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范乐元  朱筱敏  宋鹍  朱之春  谢楠 《地层学杂志》2005,29(4):355-361,367
陆相湖盆层序的发育是在湖盆蓄水量周期性变化的条件下实现的。层序发育过程实际上是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湖泊冲刷沉积作用彼此消长的过程。北大港构造带古近系沙河街组可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8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4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基于基准面变化过程中的沉积响应及其伴生的可容空间变化的分析,探讨了基准面旋回变化与储层展布及储层非均质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基准面旋回的升降变化对储层的非均质性、空间展布以及有利储层的分布等均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储层砂体内部的非均质模式,中长期基准面旋回控制了储层砂体的层间非均质性特征;在中长期基准面低位处,尤其是在基准面旋回的转换点处,储层发育良好,砂体厚度、展布面积均较大,物性相对较好;而在中长起基准面较高位处,则出现相反的储层特征。  相似文献   

2.
为查明惠民凹陷商河砂体的分布规律、物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本文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储层地质学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综合采用了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岩心物性分析、测井解释和压汞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商河地区沙二下亚段的层序地层、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发现,沙二下亚段可划分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物性较好的储集砂体主要发育在中期基准面上升早期和下降晚期,且下降半旋回砂岩的孔渗特征一般优于上升半旋回砂岩。研究认为,储层物性与沉积微相密切相关,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物性最好,储层非均质性较弱;远砂坝和前缘席状砂物性一般略差,湖滩砂和分流间湾砂体物性最差,非均质性最强。储集砂体的平面分布和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沉积微相的类型和分布,而沉积相带的迁移、相的演化及储层垂向非均质性均受控于基准面的升降变化,故基准面旋回的升降变化对储层的空间展布和非均质性均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依据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可将苏德尔特油田铜钵庙组-南屯组油层划分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13个中期旋回,并可进一步将主要含油层Ⅰ、Ⅱ油组划分为26个短期旋回(小层)。油组和中期旋回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格架中,储层非均质性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短期旋回不同的结构样式决定了4种层内物性变化模式;中长期旋回及其位置控制储层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基准面上升早期、下降末期及最低位置时,砂体单层厚度大、连续性强、储层物性好,而基准面上升至高位时,因沉积作用能量减弱而砂体储层物性较差。  相似文献   

4.
柳妮  文华国  于景维  祁利祺 《地质论评》2014,60(5):1158-1166
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对准噶尔东部阜康东部斜坡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进行层序的划分,共划分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在中期层序地层格架下,按照层内非均质性、层间和平面三个级次对各层序进行非均质性剖析,发现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在MSC2层序内表现明显。MSC2储集砂体的非均质程度最高,基准面上升初期及下降末期,储集砂体厚度较大,物性较好,是勘探开发有利区域。各层序的非均质性主要受到A/S值变化所影响。  相似文献   

5.
陕北长6油层组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0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一套砂,泥薄互层的组合类型,储层非均质性很强,尤以层间的非均质性最为严重,明显受基准面升,降,和可容纳空间及沉积物供给量的变化影响。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短期基准面升,降旋回过程与储集物性关系的分析,建立了6种不同沉积微相的非均质性模式,探讨了向上变同上变浅的非对称型和向上变深后复变浅的对称型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对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层序地层学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实践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总结了依据地层基准面原理进行开发调整阶段储层精细对比和油藏精细描述的方法。以湖泛面为层序界面,在濮城油田沙三中6-10油藏内识别出超短期、短期、中期和长期四级界面和基准面旋回,短期旋回是油藏细分开发调整的最小单元。短期基准面上升期,形成向上物性变差、高渗段位于砂层下部的层内非均质模式,而短期基准面下降期,形成向上物性变好、高渗段位于中上部的层内非均质模式。中长期基准面较低部位沟道较为发育,砂体厚度大、分布广、物性较好,而在中长期基准面较高部位沟道不发育,砂体厚度薄、面积小、储层物性较差。中长期基准面上升旋回内形成向上物性变差的层间非均质格局,而在中长期下降期则形成向上物性变好的非均质性格局。在水下扇前缘区,近湖心剖面砂体中的沟道成份较小,砂体连通性、连续性及物性较差,而向岸方向储层相对较连续,物性较好。基准面低位处的砂体油气储量和储量丰度均较高,而基准面高位处砂体油气储量和丰度较低。基准面低位处砂体物性较好,较易动用,采出油气数量和采出程度较高,但由于其本身的储量较大,剩余油仍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基准面高位处砂体物性较差,储量较难动用,采出油量和采出程度均较小,但受其本身储量的限制,剩余油量在剩余可采储量中的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对镇泾地区延长组长8油组储集砂短期基准面叠加样式以及储层非均质性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6种不同的非均质模式;探讨了不同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对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的控制作用,短期旋回控制了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特征,中长期旋回控制了储层的层间非均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区目的层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对分流河道微相的储层质量非均质性进行分析,应用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成因的沉积学分析和表征储层质量非均质性的各项岩芯化验、统计学数据定量分析,指出基准面旋回因素对不同级次水下分流河道主体储层质量非均质性影响存在差异: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和单期复合水下分流河道的储层质量非均质性呈正韵律变化,多期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储层质量非均质性分布呈不规则趋势,多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及其伴随的可容纳空间变化所引起的沉积环境的变化影响水下分流河道储层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基准面旋回对不同旋回阶段河流相储层物性差异及声波时差测井响应的影响,运用基准面旋回沉积动力学原理,对岩心分析化验数据等实测资料进行分析,对孤岛油田中一区馆陶组上段3砂层组河流相储层物性差异主控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了基准面旋回对河道微相在不同旋回阶段储层物性差异和声波测井响应的控制机理,并确定了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内河道储层物性分布特征和声波测井响应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级次基准面升降引起可容纳空间与物源供给条件的改变,导致不同旋回阶段河道储层沉积环境出现差异,使短期基准面旋回内部单河道内部储层物性正韵律分布、声波测井响应差异不大;中期基准面旋回中组成复合河道的多期单河道间储层物性自下向上呈总体变好趋势、声波测井响应有异;长期基准面旋回中多期复合河道间储层物性呈无规则分布、声波测井响应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0.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在朝阳沟油田朝1—朝气3区块扶余油层识别出41个短期、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及2个长期基准面半旋回。通过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成因的沉积动力学分析和表征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各项岩心化验、统计学数据定量分析,指出随着长期基准面的上升,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内非均质性变强、各中期基准面旋回层间非均质性变弱、各短期基准面旋回平面非均质变强;随着长期基准面的下降,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指出基准面旋回及其伴随的可容纳空间变化所引起的沉积环境的变化是储层宏观非均质特征差异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高含H2S天然气的分布与TSR成因证据   总被引:49,自引:5,他引:44  
四川盆地是中国高含硫化氢天然气分布最集中的地区,目前已在震旦系(威远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罗家寨、普光、渡口河、铁山坡、七里北)、嘉陵江组(卧龙河)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磨溪、中坝)发现了近10个高含硫化氢的大中型气田(藏),探明储量5000×108 m3.这些高含硫化氢气藏普遍经历过较大的埋深过程(储层经历过较高温度),储层上下或储层中间均发育有膏质岩类,且气源充足,具备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TSR)发生的物质基础和热动力条件.从气藏地质特征以及天然气组成和碳、硫同位素等方面的证据表明,四川盆地中、下三叠统和震旦系气藏的硫化氢属于TSR成因.而且TSR对烃类的大量选择性消耗一方面导致天然气干燥系数增大,另一方面导致气藏充满度降低,气藏压力系数变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含硫化氢的天然气分布特征、分类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68,自引:2,他引:68  
戴金星 《沉积学报》1985,3(4):109-120
研究天然气中硫化氢,特别是研究高含硫化氢的天然气,一方面不仅是油气钻探安全工作的重要一环,对气井油管与集输管线防止“氢脆”提供依据和采取防腐措施,而且从其中能回收硫磺资源;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多少还可作为气源对比的一个标志。故研究天然气中的硫化氢,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用地震、地质、地化、测井资料对松辽盆地南部进行成藏条件分析。气藏分为:下部断陷地层煤型气气藏、上部坳陷地层伴生油型气气藏、浅层生物气藏。断陷地层气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原生气藏与次生气藏。原生气藏分布在断陷地层内及上覆坳陷地层的底部(泉一段下部),油气成藏取决于圈闭发育状况及距源岩的远近;油气藏的保存条件取决于后期构造运动的改造程度,气层具有连片分布的特征;次生油气藏分布在坳陷地层的泉头组中上部,油气成藏取决于三个条件:圈闭发育状况,深部气源,沟通浅部圈闭与深部气源的断裂。松辽盆地南部的油型伴生气以溶解气为主,只在中央坳陷边缘部位存在气顶气藏和气藏,资源量有限。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及嫩江组的成熟源岩分布有限,其丰富的生物气资源亦应作为以后的天然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4.
川西新都气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气藏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都气田蓬莱镇组气藏是由多套含气砂体组合而成的工业性气藏,河口坝为其最有利沉积微相,储层岩性以细粒岩屑砂岩、细粒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岩性较为致密,以中一低孔渗为主。含气地震响应模式为“低频、强振幅、低阻抗”;测井信息反映储层具有“二高三低”特征。  相似文献   

15.
川西前陆盆地天然气成藏过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川西前陆盆地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发育上三叠统巨厚的煤系烃源岩,以生气为主,并发育多套储盖组合。天然气成因类型主要是煤成气,目前的气田分布主要受古隆起、沟通下部烃源岩和上部储集层的隐伏断层以及储集条件的控制。川西前陆盆地具有多期成藏、燕山期或喜山期聚集、喜山期调整等特点。来自上三叠统煤系源岩的天然气聚集主要在燕山期,形成原生气藏或下生上储型气藏;后经过喜山期的逆冲作用,对浅层储集层进行改造,产生的断裂沟通深部气藏与浅层圈闭,在对深层(主要在上三叠统)原生气藏进行改造的同时形成浅层(侏罗系)次生气藏。  相似文献   

16.
The Lower Triassic Jialingjiang Formation reservoirs are distributed widely in the East Sichuan Basin, which are composed mainly of fractured reservoirs. However, natural gas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of H2S, ranging from 4% to 7%, was discovered in the Wolonghe Gas pool consisting primarily of porous reservoirs, while the other over 20 fractured gas reservoirs have comparatively low, tiny and even no H2S within natural gases. Researches have proved the H2S of the above reservoirs are all from the TSR origin. Most of the Jialingjiang Formation natural gases are mainly generated from Lower Permian carbonate rocks, the Wolonghe gas pool's natural gases are from the Upper Permian Longtan Formation, and the natural gases of the Huangcaoxia and Fuchengzhai gas pools are all from Lower Silurian mudstone. The formation of H2S is controll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mperature of reservoirs, and is not necessarily related with gas sources. The Jialingjiang Formation in East Sichuan is buried deeply and its reservoir temperature has ever attained the condition of the TSR reaction. Due to poor reservoir potential, most of the gas pools do not have enough room for hydrocarbon reaction except for the Wolonghe gas pool, and thus natural gases with high H2S concentration are difficult to be generated abundantly. The south part of East Sichuan did not generate natural gases with high H2S concentration because the reservoir was buried relatively shallow, and did not suffer high temperature. Hence, while predi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H2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mperature of reservoirs are the necessary factors to be considerd besides the existence of anhydrite.  相似文献   

17.
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以及测井资料,对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莫索湾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一段致密砂岩气储集层特征及致密化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三工河组一段储集层平均埋深超过4500 m,具低—特低孔、低—特低渗特征,属于典型深层致密砂岩气储集层;(2)沉积类型为浅水三角洲—湖泊相沉积,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岩为主要储集层;(3)岩石类型以细砂岩、粉—细砂岩为主,主要为低成分成熟度的岩屑砂岩,具有岩屑和塑性岩屑含量高及胶结物含量低的“两高一低”特征;(4)储集层孔隙类型以混合孔为主,孔隙-孔喉组合类型以中细孔-细喉型为主,孔喉分选性、连通性和渗流能力相对较差,微观孔隙结构总体较差;物质成分、压实作用及胶结物充填是3个导致储集层致密化的因素,从而形成三工河组一段深层致密砂岩气储集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南方经历了多阶段构造演化的历史,具有典型叠合盆地性质,海相地层以次生油气藏为主,成藏流体源成为首要控藏要素。结合中国南方8个典型油气藏的实例,总结了叠合盆地成藏流体源类型,分析了其随时空的演化规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认为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的成藏流体源包括烃源岩热解烃、原油裂解气、二次生烃、水溶气、无机气及混合气等多种。在印支期之前以烃源岩热解烃为主,印支-燕山期主要形成原油裂解气和水溶气,燕山-喜马拉雅期主要形成由各种气源构成的混合气。受成藏流体源控制,混源型气藏主要分布干上扬子区(四川盆地);原生型油(气)藏主要形成干江南等古隆起区,但大多已演化为古油藏;二次生烃型气藏主要分布干下、中扬子白垩系-古近系覆盖区,及楚雄盆地、十万大山、南盘江等地;无机型气藏形成干张性构造区。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上部气层(⑥~⑨小层)与下部气层(①~⑤小层)气井开发效果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结合压裂数据、现场生产动态、可采储量预测和地质分析等手段,评价上部气层和下部气层在页岩岩性、地化特征和储层物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合气井生产特征分析,认为上部气层可能存在烃源岩内的一次运移,导致上部气层构造高部位天然气富集程度高,这是造成上部气层评价井开发效果差异以及上部气层、下部气层页岩气井差异的主要原因.焦石坝背斜高部位为上部气层开发有利区,但受技术工艺水平和气价控制,其有效开发范围需要根据页岩气井的可采储量、经济性来圈定,结合上部气层页岩气井稳产能力及可采储量评价,认为上部气层开发应从构造高部位开始,逐步向低部位扩展.   相似文献   

20.
油气成藏系统划分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深入研究油气藏系统理论和油气势能理论的基础上,利用油气势能在剖面上的极值点和储集层中油气势能等值线的分隔槽,确定油气成藏的上边界和四周边界,建立了一套油气成藏系统的划分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松辽盆地大太长垣以地区扶余油层的油气成藏系统的划分中,其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该区扶余油层油气聚集规律,充分证明了此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