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美国农地保护政策演变及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美国农地保护政策演变美国农地政策自建国到现在 ,经历了一个由农地开垦、开发到保护不断演变的过程。以农地政策的演变为主线 ,可以划分为开发期、觉醒期和保护期。1 建国至 2 0世纪 30年代的开发期美国独立时 ,国土仅从东部海岸线延伸至密西西比河 ,尔后经过一系列殖民战争和购买 ,国土面积不断扩大。政府期望把出售土地作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 1 785年美国颁布了第一个《土地法令》 ,拉开了开发中西部大平原的序幕。随后又相继进行了一些土地法令的修改 ,于 1 862年出台了《宅地法》。从 1 863年 1月 1日丹尼尔·弗里曼在内布拉斯领…  相似文献   

2.
在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进入新阶段,如何形成公平、合理的征地补偿价格机制是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通过讨论目前征地补偿构成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全国征地补偿水平调查数据,提出了形成公平、合理的征地补偿价格机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现行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下,土地增值收益由政府独享,增值收益与征收补偿的巨额差距,引起农民信访问题增多.文章对土地制度二元结构对比分析,认为将土地增值收益与农民割舍开来,有悖于公平正义的法理要义,也不符合物权价值规律和国际上土地发展的物权设置惯例.作者引入农地发展权视角,探索征地补偿新机制的重构,立意土地物权发展利益重新分配,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为落实中央顶层精神和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制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土地发展权转让是一种规划和市场有机结合的土地管理机制,一是可以补偿"发送区"土地所有者的潜在发展利益损失;二是可以提高"接受区"土地和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三是可以保护耕地和环境敏感区免受开发破坏。本文介绍新泽西州土地发展权转让的相关做法,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介绍了201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上提出的13个重要观点:深圳围填海损失巨大、利用土地整治的契机实现“确权确股不确地”、农户对宅基地整理的认识存在偏差、目前的生态补偿标准偏低、北京天津人口承载力已基本饱和、集对分析法可作为现有土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有效补充、耕地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统筹和协调、目前政府宜在农地流转中发挥中介的作用、制度不完善催化地方政府违规用地、美国用地役权制度保护耕地及生态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建设用地减量化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边境贸易发展并非来自边境城市的建设用地扩张、应依据不同的绿地建设情况征收不同的房产税.  相似文献   

6.
关于现行土地换社保政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土地征收的扩大,产生了一种制度创新,这就是“土地换社保”农民在自己承包的土地被征收后,得到的经济补偿不再是货币,而是以这些经济补偿为基金建立的社会保险。为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各地方政府相继制订了《土地换社保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各地的《办法》目前都处在实践之中,是否能真实、有效地解决被征收土地农民的实际困难还难以确定。本文就现行土地征收后土地换社保政策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作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中部山区是全岛“绿色之肺”,在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其自然条件较差,经济欠发达。而该地区土地开发利用强度过大,尤其是游耕开发方式对水土流失、地表径流化学流失、地力变化、物种减少、气候变化等都产生了颇深的影响。为了促进可持续开发利用土地,笔者提出封山育林、保护水源、生态退耕、生态退牧、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西方国家一般在财产权补偿的前提下讨论土地征收中的补偿问题,但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由于集体土地产权存在的缺陷以及农村的社会保障有赖于土地的事实,整体上移植西方的财产权补偿制度在目前不具有可行性,尽管如此,从中国农村改革的前景看,纯粹以财产权补偿作为土地征收补偿的原则又是必然的趋势。目前正确的理念应当是在肯定土地征收补偿的性质是财产权补偿的同时,也必然要兼顾生存权补偿的问题。本文最后系统地展望了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以及作为其制度环境的其他制度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9.
耕地数量补偿的生态效率用以解释耕地补偿过程中生态生产力投入与产出的综合生态影响与价值实现。从生态足迹的视角出发,本文计算了土地整理补偿、粮食贸易补偿、毁林开垦耕地补偿3种耕地数量补偿途径的平均生态效率及其细分下的10种耕地数量补偿方式的生态效率。研究结果显示:补偿途径中,三大耕地补偿途径的平均生态效率均无效,距离生态效率有效最近的是土地整理补偿耕地数量途径;补偿方式中,从越南进口粮食、湖南省土地整理补充耕地、开发阔叶林补充耕地为生态效率有效;实现一定面积的耕地数量补偿的运输过程中,消耗的化石燃料用地所拥有的生态生产力多数低于毁林开垦耕地补偿中同等面积被砍伐森林的生态生产力。因此基于生态效率的高效实现,需要对当前的耕地异地占补严格限制政策、粮食自给自足政策、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政策进行思考与调整。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显示,当前我国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生态环境形势仍很严峻,城乡生态空间被挤压的问题日趋严重。如何切实保护生态空间、建设生态文明?如何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如何完善生态修复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针对这些热点问题,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彦随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1.
朱道林,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常务理事,国土资源部征地补偿制度改革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土地经济与土地政策,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相关研究课题20余项,在征地补偿制度改革、土地市场化建设、地价动态监测、农用地定级估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和技术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美国土地利用规划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土地资源管理特点表现为多元化的土地所有制,内政部土地管理局是最主要的土地管理机构,土地资源管理在联邦层次上,是一种既集中又分散的管理模式,主要涉及内政部和农业部,各州以集中管理为主,20多个州设立了资源环境部门。 美国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特点包括4个方面:美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总体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用地增长管理规划3类以及区域级、州级、亚区域级、县级、市级5个层次;土地利用规划具有完善的法律保障,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来约束、引导、影响地方的土地利用及规划管理;采用3s技术科学地编制和管理系统;重视农地和生态的保护;公众参与是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修改中的重要环节。 美国土地利用规划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体现在5个方面:加快土地规划的法制建设,制定《土地规划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制定《规划法》,协调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城镇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拓展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充分运用3S技术科学编制和管理土地利用规划;严格修改规划的程序和标准。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月,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四川省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耕地保护基金(以下简称“耕保基金”)制度,创新了耕地保护机制。2008年10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写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耕地(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是否能推行?是否经得起实践检验?推行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又应该怎样破解?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国家土地督察成都局派出调研组在成都市开展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14.
以景观生态化的新理念新方法开展农地整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针对当前农地整治实践中更多地关注新增耕地数量、追求规模化经营,导致景观单一和生态破坏的问题,提出以景观生态化的新理念新方法开展农地整治,进而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和专业调查的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化田块设计、景观生态化道路、沟渠设计为重点,探讨了其设计要求和方法,并建议从土地综合整治观、保护原有生态系统、提高村民和景观生态设计师参与度以及加大景观生态建设的政策支持等方面努力,有效推动我国农地整治的景观生态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土地管理政策作为一种创新调控工具对货币政策和财经政策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本文探讨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在于规范土地供应和协调市场经济,论述其作为一种综合性宏观调控手段配合各种调控政策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同时从体制建设、市场配置、地价机制、规划管理和基础工作等5个方面提出完善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主要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构建土地发展权为视角,分析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我国应该建立土地发展权。有了土地发展权,就可以从行政和产权两方面明确界定政府的土地管理权限,维护土地规划的法律权威性;构建土地发展权市场运作机制,增强市场调节作用,促进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和完善;建立土地发展权的产权运作流程,优化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流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介绍了2013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上提出的15个重要观点,包括:新型城镇化是不以损害农民权益为代价的城镇化;不能因为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存在问题,就剥夺了农民流转土地的权利;“法外经济”已呈燎原之势;在土地资源配置和权利配置中,应相机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注意区分两种性质的房产税;土地整治规划应是新农村建设的落地规划;建立耕、园、林、草大土地整治模式;探析生态用地内涵有利于将可持续发展观贯穿于规划的全过程;土地整治现场调查评价工作应当配备先进技术;结构方程模型为土地整治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适宜于作挂钩适宜性评价;开展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应适时、适度、适量;货币补偿和提供新宅基地对农户行为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土地整治公众参与不尽人意的四大原因;适时组建土地整治行业协会。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制度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极大释放了我国农村生产力,对我国农业增长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农地制度创新的极限,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不仅改变了农地制度变迁的外部环境,也对农地制度的变革提出了新要求,农地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日益凸显。本拟就当前农地制度有关问题及农地制度创新做一些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作为一种涵盖资源、生态、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性平衡,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必须坚持土地复垦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并重,重点抓好国家、省、市级重点工程的占补平衡,构建并完善共同责任与多方激励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20.
2009年,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围绕服务扩大内需和农村改革发展两个大局,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为核心,以监督国家土地调控政策和农村土地改革政策执行为主线,着力规范拓展督察核心业务,积极推进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行动,国家土地督察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公告》内容共五个部分:对9个省(区、市)的土地违法问题开展专项督察;对150个县(市、区)开展例行督察;全面开展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事项督察;组织实施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行动;不断完善调控和预警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