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陈红 《地理教学》2014,(4):49-52
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是美国目前唯一定期在各个学科领域持续测评学生学业的全国性评价项目,地理学科一直是美国教育进展评价的主要学科之一。从内容维度、认知维度、学业成就水平三个方面,对2014年美国NAEP地理评价框架进行了介绍,对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学生学业标准"的研制和进一步完善具有三方面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马巍  王民 《地理教学》2021,(3):46-50
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试题命制对实现课程目标、推进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SEC一致性分析范式,对2020年新高考全国I卷地理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试卷与课程标准之间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一致性,总体难度适中。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仍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测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科学构建测评框架,充分落实课程目标要求,发挥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茜 《地理教学》2019,(8):29-31,37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核心概念和地理课程内容之间具有上下位的逻辑关系,因此,遵循合理的学习路径和有效的学业质量评价的地理概念学习,一方面可实现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为建构地理课程框架和设置地理课程内容提供研究样例。  相似文献   

4.
陈曦 《地理教学》2023,(4):21-24
问题式教学是符合教学认知规律的教学形式,它改变了传统的被动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主动建构知识框架。本文基于厦门市乡土案例情境,在问题式教学的方法框架下,围绕“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这一中心问题,设置探究活动,构建问题系统,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学地理学日益受到文学和地理学两大学科的重视,但是两大学科下的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路径"大相径庭"。通过现有文献综述,对文学地理学的"文学面"与"地理面"进行梳理比较,发现目前文学学科对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较为成熟,地理学科对文学地理学的重视程度与文学相比仍不足,且本土化研究基本缺失。现有基于学科的研究框架体系,造成了两个"文学地理学"的假象,亟待打破学科边界,从研究意义、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上逐步走向融合并轨。  相似文献   

6.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高中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的地理实践活动存在着组织随意、知识碎片、学习浅化等问题。本文提出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的地理实践活动,探索“基于学科逻辑,建构活动单元”“基于学生中心,优化活动设计”“基于目标导向,完善评价体系”等地理实践活动设计策略,以期排除妨碍地理实践活动推进的各类障碍,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贫事业具有世界意义。回溯中国贫困地理研究特征和学术贡献,归纳其学科范式,对今后地理学研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相对贫困问题,具有重要学科价值。基于CiteSpace 6.1.R2对1988—2020年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的中国贫困地理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1)国家和区域减贫实践促进了中国贫困地理研究机构、作者和发文数量逐渐增长,反映贫困地理研究的需求导向性;(2)城乡减贫政策差异和异构形成了中国乡村贫困地理和城市贫困地理研究分异格局,反映贫困地理研究的城乡二元性;(3)减贫政策调整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动了中国贫困地理研究学科范式的变迁,反映了贫困地理研究的范式演进性;(4)在地理学学科范式框架下,发展地理学和贫困地理学以贫困地理研究为共同领域,发展地理学旨在建构减贫过程、方法和决策,而贫困地理学重在解构贫困过程、方法和决策,代表了两个“学科”共同的研究基础和不同的学术话语表达。  相似文献   

8.
航空运输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航空地理学是交通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其最年轻的学科分支.本文以中国和欧美主流航空地理学研究为考察对象,从历史演进、技术变革和制度变迁的综合视角将近百年航空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分为4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前的学科起步发展阶段、50-70年代的基础体系建构阶段、80-90年代的理论框架完善阶段以及21世纪以来的理论与实...  相似文献   

9.
从新文化地理学重构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框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蕾蕾 《地理研究》2004,23(1):125-134
指出TerryG Jordan等人在“Thehumanmosaic”一书中所提出的、并被国内人文地理教科书所采用的分析框架仍然属于传统人文地理学的分析框架 ,偏重于文化生态学和文化景观学派。而deBlij等人在“Humangeography :culture ,society ,andspace”第 6版教科书中所出示的框架图 ,显示出人文地理学研究问题和思路的新变化。新文化地理学的发展使人文地理学研究框架的重构问题突显出来。作者尝试将传统人文地理学和新文化地理学结合 ,利用 5个复数概念 :属性 (attributes)、空间 (spaces)、时间 (times)、方法 (approaches)和世界(worlds) ,构建了ASTAW框架。该概念框架的排列组合关系 ,可用以指导人文地理学问题的建构和研究路径 ,丰富以往人文地理学的内容体系 ,具有相应的时代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孙俊  潘玉君  汤茂林 《地理研究》2014,33(3):589-600
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历程的考察表明其具有一定阶段性--从科学史研究到思想史研究:①20世纪40-80年代主要是科学史研究,建构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经历了梳理知识体系、建构学科体系和彻底重构学科体系三个阶段;②80年代后的思想史研究阶段是对科学史研究的深化,一方面建构了地理学科学方面的思想体系和“元问题”系统研究,另一方面对中国古代人文地理学思想给予了重新建构和评估。由此同时尝试回答中国地理学传统的流变,大致历程是:①公元前具有关注人文世界和注重考察、研究自然的传统;②公元前后到19世纪中叶这段时间以关注人文世界为主,考察和研究自然的传统有所弱化;③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地理学传统与欧美地理学传统有深厚渊源关系。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古代有地理学,其传统与欧美地理学既有共通之处,又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1.
理解新经济地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志丁  葛岳静 《地理研究》2013,32(4):731-74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地理学术界出现了两种“新经济地理学”,分别隶属于经济学和地理学。然而由于两学科在研究传统和学科分析框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两种新经济地理学在研究思维、方法和内容等众多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分歧。经济学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可以分为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三部分;地理学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可以分为观察、实地调查、原因分析和政策建议与理论提升四部分。正是这种学科研究传统和分析框架的差异导致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的分异,同时也成为理解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的出发点和突破口。本文回顾了对新经济地理学争论的两个焦点,从学科的分析框架出发对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的前提假设、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等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经济学与地理学的互相借鉴和融合对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研学旅行不仅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学科地方性课程资源挖掘的重要延伸方向。本研究基于“四层一体”理论,以贵州安顺屯堡聚落九溪村为例,从自然层、生计层、组织层和文化层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地方性研学课程资源开发。以传统聚落为例,通过建构地理整体性框架,深入探究人地系统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地理教师的研学设计提供发展新空间。  相似文献   

13.
王丰龙  刘云刚 《地理研究》2022,41(6):1765-1777
目前,国内政治地理学研究以引自西方的外生理论和偏重政治结构的静态视角为主。引入行为主义视角不仅能够强化对政治地理行为的理解和政治地理过程与机理的解释,而且能为政治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做出“中国贡献”。为此,本文总结行为主义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提出行为主义政治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议题。具体而言:行为主义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理环境、政治制度/权力关系和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环境认知和情感/态度;其视角强调对微观机制的分析、偏重可检验的规律总结和对人们主观因素的考量;行为主义政治学、政治哲学、行为地理学、情感地理学、政治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行为主义政治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参考;决策空间是行为主义政治地理学理论框架中的核心概念,未来研究可以深入考察地理环境对政治行为的直接影响、情感在地理环境与政治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和基于情感的政治行动合法性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王圣云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现就职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近日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福祉地理学——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专著,这是作者集多年心血钻研探索的研究成果。通读之后,深切感受到这是一部概念清楚、观点鲜明、论证有力、逻辑严谨,充满哲学思辨特色,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浑然一体,行文布篇一气呵成,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学术专著;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本福祉地理学专著,是福祉地理学研究的一部开创性力作。该论著开创了福祉地理研究新领域,构建了福祉地理学理论新范式,提出了“福祉空间”概念及其方法论,论证并架构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福祉空间理论分析框架,建立了福祉空间测评模型并从省级和城市群层面进行了实证探索。有以下学术贡献和主要建树:  相似文献   

15.
信息时代的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创新   总被引:33,自引:9,他引:24  
在分析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与创新问题,包括基于大数据应用的方法革新、流动空间分析的框架、人地关系理论体系与应用研究等内容。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学科框架,积极吸纳相关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的创新成果,构建信息时代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国情与特色,紧扣国家战略,增强人文地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面向问题的综合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6.
吴文芳 《地理教学》2013,(5):53-54,52
正一、研读考纲拟好计划考试大纲规定了一个地区中考命题的范围、内容及具体要求,宁德市地理中考的命题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及《2012年福建省初中学业地理学科考试大纲》为依据。地理科中考不仅重视考查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重视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和对科学本质的理  相似文献   

17.
正地理在初中是一个小学科,教学课时少,教师人数少,课程设置在低年级。在这样一个注重考试的时代,初中地理学科很难确立其应有的学科地位,使之在教育中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地理学科地位不高,影响着很多初中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由于缺乏对专业发展的认同,感受不到专业发展的成就和快乐。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无法改变社会和教育教学的大形势,但我们可以立足自身,借助各种条件,提高学科地位,扩大学科影响,促进自身和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地理学观及其思想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3个层面讨论了女性主义地理学观的建构,并说明了女性主义地理学对更新地理学观的意义,以及对当代主流人文地理学思潮的潜在影响。在本体论层面上,女性主义地理学一直直面西方传统社会文化思想中的等级制性别化二元论,建构了主张女性和男性在建构社会及社会空间中具有交互性关系的本体论。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上,女性主义地理学证明了女性及其空间在西方社会中处于弱势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根源,动摇了实证主义地理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中永恒性、普遍性、客观性的预设,阐释了地理学认知过程中情感等主观因素的可靠性,并建构了“去中心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框架。无论在本体论还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上,当前的女性主义地理学主流思潮都有一定的中和性色彩,这一倾向使女性主义地理学在地理学观演进,以及以人文地理学思想为代表的地理学思想演进中,都具有重要的位置。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兴盛,与其直面西方的社会文化思想根源问题不无关联。在中国女性主义地理学开始发展的当下,注重分析中国女性及其空间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化思想根源,将有助于中国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发展,并提升其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步天 《地理研究》1993,12(4):62-68
本文提出了一个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框架(共三层44项)。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应包括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和历史地理研究两部分,从研究实践考察,后者应包括描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地理学、应用历史地理学三大系列。本框架显示了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合理的层次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老龄化地理学综述和研究框架构建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在老龄化快速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和城乡空间重构的特殊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复杂,地理学与老年学等学科交叉的需求日益凸显。亟需从学科构建的角度出发,思考老龄化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填补老龄化研究的空白,丰富与拓展地理学研究领域。本文在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国内老龄化地理学研究的5个主题,即:①人口老龄化的时空特征和驱动因素;②人口老龄化的空间效应;③老年人健康与环境的关系;④老年人的空间行为;⑤养老服务的空间组织与规划,并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评述。通过国内外的比较研究,对老龄化地理学的学科定位、研究体系和理论方法建构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从地理学视角解读中国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提供一个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