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为了使台风预报尽可能满足生产和实际的需要,在台风影响本地7到10天以前,能做出定性预报,我们设想在西太平洋台风进入125。E时,就做出较肯定的预报结论、发布台风消息、报道台风对本地可能造成的影响;当台风进入南海119°E 时,发布台风报告,并视实际需要,预计登陆地点,这样一般离台风登陆尚有一到二天时间,可较主动地进行防台工作。以后,随着台风的接近,继续补充订正原来的预报。这样做既考虑实际的需要,又照顾我们的能力,看来119°E 是一道关键的防线,我们除作出登陆地点的准定量预报外,还试图作出过程总雨量以及过程大风的定量预报。我们初订的预报方法,经历了1974年台风预报的  相似文献   

2.
北上西折台风,特别是近海北上西折台风,大部分是在浙、闽沿海登陆的,而且不少台风在西折后很快就登陆。由于过去我们对这类台风的特点不甚了解或了解较少,往往造成予报失误或予报时效太短。为了要做好这类台风的预报服务工作,我们对120—135°E,18—30°N范围内北上西折或倒抛物线的台风进行分析研究,并与该范围内北上不西折台风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一些判别在该海域内台风北上或西折、台风西折后西行登陆或再次北上转向的预报指标和粗糙的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3.
顾强民 《气象》1978,4(8):8-8
1976年8月19日,第15号台风形成于22°N、134°E附近洋面上。台风形成后逐渐向西北移到我国沿海附近。20日08时500毫巴图上,付高中心较强且稳定于日本南部海上,脊线位置在34°N一带,不少气象台均预报台风将在浙江登陆。21日08时付高仍较稳定,台风处于脊线南侧范围宽广的东南气流中(见图1)。当时台风已有点向北偏转,但考虑到500毫巴引导气流的作用,有些台仍预报台风将在浙北一带登陆。实际上以后台风继续向北偏转,紧靠沿海转向。  相似文献   

4.
利用台风年鉴资料、雨量站观测资料及ERA-interim 1 °×1 °分析资料等,对1980—2015年在广东珠江口以西(徐闻-珠海)登陆且继续偏西(北)行但引发距离登陆点较远的粤东地区出现暴雨(“西登东雨”)的一类严重不对称热带气旋暴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珠江口以西登陆的热带气旋中有近一半会给粤东地区带来暴雨;其登陆点位置远近与粤东暴雨发生与否没有直接联系,即登陆点越靠近(珠江口)并不一定使粤东更易出现暴雨;其登陆强度越强也不一定使粤东出现暴雨可能性越大,但使粤东出现特别弱降水(< 10 mm)的热带气旋多集中在(强)热带风暴级别。进一步分析引发粤东暴雨的天气形势及要素特征表明,热带气旋东侧的低空东南急流、偏东急流和偏南急流以及边界层的辐合线(台风槽)是引发粤东出现暴雨的重要原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西南侧和“方头”副高西侧是粤东暴雨的有利形势;相似的低层风场和中层形势场背景下,700~500 hPa的湿度条件会明显影响到粤东出现暴雨的可能性的大小。   相似文献   

5.
一、功能 台风预报中,常常要寻找路径相似的历史台风作为预报参考,用人工翻阅历史路径找相似的办法,不但不客观,而且难以从历史相似路径中归纳出一个定量的预报结论。我们把相似法应用于PC—1500计算机,建立了南海范围台风路径相似预报系统。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1)只需输入台风的初始资料(包括所在月份、现在位置、前6和前12小时的位置),机器根据给定的相似条件,在历史台风资料库中自动选出相似台风个例,打印其名称;  相似文献   

6.
热带气旋对中国沿海风电开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06年热带气旋(TC)资料,选取进入距海岸3个纬距左右警戒区的TC为影响中国沿海风电开发的TC;根据风电工程风电机组(WTGS)安全等级,详细分析了影响中国沿海地区TC路径、强度、风力的气候特征,发现进入警戒区后台风和强热带风暴占59.5%,超强台风、强台风占总频数的21.5%;TC造成的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40m·s~(-1)以上的区域集中在珠江口以东的广东沿海和海南东部沿海和浙闽交界处;登陆福建及以北沿海强度达台风以上的常造成≥25m·s~(-1)的强风,而在福建以南登陆并造成强风的为强热带风暴以上;福建中南部沿海TC大风的可利用率达80%以上;TC威胁风电机组安全的区域主要在浙江的中部沿海、浙闽交界处沿海和珠江口以东的广东沿海.  相似文献   

7.
利用华南精细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设计了无同化资料(CTRL)、同化雷达反演水汽(EXP1)以及同化雷达反演水汽、地面和探空资料(EXP2)三个试验,对2017年登陆广东沿海的四个台风降水预报与路径预报进行模拟,以评估资料同化对登陆台风短期降水预报、路径预报的影响。分析结果如下:雷达反演水汽同化后对未来24小时降水预报技巧均有正的改善,对台风路径预报影响不大;在此基础上同化地面、探空资料后对台风路径预报有改进,对降水预报改进不明显(与EXP1比)。通过诊断分析台风“玛娃”,发现模式初值场水汽的增量配合对流上升区有利于短时间内成云致雨,从而提高短时降水预报;地面及探空资料同化有利于登陆台风的短时路径预报。   相似文献   

8.
GRAPES区域集合预报系统对登陆台风预报的检验评估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针对2015年7—9月登陆中国大陆沿海的台风,利用GRAPES-REPS区域集合预报资料和集合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对登陆台风的移动路径、时间、地点、强度和降水等进行检验评估,以期为预报员应用GRAPES登陆台风概率预报提供依据。检验结果表明,(1)集合平均移动路径要优于控制预报,集合预报各成员登陆地点存在20~340 km差异,但实况登陆地点均能落在集合成员登陆地点中。(2)对24 h和48 h登陆地点误差而言,集合平均较控制预报更接近实况。(3)随着预报时间的趋近,集合平均、控制预报和集合成员登陆地点距离误差逐渐缩小,登陆地点空间位置预报也没有明显的系统性误差。(4)集合成员对台风登陆时间预报偏早,平均提前2.3 h。(5)在强度预报中,尽管最低气压和近中心最大风速存在登陆前偏弱而登陆后偏强的趋势,但登陆点预报值区间包含了实况观测值,表明GRAPES-REPS集合预报能够较好展示多种可能信息。(6)不同量级降水AROC评分为0.56~0.76,具有预报参考价值;另外AROC评分的高低及台风暴雨落区的准确性与台风登陆点和登陆时间误差密切相关。可见,GRAPES-REPS区域集合预报可以在台风登陆地点、时间、强度和降水预报等方面提供更多的预报不确定性信息,有助于做出正确的预报决策。   相似文献   

9.
2005年台风“海棠”与“泰利”的移动路径和登陆地点不同于“麦莎”与“卡努”,前2次台风自东南偏东往西北偏西移动并登陆于福建中部沿海,后2次自东南往西北移动并登陆浙江中部沿海,都给浙江造成了巨大影响,但影响金华地区的风雨程度不同。经分析台风移动过程,认为西风带低槽或高压影响到副高,副高影响着台风西行或北上,在西风带低槽或副高影响较弱时,台风内力和地形影响作用加强;台风在副高带状时西行为主,块状时北上为主。分析台风路径的预报过程,认为中央气象台预报为“登陆台风”有3~4天的时效;预报较准确的登陆位置,若路径较有规则为30~54个小时,若不规则路径可能仅为3个小时。分析影响金华的台风风雨程度,认为东路台风雨量分布特征是东部大、西部小;南路台风是东南部大、西北部小;最大风力落区基本相同。地形对不同台风路径下的风雨影响分布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伍时华 《气象》1980,6(7):13-13
我们根据台风进入南海防区的纬度和本站气压,得出一个预报台风登陆纬度的简单公式,近几年用来试报有一定效果。 为了作台风登陆纬度ψ_x的预报,可以设ψ_x=ψ_o △ψ。ψ_o为起报时台风所在纬度,△ψ是变量。要求出ψ_x就必须求出△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统计了  相似文献   

11.
9615号(SALLY)台风于9月9日11时在吴川市西部沿海地区登陆,中心经过湛江市区、遂溪县后,进入广西境内减弱为低压。SALLY具有强度强,移向稳定、移速快、降雨量小、瞬间风速特别大的特点,实测到湛江有自记仪器以来的最低气压、最大的瞬间风速,它给湛江、茂名地区带来历史上少见的风灾。1预报与实况1.1预报9月6~7日早晨,通过电话向市三防发布台风消息,预报SALLY向西北西方向移动,强度加强。7日下午对外发市台风消息,预报SALLY8日白天进入南海,强度继续加强,向西北西方向移动,逐渐向珠江口以西沿海靠近。8日早晨预报SA…  相似文献   

12.
2013年9月22日1319号台风"天兔"以强台风级在广东省汕尾市沿海登陆,登陆后台风眼中心经过了广州白云机场。利用常规观测站、卫星云图和风廓线雷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等,探讨台风"天兔"登陆前后产生的大风对广州白云机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台风"天兔"大风影响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时间预报准确,但对大风的强度以及风向的预报存在不足。利用探空资料、风廓线雷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发现台风"天兔"风力的非对称结构是造成预报偏差的原因。风廓线雷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可以很好地反映台风风场的水平和垂直精细特征。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当年登陆我国最早的台风“浣熊”的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利用海表温度、向外长波辐射及再分析等资料,对台风“浣熊”的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拉尼娜”事件触发了热带西太平洋西侧海洋的异常活跃的状况,为“浣熊”的形成提供有利环流背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西脊点处于120°E附近,配合中南半岛高压环流,使“浣熊”处于鞍型场,偏北移动路径稳定。同时高空强辐散流场对“浣熊”起到非常重要的维持作用,使“浣熊”成为2008年登陆我国最早的台风。地形辐合作用配合台风右侧潮湿东南气流向中纬度槽前输送大量水汽,加上高空强辐散,使登陆阳江的台风“浣熊”主要风雨区在珠江口两侧及粤东地区。另外,应用多普勒天气雷达速度图对环境引导风的判别,把握好“浣熊”登陆前路径转折的可能,及时调整登陆地段预报。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MJO指数对台风天鸽(201713)和山竹(201822)从MJO背景条件、环流背景和卫星云图等方面对云南降水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山竹和天鸽均在广东沿海登陆,其登陆位置偏东后西行进入影响云南的关键区Ⅲ(20°N以北、105°E以西),在MJO强背景下云南强降水区域更大,强度更强。500 hPa上强盛的带状副热带高压引导台风以西行为主进入云南,700 hPa上孟加拉湾至中南半岛一带低压环流与台风低压中心位置纬度差距不大有利于台风低压环流的维持和西移影响云南。台风西行过程中较大的水汽通量、较强的上升运动以及登陆时密实的低压云团、进入广西后对流云系减弱较慢等都有利于台风降水在云南的维持。  相似文献   

15.
用《台风年鉴》、《热带气旋年鉴》;浙江省68个常规气象站12 h间隔雨量资料以及欧洲中心(ECMWF)0.5°×0.5°分辨率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登陆浙江省的台风路径和暴雨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49—2018年平均0.61个/a台风登陆浙江,2004年有3个台风登陆浙江,为1949年以来最多。台风登陆浙江的最早日期为5月27日,最迟为10月7日;6月无台风登陆浙江,以8月份最多,占44%。登陆浙江台风在进入东海时其路径趋势可分为3类:1)西行登陆浙江类。台风在冲绳岛及以北区域偏西行进入东海,约50%这类台风会登陆浙江,一般在三门湾及以北登陆浙江后在内陆减弱消亡。2)西北行登陆浙江类。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进入东海,约24%这类台风会登陆浙江,绝大多数在冲绳岛到石垣之间进入东海;多数在登陆后转向东北入海。3)北上登陆浙江类。台风向偏北方向移动进入东海,约11%这类台风会登陆浙江,绝大多数在石垣以西进入东海,一般先登陆台湾后登陆浙江温岭以南沿海地区,之后在浙江东部北上转向入海。3类路径登陆台风其平均过程雨量的中心都出现在温岭,以第2类降水量最大,平均过程雨量中心达199 mm,而且24 h达特大暴雨的都在这类台风中,第1、第3类台风没有出现特大暴雨。台风登陆浙江时,丽水西部、杭州西南部、衢州地区出现暴雨的几率较小。  相似文献   

16.
9615号台风在西太平洋形成后,以35km/h以上的速度奔袭粤西。9月9日凌晨起自东向西先后掠过台山、阳江、电白近海,11时左右在吴川市沿海地区登陆。粤西沿海先后出现了11~12级大风,湛江市最大风速57m/s。这个台风给粤西沿海特别是湛江市造成罕见的灾难。虽然各级气象台站尽了最大的努力,做到预报基本准确,服务也比较及时。但对这样一个移速快、强度强的台风,预报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对这次台风预报过程进行回顾,并认真总结预报中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改善我们的预报服务工作。1预报回顾1.1广州中心气象台的公益预报和决策…  相似文献   

17.
1617号台风“鲇鱼”造成温州南部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NCEP的1°×1°客观再分析资料、micaps资料、FY-2F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浙江省中尺度站气象等资料,分析了1617号台风"鲇鱼"引发温州南部特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1)台风"鲇鱼"影响期间,东南气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水汽,分析TBB低值区可预测约一小时后雨强的大小;2)暴雨区上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及强上升运动为台风暴雨提供动力条件;3)温州南部地区向东南开口的"簸箕"地形引发的中尺度系统对降水起到了明显的增幅作用。最后,通过相似台风对比得出闽中登陆西进台风降雨预报可结合海上副高强度、风圈大小、水汽输送时间和高低层大气辐合辐散维持时间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8.
华南、华东沿海登陆台风暴雨和大风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国家气象局出版的1949~1996年台风资料,研究了华南、华东沿海登陆台风暴雨和大风特征.得出:华南沿海登陆台风主要集中在6~11月,8~9月的降水量最大,风速最大是8~9月;华东沿海登陆台风主要集中在7~9月,其降水量和风速都不亚于华南沿海登陆台风;华南和华东沿海各时段的登陆台风具有3~5年的周期振荡,一般在厄尔尼诺期间登陆台风次数减少,反厄尔尼诺期间登陆台风次数增加;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与华南沿海6~7月登陆台风次数和副高北界位置与华南沿海6~7月及8~9月登陆台风次数的相关系数在统计学上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9.
我国沿海地区近54a台风灾害风险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杨慧娟  李宁  雷飏 《气象科学》2007,27(4):413-418
台风严重影响着我国东南沿海省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本文选取南方沿海八个省市为研究区,利用1949—2002年共54 a登陆台风次数和1985—2002年的18 a经济损失的数据库信息,结合社会经济条件,对比分析了研究区台风易损性,及登陆台风的年内分布特征。探讨登陆台风的规律性及研究区台风易损性,将有利于合理部署救灾工作,合理分配救灾资源,并为社会减灾工作,尤其是长期的救灾规划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日本气象厅(JMA)东京台风中心(RSMC-Tokyo)发布的1951~2015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最佳路径数据集,对影响中国广东沿海地区的台风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65年间影响到广东沿海的台风共计300次,年均4.6次,较多的年份达到10次,较少的只有1次,每年第一次影响广东沿海台风的生成时间主要在7月前后,最早到4月份,最迟到9月份;其源地均位于赤道以北,主要分布在10°N附近、120°~150°E之间;在广东沿海登陆的台风每年在3次左右,主要集中在都在7~9月,只有极少部分出现在4、5、11月,而临近台风年均在1.5次左右,其分布的时间较分散,除1、2月外几乎全年都有出现;影响到广东沿海的台风主要以超强台风为主,占总数的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