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流域空间是承载生活、生产、生态和文化等的容器,是联系不同时间、空间和要素的纽带,也是当前人地关系最紧张的区域之一。在重大国家战略持续关注流域环境全面保护和城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本次笔谈从地理学、城乡规划、考古学、风景园林等多领域视角,聚焦流域聚落空间的人地关系演化,以及流域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这需要通过增进对不同流域文明演进轨迹与跨流域文明互动交流的理解,将流域范围内的建筑、地段、城镇、区域与自然环境视为相互影响与依存的“生命共同体”,结合水域、土地、景观、遗产等要素,并辅以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对流域城乡空间研究与规划的讨论。在流域城乡的“过去-当下-未来”“表征-机制-策略”之间搭建起桥梁,并从系统视角、人地适应和综合方法等方面探讨发展策略,顺应国土空间规划的体系需求。  相似文献   

2.
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耦合状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人类对流域水土地资源开发强度的不断扩大,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其演化逐步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文章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出发选择了与流域人地系统相关的40项指标,建立了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借助系统理论建立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对1996-2006年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耦合态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996-2006年间,渭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社会发展响应明显,并随经济社会发展而波动,呈现先好转后恶化再好转义恶化的反复波动态势.对渭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度的研究表明,渭河流域耦合度增长很快,并呈现出一种S型规律,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开始时因资源开发需要,流域人地系统的耦合度发展缓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逐步适应,耦合度快速上升,最后受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限制耦合度将接近某一饱和水平.目前,渭河流域已处于过度开发阶段,资源环境危机也已处于潜伏期,若不注意环境保护、过度开发资源,将很快跨越现在的阶段,持续增长的经济水平和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使资源环境系统不堪重负,环境质量不断降低,人地系统关系不断恶化,同时资源环境反馈于社会经济,系统将进入负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3.
基于人地系统和韧性概念内涵,构建包含经济、社会与生态等子系统的人地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GIS空间分析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0—2020年黄河流域人地系统韧性时空演化格局和子系统间韧性的耦合协调状态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流域人地系统韧性整体呈现增强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点。(2)黄河流域人地系统韧性空间分布存在内部集群结构,整体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分布现象。(3)2000—2020年黄河流域人地系统及子系统韧性空间重心整体西移,流域内部系统韧性差异程度整体变弱。(4)2000—2020年黄河流域人地系统子系统韧性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增长态势,生态系统韧性对子系统韧性耦合协调度提升的带动作用强于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韧性发展,子系统韧性发展速度不均衡问题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现状评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和人地系统。人地关系和人地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应用的基础。文章从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的基本内涵认知为切入点,综合分析了国内外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粗浅的研究框架和蓝图。  相似文献   

5.
在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面向区域发展与公众需求的规划策略是地理学和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人地系统耦合框架,分析从生态修复规划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在规划思想、目标、性质、对象、路径等方面发生的转变。以人地矛盾突出的典型区域——粤港澳大湾区为案例,分析大湾区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形势,从发展人地和谐的生态修复战略、整体保护生态空间、充分发挥生态要素综合功能、强化机制保障等方面,构建了问题识别-战略引导-整体布局和分区施策为主线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策略和思路,以延拓人地系统论,丰富规划理论和方法,为其他地区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全球变化背景下脆弱性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基于国内外脆弱性研究文献资料的回顾,对脆弱性研究的演进过程、研究现状与进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指出了脆弱性研究对于推动地理学人地系统研究的借鉴意义。作为当前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性科学领域的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脆弱性研究得到了地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广泛关注,呈现出跨学科、综合集成的研究趋势,在概念体系、分析框架、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进展丰富,但尚未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独立完善的理论与方法论体系。随着脆弱性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文与自然要素综合作用下的耦合系统脆弱性过程与机制,脆弱性研究在分析人地相互作用的尺度嵌套问题、促进人地系统研究的综合集成与学科交融、增强人地系统研究的实践指导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殿廷  葛岳静 《热带地理》1997,17(1):95-100
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是当前地理学研究的最主要领域,应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出发,围绕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和人地协调发展主线选择研究对象,界定研究内容,采用物质能量守恒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人地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方创琳 《地理学报》2004,59(Z1):21-32
作者系统总结了1990年以来中国人地关系研究在理论、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指出并反思了人地关系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并展望了未来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方向.研究认为,中国科学家始终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视为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深入分析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科学划分人地系统的学科分支,尝试揭示人地关系演进趋势与基本规律;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具体可归结为人地系统协调共生与耦合优化理论、人地系统危机冲突与错位异化理论、人地关系分形辩证与系统构型理论共三大类理论研究流派;人地系统研究方法趋于多元化,定性研究方法、数学模拟方法、3S技术方法和综合集成方法等新方法与新手段不断应用;人地系统理论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于解决不同时空尺度的区域发展问题和不同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但中国人地关系研究尚且存在研究经费严重不足,理论研究深度不深,实践应用广度不够,研究机构缺少,研究队伍不稳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方向包括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人地关系理论的深入研究,加强人地系统调控机理与过程、格局与节律的研究,加强人地系统的综合集成交叉与技术支持系统研究,加强人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循环经济的研究,加强人地系统演进中全球问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研究,加强以人为本的环境伦理与生态道德研究.  相似文献   

9.
现代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科学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刘彦随 《地理科学》2020,40(8):1221-1234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系统提出30 a来,对促进地理学综合研究、学科建设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发挥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与导向作用。深入解析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诠释了现代人地系统的类型与环境,提出了“人地圈”与人地系统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前沿领域。初步研究表明:① 现代人地系统具有复杂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特征,人?地交互作用过程、格局及其综合效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地球表层人地系统成为现代地学综合研究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主题。② 科学认知和有效协调人地关系,亟需深入探究人地系统耦合格局与机理,探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类型、结构及其动力机制。依据城乡关系将人地关系地域类型划分为城市地域系统、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乡村地域系统可细分为农业系统、村庄系统、乡域系统、城镇系统等子系统,分别对应于作土关系、人居关系、居业关系、产城关系。③ 现代人类活动强烈地作用于地球表层人地系统,形成了人地系统耦合与交互作用的地表圈层——“人地圈”,其实质是现代人类活动与地表环境相互联系、耦合渗透而形成的自然–经济–技术综合体或人地协同体。④ 人地系统科学或人地科学是研究人地系统耦合机理、演变过程及其复杂交互效应的新型交叉学科。它是现代地理科学与地球系统科学的深度交叉和聚焦,以现代人地圈系统为对象,致力于探究人类活动改造和影响地表环境系统的状态,以及人地系统交互作用与耦合规律、人地协同体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是人地系统科学的研究核心。传承创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和发展人地系统科学,更能凸显地球表层人类的主体性、人地协同的过程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为人地系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0.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初探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34  
叶岱夫 《地理研究》2001,20(3):307-314
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操作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认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人地系统本身也必须得到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内涵的丰富化与哲理化。在当代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困惑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研究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相互作用机理,探讨了人地系统的发展本质、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人地协调发展的时空背景、二者相互作用机理的哲学本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全球变化研究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  王建力 《热带地理》2004,24(4):301-305
一方面当今的全球变化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类对地球的自然过程干扰越来越大,现阶段的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是人地关系地域表层系统.文中分别从两者的内涵、哲学基础、演化机制、研究的目标和研究维度等方面论述了全球变化研究和地域表层系统研究的统一,即统一于地球系统科学;同时也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人地关系地域表层系统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一部分,是其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决策机制   总被引:49,自引:5,他引:44  
刘彦随  刘玉  陈玉福 《地理学报》2011,66(10):1379-1389
地域功能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变异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地域空间的分异性与人地系统的多样性不断增强,地域功能及其发展定位呈现多元化趋势。本文通过构建地域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数分析模型,开展了中国县域尺度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社会稳定、生态保育功能及其综合功能的分级评判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大城市周边地区;粮食生产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湖北中部及湖南东部等平原集中分布区;社会保障功能则大致由沿海到内地、由北到南逐渐减弱; 生态保育功能一级区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和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将各单项功能进行县域尺度耦合,评价了各县域的综合功能强度,划分出综合功能强势区和弱势区,探讨了强化县域主导功能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政绩考核等创新机制和政策,为统筹区域发展和提升县域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阿克苏河流域的面雨量序列及其与径流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数字高程模型 (DEM) 的1km×1km网格数据为基础,对阿克苏河流域14个气象站和水文站的1961~2000年的年降水资料进行了自然正交分解 (EOF),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主要特征向量与地理因子的插值模型,给出了一个面雨量序列的计算方法,为建立气候要素的区域平均序列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并由此推算出年阿克苏流域平均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以及面雨量序列。径流量与面雨量之比 (R/P) 平均为0.43,最高为0.69 (1997年),最低为0.30 (1963年)。计算出的阿克苏河流域面雨量序列与阿克苏河实测径流量序列的趋势变化率分别为5.79×108 m3/10a和4.29×108 m3/10a,两者均表现出增加趋势,但面雨量的增加速率要比径流量大一些,年际变化幅度也要大,面雨量和径流量的变差系数Cv值分别为0.17和0.13。阿克苏河年径流量的变化与夏季0oC层高度、年面雨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气候的变化是阿克苏河流域径流稳定增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的人地关系透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人地关系的协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土地利用是人地关系的核心问题。文章基于对土地综合体属性的把握,分析了土地在人地系统中的基础作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决定了人地系统的属性特征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从土地开发的历史角度探讨了人类系统的发展及其在人地关系构建中的主导作用,最后得出了人地系统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成分,中国内陆河的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源自有限的水资源和高的人口压力这两个方面的不协调。通过总结“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试验示范研究”项目近几年在涵养水源、绿洲尺度的水利用率提高和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中的水资源配置的部分试验成果和研究进展,以实际事例展示了在流域尺度上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可行性和潜力。加强基础研究、引入“虚拟水”等创新意识、通过专家和管理层的结合可进一步提高流域水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韦智超  牛亚菲  陈田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0):1321-1328
流域不仅是有序的自然地理空间也是内部密切关联的社会经济空间,二者叠合构成区域开发的重要地域单元。在流域开发中,旅游业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流域开发的升级产业。本文集合国内外流域开发的学术研究与流域开发在发展阶段及空间布局上的基本实践规律,概括出基于流域空间的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集中探讨了流域发展中必经的时间断面特征,即经济发展的梯度差与生态环境的梯度差的表现及对旅游供需空间格局的影响,以此作为前提,给出理想情况下的线性旅游供需格局的空间模型,并进一步给出城市影响下流域旅游空间的重构模型。由模型分析了西江经济带现状的旅游供需格局,发现西江经济带中旅游供给基本上遵循流域特征的前提性假设,而旅游需求则呈现倒U字型格局,区内大城市在上游和中游地区的出现客观上加速了上游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进程,未来一段时期内西江经济带最主要的内生性增长力量为区域内的中游至下游的部分区段。  相似文献   

17.
唐常春 《地理研究》2011,30(12):2173-2185
在对国内外空间区划与流域规划研究成果评析、主体功能区划与流域规划关系梳理的基础上,针对目前自然单元主体功能区划不足与流域协调发展实践需要,以长江流域为例,开展流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阐述了流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内涵与特征,提出其本质是主体功能区划与流域规划的有机结合体,进而构建区划逻辑思路与方法路线。基于科学性、系...  相似文献   

18.
流域一体化法制建设是流域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符合世界流域一体化法制管理的趋势。山西流域资源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掠夺性的开发使流域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成为制约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通过剖析全国及山西流域一体化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流域一体化法制建设是流域一体化管理的核心所在,是解决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这一矛盾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山西转型发展的最佳选择。以汾河流域为试点,制定《汾河流域一体化管理条例》,为我国流域一体化法制建设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E0), as an estimate of the evaporative demand of the atmosphere,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in the fields of irrigation management, crop water demand and predictions in ungauged basins (PUBs). Analysis of the sensitivity of E0 to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s a basic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and also is important to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This paper dealt with sensitivity of E0 over China, which was divided into ten drainage systems, including Songhua River basin, Liaohe River basin, Haihe River basin, Yellow River basin, Yangtze River basin, Pearl River basin, Huaihe River drainage system, Southeast river drainage system, Northwest river drainage system and Southwest river drainage system. In addition,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global radiation in Penman-Monteith formula was improved by optimization, and the sensitivities of Penman-Monteith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to the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STmax),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STmin), wind speed (SU2), global radiation (SRs) and vapor pressure (SVP) 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the long-term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653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1960-2007.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E0 and pan evaporation increased from 0.61 to 0.75. E0 had the decline trends in eight of ten drainage systems in China, which indicates that “pan evaporation paradox” commonly exists in China from 1960 to 2007. (2) Spatially, Tmax was the most sensitive factor in Haihe River basin, Yellow River basin, Huaihe River drainage system, Yangtze River basin, Pearl River basin and Southeast river drainage system, and VP was the most sensitive factor in Songhua River Basin, Liaohe River basin, Northwest river drainage system while Rs was the most sensitive factor in Southwest river drainage system. For the nation-wide average, the most sensitive factor was VP, followed by Tmax, Rs, U2 and Tmin. In addition, the changes in sensitivity coefficients had a certain correlation with elevation. (3) Temporally, the maximum values of STmax and SRs occurred in July, while the maximum values of STmin, SVP and SU2 occurred in January. Moreover, trend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STmax had decline trends, while STmin, SU2, SRs and SVP had increasing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扬  汤青 《地理研究》2018,37(8):1655-1670
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本质所在,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完善不仅能促进人地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化,而且可以更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复杂资源环境问题。在梳理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内涵及研究脉络基础上,从哲学和环境史、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人地关系综合表征方法等四方面评述了中国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① 伴随着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内涵的不断演变,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方法也不断发展,丰富了人地关系的理论内涵和方法体系。②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不同研究方法各具特点,并且各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总体上是往综合集成方向发展,如生态足迹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是人地关系综合集成研究的有益探索。③ 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发展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耦合的综合集成研究方法,加强新技术手段和新研究方法的运用,完善资源环境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综合研究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