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现今,微博已成为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之一,在对灾害性天气进行服务时,微博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台风"利奇马"影响浙江期间,"浙江天气"新浪微博以图文、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共计发布博文331条,累计阅读量1969万余次,其中单条微博阅读量最高达132万次,单条短视频播放量最高达103万次,其中多条微博被中国气象科普、浙江发布、新浪浙江、浙江在线等媒体大V引用、转载,获得了良好的传播和服务效果。通过对此次台风微博服务数据的分析和总结,以期提高"浙江天气"新浪微博对重大天气事件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扩大气象部门的影响力,提升公众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对“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特征进行比对,探究各个平台之间的内在联系、运营特征与优势互补。通过分析“广东天气”头条号短视频运营服务效果,将气象核心资源产品与各短视频平台特点相结合,提供气象类短视频产品的取材建议并探讨相应的分发策略:高影响天气过程相关的预报、预警、实况、科普短视频产品关注度高,建议发布于“抖音”和微信视频号;气象题材的深度解读类短视频内容具有一定垂直深度,建议发布于头条号(西瓜视频)和B站;各类美景和灾害天气实景短视频易引起用户共鸣,建议发布于“抖音”、快手和微信视频号;常规天气预报短视频建议发布于头条号及微信视频号。  相似文献   

3.
梅雨锋上短时强降水系统的发展模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小玲  余蓉  杜牧云 《大气科学》2014,38(4):770-781
利用2010、2011年5~7月我国东部地区梅雨锋盛行期的58次强降水个例,对产生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回波演变模态及其系统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本文中短时强降水特指小时降水超过30 mm。结果表明,与梅雨锋相伴的短时强降水系统回波演变模态主要为纬向型、经向型、转向型和合并型四类。纬向型、经向型和70%的转向型发展模态中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呈线状,合并型则主要为卵状。纬向型、转向型和合并型MCS以后向传播为主,但它们的生命史、移速和产生强降水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别:纬向型生命史最长,强降水持续时间比转向型短;三类发展模态中转向型移速最快,生命史较纬向型短,但强降水持续时间最长;合并型移动最慢,生命史最短,强降水持续时间也最短。经向型MCS前向传播为主,移动最快,系统持续史短,约为纬向型的一半,30 mm h-1、50 mm h-1以上强降水持续时间约为转向型的1/3和1/5。纬向型MCS可向东或向南移动,经向型MCS通常向东或向西运动,合并型MCS可往任意方向移动,并且只有该发展模态中MCS会向北运动。虽然转向型MCS带来的短时强降水(尤其50 mm h-1以上)持续时间最长,经向型和合并型MCS产生短时强降水持续时间短,但四类发展模态中MCS的回波强度和回波高度的统计特征无明显区别。推测强降水持续时间可能与MCS的传播关系更加密切:经向型和合并型MCS前向传播占很大比重,生命史和产生的强降水更短;转向型和纬向型MCS的后向传播比重大,尤其转向型中不存在前向传播,对应短时强降水持续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4.
对气象抖音短视频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运营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抖音短视频在公共气象服务中运营的经验与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象灾害日益频发,社会公众对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也越发多元化和精细化,因此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凸显.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气象科普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当下气象科普短视频备受大众欢迎,已经成为气象科普宣传的主要方式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内蒙古天气快手号上发布的一些短视频为例,结合个人从事气象编...  相似文献   

6.
短基线时间差闪电辐射源探测系统和初步定位结果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张泉  郄秀书  张广庶 《高原气象》2003,22(3):226-234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闪电探测设备———短基线时间差法辐射源定位系统,并选取2002年夏季野外观测实验中的辐射源定位结果,结合电场变化特征分别对两次地闪和云闪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对地闪先导过程和云闪产生的辐射源能够较好地定位。定位结果的个例分析证实,观测地区的两次云闪放电过程都由起始于云下部负电荷区的负极性击穿引发,然后向上发展到上部正电荷区,通道的发展速度约为1.29×105m·s-1,地闪梯级先导的传播速度约为1.73×105m·s-1。  相似文献   

7.
单收站多媒体信号远距离传输与多点传播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单收站接收多媒体信号实现远程传输和进行多点传播,实现远距离的多点视频会议功能及多点视频会商功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利用MM5(V3.6)模式对2003年6月低纬高原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地形敏感性试验,从重力波的角度研究低纬高原地区MβCSs生命史较短这一地域特征形成的原因。分析表明,大气稳定层结利于重力波的产生和传播,重力波的传播导致MβCSs的能量向两侧快速频散,使得成熟的MβCSs主体强度减弱,两侧有新的MβCSs生成并发展,中心降水也迅速减弱。地形敏感性试验表明,低纬高原地形使得大气在不稳定能量积累以后很快释放触发强降水,大气随即转化为稳定层结,利于重力波的快速传播和MβCSs主体能量的迅速频散,使得低纬高原地区触发暴雨的MβCSs生命史较短,引发的降水具有突发性强、历时短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波包传播特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移动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燕  缪锦海  琚建华 《气象学报》2006,64(5):576-582
利用波包传播诊断方法,研究高频波波包传播特征与瞬变波和副热带高压北进南退的关系。波包传播的初步特征为冬季波包传播生命史长,一般为7—10 d,传播速度为2—10 m/s,中心强度可超过0.4,在中高纬度地区传播路径一般为先向东南移,后向东北移;夏季比冬季的生命史短,中心强度也弱,传播路径与冬季相同。热带地区的波包传播路径先向西南,后向北移。一般波包强中心增强时,有利于槽发展,当强中心明显减弱时,有利于槽的衰减。当波包强中心持续地叠加在脊上时,脊将减弱。副热带高压的明显北跳常与南海特征区(0°—20°N,100°—120°E)持续5 d及以上的无波包强中心活动有关,并且在2次季节性北跳之后,又持续5 d以上出现波包强中心;副热带高压南移过程都与持续5 d及以上的南亚区域波包强中心、台风强中心或温带波包强中心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0.
杨信杰  罗坚 《气象科学》1994,14(4):354-361
1991年江淮梅雨期出现了三次暴雨过程,降水呈现显著的20-25天振荡,该周期明显短于海两期40天振荡的气候周期。分析表明,1991年梅雨降水的低频振荡与乌拉尔阻高、西太平洋副高、东亚与印度季风以及500hPa赤道地区向北传播涡列的20-25天振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视频摘要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视频摘要是数据摘要的重要研究方向.首先介绍了静态视频摘要的基本概念,然后对研究静态视频摘要的凸松驰方法和行列式点过程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对于动态视频摘要,主要对分割视频和个性化视频摘要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最后对视频摘要面临的问题以及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利用MM5(V3.6)模式对2003年6月低纬高原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地形敏感性试验,从重力波的角度研究低纬高原地区MβCSs生命史较短这一地域特征形成的原因。分析表明,大气稳定层结利于重力波的产生和传播,重力波的传播导致MβCSs的能量向两侧快速频散,使得成熟的MβCSs主体强度减弱,两侧有新的MβCSs生成并发展,中心降水也迅速减弱。地形敏感性试验表明,低纬高原地形使得大气在不稳定能量积累以后很快释放触发强降水,大气随即转化为稳定层结,利于重力波的快速传播和MβCSs主体能量的迅速频散,使得低纬高原地区触发暴雨的MβCSs生命史较短,引发的降水具有突发性强、历时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由1991年7月5—6日一次梅雨期暴雨过程的中尺度扰动场分析, 发现高低层重力惯性波的发展与传播和雨带、低涡的发展与传播有密切的联系, 高低层重力惯性波有明显不同的传播形式。结果表明:降水初期, 对流不稳定激发出重力惯性波, 低层南部相对稳定, 有向南传播的重力惯性波, 高层出现传播的重力惯性波, 高低层向南传播的重力惯性波有利于多条雨带的形成; 降水中期, 高层的重力惯性波出现围绕低层涡旋中心逆时针旋转, 降水也开始加大并东移; 高层向北传播的重力惯性波可导致低层的涡旋和降水发展。  相似文献   

14.
1我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技术发展概况我国的电视天气预报业务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迅速发展起来的。电视天气预报是集气象、电视工程、计算机图形图象、数据通信以及传播艺术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视技术的变革而不断更新进步的。最初 ,自行研制开发的视频编码器 ,实现了计算机数字信号转化为电视模拟信号编码技术的突破 ;计算机图形动画的研制开发成功 ,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技术广泛应用于电视气象服务领域。以国家气象中心为代表 ,纵观技术发展过程 ,我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大体经历了业…  相似文献   

15.
直播带给我们机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媒体之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电视原先所独有的视频传播的优势,目前正受到来自于网络的挑战。电视气象人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气象信息资源,并结合先进的电视理念与电视技术,在传播大战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电视直播正是我们应该抓住的机遇,也是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缪锦海 《气象》1981,7(2):35-38
长波不稳定发展向下游传播(简称上游效应)的理论,对于短、中期天气预报都是有意义的。许多大范围的环流形势的调整,如长波系统的调整、阻塞高压的建立和崩溃、以及盛夏副高的北跳等都与上游效应有一定的关系。甚至季节环流形势的调整也是这样。上游效应还与重要的天气过程如寒潮的爆发、梅雨的起止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具体地介绍不稳定发展的传播的特性、速度和传播的终止,再通过一些实例说明上游效应与环流形势调整、重要天气过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电视天气预报制作包括视频创作和音频创作。视频创作分广告画面制作、天气预报画面制作;音频创作即配音工作,地市级一般由语音库完成。地市级典型的制作方法是利用加入视频图像卡的制作系统将天气预报要求画面串接在广告画面中,完成音频制作后出带。这种方法制作的节目,广告画面时间短,连续性差,画面死板单调。同时,由于制作系统中设计的程序较长,每天修改天气预报部分的工作量很大,遇到复杂天气时,由于语音较多,还往往出现画面与配音不同步的情况,不仅影响了播出效果,也造成了极大的时间浪费。1997年5月四平局引进电视天气预…  相似文献   

18.
随着视频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素材已成为多媒体课件制作中一项重要的媒体元素。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视频素材进行编辑制作和加工处理,是教学课件开发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探讨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课件制作中的应用,着重从1394采集卡、非线性编辑软件的主要性能、特点以及视频制作技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刁秀广  刘畅  万明波  侯淑梅 《气象》2020,46(2):179-188
利用济南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探空与天气实况,对山东3次大暴雨过程中云街雷达回波特征和云街对于强降雨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天气雷达低层反射率因子上云街表现为多条窄带回波,走向与低层平均风场基本一致,持续时间约6~7 h,强度基本在5~20 dBz。云街对3次强降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3方面:一是触发机制,云街可触发对流单体;二是后向传播作用,云街新生对流单体依次沿云街走向向西南方向传播,具有明显后向传播特征,导致对流系统向西偏南方向发展,强降水区也向西偏南方向移动;三是利于降水强度增大和长时间的维持,持续不断的云街激发的雷暴,在移动过程中沿引导气流方向发展并与对流系统主体合并,主体回波得以发展与维持,产生大的雨强,并持续较长时间,导致极端强降雨天气。云街对3次强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维持与发展及极端强降雨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2007年7月18日过程云街触发雷暴的频次明显高于其他2次过程,主要原因是对流抑制能量和抬升凝结高度明显小于其他2次过程,更易于雷暴的触发。  相似文献   

20.
以气象科普领域2010—2020年间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230篇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该领域的作者、研究机构、刊物和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归纳高产作者、主要研究机构、主要刊物和研究热点,绘制该领域作者合作圈、机构合作、关键词聚类可视化图谱。结果表明: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化、共建共享、微信公众号、融媒体、短视频、校园科普等为高频关键词,代表目前研究的热度和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成为气象科普研究领域的核心机构和核心作者群;《科技传播》是刊发气象科普领域文献的最主要刊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