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31年登陆北上台风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金荣花  高拴柱  顾华  刘震坤 《气象》2006,32(7):33-39
为探讨对我国产生严重影响的登陆北上台风的成因,利用1975—2005年台风资料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登陆北上台风的气候特征及其大尺度环流和物理量分布特征。结果发现,不仅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变化对台风登陆北上起决定性作用,而且西风带系统和南亚高压活动有利于台风登陆后北折和持续北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总结归纳台风登陆北上的预报着眼点,希望有助于提高此类台风的预报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央气象台逐小时的台风中心定位资料,对2007—2016年共10 a登陆台湾岛后的台风移动路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10a间登陆台湾岛后台风移动路径发生左折最多,比右折和直行之和多25%,右折最少。左折平均偏折37.73°,主要集中在15°~45°,占折角总数的80%。2)一般台风移动缓慢时折角大,移动快时折角小。一般台风强度较弱时折角大,强度较强时折角小。3)登陆台湾岛后台风的突变路径主要分为西折、打转且北折两类,其中西折最多。西折分西北行西折和北上西折,其中西北行西折最多。其余为打转且北折,主要为西北行打转后北折路径。突变折点主要分布在台湾北部,且多为左折突变。4)台湾岛地形诱生偶极涡与台风环流相互作用是台风路径发生偏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冷涡与台风     
刘景秀 《气象》1978,4(8):6-7
夏秋季节,常会出现一些复杂路径的台风,采用常规予报方法往往导致失败。1977年第8号台风就是一例。当7708号台风9月9日北上至冲绳岛附近时,按照一般经验和一些客观予报方法,应予报继续向北偏东(大约30°)方向移动,但在20时台风却突然折向北偏西移动,12小时移向变化达35°,10日08时又出现第二次意外的西折,移向从310°转为270°,6小时移向变化也有40°,台风径直向长江口逼近,并于11日晨正面登陆上海崇明岛(图1),成为建国以来台风第一次正面登陆长江口的特例。  相似文献   

4.
我国东部海面台风路径突然西折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联寿 《大气科学》1979,3(3):289-298
我国东部海面(黄海、东海)台风路径的突然西折是最不容易报准的异常路径之一。1970年以来,这类路径先后发生6次,其中有5次都使有关地区遭到突然袭击。目前国内外各种统计的和动力的预报方法对这类异常路径一般报不出来。本文分析了6个台风发生西折的成因,分析后指出,造成西折路径的原因有6个,其中切断冷涡的吸引作用是一种常见而基本的原因。本文结果对这类台风的业务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0713号台风韦帕路径预报难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爱鸣  林毅  黄美金  王怀俊 《气象》2008,34(10):27-33
0713号台风韦帕各家都预报在台湾岛北部海上北折,在120°E以东向偏北方向移动,与台风实际在浙闽交界处登陆后在120°E以西转向北上路径存在较大误差.为认识这种预报偏差的原因,应用各种资料对影响台风韦帕北折的可能原因进行探讨.指出:(1)欧洲气象中心天气形势预报误差较大,西风槽底预报比实况偏南,是本次台风路径转折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2)欧亚500hPa高度场为两脊一槽形势,西风指数从低指数向高指数演变和副热带高压处周期性加强均不利于台风韦帕在台湾东北部海区折向偏北方向移动.(3)地形的影响造成的趋岸左折和港湾"吸引",以及动力场和热力场的分布均有利于台风韦帕在台湾东北部海区折向偏西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6.
《气象科技》1974,(7):45-57
一、台风路径的划分(一)思路:我们按台风本身的移动规律和台风影响的具体情况来划定起报区并进行分类处理,以便把无影响或影响很小的台风剔除掉。台风本身有那些移动规律呢?在空间上,浙闽登陆北上的台风,其路径分为两束,在太湖西侧约一个经度的范围内,有一个明显的空档;海上北上的台风也分成两束,30°N 上、125—127°E 间也有一个空档。在时间上,不同路径的台风也各有自己的盛行期。近海台风,凡北上者都在7月中旬到8月下旬的高温季节,凡转向者都在6月下半月。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1988年8月7日23时,“8807”号台风在浙江象山县林海乡(即29.4°N,121.9°E)登陆,台风登陆前突然转为偏西方向,强度反有加强,掠过杭州伸向内陆。德清三合乡在台风环流前部出现了局地龙卷,整个杭城遭到正面袭击,损失惨重。由于这次台风生成于近海,登陆前由西北移动路径突然西折,登陆快,破坏性大,给预报及抗台工作带来了困难。我们对历史上部分相类似的台风个例作了分析对比,发现了一些带规律性的共同特征及8807号台风自身的异常性质,这些对今后建立登陆台风的路径预报及风雨分布特点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8.
用《台风年鉴》、《热带气旋年鉴》;浙江省68个常规气象站12 h间隔雨量资料以及欧洲中心(ECMWF)0.5°×0.5°分辨率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登陆浙江省的台风路径和暴雨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49—2018年平均0.61个/a台风登陆浙江,2004年有3个台风登陆浙江,为1949年以来最多。台风登陆浙江的最早日期为5月27日,最迟为10月7日;6月无台风登陆浙江,以8月份最多,占44%。登陆浙江台风在进入东海时其路径趋势可分为3类:1)西行登陆浙江类。台风在冲绳岛及以北区域偏西行进入东海,约50%这类台风会登陆浙江,一般在三门湾及以北登陆浙江后在内陆减弱消亡。2)西北行登陆浙江类。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进入东海,约24%这类台风会登陆浙江,绝大多数在冲绳岛到石垣之间进入东海;多数在登陆后转向东北入海。3)北上登陆浙江类。台风向偏北方向移动进入东海,约11%这类台风会登陆浙江,绝大多数在石垣以西进入东海,一般先登陆台湾后登陆浙江温岭以南沿海地区,之后在浙江东部北上转向入海。3类路径登陆台风其平均过程雨量的中心都出现在温岭,以第2类降水量最大,平均过程雨量中心达199 mm,而且24 h达特大暴雨的都在这类台风中,第1、第3类台风没有出现特大暴雨。台风登陆浙江时,丽水西部、杭州西南部、衢州地区出现暴雨的几率较小。  相似文献   

9.
台风强度是台风预报的主要内容之一,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尝试用逐步回归分析寻找西北太平洋台风初始场气象要素与其后各预报时段台风强度变化的统计关系,试图建立对台风强度正常变化具有一定预报能力的统计预报方程,定名为SJ—81方案。 一、资料与样本 资料取自1971—1980年中央气象局《台风年鉴》及上海历史天气图。样本取自1971—1979年7—9月资料。1980年的11个台风作为独立样本试报。 取样范围为15°N以北、145°E以西洋面上的台风,至登陆前6小时为止,共得样本264个。  相似文献   

10.
南万诛 《气象》1981,7(9):9-9
延边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靠近日本海,平均每年受1—2次北上台风的侵袭。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预报台风暴雨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性。 引导气流方法是国内预报台风移动路径的常用方法之一。我们对1959—1974年7—9月进入我州第二起报区(见图1)的25个台风个例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预报台风短期移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肖琢静 《气象》1978,4(9):6-6
南海台风生成地点距我国大陆较近,生成后往往在较短时间内就会影响华南沿海。为了提前预报它的发生发展,我们对1967—1970、1972、1973、1975共7年5—11月发生在南海的84个热低压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确定热低压能否发展为台风的判别式。经1976—1977年验证,效果较好,现简要介绍如下。 规定:凡生成于或移入10—20°N、110—120°E范围内的热低压系统(不包括由台风在南海减弱后的热低压)均参加起报;起报时间定为热低压出现后的每  相似文献   

12.
2016年超强台风“尼伯特”和“莫兰蒂”的路径极为相似,登陆福建北上途经太湖流域后入海的路径也几乎重合,但太湖流域出现的降水却迥然不同,前者仅造成了太湖流域个别测站的暴雨-大暴雨,后者则出现大范围暴雨-大暴雨。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中国气象局的台风最佳数据集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再分析资料等,对两个台风登陆后的环流背景、台风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莫兰蒂”登陆后的低压环流结构保持良好,北上过程中与外围浅层冷空气的相互作用明显,海上水汽输送通道畅通,台风倒槽导致太湖流域大范围暴雨-大暴雨;“尼伯特”登陆后迅速减弱,环流结构出现“空心化”,水汽输送弱,高层弱冷空气与台风残余低涡的叠加触发局地短时强降水,未能导致太湖流域大范围暴雨。从预报回顾看,模式对登陆台风北上过程中强度预报过强是导致“尼伯特”在太湖流域风雨预报过度的主要原因。3 d以上的中期台风降水预报中,经验概念模型与模式集合预报结果的相互印证,有利于得出比模式确定性降水预报更合理的预报结论。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台风“海棠”与“泰利”的移动路径和登陆地点不同于“麦莎”与“卡努”,前2次台风自东南偏东往西北偏西移动并登陆于福建中部沿海,后2次自东南往西北移动并登陆浙江中部沿海,都给浙江造成了巨大影响,但影响金华地区的风雨程度不同。经分析台风移动过程,认为西风带低槽或高压影响到副高,副高影响着台风西行或北上,在西风带低槽或副高影响较弱时,台风内力和地形影响作用加强;台风在副高带状时西行为主,块状时北上为主。分析台风路径的预报过程,认为中央气象台预报为“登陆台风”有3~4天的时效;预报较准确的登陆位置,若路径较有规则为30~54个小时,若不规则路径可能仅为3个小时。分析影响金华的台风风雨程度,认为东路台风雨量分布特征是东部大、西部小;南路台风是东南部大、西北部小;最大风力落区基本相同。地形对不同台风路径下的风雨影响分布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4.
俞燎霓 《浙江气象》2005,26(2):1-4,11
云娜台风登陆前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台风路径西折和移动速度加快.本文对其进行分析,发现西风带长波调整引起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和涡度场的变化是台风西折的主要原因;而500 hPa引导气流的加强、台风结构的变化以及台风与低涡之间的互旋导致台风加速.文中还对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的云系变化对台风路径和移速的变化的预报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引发青岛暴雨的台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FNL(NCEP/NCAR)全球1°×1°再分析格点资料和实况观测资料,选取2001—2008年引发青岛暴雨的6个登陆台风个例,从源地、路径、结构、强度及其环境场作用等方面分析其特征,并与未引发青岛暴雨的登陆台风特征进行了合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我国福建或浙江后继续北上至30°N以北时,会引发青岛暴雨;台风东移入海,再次登陆山东半岛且登陆点离青岛越近,引发的暴雨越强、范围越广;台风影响青岛时,已处于生命史中的衰亡阶段,但高层暖心结构仍较明显,强度仍会维持一段时间;台风登陆后沿着南北向块状副高边缘的引导气流方向移动,且高空有冷槽与台风低压结合,会引发青岛全区性的暴雨、大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台风预报尽可能满足生产和实际的需要,在台风影响本地7到10天以前,能做出定性预报,我们设想在西太平洋台风进入125。E时,就做出较肯定的预报结论、发布台风消息、报道台风对本地可能造成的影响;当台风进入南海119°E 时,发布台风报告,并视实际需要,预计登陆地点,这样一般离台风登陆尚有一到二天时间,可较主动地进行防台工作。以后,随着台风的接近,继续补充订正原来的预报。这样做既考虑实际的需要,又照顾我们的能力,看来119°E 是一道关键的防线,我们除作出登陆地点的准定量预报外,还试图作出过程总雨量以及过程大风的定量预报。我们初订的预报方法,经历了1974年台风预报的  相似文献   

17.
用天气学和统计方法对9806号台风路径近海西折进行了分析,并同7708号台风等历史个例对比,得出西风带调整、东环副高加强、低层东北气流的盛行和其他台风的活动是9806号台风近海西折的主要原因,也是台风西折后持续朝偏西方向移动的原因,这些工作为以后预报类似台风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为了使对台风的预报数量化,我们沿25°N线经粤东沿海到114°E线分为10个区域,编号为0、1、2、……9,称为台风登陆区。在距粤东沿海600公里以外选取预报区Y(见图1)。当有台风进入Y区寸,我们假设它未来的登陆区与历史上某一进入此区的台风的登陆区是相似的。为选其相似,将各因子的数值转换为隶属度,用模糊集的概念建立优先选择比,然后构成一个能获得全部优先选取信息的模糊相关矩阵,用λ—水平截集选出相对的相似对象,然后进行综合判定,选出最相似的样本,作出台风登陆区的预报。   相似文献   

19.
台风登陆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天气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烈  费亮  邱君瑞 《气象》1979,5(8):7-9
本文对从黄海西折登陆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台风进行了研究。发现可分为两类环流演变过程:一是在我国东北上空原是一个较强的低槽或低涡,台风进入黄海时,低槽迅速消失转变为反气旋环流,另一类是东北地区原有一弱高压脊,随着台风北上,高脊也发展。这类路径的台风,在日本到朝鲜一带是正压性质的副热带高压,同时在河套附近有准静止低压,是两个重要的条件。另外,准静止低压前方的暖平流增温和副高脊前较强的负涡度向北平流,也是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1109号台风“梅花”和1215号台风“布拉万”是自黄海海域北上影响辽东半岛的台风,两次台风降雨量和风力的预报均出现偏差。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加密气象自动观测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两次台风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中高纬度110°-120°E附近低槽、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形状的改变及北方冷空气对台风北上路径和强度有重要影响。北方冷空气对北上台风引起的降雨十分关键,降雨主要由台风外围螺旋雨带造成。日本海高压伸向中国东北地区的高压脊对大风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台风登陆后影响时间的长短与登陆后冷空气的配合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