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与地层等时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已有的河流层序地层模式在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体系域的划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对苏里格气田盒8段河流相准层序对比,发现河谷中存在阶梯状河流阶地。现代河谷地貌的研究表明,这种阶地是构造抬升过程中,次级间歇性构造抬升导致河流下蚀与侧蚀—沉积交替的结果。而构造下降过程所引起的基准面上升和可容空间增速的变化又影响了河道砂体的展布特征。考虑构造运动在河流层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河流阶地与相邻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修正了Wright等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认为构造运动控制了河流层序的发育,构造上升半旋回形成水退体系域,为一系列相对等时的阶地,构造下降半旋回形成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为构造抬升早期形成的河谷充填物,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与Wright等的含义一致。  相似文献   

2.
利用地震、测井、岩相等资料,对饶阳凹陷马西地区古近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将其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和10个三级层序。层序Ⅷ、Ⅸ、Ⅹ为河流层序,可划分为基准面上升体系域和基准面下降体系域;层序Ⅰ、Ⅱ、Ⅲ、Ⅳ、Ⅴ、Ⅵ和Ⅶ为湖泊层序,每个层序可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在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马西地区同沉积构造坡折带的存在控制了砂体的展布、烃源岩的发育以及油气的运聚,因而对该地区隐蔽油气藏的形成起控制作用。建立了隐蔽油气藏在不同体系域中的发育模式,并提出了下一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3.
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构造特征与沉积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深入研究泌阳凹陷大量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的基础上,证实泌阳凹陷具有独特的盆地结构样式和形成机制。南侧及东侧盆地主控断裂发育区为陡坡生长断裂型层序分布区,北侧为典型的缓坡型层序样式,相似于墨西哥湾生长断层层序地层模式。通过对层序体系域构成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的独特的构造背景条件分析,建立了泌阳凹陷断陷湖盆层序地层模式,认为泌阳凹陷断陷湖盆完整的陆相层序体系域具有四分性: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及水退体系域。分析了主要含油层段下第三系核桃园组地层发育三种类型的三角洲沉积砂体:扇三角洲、近源三角洲和远源三角洲,并对其储集性能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4.
陆相层序地层学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相地层的层序地层学研究一直是各国地质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主要讨论了陆相层序的控制因素,认为陆相层序的主控因素是构造升降、气候波动、沉积物的供应和充填速率而不是湖平面的升降,它们的综合作用影响着基准面的升降,湖平面的变化只是这种作用的表现形式;同时讨论了古土壤作为层序边界的意义,得出煤层不能作为层序边界的结论;并提出河流冲积体系域(AFS)的概念,建议对于湖泊沉积体系使用扩展体系域(EST)和萎缩体系域(RST)。  相似文献   

5.
冀中坳陷饶阳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学及演化模式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陆相地层层序在地震剖面和电测曲线上的识别标志、岩石类型组合特点以及古生物等方面的特征,将饶阳凹陷古近系划分出3个二级层序、10个三级层序。其中层序Ⅰ、Ⅱ为裂谷初始期湖泊层序,层序Ⅲ、Ⅳ、Ⅴ、Ⅵ、Ⅶ为裂谷强活动期湖泊层序,层序Ⅷ、Ⅸ、Ⅹ为河流层序。其中裂谷期湖泊层序可以划分为3个体系域,即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而河流层序可划分为基准面上升体系域和基准面下降体系域。针对研究区目的层段层序发育的特点,在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发育史和地层厚度的变化所反映的古地形,建立了该区层序地层学演化模式,并初步分析了不同层序演化模式与油气的关系,预测了不同层序的地层油藏。  相似文献   

6.
琼东南盆地宝岛地区层序地层和砂体展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地震和测井层序进行分析,在琼东南盆地宝岛地区第三系识别出14个地震层序,并分析了各层序的发育特征.总结了不同体系域砂体类型,对各体系域砂体的空间展布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指出有利砂体的分布特征:低水位体系域,砂体主要分布在低水位楔、斜坡扇和盆底扇;高水位体系域,主要分布在三角洲、扇三角洲、海底扇和峡谷水道.研究表明,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划分层序和体系域,进而对有利砂体进行预测,对该地区油气勘探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层序地层与隐蔽油气藏勘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层序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原理指导下的地震资料解释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为配合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勘探从克乌断裂带上盘向下盘、从构造油气藏向地层、岩性等隐蔽油气藏的转变,利用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地球物理资料,将三叠系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和8个体系域,进而总结出拗陷完整型和拗陷残缺型两种层序类型。结合测井约束地震反演和井间沉积对比,探讨了三叠系砂体结构和湖侵体系域地层超覆、湖退体系域及最大湖泛面附近小规模滑塌浊积体岩性透镜体等5种圈闭发育模式。油气成藏综合条件分析指出有效圈闭和油源断层的识别是制约斜坡带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在与海平面变化存在联系的近滨线河流相地层中,源于海岸碎屑沉积体系的层序地层学概念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从而在河流相地层中产生了低水位体系域(LST)、与海侵体系域类似的水进体系域(TST)及高水位体系域(HST)等常规体系域下的河流相层序地层划分方案。由于源于海岸沉积体系的早期体系域划分存在着概念体系的不协调,故常规体系域划分在河流相层序中的使用也就存在着概念体系的不协调。非常规体系域(低可容纳空间体系域,LAST;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HAST)的提出可避免这种概念体系的不协调,并为研究复杂的河流沉积过程和提取地层记录规律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陆相层序地层学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相层序地层学是层序地层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陆相地层的特点,其与海相层序地层相比具有特殊性。本文从层序的控制因素、层序界面、基准面、体系域与沉积体系的发育、层序地层与模拟技术和全球对比意义等方面回顾了陆相层序地层学的进展并讨论了陆相层序地层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对于断陷盆地拗陷期远离滨岸的河流而言,其层序划分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难点。本研究在已有钻测井、岩心及地震资料分析基础上,以渤海湾盆地沙垒田凸起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简称“明下段”)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1个完整的三级层序、4个四级层序(即SQm1-SQm4)。沉积间断面、宽浅下切谷及复合连片砂体是该地区河流层序界面重要的识别标志。每个四级层序均由低可容空间和高可容空间体系域组成。地震地貌学定量分析表明,低可容空间体系有利于低弯度河流(辫状河、低弯度曲流河)发育,高可容空间体系域有利于中高弯度河流发育。新增可容空间和沉积物供给速率的变化对于河流不同体系域的砂体样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河流相层序地层构成模式探讨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37  
冲积-河流相是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重要油气储集层系类型之一。由于河流相层序地层成因和相构成的复杂性,以被动大陆边缘地震地层学研究为基础、以三分体系域构成为地层预测模式的经典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河流相储层。本文以河流相沉积学研究为基础,运用以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了河流相层序地层单元的构成,建立了主要储层的地质-地震解释模型,并以胜利油田垦东地区上第三系馆陶组为例说明河流相层序构成特征和地质-地震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12.
河流沉积对于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响应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哨楠 《矿物岩石》2001,21(3):23-26
河流沉积地层是古代陆相沉积和大陆边缘沉积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流沉积与气候和海平面升降之间的关系虽然研究较多,但是众多的研究集中于河流沉积与相对海平面之间的变化,而研究河流沉积与气候的关系则集中于对近100Ma年以来的河流沉积,而对古代河沉积与气候之间的变化关系研究较少。本文拟对河流沉积与海平面变化和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河流沉积学研究20年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从河型及其分类研究、现代河流沉积调查、河流沉积相与相模式研究、河流相地层的层序地层学研究、河流沉积砂体建筑结构精细解剖、河流沉积模拟研究等六个方面回顾了自《沉积学报》创刊以来20年中国河流沉积学研究的主要进展,指出我国的河流沉积学取得了许多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网状河概念的引入与普及、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法的推广、界面层次的划分和及其概念的扩张、岩石相类型和岩石相组合概念的应用、河流砂体露头调查的方法与技术、沉积构造的沉积动力学解释、层序地层学在河流沉积研究中的应用、河流沉积过程的模拟实验、河流相储层的建模技术等方面。但是20年来,中国河流沉积学研究并没有出现国际公认的理论首创,应当加强河流沉积学的研究组织,吸收地理地貌和水利学的研究成果,结合社会经济建设需要不断扩大河流沉积学的研究领域,积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使我国的河流沉积学研究走在国际河流沉积学研究的前列。  相似文献   

14.
河流相是我国陆相盆地重要的油气储集层系类型之一,开发阶段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进行河流相高精度小层划分,对于指导河道砂体的精细划分对比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到河流相地层自旋回沉积、沉积间歇面的作用、河型和砂体叠置样式的变化以及基准面旋回的级次的划分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在开发阶段进行高精度层序对比时,难度更大。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综合分析河流相模式的特点,充分利用河流相岩相、相序的组合特征随空容纳空间规律性变化,结合各种关键面的约束控制、油水界面在小层内部空间的分布位置以及河道的切割充填作用,进行精细河流相小层划分对比。旨在摸索一套油田开发中后期河流相高精度层序划分的思路和方法,以指导油田的生产开发。并以渤海Q油田明化镇组为例,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第11届国际河流沉积学大会于2017年7月17日-21日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举行,每四年举行一次的国际河流沉积学学术会议,吸引了当今北美、欧洲、澳洲及亚洲从事河流沉积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众多知名学者参会,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当前国际河流沉积学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发展方向。重要进展有:1)河流动力学及其变化过程研究。其中包括将今论古法论现代河流沉积过程与古老地层对比,河道-洪泛平原体系的越岸复合沉积动力学,河流动力学与变化过程研究展望,恢复河道迁移过程:新一代平面图演化模式的讨论,冲积河流和基岩河流的湍流、颗粒间作用和沉积作用;2)陆缘河流。包括河流入海处的地貌动力学与沉积学,河流补给边缘的沉积物搬运、地貌和地层特征,干旱地区河流、冲积扇体系与风的相互作用,植被生长前、无植物生长、或是植被发育区河流的沉积过程研究;3)河流沉积地层及其地下资源。包括源-汇系统,"河流相模式"是否有用的讨论,辫状河、网状河、曲流河概念的厘定等;4)河流地貌变化。包括气候改变、泥泞植被洪泛平原等对河流沉积物通量、河流模式等产生影响,河道中冲积岛屿的演化和稳定河流的蛇曲化,河流环境中沉积物生物作用等。基于上述资料分析,认为河流演化过程从定性向定量化研究,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技术是河流沉积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应用定量建模、数学计算等方法进行精准研究,碎屑锆石U-Pb定年技术是新一代从源到汇研究的重要工具等诸多方面,是我国学者应该重视并开展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济源西部石炭二叠系层序地层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野外露头观测,结合勘探阶段的资料,对河南省济源西部石炭二叠系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聚煤作用的控制因素,首次发现河南省境域内石炭纪的河流与三角洲沉积,并指出中条山可能是石炭二叠纪重要的物源区。该区层序地层学研究对河南省石炭二叠纪古地理再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河相层序地层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河流平衡剖面看成是陆区基准面的观点已受到怀疑,有迹象表明地貌基准面有可能是陆区基准面。河相沉积记录不仅与基准面变化有关,也与源区和流域盆地的许多因素有关,而且河相地层对基准在的响应也比过去理解的复杂得多。上游区由不整合面办公室的河相层序一般难以与海相层序对比。已可相层序模式仍以基准面为支撑理论,层序界面常按财相向盆迁移、复合砂体、古流向偏转和无沉积非作用面等识别,内部仍为三分。目前对可相层序发育  相似文献   

18.
Current models of alluvial to coastal plain stratigraphy are concept‐driven and focus on relative sea‐level as an allogenic control. These models are tested herein using data from a large (ca 100 km long and 300 m thick), continuous outcrop belt (Upper Cretaceous Blackhawk Formation, central Utah, USA). Many channelized fluvial sandbodies in the Blackhawk Formation have a multilateral and multistorey internal character, and they generally increase in size and abundance (from ca 10% to ca 30% of the strata) from base to top of the formation. These regional, low‐resolution trends exhibit much local variation, but are interpreted to reflect progressively decreasing tectonic subsidence in the upper Blackhawk Formation and overlying Castlegate Sandstone. The trend may also incorporate progressively more frequent channel avulsion during deposition of the lower Blackhawk Formation. Laterally extensive coal zones formed on the coastal plain during shallow‐marine transgressions, and define the high‐resolution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lower Blackhawk Formation. Large (up to 25 m thick and 1 to 6 km wide), multistorey, multilateral, fluvial channel‐complex sandbodies that overlie composite erosion surfaces occur at distinct stratigraphic levels, and are interpreted as fluvial incised valley fills. Low amplitude (<30 m) relative sea‐level variations are interpreted as the dominant control on stratigraphic architecture in the lower Blackhawk Formation, which was deposited up to 50 km inland from the coeval shoreline. In contrast, the high‐resolution stratigraphy of the upper Blackhawk Formation is poorly defined, and channelized fluvial sandbodies are poorly organized. Vertical and laterally offset stacking of a small proportion (<10%) of sandbodies produced ‘clusters’ that are not confined by ‘master’ erosion surfaces. Avulsion is interpreted to dominate the stratigraphic architecture of the upper Blackhawk Formation. This data‐driven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alluvial to coastal plain stratigraphic architecture reflects a combination of various allogenic controls and autogenic behaviours. The relative sea‐level control emphasized i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models is only rarely dominant.  相似文献   

19.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国际层序地层学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国际层序地层学研讨会"的相关内容,阐述了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的进展;内容包括碎屑岩层序地层学(涉及海相、湖相、河流相等)、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煤和其他沉积物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标准化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及其在常规油气与非常规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最后指出了层序地层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为研究方法标准化及应用地区特殊化,尤其要加强深水层序、碳酸盐岩层序、层序模拟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