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七十年代末,由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全川泥石流综合防治的管理、统筹和协调工作以来,又一个泥石流治理试点工程——雅安泥石流治理试点工程通过验收。 1984年4月19—23日,我部在雅安市举行的四川省雅安陆王沟、干溪沟泥石流(简称雅安泥石流)治理试点工程鉴定验收会议上,验收了雅安泥石流治理工点,这是四川泥石流治理的又一个好榜样,因为该工点的治理原则可行,工程质量好,效益明显,治理结果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在此之前的1983年10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南坪县召开的四川省泥石流防治及学术交流现场会议(简称南坪现场会议)上,验收了南坪后山泥石流治理工点,它已为四川泥石流治理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2.
本区泥石流危害严重,泥石流自然危险度指标级别主要为B级.泥石流沟密度大,泥石流暴发频繁,人为泥石流众多.泥石流沟多处于活跃期或发展期.泥石流的防治原则是全面防治、重点治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行政法令和宣传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泥石流堆积体的抗剪强度指标包括内擦角φ和凝聚力C。φ、C值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参数,影响着防治工程建筑物的投资费用和运行安全性。目前国内外对泥石流堆积体抗剪强度试验的文献尚不多见。因此在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中,多沿引水工等有关资料或凭经验采用。为了进一步探讨泥石流堆积物的抗剪强度指标,1985年夏,在泥石流暴发频率较高的云南东川蒋家沟,进行了泥石流堆积体的抗剪强度试验。  相似文献   

4.
泥石流最重度危险区内泥石流危害最严重或危害能力最强.论述了长江上游泥石流最重度危险区的泥石流形成条件,活动特征及发展趋势,总结了区内泥石流的防治现状,并提出了区内泥石流防治的原则和意见.  相似文献   

5.
开展山区风景名胜区内泥石流防治工程对景区自然环境和景区旅游品牌的影响研究,对促进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疆天山天池上游三工河流域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工程为例,剖析以该工程为核心的高山湿地公园产生的附加旅游品牌特色与优势,并对该工程产生的品牌效益进行定量评估。分析表明:(1)以拦沙坝为主体的天池高山湿地公园,可作为天池风景区的附加景点和附加品牌,该附加品牌具有品牌依附和叠加效应等优势,可以丰富天山天池的旅游资源。(2)应用基于泥石流灾害的旅游风景区品牌价值评估公式,估算因泥石流综合防治工程修建而挽回的品牌价值损失,得出实现的品牌效益为24 930万元,而泥石流工程治理投入9841万元,即旅游品牌的效益产出与工程投入比为2.5∶1。研究表明风景区的泥石流综合防治工程有利于防灾减灾、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多赢,对促进风景区的地质灾害防治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和龙市南坪镇仙景台至柳洞村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治理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麓,地势北高南低,地貌可划分为构造剥蚀低山区和河谷阶地。泥石流地质灾害较发育,本文对研究区岩土工程地质特征、泥石流形成历史和近期变形破坏特征,泥石流的诱发因素和形成机制等进行详细分析,进而对泥石流的危害进行预测并提出了防治方案建议,对研究区防灾减灾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区内共有21个小区,面积23.08万km ̄2,分布在8省区内.泥石流自然危险度指标级别以B级和C级为主,泥石流活动强度属强烈一中等.本区泥石流活动强度和危害程度不一,区域泥石流危害程度《部分单沟泥石流危害程度,区内有13个县市所在地受泥石流威胁或危害.本区泥石流防治已有一定基础,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贵州省毕节地区滑坡、泥石流的特征、形成原因、危害.运用FUZZY聚类分析方法,将该地区划分出4类危害区.根据滑坡、泥石流危害状况,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张军  陈宁生  詹文安 《山地学报》2000,18(3):207-211
通过实地考察 ,分析了金源泥石流形成背景 ,对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必需的水文参数进行了讨论 ,介绍了治理方案的选择和确定 ,重点讨论了 1 0 0 0m长排导糟工程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次仁拉姆 《山地学报》2006,24(B10):240-244
泽错公路是西藏自治区主骨架公路网络“六大通道”之一,由于该区域独特而又脆弱的自然环境因素,泥石流灾害分布广泛,暴发频繁,活动强烈,类型众多,严重地影响公路的畅通。泽错公路全长217km,有泥石流沟71条,平均密度为3.27条/10km,其中,夏果沟泥石流危害比较严重,其发育特征及其危害方式在公路沿线非常典型。夏果沟是一条高频率亚粘性泥石流沟,每年平均暴发泥石流10次左右,泥石流体含有大量石块,比较粘稠,汇集到公路后发生强烈堆积成灾,形成路堑阻断交通。每次泥石流暴发其堆积厚度可达2m以上,长度65m左右,一般要2—3d或更长时间才能清除,严重地影响到公路畅通。根据夏果沟泥石流对该段公路及灌渠和农田的危害特点,防治工程的重点是将泥石流固体物质拦蓄在沟内,采取拦挡停淤的工程整治措施。工程实施后,该公路段泥石流灾害消除,保证公路畅通和灌渠及农田的安全,取得良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1.
李建林  冯起 《干旱区地理》2006,29(5):658-662
以兰州市区96条主要的泥石流沟为例,利用分形理论的统计自相似性对泥石流沟数的累计分布随沟谷形态要素沟道比降、汇水面积和沟道长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与不同流域形态要素的分维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分维不同的原因。兰州市区泥石流沟三个形态要素均具有统计意义上的自相似性,其中以汇水面积显示出分维最小(0.46),沟道长度次之(0.71),沟道比降最大(1.09)。分维的大小描述了作为系统的沟谷及其泥石流的形成的空间结构,即分形结构,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形态要素对系统所起作用的差异,分维越小,所起作用越显著。其结果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石流灾害的进一步研究与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In the fall of 2001, an intense thunderstorm in southwest Montana triggered many debris flows in the burned area of Sleeping Child Creek. In most instances, the debris flows cut deep gullies into previously unchannelized colluvial hollows and deposited large volumes of sediment onto the valley floor. The presence of rill networks above the gullies as well as the absence of landslide features indicate that the gullies were scoured by progressively bulked debris flows, a process in which dilute surface runoff becomes increasingly more laden with sediment until it transforms into a debris flow. In this contribution, we present a 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six of the gullie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is relatively understudied process. We find that the locations of the rill heads and gully heads conform to slope-area thresholds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of erosion by overland flow. Our data also suggest that the volumes of the debris flows increase exponentially with normalized drainage area, thus lending support to an assumption used in a recently proposed debris flow incision law. Finally, the debris flow fans have been relatively unaltered since deposition, suggesting that the valley may be currently aggrading while the hillslopes are being denuded.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造成泥石流形成条件的改变,其次生灾害堰塞湖的危害已开始显现。如何对震后潜在性泥石流堰塞湖进行判识,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取岷江上游映秀至汶川段为研究区,通过分析震后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变化、典型泥石流堰塞湖的危害及松散物质储量,选取潜在性泥石流堰塞湖的判识指标,利用模糊物元可拓模型,建立潜在性泥石流堰塞湖的综合判识模式。通过判识,研究区形成泥石流堰塞湖可能性高的一级支沟有17条,主要集中分布在映秀镇至草坡乡段,此段将是今后受堰塞湖危害的高危地段。  相似文献   

14.
以南涧县城后山泥流为研究对象,采用沟,坡同治,重在调蓄水工程建设以改善山地水分循环,削减地表径流,调节洪水,稳固松散性,促进植物生长等一系列措施。据此,提出了以生物治理为主,土建工程与社会管护相结合的生物生态工程泥石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西藏中尼公路沿线的泥石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何易平  马东涛  崔鹏  陈瑞 《地理学报》2002,57(3):275-283
中尼公路是西藏西南部经济发展的动脉,沿线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到线路的正常运营,本研究根据航空照片和卫星图象解译结果,结合现场踏勘校对,深入地研究了沿线700km范围内的环境背景条件和泥石流活动规律,确定沿线有泥石流沟842条,其中沟谷型泥石流沟474条,在公路一侧直接危害公路的沟谷型泥石流241条,深入地探讨了这一高原特殊环境下的泥石流活动特性;为公路部门提供了泥石流防治方案,成为线路整治改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干热退化山地不同类型侵蚀沟生物生态工程治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冲沟是生态环境治理和控制泥石流活动的关键地段。结合云南南涧县城后山泥石流生物生态工程治理试验示范研究,总结出由土石混砌与土木筑造结构的生物谷坊,浆筑结构拦坝和谷坊等组成的沟道侵蚀治理方法,并成功地进行了相应的生物坝系建设,筛选出大叶桉,赤桉,马鹿花,台湾相思,马占相思,新叶合欢,夹竹桃等一批适宜干热生境和沟道植被恢复及防护林建设的植物种类,同时采取冲沟与谷坡同时整治,生物治理与调蓄水措施相结合的坡面治理方法。结果表明,这些生物生态工程措施对于防止沟床侵蚀,抑制泥石流活动和护床固坡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不同因素对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的影响程度,基于对舟曲南屿沟泥石流灾害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总结和分析,利用灰色理论分析了泥石流灾害危险性与影响因素间关联程度,并建立了其预判模型。结果表明:沟岸坡度、沟道堵塞程度及冲淤变幅,沟道平均纵坡降和长度,沟道内植被覆盖率、流域面积及人口密度,松散固体物源量和灾害点密度等因素的影响程度较接近;相同区域内不同沟道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程度受沟岸坡度、沟道堵塞程度、冲淤变幅、沟道平均纵坡降及长度等因素影响显著;基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建立了泥石流灾害易发程度预估模型,其能够为区域内泥流灾害防治工作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四川境内成昆铁路泥石流致灾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四川境内成昆铁路沿线泥石流活动频繁,严重危害和威胁着铁路安全。泥石流致灾原因如下:对泥石流认识不足,造成漏判、错判,从而处置不当;桥梁结构设计欠妥,在泥石流流通区设中墩;桥涵孔径过小,泥石流排泄不畅;建筑物位置不佳,排导设施不良;傍河铁路,对泥石流的间接危害重视不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剧了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