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籼型两系杂交稻稻米品质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 4个籼型光温敏不育系与 9个籼型恢复系配组杂交 ,分析了 9个稻米外观及加工品质性状杂种一代的表现、配合力效应及其相关显著性。结果表明 ,杂种一代糙米率的达标率最高 ,而整精米率的达标率最低 ;不育系中的培矮 6 4S、恢复系中的HR1 5 7和HR1 5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 ;品质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 ,其双亲的一般配合力均较好 ;偏相关分析表明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均为独立性状 ,垩白粒率与米粒长度呈显著负相关 ,与垩白度及米粒宽度呈显著正相关 ,而米粒长与宽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4个籼型光温敏不育系与9个籼型恢复系配组杂交,分析了9个稻米外观及加工品质性状杂种一代的表现,配合力效应及其相关显著性,结果表明,杂种一代糙米率的达标率最高,而整精米达标率最低,不育系中的培矮64S,恢复系中的HR157和HR15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品质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其双亲的一般配合力均较好,偏相关分析表明糙米率和整精度米率均为独立性状,垩白粒率与米粒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垩白度及米粒宽度呈显著正相关,而米粒长与宽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觉民等首先提出了改变小麦品种播种期、播种地获得雄性不育,用于生产杂交种的方法[1],并在贵农14中找到不育株,育成ES-3、ES-4、ES-5,从小偃、栽培二粒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中,获得一批不育株,育成一系列光温敏不育系[2].谭昌华等[3]从栽培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的杂交后代中,获得不育株,育成温光型雄性不育小麦C49S,傅大雄[4]也在胞质不育K型系中发现光温敏雄性不育现象.何觉民等还提出了生态遗传雄性不育理论及选育、繁殖雄性不育系的新方法[5].  相似文献   

4.
利用湛江海洋大学杂交水稻研究室选育的一批同核异质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作母本,与优良的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配制不育系杂种和保持系杂种,研究不育质源对杂种种子活力的影响。初步结果表明:不同胞质对杂种种子活力的影响是不同的,是影响杂种种子活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水工系孢粉实验室建立于1984年,在科研、教学、开发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可完成如下任务:(1)通过孢粉组合研究,来恢复古植被、古地理和古气候;(2)通过现代大气花粉和气传致敏花粉散布规律研究,为医学防治季节性呼吸道变态反应提供依据;(3)通过对蜂密花粉和蜂花粉团进行质量检测,来鉴别花粉是否有害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6.
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觉民等首先提出了改变小麦品种播种期、播种地获得雄性不育,用于生产杂交种的方法,并在贵农14中找到不育株,育成ES-3、ES-4、ES-5,从小偃、栽培二粒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中,获得一批不育株,育成一系列光温敏不育系。谭昌华等从栽培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的杂交后代中,获得不育株,育成温光型雄性不育小麦CA9S,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石油污染土壤的高效修复方法,从实验室保存的优势菌中筛选得到4株降油效果最佳菌,采用摇床和恒温培养箱培养,对含油量为5%的石油污染土壤进行微生物菌剂强化处理和环境强化实验.微生物菌剂强化结果表明:4种菌和除油效果最好的A、C、D混合菌3 d可将石油烃依次降解24%、19.81%、22.55%、26.46%、39.67%;并对该菌群的最佳投加配比进行确定,A、C、D菌群数量的最佳配比为NA∶NC∶ND=1∶2∶0.5,3 d内菌群A、C、D在最佳接种配比情况下可将石油烃降解44.2%.环境强化实验结果表明:A、C、D菌群在最佳修复条件营养物质C∶N∶P为75∶8∶3、表面活性剂为0.5%、通气条件为6层纱布、电子受体H2O2的加入量为1.5%下,3 d内石油烃降解61.46%,比自然条件下修复的除油率4.7%提高了56.76%,较只进行菌种强化时最高除油率44.2%提高了约17%.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指出,2010—2020年中国许多城市的绿化面积增加、绿化质量提高,可随之而来的影响人体健康的致敏性花粉风险也逐渐提高。本文利用遥感手段获得北京市乔木和草地生长区域平均植被叶面积指数(LAI)时间序列作为植被物候信息,并将其作为花粉浓度预测因子之一,结合日气象数据,使用具有外部输入的非线性自回归神经网络模型(NARXnet),进行北京市次日花粉浓度的预测。结果显示:① 通过逐步回归计算,对于春季数据,日均气温3日平滑,积温,叶面积指数(LAI)和叶面积指数一阶导为次日花粉浓度预测的关键变量;对于秋季数据,日均气温、平均风速、最低日气温、日均气温3日平滑、积温和叶面积指数(LAI)为次日花粉浓度预测的关键变量;② 加入遥感物候信息可显著地提高NARXnet模型的春秋时段的花粉浓度的预测精度。使用本文提出的结合叶面积指数的NARX模型后,预测模型的总体精度为71%。由此,本研究认为在原有气象因子的基础上,辅之以用遥感技术手段获取的大面积植被物候信息,如叶面积指数动态,可作为预测次日花粉浓度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从马氏珠母贝F6代选育系中挑选红色闭壳肌雌雄亲本,构建了12个全同胞家系,利用Kung育种值与综合评定值Pi对家系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幼虫期阶段R2和R6家系的累积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家系(P0.05),R2和R6是壳长、壳高生长速率最快的两支家系。养成期阶段,各家系4个生长性状的生长速率差异显著(P0.05),R6、R2是生长性状最优的两支家系;R2、R6家系累积存活率显著大于对照组以及其余家系。红色闭壳肌F1代家系闭壳肌颜色表型率为R2、R6家系最高,分别为51%、50%。R2、R6家系的综合评定值Pi为最大,为两支性状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GPS水汽反演技术和GPS-IR技术进行降水分析及降水判定研究。首先,考虑到降水发生前后大气水汽含量、地面反射特性、GPS对流层延迟、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振幅(A)会发生变化,分析GPS-PWV和SNR-A与降水的相关性,并联合两者进行降水判定。结果表明,降水量与GPS-PWV正相关,与SNR-A负相关;加入SNR-A数据可提高降水判定的预报率和正确率。基于SNR-A序列的波谷和GPS-PWV序列的波峰进行降水判定,判定降水的预报率约为70%~82%,正确率约为50%~60%。  相似文献   

11.
广东水稻纹枯病菌RAPD基因型与致病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广东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IA)致病型多样性和RAPD多态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供试水稻纹枯病菌表现出较为丰富的致病型多样性(H=3.485)和遗传多样性,55个菌株接种9个水稻品种表现出39种致病类型。11条RAPD随机引物共扩增出91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86条,多态率为94.51%。扩增出的22个选择性RAPD位点中,每个菌株都存在特有的RAPD分子指纹图谱。55个菌株在毒力数据、RAPD数据以及两者结合的数据聚类分析UPGMA树形图上形成几个不同的聚类类群,其中一个类群包括了大部分的菌株。毒力数据与RAPD分子数据的Jacarrd相似性距阵间的相关性系数比较低(r=0.0137),说明致病型与RAPD基因型性之间为相互独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用RT-PCR方法从1个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A/Chicken/Guangdong/DH/1997扩增NA基因cDNA片段,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获得重组质粒pMD-NA,并对其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毒株的NA基因长度为1350bp,编码449个氨基酸,与其它H5N1亚型AIV分离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0%~99.4%,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7%~99.1%,提示禽流感病毒NA基因保守性较高。NA基因氨基酸序列的聚类分析表明该毒株与来自香港的A/Pheasant/HK/FY155/01和A/Ch/HK/FY150/01两个分离株处于同一进化枝,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3.
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序列设计2对引物,用RT-PCR方法从禽流感病毒广东分离病毒株(A/Chicken/Guangdong/1997)中扩增HA基因cDNA片段,并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表明:用2对引物所扩增的片段大小分别约为1300 bp和800 bp,经序列拼接获得的HA基因cDNA长度约为1601 bp,编码533个氨基酸,与国内己发表的11个代表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分别为96.9%~99.9%和86.5%~93.0%;H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树也表明A/Chicken/Guang-dong/1997、A/Goose/Huadong/01/2000、A/Ck/Hk/37.4/2002、A/Chicken/Zhoukou/2/02、A/Duck/Guangxi/53/2002、A/Duck/Fujian/01/2002等毒株处于同一进化枝,亲缘关系较近;而与A/Silly/Chicken/Hongkong/SF189/01株处于不同进化枝,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4.
主要对以色列野生二粒小麦赫尔蒙种群中分离获得的一个抗条锈病基因进行了分子定位研究 ,将源于赫尔蒙山具抗杀锈病的种系 T.dicoccides H52与普通的栽培种 Langdon进行杂交并创建了 F2 代遗传图。研究发现 H52种系抗条锈病的能力由一种显性基因控制 ,将其暂定名为 Yr H52。从 1 2 0个微卫星标记中 ,已经检测到来自亲本 91 %的多态性 ,而且从其中 56个微卫星分子标记中产生了 79个分离的位点 ,有 9个位点显示出了与 Yr H 52基因连锁 ,其重组率 0 .0 2~ 0 .3 5,遗传距离 2 .0 0~ 4 3 .3 7cm之间 ,L OD值 3 .56~ 54.2 2。由 1 0个微卫星位点和 Yr H52构建的染色体 1 B遗传图 ,其图距全长为 1 0 1 .5cm。Yr H52基因位于 Xgwm2 64 a和 Xgwm2 64 c之间 ,且与 Xgwm2 64 a、Xgwm1 8紧密连锁 ,两侧依次分别与 Xgwm1 3 1 a、Xgwm63 6b、Xgwm2 64 c、Xgwm4 0 3 a、Xgwm1 53、Xgwm550 a和 Xgwm1 2 4连锁。同时 ,Yr H52也与 REL P标记物 N or1紧密连锁 ,图距 1 .4 cm,L OD2 9.62。这显然与野生二粒小麦另一个抗条锈病基因 Yr1 5不同 ,研究证明 Yr1 5与 N or1图距是 1 1 .0 cm。  相似文献   

15.

According to the known sequence of iron stress-induced gene (isiAB operon), we cloned its 1.5 kb fragment by PCR, and used this fragment as integration homologous fragment. After several steps of subcloning donor DNA into theisiAB fragment, a donor plasmid pZL which c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chromosomal DNA ofSynechococcus sp. PCC7942 was constructed. In order to express the heterologous gene at a high level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platform system, we constructed the donor DNA by the following steps. We cloned the strong promoter (240 bp) of heat shock genegroESL operon fromSynechococcus sp. PCC7942 by PCR. Then subcloned the multiple cloning sites (MCS),rbcS polyA into the downstream of thegroESL promoter. The kanamycin resistance gene, as the marker gene, was also subcloned into the donor DNA. Thus, in the donor plasmid pZL, the integration homologous fragment and several expression elements, such asgroESL promoter, MCS,rbcS polyA terminator and kanamycin resistance gene, were all included.

After naturally transformed and introduced the donor plasmid pZL intoSynechococcus sp. PCC7942, as in the pZL, the donor DNA sequence is flanked by two DNA fragments (0.4 kb and 0.7 kb) homologous to theisiAB fragment ofSynechococcus sp. PCC7942, the homologous DNA can recombine with the chromosomal DNA. After screening by kanamycin, the transformants which integrated the heterologous DNA were selected. The efficiency of transformation is about 1×10−6. By southern blot analysis, 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 donor DNA had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chromosomal DNA ofSynechococcus sp. PCC7942, located on the site of theisiAB gene, and can be replicated with the chromosomal DNA.

  相似文献   

16.
精准水稻种植信息系统结构、管理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准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 ,中国 2 1世纪农业的发展方向之一。稻谷产量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 4 0 %左右 ,实现精准水稻种植具有重大意义。在上海市农工商现代化农业园区“精准农业试验与示范基地”开展的水稻精准种植试验 ,结果与其他地块相比较 ,化肥使用量减少 1 5 % ,单产提高 8% ,总收益提高 1 8%。精准水稻种植信息系统是实现水稻精准种植的核心 ,目前完成 PRC/ INFO1 .0版本的开发 ,本文介绍了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7.
采用抗病性鉴定和田间隔离小区试验病害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转抗真菌基因"RC24"的转基因水稻"竹转68"的抗病性和病害发生规律,对"竹转68"田间释放后病害发生的风险进行了初步预测.试验结果表明,"竹转68"对纹枯病具有较高的抗病性,对稻瘟病的抗病性也有显著提高且存在田间抗病性.进一步的田间隔离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竹转68"田间释放后,病害发生轻,表现较好的综合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8.
1990~2000年中国稻田甲烷排放变化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烷(CH4)是大气中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研究我国稻田的甲烷排放年际变化,客观评估我国稻田CH4排放量,对于区域乃至全球大气CH4浓度的贡献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将一个比较成熟的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和G IS空间化数据库结合,模拟估计了中国大陆1990~2000年水稻生长季稻田甲烷排放的年际变化。模拟结果表明: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稻田甲烷排放量具有比较明显的年际波动,其中1993~1995年由于播种面积较少,甲烷排放为一个低谷,排放量约为5.37Tg;其他年份的排放量在5.93~6.22Tg之间。虽然1997年之后我国水稻播种面积比1993年之前少约1.84×106hm2,但两个时期的甲烷排放量却基本相等,这主要是由于1997年之后单位面积稻田甲烷的排放也较1993年之前高的缘故。从空间格局方面讲,我国稻田甲烷排放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四川、江苏和安徽,东北地区稻田甲烷排放在20世纪90年代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广东省5个罗非鱼主养区患暴发性的罗非鱼中分离到15株菌,挑选其中的5株(不同地域、不同组织分离的菌株)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表现出自然发病的症状,确定此5株分离菌为导致罗非鱼暴发病的主要病原。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并结合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5株分离菌株均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5株分离菌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实验结果上保持一致,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8.6%~99.8%,但在致病性和对药物的敏感性上却呈现一定的差异。另外10株分离菌株通过生理生化实验鉴定也为无乳链球菌。研究表明,广东省罗非鱼流行性暴发病的病原菌主要为无乳链球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