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山西省中南部发生了一次八级强烈地震.有关这次地震的碑刻题记等历史资料,多有发现.《重建灵贶殿记》,现存洪洞县上张村.灵贶段,是火神庙的建筑物,此殿已不存.碑记为元至元四年四月,即公元1338年5月所刻.《长春观田土记》,为该碑的篆书碑额,碑文名谓《长春观常住田土记》,其中长春观三字已湮缺.系元朝元统三年三月亦即公元1335年4月刻立.现存洪洞县上纪落村,原属赵城县.碑文中有“迨于大德七年地震,观洞屋庐摧圮为之一空”之记,可见这次大震破坏之重.这两通地震碑刻的拓片见封三.  相似文献   

2.
圣元一天下,虽荒陬远郡,往古之不能臣者,莫非政令之所及.故命宗室之近者,王重地以宁远人.岁终朝觐往还而霍郡适当其衙.于是以那(厂解)蹑为行邸,且虑其隘陋不足以容,散处闾井以为民病.故为广其堂室,多其廊庑以居之.迄大德七年秋仲六日,值地道失宁,民居官舍震撼摧压,荡然无遗.越明年……落成于大德九年夏四月俾予记之……王士贞记.大元大德九(礻巽)清和晦日立石……这是有关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日 (三○三年九月十七日)山西八级大地震的碑刻.现存霍县城内霍州署大堂内的墙壁上.虽经多年风雨剥蚀,有关地震的记载,尚清晰可辨.这通碑刻记入《山右石刻丛编》、道光《直隶霍州志》和光绪《山西通志》等书.因为立石的时间为大德九年,距大德七年大地震仅二年,是研究这次大震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3.
1990年6月14日斋桑7.3级地震发生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境地区,死3人,伤30人,340间房屋倒塌,震中烈度为Ⅷ度,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约3.2亿元.是隐伏的斋桑断层发生的主震-余震型地震.   相似文献   

4.
隆庆五年(1571年)蒲州地震,独见于山西襄汾县辛建村<重建三圣楼记>碑文:"尝稽史策,地震之事,三代以前罕闻者,自汉以后,代代有之.从未闻有若元之大德七年、明之嘉靖三十四年、隆庆五年、及今康熙三十四年,如此之甚者也.  相似文献   

5.
尝稽史策地震之事,三代以前所罕闻者.自汉以后,代代有之.从未闻有若元之大德七年、明之嘉靖三十四年、隆庆五年及今康熙三十四年如此之甚者也.考元之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日戌时地震,本路一境房屋尽皆塌坏,压死人口二十七万有余,地震频频不止,直至十一年乃定;再考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亥时地震,蒲州墙垣倒塌,地震数十余次;隆庆五年地震,蒲、解二州倒塌房屋十分,襄陵等处止 二分,地震昼夜不止.若今康熙三十四年之地震较元之世稍轻,较明之时又似略重,何也?本年四月初六日戌时地震,本府并东关城垣崩圯,官衙民舍神佛庙宇一概塌毁,压死男妇二万有奇.有阖门尽毙不留一人者.浮山、洪洞亦然.本县城内并三关亦然.阖县共压死男妇七千有奇,牲畜无数.惟本庄稍轻,本庄倒塌房屋百有余间,其未倒者墙垣俱坏,压死男妇二十余人.地震历有数月,昼夜不止.村内三圣楼卧倒,村外玉皇庙(塌)献殿三间,老君庙塌献殿五间,关帝庙塌舞厅三间.今因三圣居村之中心且为一庄之保障,先议修葺,因备述其端末以识之.大清康熙三十四年十月朔旦  相似文献   

6.
1978年5月18日海城6级强震发生在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大震的余震区内。和7.3级大震相比较,在6级地震前,也观测到地壳形变,重力和区域地震活动等中期异常变化。但是,临震异常现象少,没有记录到前震活动。  相似文献   

7.
在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的震源区内,又于1978年5月18日发生了一次6.0级地震。本文对这次地震的性质做了分析,认为这次地震是7.3级地震断层面的一次新破裂,根据6.0级地震后余震的发展,粗略估计了这次地震的破裂面积。依照断裂力学的某些公式,估算了这次地震的总能量为6.1×10~(21)尔格;地震矩为2.8×10~(25)达因厘米;应力降为113巴。同时对预报这类地震提出了一些看法。此外,根据7.3级地震后余震的分布和地震产生的水平应变量的空间变化,对7.3级大震的发震情况做了推测。  相似文献   

8.
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前后重力场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11月14日17时26分,在新疆、青海交界处的昆仑山(36.2°N,90.9°E)发生8.1级地震.震后又相继发生5次5级以上的强烈余震.其主震和余震基本上都在东昆仑断裂带的两侧或断裂带上.这次地震虽然没有人员伤亡的报道,但研究大震前后震中周围地区局部重力场动态变化情况,研究大地震与局部重力场动态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对捕捉地震前兆减轻未来地震的灾害,却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2003年9月17日是我国史载的第一个8级地震70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公历1303年9月17日,山西省洪洞赵城发生强烈地震。史料记载“民居官舍荡然无存”,建筑物破坏惨重;“山摧阜移,其土之奋怒奔突数里,跨涧鄄谷”“郇堡徙十余里”,山川地貌为之改观;“死亡20万有余”,人口伤亡巨大。震撼之烈、破坏之重、伤亡之大、波及之广当属其震。根据烈度震级关系测算,强度为8级。洪洞至今尚存有这次地震的遗迹,遍散于山西各处的碑刻题记,对当时震害的描述历历在目。抚今追昔,震后思震,洪洞地震的烙印值得反思。洪洞…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4次MS≥7.8大震,即1970年云南通海7.8级、1976年河北唐山7.8级、2001年青海昆仑山口西8.1级和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8级左右巨大地震的余震活动及分类,并以流变模型讨论了序列类型差异性的物理力学成因。初步给出:①4次大震的余震序列可归为两种类型,即低活动序列类型和高活动序列类型;②余震的差异性特征与主震孕育过程密切相联,理论模型和实际震例资料均给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长短与大震孕震时间长短之间呈正相关变化;③根据对汶川8.0级大震的研究,孕震区介质流变性和构造变形速率的高低可能是造成大地震余震序列差异性特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盐源-云南宁蒗间5.8级地震发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区域历史地震活动、地震地质、震源机制以及地震序列分析,研究表明2001年5月24日的盐源5.8级地震应属于1998年11月19日宁蒗6.2级地震的持续活跃地震.整个地震活动持续时间长达58.6个月.盐源5.8级地震序列特征为主震-余震型,四川地震台网记录自2001年5月24日至2002年5月31日共记录到0.0级以上地震1409次(不含5.8级主震),其中:4.0~4.9级地震6次,最大余震4.7级.余震优势分布大致为北北东-南南西,与地震等震线长轴方向基本吻合,与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Ⅱ大体一致.推测该地震与近南北走向的构造有关,即近南北向的节面Ⅱ应是地震断层面.  相似文献   

12.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序列简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我国数字地震台网地震速报结果统计,2008年5月12日14时27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后,截止至2008年5月31日,共纪录到4级以上余震190次(表1),其中4.0~4.9级地震160次;5.0~5.9级地震25次;6.0~6.9级地震5次;最大余震为25日16时21分青川6.4级地震.  相似文献   

13.
傅征祥 《地震学报》1981,3(2):118-125
1978年5月18日海城地震(Ms=6.0)发生在1975年2月4日海城破坏性地震(Ms=7.3)余震区的空区内.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强震发生之后,其余震(Ms2.0)的月频度衰减异常缓慢(P=0.73),而6级地震发生之后 P 值明显增大,即6级地震发生在月频度衰减曲线的拐点上.这次6级地震之前不同于7.3级强震前,在震源区没有丰富的前震活动.6级地震是7.3级强震的最大余震,作者认为它是区域应力在未曾充分破裂的空区内再次集中积累而发生的余震.   相似文献   

14.
海原位于宁夏南部的六盘山地震区,1920年12月这里曾发生过8.5级大地震,大震过后强余震活动一直持续到1923年。今年4月14日这里又发生了一次5.7级地震,这是自1934年以来,在海原大震极震区  相似文献   

15.
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空白区现象,日益引起国内外地震工作者的重视。1976年唐山7.8级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如何?有没有地震活动空白区?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 魏光兴等同志研究了唐山大震前90年M≥4(3/4)级地震后认为,唐山大震前地震活动没有空白区特征。邱群同志则认为,1973年12月后,唐山东南面有一个以2—4级地震围成的空区,这个空区分布在渤海里,与唐山大震的极震区和余震区并不重合,同时还可以找到若干类似的空区。  相似文献   

16.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介绍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震源机制解为逆冲型.震后3天震区已发生3000多次余震,其中M5级余震4次,最大余震是4月21日17时05分芦山、邛崃交界M5.4级地震,余震区长轴约45 km,短轴约20 km.芦山M7.0级地震与2008年5月12日汶川M8.0级地震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但汶川地震发生在该断裂带中-北段,两个地震的余震区存在约45 km的间隔,芦山M7.0级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但两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我们对2003年9月27日中蒙俄交界处7.9级地震(矩震级为8级)的预测。从Corioli力观点讨论了该震的强余震(矩震级7.3级)。  相似文献   

18.
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日(公元1695年5月18日),临汾发生强烈地震.康熙《平阳府志》记曰:戌时地震,有声如雷.城垣、衙署、庙宇、民居尽行倒塌,压死人民数万.近期在临汾及其邻近地区.多有记载此次大震的碑刻题记等史料发现.《重修平阳府城大云禅寺碑记》,见于临汾铁佛寺(即大云禅寺)塔内,这是一块镌刻因地震而重修大云禅寺的功德碑,记述了大云禅寺的历史沿革及遭康熙三十四年八级大震的灾害诸情.重修后的大云禅寺,至今仍矗立于平阳古城,颇为壮观,本期封面所刊照片,可见其雄姿,堪称临汾城内的名胜.《临汾县坡子里村地震碑记》,是1695年临汾大地震的专门记录.坡子里村,今属临汾县大阳公社,靠近当时的平阳府城(即今临汾市),地处震中区,死伤惨重.为昭后人,专门刻石以记之,因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地震碑刻.这块碑刻,为确定此次大震的震中,划分其烈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笔墨虽然不多,实属难能可贵.这两通有关1695年临汾大地震的碑刻,为研究临汾盆地的历史地震,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丁鉴海  姜秀娥 《中国地震》1989,5(1):88-88,90
1.我国地震活动概况及特点 1988年我国共发生M_s≥5地震56次(大陆地区43次,台湾地区13次),其中6.0—6.9级地震7次(大陆地区5次都为余震,台湾地区2次),大陆地区7.0级以上地震3次,最大为11月6日云南澜沧7.6级地震。台湾地区最大地震为10月16目的6.2级地震。如果不计算唐古拉山、澜沧—耿马震区的余震,我国共发生5.0级以上地震37次(大陆地区24次,台湾地  相似文献   

20.
依据史料考证了1327年天全MS≥6.0级地震,认为将其修订为MS7.75级合理.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汶川地震区强(大)震事件的孕育过程.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两轮孕育周期,1327年天全大震和2008年5.12汶川大震分别是第1和第2孕育周期主震事件,该区是一个MS7.75级地震危险区,其主震事件复发间隔上限值约为681年;2013年4.20芦山MS7.0级地震是主震后的一次大余震事件,当前孕育周期不会再次发生MS≥7.0级余震;汶川大震发生的直接导火索是1976年松潘-平武双震事件,与修建紫平铺水库并无因果关系.本文所得结论可供相关部门参考,以制定合理的灾后重建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