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本文讨论的喜马拉雅区,是指雅鲁藏布江—象泉河以南至我国境内的喜马拉雅山广大地区。对区内的二叠系研究,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解放前的工作是非常零星的,系统地对二叠纪地层的研究,是从解放后开始的,如西藏工作队地质组(1952)、希夏邦玛峰科考队(1964)、珠穆朗玛峰地区科考队(1966—1968)、青藏高原科考队(1973—1976)等,对该区的二叠系作了如下的划分: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石炭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二十年来我国地质工作者对交通困难的空白地区和边远地区作了大量的地质调查。六十年代初对西北祁连山、天山、内蒙古和兴安岭等地区进行了地层研究,近年来对准噶尔——阿尔泰、博格达山、北山以及黑龙江北部的石炭系都开展了调查研究。证明上述地区的石炭系,无论生物群面貌或地层发育的情况都和华南区或华北区有显著的不同。我国一向非常重视对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特别是对喜马拉雅的珠穆朗玛峰进行了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地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地区系指亚东以西,吉隆以东,雅鲁藏布江以南的我国境内广大地区。于1966年~1968年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中国科学院主持,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在地层古生物方面,也同其它学科一样,获得了非常丰富的资料。在这个地区首次发现了奥陶系、志留系和泥盆系,并对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作了较详细的分层工作,从而初步建立了珠峰地区比较完整的地层系统。由奥陶系至老第三系厚达一万米的海相地层,大多是连续沉积的。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固着蛤类(Rudists)系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一种特化类型,也是侏罗—白垩纪海相地层中的重要化石门类之一,主要分布在特提斯海域。我国西藏中西部的泽当、日喀则、岗巴、黑河和阿里地区以及新疆喀喇昆仑地区都有发现。我国西藏、新疆境内的固着蛤类,过去研究得很少,描述过的属种也很有限。最早的研究者是法国人杜维叶(H.Douvillé),其成果发表于S.Hedin 1916—1923年著作中。解放后,《中国的瓣鳃类化石》(1976)一书及文世宣、兰琇等论文(1976)报道了新疆及喜马拉雅地区的固着蛤。近年来,新疆、西藏地质研究所的同志,也对一些属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二叠系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詹立培  李莉 《地球学报》1984,6(2):169-184
<正> 中国是世界上二叠系最发育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华南地区二叠系层序清楚,沉积类型多样,古生物丰富,更是研究二叠系最理想的地区。早在三十年代,黄汲清教授就为我国南方二叠系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奠定了基础,对此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五十多年来,经我国广大地质古生物工作者的努力,二叠系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并可能根据沉积类型、生物群性质、地质构造和岩相古地理等因素,将中国的二叠系划分为准噶尔—兴安、塔里木—华北、昆仑—巴颜喀拉—金沙、秦岭—扬子、江南、东南、西藏—滇西、喜马拉雅—冈底斯念青唐古拉等地层区(见插图)。现仅就近年来二叠系研究中的一些新认识分区论述如后。  相似文献   

6.
《地学前缘》2017,(1):174-194
岩石地层的厘定是一件基础而重要的工作,集中体现了一个阶段对地层的综合认识水平;对一个地区而言,建立行之有效的岩石地层划分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详细介绍和评述了藏南白垩纪—古近纪(含中新世)33个岩石地层单元,其中特提斯喜马拉雅南带13个、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9个、日喀则弧前盆地带9个、雅鲁藏布缝合带2个。特提斯喜马拉雅南带白垩系包括古错村组、东山组、察且拉组、冷青热组、波林夏拉组、岗巴村口组、旧堡组、遮普惹山坡组、宗山组;古近系包括基堵拉组、宗浦组、恩巴组、扎果组;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白垩系包括维美组、日朗组、甲不拉组、床得组;古近系包括宗卓组、甲查拉组、蹬岗组、桑单林组、者雅组;日喀则弧前盆地带白垩系包括桑祖岗组、昂仁组、帕达那组、曲贝亚组,古近系包括曲下组、加拉孜组、达金组;中新统包括秋乌组、大竹卡组;雅鲁藏布缝合带包括白垩系冲堆组、渐新统—中新统柳区群。文中在结合物源分析、盆地演化等研究资料基础上,划分了7个构造地层单元:其中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后的新生代2个(TS1、TS2)、碰撞前白垩纪印度北缘3个(TSI3、TSI4、TSI5)、亚洲南缘2个(TSL3、TSL4)。  相似文献   

7.
<正>扎西康矿区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与高喜马拉雅北坡之间,属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冈底斯地层大区喜马拉雅地层区康马—隆子地层分区,处于藏南拆离系东段(杨竹森和侯增谦等,2006)。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有上三叠统修康群(T3x)、下侏罗统日当组(J1r)、中上侏罗统遮拉组(J2-3z)、下白垩统甲不拉组(K1j)、第四系(Q)。矿区内出露地层为上三叠统修康群和下侏罗统日当组。经过对矿石和围岩的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表明扎西康铅锌矿具有多期多阶段的复杂成矿的特征(梁  相似文献   

8.
系统梳理西太平洋南段(包括华南、日本、菲律宾及东印度尼西亚)部分地区的新生代构造-地层特征,并以区域性角度不整合为主要依据,对喜马拉雅运动期次、时代及其构造背景进行探讨。研究区受白垩纪末期晚燕山运动的影响,古新统乃至下始新统大都缺失,新生界高角度不整合于前新生界之上。根据不同构造单元内地层沉积-火山类型及接触关系对比,研究区新生界可分为3个构造层,即始新统—渐新统、中新统或上渐新统—中新统及上新统以上。上述3个构造层之间为2个穿时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分隔,分别对应早喜马拉雅造山运动(33~20 Ma)及晚喜马拉雅造山运动(5.3~2.6 Ma)界面,并以前者最强烈。区域2次构造运动均与岛弧或裂离微地块向欧亚板块边缘的碰撞拼贴有关,指示西太平洋南段喜马拉雅运动是发生于大陆边缘的增生造山过程,受控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运动方向与速率变化。在2次构造事件期间,始新世和中新世弧后的强烈伸展,导致华南大陆边缘古老山系的夷平及边缘海的产生,并最终形成现今的地质及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9.
藏南隆子—措美一带夹持于藏南拆离系(STDS)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IYS)之间。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作用形成了该地区特殊的构造样式,由近东西向展布的藏南拆离系主拆离带和洛扎、绒布—隆子两条断裂带、一系列倒转复式褶皱以及两个穹窿构造组成。始喜马拉雅期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发生大规模陆—陆碰撞,导致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盆地发生大规模缩短,沉积盖层以藏南拆离系为底界自北向南大规模逆冲推覆、褶皱;新喜马拉雅期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自北向南挤出;藏南拆离系主拆离带和洛扎、哲古两条次级构造带上盘地层是自南向北伸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珠穆朗玛峰地区侏罗纪遗迹化石采集产地位于西藏聂拉木县古错,地层剖面位置(见图1)。地层区划归属为喜马拉雅区的珠峰分区,该区的大地构造位置,目前认为是喜马拉雅地槽褶皱区的喜马拉雅辗掩构造带。  相似文献   

11.
东特提斯喜马拉雅在中生代位于东冈瓦纳大陆的结合部位,其古地理对于了解东冈瓦纳大陆裂解至关重要.对东特提斯喜马拉雅塔嘎地区沉积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东特提斯喜马拉雅塔嘎地区采样剖面沉积下限为126.6±2.7 Ma.碎屑锆石年龄谱显示东特提斯喜马拉雅塔嘎地区采样地层主要包含~520 Ma、~890 Ma和~1 200 Ma的特征峰值年龄,对比结果表明东特提斯喜马拉雅塔嘎地区沉积地层碎屑锆石年龄谱与印度东部和澳大利亚西南部地层碎屑锆石年龄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结合东冈瓦纳岩浆活动记录以及该剖面下部玄武岩年龄,东特提斯喜马拉雅塔嘎地区地层沉积于东特提斯喜马拉雅从东冈瓦纳大陆分离时期,其物质来源可能为印度东部、澳大利亚西南部以及南极大陆.   相似文献   

12.
珠穆朗玛峰北坡冈瓦纳相地层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集祥  郭师曾 《地质科学》1976,11(4):291-322
于1975年我国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科学考察活动中,在地质方面获得了地层、古生物、岩石、构造等方面比较珍贵的资料。珠峰科考资料研究的新成果是在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推动下取得的。本刊将发表《珠穆朗玛峰北坡冈瓦纳相地层的发现》等相互联系的一组文章,从地层、沉积、古生物的角度,以较丰富的资料证实了珠峰北坡冈瓦纳相地层的存在,这对于探讨珠穆朗玛峰及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和地质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庐山(1997~2009)进行科学考察及深入研究,取得大校场沟口晚第四纪剖面地层的Rb Sr O稳定同位素的丰度检测数值,采用系统分析及综合研究将沉积地层划分为冰期—间冰期—冰缘期—冰后期的气候演化旋回:冰期阶段平均温度为-6.9℃,降水量约为550.1~1283.5mm;间冰期阶段平均温度约为8.0℃,降水量约为1650.2mm;冰缘期阶段平均温度约为0.5℃,降水量为1600.0mm,其惯性升温时年降水量可能为1650.2mm;冰后期阶段在其初期高温期年平均温度(温度负涨落现象未计算在内)为11.8℃,高温期年降水量约为1650.2mm;现代年平均温度为11.5℃,现代年降水量为1833.6mm。这是庐山地区首次在大校场沟口剖面获得的系统气候变化资料,可以为山地气候演化和区域响应与全球变化的分析提供新的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4.
珠穆朗玛峰北坡二叠纪动物化石的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通过三年(1966-1968)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我国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地层系统。他们对该区南部的二叠系合称为色龙群,认为采到的化石属于早二叠世茅口期,可能包括部分晚二叠世龙潭期。同时指出:“至今没有在剖面上发现Gangamopteris植物群”;“对(该区)相当我国南方栖霞期的沉积和相当喜马拉雅西段的Talchir冰碛层,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15.
对江西崇义地区奥陶系的新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正> 1978年,笔者对江西崇义县思顺—过埠一带的奥陶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证实该地有印渚埠期、宁国期、胡乐期、(氵韓)江期、石口期和五峰期含笔石动物群的地层。由于肖承协等(1975)对该区牛皮湾一带的宁国期地层及笔石动物群已有论述,本文只报道该区中、晚奥陶世的含笔石地层。我国中奥陶世晚期((氵韓)江期)和晚奥陶世早期(石口期)地层,除祁连山和赣西南地区外,均为壳相沉积。因此,对崇义的(氵韓)江期和石口期笔石地层的研究,将为我国奥陶系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一些新资料。  相似文献   

16.
洱海演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泊,位于滇西高原的大理市境内。它是喜马拉雅运动的产物。洱海盆地呈北北西—南南东的长条形展布,与区域性新构造线的方向完全一致。(图1、2)  相似文献   

17.
西藏发现富锂镁硼酸盐矿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绵平  刘文高 《地质论评》1982,28(3):263-266
笔者等在西藏盐湖科学考察中,首次发现张张盐湖(扎仓茶卡)硼矿床,经初步研究,定为新类型镁硼酸盐矿床(1964年),以后又补作物质成分、地层等综合研究,进而提出该床矿为富锂镁硼酸盐矿床。  相似文献   

18.
应思淮 《地质科学》1973,8(2):103-132
前言珠穆朗玛峰地区系指西藏雅鲁藏布江以南,亚东以西,吉隆以东的我国境内广大地区。在解放以后,曾有多次科学考察,尤其在1966年至1968年,由中国科学院组织西藏科学考察队,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多学科考察。  相似文献   

19.
尹安 《地学前缘》2006,13(5):0-0
尽管过去150年以来,人们对于喜马拉雅造山带有很长的一段研究历史,但是对其几何特征、运动方式、动力学演化仍然理解不深。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持续关注的是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二维构造空间特性,并将某些研究程度较高地区的地质关系向外推广到造山带其他地区。就地理、地层及构造划分而言,概念的混淆和误解在有关喜马拉雅的文章中也大量存在。为了阐明这些问题,并为那些有兴趣探究喜马拉雅造山带地质演化过程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平台,文中系统地综述了以前的基本观察。我的综述主要是强调沿走向变化的喜马拉雅地质格架在喜马拉雅剥露、变质和前陆沉积方面所起的作用。文章的主要目的是阐明占据造山带核部的大喜马拉雅结晶岩带(GHC)的侵位历史。因为喜马拉雅大部分地区是由主中央冲断层(MCT)和藏南拆离系(STD)之间的GHC所组成,所以在地图和剖面观察上确定这些一级喜马拉雅构造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关键的。中喜马拉雅出露的平面模式表明,MCT具有断坪-断坡的逆断层的几何特征。南部的逆冲断坪携带了一个GHC的板片(Slab)叠置在小喜马拉雅层序之上(LHS),并形成了一个在MCT逆冲断层带之南延续100km的巨大上盘断弯褶皱。在西喜马拉雅造山带地区,东经约77°处,MCT呈现为横向逆冲断坡(Mandi倾向逆冲断坡)。在其西边,MCT将低级变质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层序(THS)叠置到低级变质的小喜马拉雅之上;而在其东边,MCT将高级GHC叠置到低级LHS之上。这种沿走向变化的地层叠置和横穿MCT的变质等级表明,逆冲断层的断距向西减小,可能是由于地壳短缩总量沿着喜马拉雅造山带向西减小所致。在所有出露的地方,STD大致都沿着THS底部的同一地层面,呈现出一个长度>100km的上盘断坪。这种关系说明:STD可能沿着一个先期存在的岩石接触面,或者沿中部地壳近水平的脆性—韧性转换带而发生。虽然喜马拉雅造山带藏南拆离系的上盘都有THS发育,但是至今没有找到THS切断STD下盘的证据。这样使得估算STD的滑动距离非常困难。STD最南端地层或与MCT(即,Zanskar)相交,或者位于MCT前端1~2km的范围内(不丹),这两种可能都暗示MCT与STD在它们向南的上倾(up-dip)方向有可能结合。虽然这种几何特征在现有的模型中几乎被忽略,但对于整个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变形和剥露历史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海南岛东南部吊罗山.陵水县地区完成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通过地层学的综合研究,将区域地层划分为5个岩石地层单位(包括1个非正式地层单位);新获得9件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建立区域岩浆岩的时空格架和反演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资料;通过地球化学对比,首次将调查区内早白垩世保亭杂岩体确定为C型埃达克质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