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原始地质资料是国家投入巨大资金和地质工作者辛勤付出获得的第一手地质资料,做好原始地质资料归档工作是实现地质资料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的基础。文章介绍了原始地质资料归档的范围和类别,分析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原始地质资料收集难问题及立卷归档应注意的事项,提出加强原始地质资料归档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本单位地质资料管理现状,指出地质资料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并分析了目前阶段数字化的可行性,对数字化的目标和解决办法做出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铁路泥石流预报警报体系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王韦  许唯临  谭炳炎  魏鸿 《山地学报》1999,17(2):183-187
简要介绍了铁路泥石流预报警报体系的构成和功能。在归纳分析资料采集内容和途径的基础上,总结并完善了评估泥石流沟严重程度的判识模型,泥石流暴发可能性的预报模型和铁路建筑是否成灾的警报模型,并用实测资料对其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针对地质资料借阅量大、数据格式复杂、过程繁琐等地质资料借阅服务工作中的问题,开发研制了移动端地质资料借阅服务系统。该系统提供馆藏地质资料根据条件和位置查询,在移动端实现了借阅资料的全过程,实现资料接收、借出等信息的动态显示等关键功能。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整体框架,分析了系统功能,阐述了大图像数据的处理、内外网业务统一整合等关键技术。系统的实现满足了用户通过手机移动设备进行地质资料借阅的基本需求,提高了地质资料借阅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5.
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考察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文敬  高登义 《山地学报》1999,17(2):99-103
介绍了首次徒步穿越世界第一大峡谷科学探险考虑活动观察到的新资料和新发现。  相似文献   

6.
蔡健 《中国沙漠》1991,11(2):66-70
八十年代以来,根据国外有关资料的报导和记载,我们开展了化学高分子聚合物固沙研究。本文仅介绍了选择用于固沙的高分子聚合物聚丙烯腈(PAN)在水解实验和室内固沙实验方面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于蓉  陆春芳 《地理教学》2013,(24):53-54
介绍了《江苏地理》一书中所建构的“总论~分论一专论”的结构体系。论述了该书的四个特点:内容全面,亮点突出;人地和谐思想渗透其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图文并茂,资料新颖。提出使用建议:用于乡土地理教学、案例教学和命题资料检索等。  相似文献   

8.
长江河源地区河流水文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介绍了青藏高原长江河源地区冰川,冻土和地质构造对水系发育和河况的影响,初步分析了该地区河流的经流、洪水、枯水、水温和冰情的变化规律.文中着重阐明河流洪水形成的基本特征,并据观测资料和洪水调查资料,探讨了百年一遇洪峰流量的分布规律,该成果可供长江河源地区铁路,公路桥涵设计参照使用.  相似文献   

9.
安辰瑜 《西部资源》2012,(6):138-139
介绍一种专为煤矿地质测量部门设计和开发的软件系统——地质测量信息系统(MSGIS2.5),着重介绍其专地质测量论文资料业CAD系统的系统结构、3D地质测量模型和地质测量图形的自动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
我国金耳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我国的金耳资源,报道了金耳的营养万分,药用功效和食疗价值,集体离金耳的人工驯工栽培技术,简单介绍了金耳产品的加工概况,并对今后工作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较系统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现代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科学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刘彦随 《地理科学》2020,40(8):1221-1234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系统提出30 a来,对促进地理学综合研究、学科建设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发挥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与导向作用。深入解析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诠释了现代人地系统的类型与环境,提出了“人地圈”与人地系统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前沿领域。初步研究表明:① 现代人地系统具有复杂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特征,人?地交互作用过程、格局及其综合效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地球表层人地系统成为现代地学综合研究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主题。② 科学认知和有效协调人地关系,亟需深入探究人地系统耦合格局与机理,探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类型、结构及其动力机制。依据城乡关系将人地关系地域类型划分为城市地域系统、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乡村地域系统可细分为农业系统、村庄系统、乡域系统、城镇系统等子系统,分别对应于作土关系、人居关系、居业关系、产城关系。③ 现代人类活动强烈地作用于地球表层人地系统,形成了人地系统耦合与交互作用的地表圈层——“人地圈”,其实质是现代人类活动与地表环境相互联系、耦合渗透而形成的自然–经济–技术综合体或人地协同体。④ 人地系统科学或人地科学是研究人地系统耦合机理、演变过程及其复杂交互效应的新型交叉学科。它是现代地理科学与地球系统科学的深度交叉和聚焦,以现代人地圈系统为对象,致力于探究人类活动改造和影响地表环境系统的状态,以及人地系统交互作用与耦合规律、人地协同体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是人地系统科学的研究核心。传承创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和发展人地系统科学,更能凸显地球表层人类的主体性、人地协同的过程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为人地系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2.
吴健生  刘浩  彭建  马琳 《地理学报》2014,69(6):759-770
完善的城市体系可以不断优化各个城市的时空资源并强化区域城市的集聚效应,切实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综合效益最大化。受惠于城市因素流与城市作用潜力的显著相关关系,节点体系研究可以准确测度城市体系内部各个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又避免了功能体系研究所需矢量数据的难以获取与测算庞杂,而DMSP/OLS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可以综合地定量测度城市地区人类活动的广度与强度。基于夜间灯光指数的引力模型定量测度中国341个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通过二阶段聚类法综合分析其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与空间格局。中国节点城市被划分为7 大国家节点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哈尔滨与沈阳)、26 个区域节点城市与107 个省域节点城市,而中国城市体系则被划分为2 个国家城市体系(北方城市体系与南方城市体系)、8 个区域城市体系(华北城市体系、东北城市体系、西北城市体系、黄河中游城市体系与华东城市体系、华南城市体系、西南城市体系、长江中游城市体系) 与31 个省域城市体系。城市体系的地域范围是相对的、局部的,没有明确的识别界线,不过通过对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与空间格局与顾朝林实证研究的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综合比对评估,总体而言,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对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与空间格局进行实证研究是可信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模糊分级评价方法对西北五省会城市的城市经济、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进行评价。首先,对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其次,建立城市经济、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改进和使用模糊分级评价方法, 引入协调度、协调发展度和协调发展趋势指数的模型;再次,对中国西北五省会城市自2003-2009年的经济、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最后得出,西北五个城市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并且城市经济系统、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存在着差异,影响了城市协调发展的总体水平。五城市中协调发展状况最好的是银川,其次为乌鲁木齐、西安、兰州,最差是西宁。应引起注意的是,西安、西宁和乌鲁木齐的社会系统处于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以时间为主线,运用归纳总结法和类比分析法对中国旅游洞穴的保护方式进行分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保护方式,主要有无序自发、有序被动和有序主动3种类型。1950年以来,基本沿无序自发→有序被动→有序主动的趋势演变。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提出融“主体-客体、研究、开发、保护、管理、反馈”多位一体的保护式开发新模式。其中,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内核,是该模式的“发动机”及运行和操作的中枢,由其衍生出的开发、保护、管理、研究四大运行系统与反馈系统一起构成外核,是该模式的实际操作和运行过程及结果。该模式的运行是以管理系统为操作系统和主线,经主体-客体系统启动研究系统,确定洞穴的特色,再对其他系统进行分析和构建;同时以反馈系统为调整系统和副线,实时评估运行效果,不断调整、更新各系统。  相似文献   

15.
区域“水—土—能—碳”耦合作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水—土—能—碳”耦合系统及其要素关系进行解析;分析其耦合作用机制、主要研究视角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趋向。① 区域“水—土—能—碳”耦合作用系统不仅体现了地表系统四大圈层的作用,更以水循环、土地利用、能量流通、碳循环的形式构成了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的核心内容,该系统不仅反映了区域不同资源类型的匹配关系和开发利用效率,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② 该系统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水系统、土地系统和能源系统。它们之间通过不同途径相互联系、互为资源,共同构成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而区域碳排放强度则主要取决于水、土、能等要素之间相互需求的类型、产业活动方式和能源类型与结构等;③ 区域“水—土—能—碳”耦合作用机制可以从微观角度、产业活动、土地利用等不同视角来分析;④ 区域“水—土—能—碳”耦合作用系统主要受自然、经济、社会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是系统结构、功能和效率的决定性要素;⑤ 未来应重点从区域“水—土—能—碳”耦合系统模拟、其与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的关系、资源耦合开发的碳排放效率及其综合评估与调控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6.
基于系统学理论,构建区域旅游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将区域旅游创新系统分为创新能力系统和创新效率系统,采用离差算法,对广东省2007—2008年、2012—2013年、2017—2018年3个节点数据进行测算,分析各地市旅游子系统的创新协调水平,揭示出区域旅游创新协调能力“时间上波动、空间上差异”的时空特征。将广东省创新变化型城市分为四大类,发现旅游创新系统是自我调整和优化的系统,该系统能力子系统和效率子系统协调共生,系统协调值的时空变化符合“中心-边缘”的空间衰减规律和经济周期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地理系统是多圈层交互的复杂巨系统。地理系统模型是理解和预测不同尺度地理系统格局和过程变化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地理系统模型作为可持续发展科学决策必需的工具,是自然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向。过去几十年来,在全球变化等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和人类科学决策需求的推动下,地理系统模型虽然发展迅速,但还不足以准确地模拟和预测复杂人地耦合系统。本文分别从模型原理、框架和尺度等方面回顾与梳理了地理系统模型从单要素到多要素、从统计到过程、从静态到动态、从单点到区域和全球尺度模拟等发展历程,并总结了地理系统模型对发展人类—自然耦合系统以及模型—数据融合系统的趋势。发展中国的地理系统模型将有助于中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8.
中部崛起与区域创新文化体系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文化包括创新文化价值体系和创新文化制度体系,是区域创新的软支撑.中部地区创新文化在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上存在阻碍区域创新的因素.在价值体系上表现为个体创新精神不足,社会价值观对创新的鼓励不足.在制度体系上表现为创新运行机制不健全,激励创新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不发达等.要想促进中部崛起和区域创新,必须重塑中部创新文化的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从而使中部创新网络的联结更为紧密,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更为高效,为中部崛起战略奠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要素构成及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周明茗  王成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1):1655-1664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典型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特征。论文以系统论为指导,遵循系统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从学理上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内涵及要素构成进行辨析,并围绕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划分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演进历程,在此基础上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行阐释。研究发现,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主要由基础要素(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核心要素(多元经营主体和乡村文化)、驱动要素(资本、技术、信息和市场)和管理要素(制度和政策)4种要素构成;依据乡村生产关系变革、经济体制变迁、城乡关系转变等规律,将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演进历程划分为土地改革运动时期、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4个时期,不同时期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要素构成、要素间的联系方式不同,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特征表现各异;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通过支撑与约束机制、竞争与合作机制以及调控与反馈机制推动自身运行发展。从要素功能、结构关系、协同等视角去审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运行状态、诊断系统运行的动力机制或障碍因素等,将成为未来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UEGIS)集成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是将计算机硬件、网络产品、应用开发和用户需求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应用工程,它既是经验技术的结合,同时也代表着一种系统、现实、面向应用的思想。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实践和探索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并从实用的角度探讨了系统集成中系统设计、网络设计、应用系统、硬件配置、软件配置和系统集成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技术问题,以使地理信息系统更好地为环境保护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