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9 毫秒
1.
<正>我国地学界元老,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会员,著名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袁复礼教授离开我们已经六年了。他以渊博的学识、顽强的意志、开拓性的创造精神在我国考古工作、地学科学考察工作、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新构造运动学等学科建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付出了毕生精力从事地质教育工作,培养了我国地学界的几代学人。我们深深地怀念他。  相似文献   

2.
袁扬  胡世玲 《第四纪研究》2007,27(5):896-899
袁复礼(1893.12.31~1987.5.22),字希渊,河北徐水县人.著名地质学家、教授、教育家.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1915年获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深造.1920年获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进入地质调查所工作,从此献身地质事业.他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立会员,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地学系主任,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从教60余年,培养了几代地质人才,对中国的地质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1924年开设了《地文学》课程,1953年开始编写了我国第一本《中国第四纪地质学》教材,他的文章涉及到第四纪地质、地貌、新构造运动等各个方面,是我国当代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3.
袁复礼教授是老一代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热爱祖国人民和科学、教育事业,在地质学、地理学、古生物学、考古学和地质教育等方面,都做出重要贡献。1993年12月是袁老百年诞辰,他的几代学生聚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深情缅怀这位德高望重、功绩卓著,深受人们爱戴的地学先驱。 袁先生祖籍河北徐水,1893年12月31日生于北  相似文献   

4.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1993,13(4):344-348
袁复礼教授是我国当代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袁老师的弟子满天下。受过袁老师教诲的学生之多,成绩之大恐怕在国内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出袁老师为中国的第四纪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所花费的心血和做出的贡献的份量和意义。袁复礼教授的一生的地质工作和他的教育工作都说明他是一位不服输的地质学家,是一位把地质学念在“身上”的地质学家,更是一位能够和大山岩石谈话的地质学家。  相似文献   

5.
《地学前缘》2012,(6):71
<正>何梁何利基金2012年度颁奖大会10月29日下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前缘》主编翟裕生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翟裕生先生长期从事矿床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在金属矿床地质、矿田构造和矿床成因等方面均有系统研究成果,培养了大批地质人才。他是我国矿田构造学的开拓者之一,主编的矿床学教材被广为应用。他  相似文献   

6.
袁复礼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教育家,是目前还健在的两位中国地质学会创立会员中年长的一位,也是我院建院元老。袁复礼教授从事地质科学和教育事业已经六十年。 几十年来,他献身于我国地质事业,历尽艰辛,兢兢业业,奋斗不息,功勋卓著,真是“探宝藏足迹遍中华,育英才桃李满天下”。特别是他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科学道德,重视实践、不畏艰险、顽强开拓的工作精神,关心他人,热心教育事业和地学各领域的建树,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称颂。本期特辟专栏,发表袁老五十年前的文章和学生们的纪念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与当时苏联地学界来往交流紧密,他对地质学的贡献得到了苏联地质学家的高度评价。1958年,苏联科学院全体大会选举李四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并授予卡尔宾斯基金质奖章;该奖章是1947年由当时的苏联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共同发起的、对地质科学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最高单人奖励,李四光是第六位获奖人,也是至2017年止唯一获此殊荣的外籍地质学家,他的获奖理由是:在地质、古生物、地层和矿产研究工作的综合贡献。李四光有两部著作在苏联被译成俄文出版,分别是1952年的《中国地质学》和1958年的《中国西北部的旋卷构造》,这两部译作对当时的苏联地质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李四光学术思想的广泛认知;"地质无国界",中国地调百年的发展历程也有着俄罗斯地学理论、规范、方法实践的烙印,在新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李四光学术精神传承下,中俄、中国与中亚在地学领域的交流合作将不断深化,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8.
翁文灏(1889—1971)是近代我国著名科学家。他是我国第一位地质科学博士;长期担任解放前最大的地质机构——全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组织领导并具体从事了我国早期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的基础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他在地质学、地理学各领域都有很大贡献,尤其在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震地质学、沉积学、矿床地质学、山志学、地图学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燕山运动”等概念和理论的创立者。他是最早从事地震地质考察和研究的中国学  相似文献   

9.
1办刊宗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是由整合后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主办的地学学术刊物(季刊,公开发行),以刊载国内外学者在大地构造及成矿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国内外地学学术交流,推动地球科学研究,活跃学术思想,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目的。刊登内容涉及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成矿学、地球动力学、大陆边缘地质和海洋地质等多个学科和领域。本刊重点登载原创性和原始性的学术论文,以及少量具有学科前瞻性、前沿性的研究评述,但不接受一般性综述文章。本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倡“双百”方针,…  相似文献   

10.
<正>1办刊宗旨《地球科学》是由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地球科学学术理论刊物(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以反映我国地球科学领域最新的、高水平的基础地质、应用地质、资源与环境地质及地学工程技术科研成果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国内外地学学术交流,繁荣我国地质教育、地质科技与地质找矿事业,为我国  相似文献   

11.
笔者是袁复礼教授30年代末期的学生,回顾了在西南联大受袁老师教诲;在清华大学地学系和北京地质学院共事期间得袁老师帮助的情况。老师的优良学风和高尚品德使我们体会到:所谓教育决不仅限于课堂上的“授业”、“解惑”。为人师者的一言一行,其涵育和启发的作用有时更为重要。我们后来虽然成了不同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院、系负责人,但袁老师始终是我们的榜样。  相似文献   

12.
叶连俊 《第四纪研究》1989,9(3):227-230
际此李四光老师诞辰100周年之际,回忆当年受业情景,思绪万千。二院荷花池畔的憧憬、庐山野外实习及课堂受业的教诲犹历历在目。他一贯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开创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他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地质科学的贡献、他的治学精神和高风亮节都堪称后世师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介绍了袁复礼教授中学、大学和赴美留学的经历,叙述了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地质学院及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后改名中国地质大学)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培育了几代人才;在建立中国地质学会、发展我国的考古事业中的开创作用;在西北科学考察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在进行基础地质研究和为国家找寻矿产、能源和水利工程建设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在地层古生物学、考古学,特别是发展我国的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所起的开拓、奠基作用。同时也反映了他的高尚道德和优良学风。  相似文献   

14.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1994,14(2):106-114
尹赞勋教授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他一生工作涉及地质学的许多分支学科。除了在古生物地层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外,他还是我国第四纪研究的先驱和开拓者。他回国后早期的研究工作很多是第四纪研究课题,如1932年对大同火山的研究。这些成果至今仍是我国第四纪地质的重要文献。晚年他再次赴大同火山区考察(1975年),以第四纪研究为他毕生最后一次野外工作。尹赞勋先生关心和支持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成立和它的活动,他倡导中国第四纪研究人员与国外交流,扩大国际影响,中国第四纪能在今天走向世界,得益于尹赞勋先生的教诲。  相似文献   

15.
段万倜 《第四纪研究》1989,9(3):195-200
本文简要介绍了李四光教授从青少年直到逝世为止的毕生活动中的重要事迹。其中包括早年留学日本时参加中国同盟会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后,专攻地质科学,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前后,专心致志地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教育工作,在长期的科学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为繁荣祖国科学事业,发展和提高中国地质科学水平,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在国内外科学界、知识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中国人民引以为荣。  相似文献   

16.
张文佑教授自1934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开始从事地学研究以来,迄今已整整五十年了。张文佑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大地构造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并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以及其他多种职务,五十年代早期还曾任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  相似文献   

17.
刘鸿允教授的代表作《中国古地理图》自1955年正式出版至今已43年。虽然在其后,随着我国地质工作向纵深的发展,在系统性、科学性、准确性等方面都有很大改进的古地理图  相似文献   

18.
许杰教授对安徽南部奥陶系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奠基工作。著有“长江下游之笔石化石”、“皖南地史及造山运动,等数篇专著。他所创立的谭家桥页岩、宁国页岩和胡乐页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袁复礼 《第四纪研究》1993,13(4):354-360
下面发表的这篇手稿,可能是80年代袁老在整理其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阶段的笔记而写出的。可以看出,早在1927—1932年他就在地质考察中进行综合性的观察和纪录,他对天山—准噶尔盆地之间地貌分带的描述生动如画——“天山雪云常不开”“万里栏杆千丈冰”,锵锵有声——“隆隆震耳类似滚雷”,使你对皑皑白雪分布的山顶带和霜劈、冻土现象为主的崩塌带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往下是两级高山夷平面所构成的高、低草原带,它们之间以悬崖陡坎带相连,从生物和人类在这三带的活动来反映这三带的地形、植被和气候。再往下黄土开始出现;山前阶地十分发育;乌鲁木齐市所在的山前夷平面和由不同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各成因类型沉积物堆积带……,它们表面的地貌特征、沉积特点以及生物状态,甚至看到风力剥蚀带所裸露的动植物化石、琳琅满目的风蚀石……。这些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分析,显示出袁老师的敏锐观察和丰富联想,是一篇宝贵的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