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美国密执安环境研究所(ERIM)主办,亚洲遥感协会协办的第23届国际环境遥感会议于1990年4月18日至25日在泰国曼谷召开。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257名遥感界人士出席了大会。中国有16名代表(包括台湾代表1名)到会。各国向大会提交了论文109篇,各种数字图像处理微机、研究成果及图片展台37个。 大会事先组织的40篇论文分成四组分别作了专题发言。其主要内容为: 第一主题——环境运行卫星的回顾及展望 90年代西方国家将继续发展空间技术,计划再发射地球观测卫星约50颗。其中有美国宇航局运行环境卫星计划中的极地卫星和空间站、欧洲气象卫星开…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当前的和今后十年的空间遥感计划,包括美国的LANDSAT-6,LANDSAT-7卫星,航天飞机的SIR-C/X-SAR,NASA空间平台和载人空间站;加拿大的RAD-ARSAT卫星;欧洲空间局的ERS和AERS卫星及ESA空间平台;法国的SPOT卫星系列;日本的MOS卫星系列和JERS卫星;印度的IRS卫星和SROSS-Ⅱ卫星计划以及这些计划的主要使命,装载的传感器和轨道参数,并归纳了这些计划的特点,最后,还讨论了今后十年中,空间遥感应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3S技术中,RS(遥感)技术由于航天和卫星技术的发展得以迅猛发展.本文介绍了美国具有1 m影像分辨率的商用卫星的发射计划及其应用,这将对全球对地观测手段产生极大冲击,同时也对我国遥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世界航天遥感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油气遥感应用方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世界航天遥感技术发展迅速,掌握卫星发射技术和具备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越来越多,其中,高分辨率小型商业卫星和雷达卫星已经成为重要的遥感信息源;高光谱分辨率遥感将是现今和下个世纪的发展方向。本文总结了世界航天遥感技术现状,分析了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油气遥感应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廖小罕 《遥感学报》2021,25(1):267-275
2000年以来,中国对地观测领域在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下,积累了系列关键技术和核心成果。以此为重要引领,支撑形成了气象、海洋、陆地业务化遥感卫星系列和多类别遥感科学实验卫星系列,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卫星遥感和灵活多样的航空遥感数据获取体系。同时,构建了数据获取、处理和产品服务体系和面向不同需要的应用系统,较大程度上满足主要行业常态化和应急应用需求。特别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领域的设立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实施,系统加强了中国综合对地观测技术和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多边和双边合作,中国对地观测领域在国际上取得了参与全球对地观测进程的主导地位,发展巩固了中欧和中美等重要国际合作渠道。科技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产学研合作推动遥感科技成果商业化培育环境不断完善,多元化商业遥感卫星初见规模,多类别遥感产品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代表性企业。面向未来,空天地一体化观测能力、定量化信息获取技术和智能化观测等方面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遥感大数据管理技术和共享服务机制等也将会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全球第一颗影像分辨率为1m的商用卫星——IKONOS 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3S技术中,RS(遥感)技术由于航天和卫星技术的发展得以迅猛发展。本文介绍了美国具有1m影像分辨率的商用卫星的发射计划及其应用,这将对全球对地观测手段产生极大冲击,同时也对我国遥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空间辐射测量基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保数据的定量化应用,国际航天遥感大国始终围绕定标技术开展研究,定标精度不断提高。在经历数十年发展之后,受传统的遥感载荷定标系统设计以及地面辐射校正技术理论极限的制约,目前遥感卫星辐射定标停留在太阳反射谱段2%,红外谱段0.2 K的不确定性水平,其精度难以继续提高。进入21世纪,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对遥感卫星辐射测量精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ASIC3(Achieving Satellite Instrument Calibration for Climate Change)报告指出,为了有效检测全球气候变化信号,准确预测气候变化,遥感卫星观测必须长期保持在太阳反射谱段0.3%、红外谱段0.1 K,太阳总辐射0.01%的不确定性水平。为了迎接这一挑战,欧洲和美国相继提出了CLARREO计划和TRUTHS计划,试图通过发射具有超高辐射测量精度的基准卫星,在监测气候变化信号的同时,标定其他遥感卫星,提升全球遥感卫星整体定标精度。同期,中国也提出了空间辐射测量基准技术的概念,并在“十二五”和“十三五”,通过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持续支持星上相变固定点黑体、空间低温辐射计等尖端技术的研发,进而逐渐形成发射空间辐射测量基准卫星的路线图。从目前发展态势上看,中国有可能成为第一个建立空间辐射测量基准的国家,率先实现卫星平台辐射观测直接向国际单位(SI)的溯源。  相似文献   

8.
蒋兴伟  林明森  张有广 《遥感学报》2016,20(5):1185-1198
中国十分重视海洋遥感及其监测技术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优势互补的海洋遥感观测体系,并发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海洋一号(HY-1A/B)卫星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国海温预报业务系统、冬季海冰业务监测、夏季赤潮和绿潮监测、海岸带动态变化监测、近岸海水水质监测和渔业遥感监测等方面。海洋二号(HY-2A)卫星不仅填补了中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遥感的空白,也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在轨运行的集主被动微波遥感器于一身的综合型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具备同时获取风场、有效波高、海面高度和海面温度的能力。通过卫星获得的数据提高了中国海洋环境监测与灾害性海况预报的水平,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海洋科学研究、全球变化研究等提供了可靠的遥感数据,同时还在国际对地观测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国内外用户的高度认可。海洋一号和海洋二号卫星系列为中国建立完善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国家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和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进程中对海洋遥感的发展也进一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紧迫的需求。为此,紧紧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在《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年—2025年)》中专门规划了海洋观测卫星系列,服务于中国的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权益维护、海域使用管理、海岛海岸带调查和极地大洋考察等方面,同时兼顾陆地和大气观测领域的需求。在充分继承已有HY-1A/B、HY-2A、高分三号(GF-3)和中法海洋卫星(CFOSAT)成功研制经验和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光学和微波遥感技术,建设新一代的海洋水色卫星和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具备卫星组网观测能力;发展海洋监视监测卫星,构建优势互补的海洋卫星综合观测体系。通过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海洋遥感卫星必将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对地观测技术的历史和现状,并针对部分国家(美国、法国、日本、中国)的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策略进行分析。美国EOS计划和ESE计划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推动对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法国以高分辨率SPOT卫星系列为其对地观测技术的特色;日本制定了对地观测技术的基本发展策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对地观测技术方面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此外,笔者以滑坡灾害系统为例说明了对地观测技术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及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重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发展海洋遥感卫星技术,为海洋监测、海洋航运、海洋环境、海洋军事及海洋经济等领域提供支撑服务。对全球海洋遥感卫星信息及其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掌握未来海洋遥感卫星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根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海洋遥感卫星正向多载荷、高分辨率、全覆盖方向发展,并对卫星的发射条件及搭载的载荷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载荷种类的增多及传输速率的提高,产生的卫星数据也呈现多源异构性,且数据量急剧增加。为此,只有建立大型的卫星数据中心,形成一体化的支撑体系,才能为海洋各领域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1.
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是对地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取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的主要技术手段。从1999至今,美国连续发射了IKONOS、QuickBird、WorldView系列多颗高分辨率商业卫星,一直引领着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遥感发展潮流。通过对美国第一、二、三代的多颗典型遥感卫星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指标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美国商业遥感卫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卫星事业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空间遥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展现国家科技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国家农业与粮食安全、新一轮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水资源、生态安全、灾害监测与救援、城市发展与城镇化,构建和谐社会等各主要领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中都提出了对遥感数据与信息的重大需求。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巨大需求、国际的空前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形势,为中国空间遥感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中国空间遥感迎来了历史最好的发展机遇期。目前,中国自行研制发射了30余颗对地观测卫星,已经初步建立了风云、海洋和资源等卫星系列,在卫星…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的实施,我国计划未来几年研制发射一系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将大大提高遥感卫星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信息保障服务的能力。但落后的影像处理手段导致海量卫星影像快速处理与影像及时应用发生阻塞,不能实现遥感技术价值最大化。利用GXL软件开展了效率对比、生产试验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该软件在海量遥感数据正射影像制作时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前言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已经历了两个成功的阶段:第一阶段建造和发射了陆地卫星-1、-2和-3。重要的标志是获得了高质量的多光谱扫描仪(MSS)图象,推动世界进入遥感的试验应用;第二阶段建造和发射了陆地卫星-4、-5,使遥感应用有了重大的进展,因为卫星内增加一台新的传感器——专题制图仪(TM)。1985年开始,进行第三阶段陆地卫星计划,将建造陆地卫星-6和-7。它们有许多重要的特性,除发挥多光谱传感器的优势外,还顾及海洋的遥感,提高光谱和空间分解力,更深入地扩大遥感的应用。回顾陆地卫星的发展,对比陆地卫星新计划的设计特性,使我们认识到遥感科学技术和应用正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 目前,不少国家在发展卫星遥感系统。美国NASA(国家航空与航天局)1982年发射了Landsat-4,该卫星传送由多光谱扫描仪和专题成象仪获取的高质量数据。航天飞机的多项飞行任务均预定配备部分遥感没备;合成孔径雷达、胶片摄影机与光电传感器。苏联存礼炮—7号飞船上使用了胶片摄影机,在Meteor卫星上使用了光电传感器。法国将发  相似文献   

16.
MODIS的特性及其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在对地观测系统(EOS)计划中,MODI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是最有特色的传感器之一。本文对MODIS的基础知识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在国际环境中阐述了MODIS传感器及其数据在遥感领域的地位、发展及其应用。全文主要包括:EOS计划的地位、目标、内容及其卫星和传感器简介;MODIS传感器的仪器特性;MODIS遥感数据的应用原理及应用领域。为我国今后在成像光谱领域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1987年1月19日至23日,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 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 gramme)的卫星观测系统工作组(WCRP Working group on Satellite ObservingSystem,缩写为WGSOS)在美国马里兰州哥伦比亚召开了“全球能量和水分循环试验计划”(Global Energy and Water Cycle Experiment,缩写为GEWEX)专题讨论会,首次比较详细地研究了GEWEX及执行这个计划的空间观测系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地球观察卫星公司,(NOAA/EOSAT)已确定在1991年6月发射陆地卫星6号,以接替目前正继续运行的陆地卫星4/5号。发射6号星的宗旨是,继续无区别地及时地向世界各国遥感用户提供与陆地卫星4/5号基本一致的航天遥感数据,保证TM数据的连续性,并提供增强型TM(ETM)的影像数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球观测遥感卫星发展现状及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40年来,中国的地球观测遥感卫星技术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已经形成了陆地、气象和海洋3大卫星系统,正在广泛服务于中国的自然资源调查、海洋环境保护、气象灾害预测和国家重大工程等诸多领域。本文回顾了3大卫星系统的发展历程,剖析中国地球观测遥感卫星的发展现状与内在特点,归纳总结在轨卫星的文献研究热点。研究发现,中国3大遥感卫星系统的发展并不均衡,气象卫星业务较为成熟,陆地卫星发展最为迅速。遥感卫星的文献研究数量总体偏少,应用研究亟待提升。后续规划和发展应考虑陆地卫星的轨道高度差异性和波谱范围的互补性,同时增加气象和海洋卫星数量,提升卫星传感器的探测能力和时空分辨率,尤其是加快海洋卫星的业务应用能力。此外,学者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国产遥感卫星数据的使用力度,加强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研究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地球观测遥感卫星的业务能力与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闪电河流域水循环和能量平衡遥感综合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遥感试验是进行遥感原理的验证、遥感模型与反演方法的发展、遥感产品的真实性检验,推动卫星计划的论证实施及其观测在地球系统科学中应用的重要途径。闪电河流域水循环和能量平衡遥感综合试验以滦河上游闪电河流域为核心试验区,以地球表层系统的水循环过程和能量平衡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的观测手段,针对不同典型地表类型开展全波段主被动协同遥感观测,研究异质地表和山地条件下像元尺度遥感关键参量的观测方案,研究重要水热参量的遥感方法及其同陆面/水文过程模型的结合,支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和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相关卫星计划的论证实施。其中,航空飞行遥感试验搭载L波段主被动一体化微波载荷、双角度热红外相机、四波段多光谱相机和高光谱成像仪进行协同观测,实现了土壤水分、组分温度、植被含水量、叶面积指数等地表参数以及湖泊、水库、湿地等的遥感监测;地面同步观测试验利用车载微波辐射计、地基雷达和光谱仪进行了典型地物如裸土、植被、水体、人工目标等的遥感观测,并按照样区—样方—样点的多尺度嵌套方案进行了地表参数的同步采样,获取了该地区关键地表参数的短时期时空变化特征;同时配合卫星和机载观测,在闪电河流域完成了土壤温湿度、地表水热通量、地表辐射四分量、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地面观测网络的建设,为验证地表辐射/散射遥感模型,发展、优化和验证水热参量遥感反演算法,研究地表水热参量尺度效应与尺度转化问题提供了重要平台,将促进陆表能量与水分交换过程的理解及其对全球变化的作用和反馈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