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金龙 《气象学报》1988,46(3):333-340
利用1964—1983年冬季无云条件下的太阳辐射资料分析发现,1982年3月底至4月初,墨西哥El Chichón(厄·奇冲)火山爆发后,对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以及总辐射产生了显著和持续的影响。这种影响特征与近百年来的几次巨大火山爆发所引起的辐射效应是一致的,这主要是因为火山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强大反向散射和吸收作用,改变了大气透明度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火山气溶胶的辐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汪宏七  赵高祥 《大气科学》1992,16(6):755-760
本文应用辐射传输计算研究了火山气溶胶,特别是大的火山爆发后短时期及火山周围地区内的火山气溶胶,对到达地面的向下的总的太阳辐射通量、行星反照率及大气加热率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们早就认识到了火山爆发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本杰明·福兰克林在1784年冰岛的拉基火山爆发后第一个提出了这种联系,这次火山爆发带来了整个欧洲上空的烟雾.他推想这种烟雾构成了太阳辐射与陆地之间的屏障,因而导致异常寒冷的冬季.但在主要的火山爆发之后,研究者们并不常常发现所预报的对流层降温.例如,1982年奇冲巨大的火山爆发后的几个月,全球温度实际上是上升了.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的一位气象学家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1993年新疆的辐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火山爆发指数VEI≥4级的火山爆发对气候的影响。分析表明:火山爆发可以作为短期气候预报的背景条件;强火山爆发后的1~2年中,新疆的太阳直接辐射有明显减少;年平均气温和各季平均气温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新疆北疆秋季气温下降最明显;1992~1993年新疆夏、秋季的低温是1991年6月菲律宾VEI6级的Pinatubo火山强烈喷发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西安30年实测太阳辐射资料的分析得出大气污染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十分显著,主要表现为自70年代以后直接太阳辐射、总辐射显著减少,散射辐射明显增加,同期西安郊县直接太阳辐射、总辐射和散射辐射呈递减趋势,变化幅度小于西安市。谱分析表明,直接辐射减少、散射辐射增大与耗煤量密切相关。利用西安和郊县30年实测日照、云量资料计算郊县太阳辐射各分量,西安直接太阳辐射和总辐射值小于郊县而散射辐射与总辐射比值D/Q最大,城市有混浊岛效应。  相似文献   

6.
陈芳  周陆生 《青海气象》2001,(1):26-29,37
由于西宁地区太阳辐射观测站站址的两次迁移,加之迁移前后并无常规气象观测项目通常都必须进行的新旧站址对比观测资料,给辐射资料订正带来困难,本文着重探讨并解决了资料订正的方法,进而揭示西宁太阳总辐射时间变化特征以及与云量、火山爆发和太阳活动等的相关联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EMAC模式模拟结果和卫星观测结果证实了模式的可信性,进而利用模拟结果分析研究了2010~2012年青藏高原上空气溶胶光学厚度及其直接辐射强迫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所有气溶胶组分中,沙尘、水溶性气溶胶和气溶胶中液态水是高原的主要消光物质,三者年平均消光占比分别为0.27、0.20和0.49。2011年夏季纳布罗火山爆发,高空气溶胶消光在海拔14 km以上显著增强。青藏高原气溶胶在大气顶和地表的直接辐射强迫分布总体上由北向南递减,沙尘气溶胶在高原北部边缘大气顶产生正辐射强迫,气溶胶大气层直接辐射强迫对大气有增温效应,主要出现在沙尘含量高的地区。此外,受纳布罗火山爆发的影响,平流层气溶胶在2011年秋、冬季产生了明显较强的负辐射强迫,相比于无火山爆发的2010年和 2012年,青藏高原上空平流层气溶胶负辐射强迫在2011年秋季和冬季分别增加了55.50%和52.38%。  相似文献   

8.
许多科学家指出了火山爆发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汉弗莱斯(1940)和拉姆(1970)研究许多站的温度记录,结合对一些辐射计算指出:火山爆发引起地面气温降低。布迪科等人研究后指出:火山爆发,温度有降低趋势。本文研究近二十年来北半球平均温度的变化。北半球地面平均气温的逐月距平,短期波动用三个月滑动平均进行平滑,发现了几个明显的温度低值。又把1951年以来火山爆发排出量大于0.07立方公里和火山尘埃柱进入对流层的火山爆发个例挑出来列在表1。配合每次火山爆发,就能发现6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温度负距平。每次火山爆发以后半年到一年就出现气温的最低值,  相似文献   

9.
前言 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来源两个方面:偶尔的(火山爆发、山林火灾、核爆炸)和经常的(飘尘、工业、民用废气等)。在城市,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废气排放到空气中,使得大气质量发生了改变。从研究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去分析城市污染状况的工作已为人们所重视。本文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前提下,用桂林二十三年的辐射观测资料,通过统计计算,定量的分析了桂林空气被污染的现状,从物理学方面,为治理污染提出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乌鲁木齐市近30a太阳辐射变化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乌鲁木齐市气象站1976—2005年太阳辐射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乌鲁木齐市太阳辐射的变化及其成因。结果是:1990年以前总辐射、直接辐射是减少的,以后是增加的;而散射辐射在1986年之前递增、之后递减。初步认定总云量的减少、低云量的增加以及相对湿度的缓慢下降对太阳辐射变化有重要影响;从太阳辐射变化间接得出:近30a乌鲁木齐市空气污染总体有所减轻。  相似文献   

11.
根据部分气象台站1961-2006年期间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鄂尔多斯高原地面太阳辐射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 也联系该地区云量、 降雨日数、 能见度、 沙尘暴日数和相对湿度等相关气象要素的资料的变化, 分析了该地区太阳辐射变化的可能原因以及这些变化对该地区太阳能资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高原地面太阳辐射的年变化与该地区天文辐射的变化基本一致, 夏季的云量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最强, 春季的沙尘气溶胶和较多的中高云量使该地区散射辐射的比例明显增加, 而直接辐射的比例明显减少; 近46年鄂尔多斯高原的地面太阳辐射量和直射比均呈总体减少的趋势, 但在1992年以后略微增加\.因太阳辐射变化的原因十分复杂, 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是需要的。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地面太阳辐射变化和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南京,杭州,上海,合肥)1961-2000年辐射资料的比较,根据中国气象局编写的<气象辐射观测方法>对该地区年地面太阳辐射平均值进行计算,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太阳辐射的长期变化及季节差异,并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两个重要城市杭州和南京的部分与地面太阳辐射息息相关的因子,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直接辐射,散射辐射与总辐射的关系.结果表明:在40 a中长江三角洲地区4个代表城市总辐射长期变化分为两个阶段,1980s为谷值,谷值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后期总辐射变化趋势发生逆转,就所研究城市而言,1960s到1980s地面太阳总辐射的下降主要是由于直接辐射下降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气象》2019,(3):443-444
本书是作者在系统总结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气象辐射测量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全书共计24章,详细介绍了与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国际上基准辐射站网系统所拥有的、代表当前国际上辐射测量最新技术成果的各类辐射仪器和相关附属设备的原理、校准、应用、安装和操作,各种辐射量的测量方法以及对测量所获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法等方面的情况,本书可帮助读者对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测量的最新进展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0—2005年京津冀地区的地面太阳辐射资料,综合分析了该地区45年太阳辐射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趋势,并结合云量、降水量、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大气含水量,分析了该地区太阳辐射的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的太阳辐射并没有出现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的"变亮"现象;同期冬、春季总辐射下降,夏、秋季上升;(2)在1985—1997年间,依据总辐射变化情况,京津冀地区被分为截然相反的两个区域:东部地区总辐射增加,倾向率为1.016 MJ.m-2.mon-1.(10a)-1;西部地区总辐射减少,倾向率为10.092MJ.m-2.mon-1.(10a)-1;(3)总辐射增加的区域,主要是由于云量减少、降水量减少所伴随的日照时数增加以及气溶胶光学厚度降低所造成的;(4)总辐射减少的区域,云量、气溶胶光学厚度和降水量变化并不显著,总辐射持续减少。  相似文献   

15.
复杂地形下山西高原太阳潜在总辐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太阳辐射在不同区域及地形地貌条件下的差异,借鉴国内外太阳辐射最新研究成果,考虑地形和大气衰减因子及各种可能的影响因子,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坡度、坡向以及地形遮蔽因子,建立了山西高原太阳潜在总辐射计算模型,进而利用纵跨山西南北的3个辐射观测站的5年逐日太阳总辐射晴空观测资料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检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模型适用可行.利用该模型计算分析了山西高原太阳潜在总辐射的时空变化以及地形因子影响下的变化特征,可望为区域小气候变化以及区域植被、农作物所应用的小气候指标提供重要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6.
新书架     
《气象》2019,(3)
正《现代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测量及标准》王炳忠莫月琴杨云丁蕾著本书是作者在系统总结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气象辐射测量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全书共计24章,详细介绍了与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国际上基准辐射站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地面接收太阳辐射总量发生改变,探讨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其影响成为热点。利用线性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61-2009年大同市地面接收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验证地面接收太阳辐射的突变年份和周期变化及未来变化趋势,探讨太阳辐射与相关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近49 a大同市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年平均值为5617.28 MJ/m2,整体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2000年后又缓慢上升;大同市地面接收太阳总辐射在1975年发生突变;太阳总辐射的振荡周期为9a,现正处于太阳辐射偏高年份;日照时数逐年递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减少,二者呈现显著正相关;降水量在波动中缓慢减少,而地面接收太阳辐射总量减少,二者呈现一定正相关;云量变化逐年减少,但与地面接收太阳辐射相关性不明显,气候的自然因素变化与地面接收太阳辐射的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18.
傅逸贤 《气象学报》1991,49(3):354-357
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又称为日射、完全透明大气的太阳辐射、入射太阳辐射、没有大气时的太阳辐射或天文辐射等等。本文均采用“天文辐射”一词。它较好地揭示了大气上界太阳辐射日变化、年变化与随纬度分布的原因实质(即地球自转角速度、赤纬、日地距离等天文参数的变化及地理纬度的分布)。而且,天文辐射在地质时代的长期演变也主要取决于地球轨道参数(黄赤交角、偏心率及岁差)的周期性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太阳系中的其他8个行星以及月亮等施加的引力所造成的。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认为,采用天文辐射一词是较为确切的。它从天体力学角度揭示了大气上界太阳辐射时(日变化、年变化、长年变化)空(地理纬度)变化的原因实质,相对于其他学术词汇而言,含有实质性的信息量。  相似文献   

19.
利用南宁市太阳辐射站1986~2011年的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资料,分析南宁市太阳总辐射的气候变化特征.另外,利用南宁站同期的低云量、地温等要素,计算这些要素与太阳辐射的相关系数,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各月的线性关系,分析其对太阳总辐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高国栋  陆渝蓉 《气象》1980,6(3):6-7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并不是全为地面所获得。地面吸收一部份,同时反射一部份。被地面吸收的部份称为吸收辐射,被地面反射的部份称为反射辐射。另外,地面在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后,本身要放出长波辐射;同样,大气和云层接受了辐射能量后也要放出长波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回到地面的部份,称为大气逆辐射。地面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之差,表示地面散失的长波辐射,称为有效辐射。反射辐射和有效辐射都是地面辐射的支出部份。 某地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不单要看它收入多少太阳辐射能量,还必须了解它支出的太阳辐射能量有多少。现在,我们就着重分析一下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辐射能量的支出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