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含有机质热水溶液与金、铜、汞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含有机质(脂肪酸、腐植酸,氨基酸、原油、油田卤水等)热水溶液对岩石中Au、Cu、Hg的淋滤活化作用.结果表明,含一定有机质的水溶液对岩石中Au的淋滤能力超过含NaCl、KCl等盐类的卤水,含有机质和盐类的卤水的地球化学性质基本上取决于有机质的地球化学行为。原油、油田卤水对HgS有较强的溶解作用,腐植酸及低分子的脂肪酸、氨基酸对HgS的溶解基本上不起作用。丙氨酸是岩石中Cu的有效活化剂,常温下可使岩石中46%的Cu进入水溶液。  相似文献   

2.
试样经灼烧,磷酸-王水分解,用泡沫塑料吸附富集金,经灰化,过氧化氢和盐酸溶解,在磷酸介质中,以钒金试剂指示,莫尔盐滴定将Au~(3+)还原为Au~+,使溶液紫红色消失即为终点.可测定0.004g/t以上的金。  相似文献   

3.
龙山金锑矿床几个成矿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矿液成分、运移方向、成矿阶段和温度、金的来源。江口组地层含金6.5ppb,在变质过程中(Fe~(3+)→Fe~(2+),Au~0→Au~(1+)或Au~(3+))活化转移到变质水中,下渗聚集;被隐伏花岗岩体加热,与含金岩浆热液混合;构造作用使其上升并交代破碎带和围岩;绿泥石变为绢云母,Fe~(2+)氧化成Fe~(3+),Au~(1+)或Au~(3+)还原成自然金,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4.
刘金钟  傅家谟 《地质科学》1993,28(3):246-253
用实验方法研究了含原油水溶液、油田卤水、腐植酸、脂肪酸、氨基酸及无水体系中原油对金的络合及迁移作用。结果表明,原油、腐植酸对金有很强的络合能力,水溶液中含少量的原油即可大大提高水溶液对岩石中金的淋滤活化能力。沉积地层成岩过程中产生的低熟有机质可能是促进沉积改造型金矿床矿源层中金活化迁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含金毒砂中晶格金的确定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电子探针(EPMA)和高分辨透射电子图像(HRTEM)分析技术,对湖南黄金洞金矿含金毒砂进行了背散射电子图像、X-射线面扫描、定量微区分析、线分析以及高分辨晶体结构观测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含金毒砂中没有发现纳米级乃至更小粒级的超显微包体金,毒砂晶格完整,无任何“异构体”,Au散布于整个毒砂颗粒中,以晶格金形式存在。此外,金含量在不同的生长环带中有显著变化,表明Au是在毒砂形成过程中进入其晶格的。金的加入导致毒砂晶体结构中(100)面网间距局部变宽,晶胞参数也发生了微弱变化,a轴变长。详细分析认为,Au主要是以Au~(3+)替代Fe~(3+)进入AsS~(3-)八面体空位中的,Eh值变化可能是控制毒砂中晶格金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前人研究泡塑吸附金分离的基础上,用聚氨酯泡沫塑料吸附,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了痕量价态金的含量,探讨了溶矿介质、解脱时间、吸附温度、Fe~(3+)加入量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测定条件,详细讨论了Fe~(3+)在溶矿和吸附过程中的作用,并将该方法用于土壤中痕量价态金的测定。方法检出限为0. 01 ng/g,测定范围为0. 03~300 ng/g,价态金回收率分别是Au~(3+)97. 3%、Au~+95. 8%、Au098. 9%,价态金分离精密度(RSD,n=12)为7. 3%~18. 8%。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价态金,不但有效地抑制了共存元素的干扰,而且能降低检出限,提高灵敏度和准确度,自动化进样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分析测试效率,适合大批量样品的测试。  相似文献   

7.
金的赋存形式及其有关地球化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质作用不同阶段中,金的赋存状态也不同。其变化规律决定于金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因此讨论其赋存状态时必须从金的地球化学性质入手。本文试图阐明金的赋存形式,形成机理及其研究方法。一、金的主要地球化学特征金的原子序数79,属第六周期I_B族元素(Cu、Ag、Au)。原子结构5S~2 5P~6 5d~(10)6s~1,是镧系之后的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充填方式为内层充填,表现亲Fe(Pt)性和亲Cu(S)性。充填方式也决定了金的主要地球化学参数—电离势、(9.22电子伏特)、负电性(2.3)、氧化—还原电位(Au~ e=An 1.68V,Au~(3 ) 3e=Au 1.42V)—“三高”的特点,因而金的化学性质显惰性,常呈自然金出现。  相似文献   

8.
形成天然大块金的螯合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金都是以微粒弥散於岩石或砂砾中,但是,在湖南、山东、甘肃、青海和四川等地都曾发现大型天然金块,大者超过500克。形成大金块的原因尚不清楚。我们认为是一种鳌合机理。 金矿区的土壤、岩石和水中,生存有大量菌类、藻类、苔藓、蘑菇和地衣等低等植物,在它们的细胞壁中,广泛存在一种叫甲壳素的生物高聚物,其分子中含有鳌合能力很强的羟基和乙酰胺基,能与贵金属等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在甲壳素的鳌合作用下,自然金受氧气、Fe~(3+)、Sn~(4+)和MnO_2等的氧化作用而成为Au~+和Au~(3+)溶解於水中,进而形成稳定的甲壳素—金(Ⅰ)或(Ⅲ)配合物。这样金便能源源不断地溶解,鳌合而富集到微生物的细胞壁上。当甲壳素的鳌合达到饱和时,富集作用终止。  相似文献   

9.
黔桂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主要产于碳酸盐岩—碎屑岩混合沉积层序中,溶矿岩石以泥质岩、粉砂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富含有机质。矿石中有沥青分布,含金石英中存在有机质裹体。碳质含金量较高,可达53.60×10~(-6),在黄铁矿型矿石中,碳质含量与金的富集具有同步消长的正相关关系,有机质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有机质中对金的迁移和富集起主要作用的是Au(CN)_2~-,Au(CN)_1~-,Au(HS_2)~-等化合物,含金有机络合物在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运移沉淀。  相似文献   

10.
基性—超基性岩熔体结构对铜(镍)、金成矿作用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浆熔体结构与Cu、Au成矿作用有着密切联系,熔体结构特征可作为Cu、Au成矿的指示标志。本文基于72个不同类型基性—超基性杂岩样品的系统分析,探讨岩浆熔体结构与Cu-Au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认为基性—超基性杂岩熔体的NBO/T,NBO,M~(2+),FeO和MgO值愈高以及T,M~(3+),Fe_2O_3和CaO值愈低,则愈有利于Cu(Ni)矿化,反之则有利于Au矿化。基性—超基性熔体中的Cu离子主要占据八面体位置,而NBO/T,NBO和M~(2+)值愈高则八面体位置愈多,故有利于Cu的滞留富集,以致最终成矿。元素Au在基性—超基性熔体中主要以Au~+的形式存在,而Au~+主要与Fe~(3+)结合形成四面体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