征及其引发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暴雨进行诊断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台风"利奇马"是北上型台风,移动路径主要受副高与1910号台风"罗莎"等系统影响.在北上的过程中,由于台风倒槽与西风槽携带的冷空气配合,且存在大量不稳定能量,引发了此次强降水过程.此外,低空急流及西风槽为降水提供了良好的动力上升条件,南海西南季风与台风"罗莎"是台风"利奇马"充沛的水汽与能量来源,为暴雨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5.
陈静 《贵州气象》2001,25(3):3-4
根据贵阳1921-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计算了汛期(6-8月)暴雨日数,相当暴雨日数与旱涝级别和汛期总降雨量的关系,得出:汛期暴雨量决定降水量,且旱涝预测主要是暴雨预测。  相似文献   

6.
以佛山市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8—2017年和60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自动气象站2008—2017年的降雨资料为基础,采用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佛山市降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佛山年均降雨量月际分布为双峰型,峰值出现在5和8月;降雨主要集中期4—9月(汛期),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9.2%;年降雨量和前、后汛期降雨量都呈增加趋势,但不显著;年降雨量和后汛期降雨量存在15年左右的周期变化,而前汛期降雨量则以4~8年的局部周期变化为主。佛山年、前汛期和后汛期降雨量地区差异明显,年平均降雨量最大值出现在南海城区,最小值在禅城祖庙;前汛期降雨大值区在三水西南、三水乐平、顺德城区,小值区在禅城祖庙、顺德杏坛、南海桂城。  相似文献   

7.
1997年华南汛期降水异常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信飞  肖子牛  李泽椿 《气象》2007,33(12):23-30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7年华南地区汛期异常降水低频特征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研究表明,1997年华南前汛期和后汛期降水表现为不同的振荡特征;前汛期降水主要以10~20天准双周振荡为主,而后汛期降水的低频特征并不明显。进一步对降水和其它要素的低频振荡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该年华南地区前汛期降水和风场的低频振荡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低频纬向风的传播变化与降水的时间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并且,高、低纬度低频风场同时向华南地区传输,会产生极强的降水。在对大气低频扰动动能的分析中也发现,华南前汛期降水伴随着低频扰动动能在该地区的集中释放。  相似文献   

8.
喜度  韩桂荣  殷笑茹  李杨  刘寅  唐云志 《气象》2020,46(6):765-775
利用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江苏省地面自动站资料以及长三角地区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使用气旋相空间法(CPS)对2000—2015年影响江苏台风的相空间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经过和台风年鉴比对,CPS法能较为客观准确地描述各类路径影响江苏台风的变性过程,而结果表明:影响江苏的台风发生变性的多为登陆北上、变性前强度较强的台风。进一步分析台风"海葵"和"麦德姆"两个CPS轨迹不同的台风相空间参数,发现其参数轨迹能较好地反映台风变性过程中的热力结构和环流特征演变,与台风降水的落区和强度有一定关联,CPS参数变化明显的"海葵",台风降水范围和强度变化较大,参数变化较小的"麦德姆",降水基本位于台风本体周边。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5—2020年广西9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广西的台风与非台风暴雨过程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暴雨和非台风暴雨时空特征差异明显。从时间变化看,两类暴雨过程发生频次的年际变化显著负相关,台风暴雨过程的平均综合强度、持续天数均大于非台风暴雨过程;两类暴雨过程发生频次的月际变化均呈单峰分布,非台风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4—8月,而台风暴雨主要在6—10月,期间其过程强度月平均值整体高于非台风暴雨过程。从空间变化看,台风暴雨过程降水中心集中在桂南和桂中部分地区,非台风暴雨过程降水覆盖广西大部地区;台风暴雨过程主要影响桂南沿海地区,各地受台风暴雨影响频率由桂南沿海向桂北地区逐级递减;非台风暴雨主要影响桂北地区,各地受影响频率在桂林、柳州、贺州、河池等市形成高值区。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1—2013年中国78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中东部地区降雨的逐候变化、湖南省雨季与中国南方地区不同雨期的相关性及不同雨期降雨的空间分型。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的25°—30°N全年均有一条雨带维持,春季增强,秋季减弱,先后出现了江南春雨、华南前汛期、长江梅雨和华西秋雨。江南春雨降雨量与同期湖南省降雨量的高相关区为除湘西和湘西北地区外的湖南省其他区域;华南前汛期降雨量与同期湖南省降雨量的高相关区为湘中及其以南区域,梅雨期降雨量与同期湖南省降雨量的高相关区为湘中及其以北区域;华西秋雨降雨量与同期湖南省降雨量的高相关区为湘西北和湘北地区。中国南方地区不同雨期降雨量与湖南省不同雨期高相关区的降雨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江南春雨期降雨量与同期湖南省降雨量的一致性最好,华南前汛期降雨量和华西秋雨期降雨量次之。中国南方地区不同雨期降雨量的前4个空间模态能较好的表现南方地区不同雨期降雨量的主要空间分布特征,4个模态分别为全区一致变化、南北反位相变化、江南地区与其他地区反位相变化、东西反位相变化。  相似文献   

11.
利用内蒙古113测站1961—2012年6—8月降水资料、1961—2012年NCEP/NCAP再分析资料数据集、国家气候中心太平洋海温资料,采用统计诊断、相关分析等方法,对2012年汛期(6—8月)内蒙古降水特点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探讨2012年汛期(6—8月)内蒙古大范围降水偏多的可能影响因素。通过对近50a汛期降水年际变化特征及海温、印度夏季风活动、中纬度阻塞高压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汛期(6—8月)内蒙古大范围降水偏多,主要表现为降水过程频繁、覆盖范围广、强降水过程多,多站突破历史纪录;主要原因为内蒙古汛期降水在减少的年代际背景下,年际变化规律明显,2012年汛期出现多雨的概率较大;2012年汛期北半球500hPa高度场主要特征相似内蒙古典型多雨年的环流形势;La Nina事件在2012年3—5月结束,有利于汛期降水偏多;印度夏季风异常偏强、乌拉尔山高脊和鄂霍次克海高压偏强、贝加尔湖地区受低槽控制均是影响2012年内蒙古汛期大范围降水偏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7203和7416是北上至黄海西移影响辽东半岛的两个台风,7416号台风更靠近半岛南部的大连,但半岛地区最大降水量仅为穿过渤海海峡南部的7203号台风的一半。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年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这两个路径相似而降水特征不同的台风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切断冷涡的吸引和东北高压的建立导致了两个台风的西移。副高与低涡之间的非对称结构和非地转效应使台风快速西进。偏南气流的水汽输送对台风降水至关重要,造成辽东半岛强降水的台风与深厚偏南急流相连并持续很长时间。高空强辐散场是北上台风造成强降水的一个基本动力特征。高空急流的西风动量下传,有利于台风低压环流的维持。台风西移后,摩擦耗散损失的能量从中高层环流背景中获得了补充,十分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和维持。西行台风影响下辽东半岛的降水强度与台风环境大气的温湿条件和稳定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李青春  陆晨  周文吉 《气象》1995,21(10):27-29
1994年7月12日08时-13日08时北京地区特大暴雨出现是台风低压北上与西来槽共同作用造成的。低层水汽辐合中心与暴雨中心基本一致,低层水汽辐合及上升运动的加强与12小时最大降雨量相对应。在此次台风系统影响过程中,温度平流的拉普拉斯项对上升运动的作用最大,尤其在降雨强度最大的时候,降水释放潜热的作用与涡度平流微差的作用相当,在对流层中层降水释放潜热的作用尤为突出。地形作用相对很小且随高度递减。  相似文献   

14.
一、天气过程标准与资料使用情况 根据准备实行的《重要天气质量评定办法试行》的规定,本文定义:玉林地区的桂平、玉林、陆川三站其中两站同一天中有小至中雨(5.0mm)以上的降水,则为一个降水过程。 使用1971~1983年前汛期(4~6月)500毫巴40°N纬圈谐波参数资料,主要利用这13年中4、5月份的4、7波的波能密度制作E_k逐日变化曲线图,寻找降水过程的中期预报指标。用这些指标预报前汛期降水过程的历史准确率为98%,概括率为96%。  相似文献   

15.
近31年登陆北上台风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金荣花  高拴柱  顾华  刘震坤 《气象》2006,32(7):33-39
为探讨对我国产生严重影响的登陆北上台风的成因,利用1975—2005年台风资料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登陆北上台风的气候特征及其大尺度环流和物理量分布特征。结果发现,不仅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变化对台风登陆北上起决定性作用,而且西风带系统和南亚高压活动有利于台风登陆后北折和持续北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总结归纳台风登陆北上的预报着眼点,希望有助于提高此类台风的预报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56—2013年台风历史资料和江山站气象资料对影响江山的台风(包括热带气旋、热带风暴等,以下统称台风)进行了时空分布统计分析。通过分析,把影响江山的台风归类为主汛期类、高温期类、盛夏期类、初秋期类和深秋期类5大类和分型为东部型、南部型、西部型和北部型4大型。并且发现:1)只有登陆闽浙沿海的台风才有可能影响江山;影响江山的台风主要是降水影响,台风活动主要集中在7—9份,其中8月份最多,过程雨量也最大;北部型台风最少,但过程雨量最大;2)东部型台风最多,西部型和南部型台风次之,但东部型和西部型台风过程降水也比较大且均衡,南部型台风过程降水相对较小;3)南部型和北部型台风过后多有西风带系统东移(北面系统南压)途径台风残留低值区再次发展加强多产生二次回头明显降水;4)紧擦江山而过的台风降水更加明显,距离江山越远降水越小。这为今后台风降水定性、定量预报分析及其防御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汛末3场连续北上影响吉林省的台风环流背景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场台风连续北上出现在拉尼娜现象形成至加强期;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对台风有一定阻挡和引导作用,有利于台风从两高压之间经过,北上影响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低压环流异常偏强;200hPa均处于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急流一方面将降水凝结释放潜热输送走,保持台风内部暖心结构,另一方面入口区右侧偏差风辐散抽吸作用有利于上升运动的维持和加强;8—9月亚洲经向环流明显,纬向环流偏弱,有利于冷空气南下活动,同时经向环流偏强也有利于中低纬度系统北上;8—9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均明显偏强,8月中下旬副热带高压脊线较历年同期明显偏北,西伸脊点偏东,强大的副热带高压退居海上,为台风沿着副热带高压外围气流北上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  相似文献   

18.
用《台风年鉴》、《热带气旋年鉴》;浙江省68个常规气象站12 h间隔雨量资料以及欧洲中心(ECMWF)0.5°×0.5°分辨率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登陆浙江省的台风路径和暴雨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49—2018年平均0.61个/a台风登陆浙江,2004年有3个台风登陆浙江,为1949年以来最多。台风登陆浙江的最早日期为5月27日,最迟为10月7日;6月无台风登陆浙江,以8月份最多,占44%。登陆浙江台风在进入东海时其路径趋势可分为3类:1)西行登陆浙江类。台风在冲绳岛及以北区域偏西行进入东海,约50%这类台风会登陆浙江,一般在三门湾及以北登陆浙江后在内陆减弱消亡。2)西北行登陆浙江类。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进入东海,约24%这类台风会登陆浙江,绝大多数在冲绳岛到石垣之间进入东海;多数在登陆后转向东北入海。3)北上登陆浙江类。台风向偏北方向移动进入东海,约11%这类台风会登陆浙江,绝大多数在石垣以西进入东海,一般先登陆台湾后登陆浙江温岭以南沿海地区,之后在浙江东部北上转向入海。3类路径登陆台风其平均过程雨量的中心都出现在温岭,以第2类降水量最大,平均过程雨量中心达199 mm,而且24 h达特大暴雨的都在这类台风中,第1、第3类台风没有出现特大暴雨。台风登陆浙江时,丽水西部、杭州西南部、衢州地区出现暴雨的几率较小。  相似文献   

19.
通过近几年对山东半岛有重大影响的几次热带气旋在北上过程中对山东半岛地区带来的强降水和大风的个例分析与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登陆北上后在渤海湾入海的台风能给山东半岛带来大风和强降水;南方的台风倒槽与北部西风槽的共同影响,对远距离山东半岛地区降水影响较大,降水强度对台风倒槽与西风槽的结合点非常敏感;登陆转向类台风对山东降水和大风都有较大影响,但是由于其移动路径受高空副热带高压和北部西风槽的引导作用较大,故其路径的一点偏差都对结果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2.5°×2.5°的NCEP再分析资料,对1997年第11号和2011年第09号两次直接北上型台风在吉林省过境时产生的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两次台风在影响吉林省前,高空均有一自内蒙古中部至辽宁西部的西风槽存在,对北上台风起引导作用;强降水落区出现在低空急流中心的左侧,高空急流右后方,垂直螺旋度大值区内;高、低空急流强度及相互配置是造成两次北上台风在吉林省登陆后降水强度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良好的动力条件和冷空气配合是台风影响吉林省产生强降水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