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地震科技工作者立即投入到震后应急救援、现场余震监测、灾害评估、地震机理研究、震情趋势判定和现场科学考察中。其中,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青年专家在地震精定位、震源机制及数字化地震参数计算、震源破裂过程、地震灾区区划图编制、余震破坏影响范围确定、地震社会学分析与应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到2008年12月,研究所40岁以下科技人员在各种科研刊物上发表了SCI、EI文章就有10余篇,参加现场工作人员41人次。青年科技人员能够迅速投入到震后科技支撑工作中,得益于研究所平时对青年科技人员教育和培训工作的重视,本文对此进行了评估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地震科技人员继续教育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指出继续教育本身的特点、科学技术发展和科技工作协作性特点是地震科技人员培养方向的三个主要的决定因素;阐述了继续教育的重点对象和主要任务,强调了加强科技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教育程序上应当采取“自上而下”的办法;提出要使地震系统的继续教育具有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切实抓好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教会科技人员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积极传递各种信息三个环节的工作;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探讨了地震系统的六个继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地震学会设立的第三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 ,在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期间颁发。陈院士、陈运泰院士、马瑾院士、石耀霖院士为获奖者颁发了奖状、奖励证书及奖金。第三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获奖论文及作者见表 1。许力生等 7位获第三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的青年科技人员 ,是奋斗在我国地震科技工作岗位上许许多多青年科技人员的代表。他们这次获奖 ,是他们平时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工作的结果。中国地震学会对许力生等 7位青年科技人员获第三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表示热烈的祝贺 !…  相似文献   

4.
1970年2月大邑6.2级地震后,我省建立地震工作机构开展地震工作,到现在已经十个年头了。十年来,在我国地震工作方针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地震局的领导下,通过地震系统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  相似文献   

5.
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中国地震局“3 1”体系发展思路,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山西省地震学会从2007年5月份起制定了月报告会制度。在全局的科技人员中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邀请国内外著名地震学专家来我局进行讲座,帮助我局科技人员拓宽科研思路,增长见识,提升科技人员的科研能力。2007年共举办学术报告会8次,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总人数200余人。学会邀请北京大学陈永顺教授、中国地震局陈鑫连教授和日本国家地震科学和防灾研究院郝宪生博士来我局分别作了“藏南台阵和西藏高原南部大地构造”、“项目表述”和“日本地震动态”的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6.
各专业委员会、全体会员、有关单位与人员: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灾情重大,影响深远,需要研究、讨论的问题很多。为了便于广大地震科技人员收集资料开展研究,让更多的地震科技人员汇集参加学术讨论,原定于今年9月在新疆召开的“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大会”改为今年12月在  相似文献   

7.
1982年12月23日至24日,自贡市成立地震协会,并举行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有自贡市专群地震科技人员和有关单位代表65人。会议就寿保场断裂带和铁山断层的地震活动、地质构造特征和地震预报、防震抗震等进行了讨论。会议收到各种地震学术论文十多篇,其中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地震学会和辽宁省地震局科技监测处于1987年10月8日,举办了南极考察学术报告会.邀请了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赴南极考察的光荣参加者林云芳同志作学术报告.辽宁省地震局有关处室和地震大队的地震科技人员和领导同志八十余人听取了报告.  相似文献   

9.
20 0 1年 4月 ,在名古屋召开了“新闻界与地震科技人员减轻地震灾害座谈会”。这种座谈会最初由笔者等 3人自发召开的 ,后来得到了名古屋大学环境学研究科和地震火山观测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 ,由此逐渐确立了作为地震科技人员的社会贡献和举足轻重的会议的地位。到会的有东海地区 (爱知、岐阜、三重 )的新闻社和广播局的记者 ,自治体灾协 ,以及大学的地震研究人员 ,记者当中也有从东京和静冈远道而来的。这种会议已经召开过 8次 ,已成为名古屋地区地震口记者例行的学习交流会。尤其是2 0 0 1年 ,这一年由中央防灾会议提出重新评估设定的东海…  相似文献   

10.
回首邢台地震现场的日日夜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震前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预报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地震发生后地震科技人员在地震现场工作的实践活动,总结了现场工作中提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出了邢台地震现场工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统论述了国家地震局的科技成果奖励政策及其特点并介绍了10年来的执行状况。 地震系统建立的国家级、部委级及基层级(厅局级)三个层次的奖励体系是合理有效和可行的,它进一步调动了地震系统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地震科技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1966年3月8日邢台6.8级地震,是解放后发生在我国人口稠密地区,造成严重伤亡和损失的第一次大地震。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政领导部门极为关切和重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三次亲临地震现场,对地震工作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先后有中国科学院、地质部、石油工业部、国家测绘总局及有关大专院校共24个单位450多名科技人员赶到地震现场,进行地震考查和研究工作。邢台地震是我国地震工  相似文献   

13.
国家通过法律来调整地震的社会经济影响所带来的种种权利和义务关系,已成为我国人民所久已盼望的事,已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本文通过南黄海地震等实例试论了地震立法及其社会经济意义;从我国的多震以及所面临的地震活动趋势论述了地震立法工作的迫切性;最后讨论了我国地震法的结构及内容,其中涉及地震烈度区划、短期临震预报、对防震救灾的部署、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地震知识教育和宣传、地震科技人员的义务和权利等。  相似文献   

14.
1982年4月14日海原发生5.5级地震后,兰州地震研究所科技人员*即赴现场考察。同时到达的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宁夏固原专区地震办公室等单位。各有关单位在现场互相协作,调查、访问了宁夏海原县和甘肃靖远县14个公社60多个居民点。  相似文献   

15.
全国地震科技情报工作研讨会于1988年11月22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同时成立了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及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地震科技情报学会。参加会议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科技人员共84人。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高文学、周锐同志出席了开幕式,高副局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陈鑫连同志代表中国地震学会宣布成立地震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秘书长王熹、副秘书长高庆生代表中国科  相似文献   

16.
序言     
中国地震局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系统建设在“九五”期间,得到了中央政府和各省、市人民政府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新建、改建成的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与21个省、市区域性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已在我国地震监测速报和地震应急工作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从事遥测地震台网工作的广大科技人员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近年来,科技人员在遥测台网运行维护管理、台网数据分析处理、新技术引进和数据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丰硕的科研成果,推动了我国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和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进步,使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在新时期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地震》2005,25(1):88-88
《地震》是由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地震》刊物的办刊宗旨是以交流地震观测、地震前兆和强震机理与预测等研究成果,推动地震预报探索研究及其成果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读者对象主要以从事地震观测分析、地震前兆探索、地震机理与预测研究的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和相关科技领域的科技人员。  相似文献   

18.
何申红 《山西地震》2005,(Z1):42-42
地震科技档案以其独有的专业性、多样性、成套性和现实性为特征,它凝结着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智慧,具有极珍贵的保存和开发利用价值,对指导地震科学研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震科学所表现出的探索性,地震观测项目的多样性,防震减灾涉及社会领域的广泛性,尤其以高科技为先导,地震科技现代化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决定了做好地震科技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际地震动态》2012,(11):48-48
2012年10月23~25日,福建省地震学会在美丽的龙岩召开了福建省科协第十二届学术年会分会场暨2012年福建省防震减灾学术研讨会。省地震学会理事长金星局长、副理事长黄向荣副局长、学会理事龙岩市地震局俞开建局长、省地震学会秘书长郑小菁及学会科技人员等共同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在新形势下地震科技档案管理与归档,以及如何提高科技人员的归档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