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正  王为 《地理研究》2007,26(6):1069-1076
本文为缅怀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貌学家和教育家曾昭璇先生的纪念论文,阐述了他的学术思想及其贡献。曾昭璇教授学识渊博,在自然地理、地貌、历史地理、人类地理、方志学以及民族学和民俗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都卓有建树。他先后开创"岩石地貌学"、"历史地貌学","人类地理学"三个新领域,填补了学科的空白。曾昭璇先生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思想,提倡"地理科学乃经世致用之学",主张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科研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曾昭璇先生除科研外,一生以教书为业,致力于地理人材的培养。他非常重视教材的建设,认为教材决定着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科学素质。提出高等师范的地貌学教材要在"浅、广、新"三方面下功夫。这不仅是编写地貌学教材的要求,更是一种独特的高校地貌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与名师相比少的是什么?我觉得最关键的是少了觉醒,乏有成长意识,缺少对自己才能的认识与开发意识。我们正处于专业发展期,这时借助名师资源,让名师导引着我们突破专业成长的瓶颈,是捷径之一。学会拥有心怀学生的情感。在翻阅名师们的著作随笔、聆听着名师们的报告后,我们不难发现,在名师们的眼中,学生无疑是最重要的。夏丐尊先生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斯霞先生的"童心母爱教育",李镇西先生的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11月18日,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教研室及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办的"陈传康先生辞世20周年纪念暨陈传康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金光生命科学大楼报告厅举行。会议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教研室主任蒙吉军老师主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的师生,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单位的同仁,陈传康先生的家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陈传康先生的学生约8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4.
牛民吉 《地理教学》2013,(22):22-25
正一、区域地理综合性备考支架1.区域地理综合性备考思路区域地理彰显着学科本质特点,它的命题思路吻合陈尔寿先生"以地为生,人地协调,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地为生"涉及区域中自然地理某个关键特征要素的纵向性考查,"人地协调"涉及人文地理某个关键特征要素的纵向性考查,"持续发展"则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考查学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2.区域地理综合性思维导图  相似文献   

5.
黄秉维先生是国际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现代地理学的重要开拓者,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他长期担任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2013年2月是黄秉维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黄秉维先生对中国现代地理学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弘扬他的学术思想和优良学风,服务地理学的创新与发展,3月29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简称地理资源所)和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举办了"黄秉维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有关部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基建局等院内单位,全国有关地理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中国科协系统等40家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黄秉维先生的亲属、著名科学家的亲属等共计2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两院院士孙鸿烈、曾庆存、石玉林、刘昌明、李文华、童庆禧、郭应禄、郑度、孙九林、陆大道、秦大河、姚檀栋、陶澍、傅伯杰等先生参加了研讨会,黄秉维先生生前的同事、助手和学生李文彦、王恩涌、邓先瑞、孙惠南、杨桂山、柳林等先生也在会上发言。会前,地理资源所和中国地理学会组织编辑出版了《黄秉维先生诞辰100年纪念文集》,编辑制作了《行所当然而不惑于偶然——纪念黄秉维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录片,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杂志发表了回顾、纪念性文章。除另行发表的若干学术报告外,现根据录音,将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迎来褚绍唐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先生虽然已经仙逝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犹在,他的专业风采与育人胸怀仍然历历在目。在我的印象中,先生的地理学专业功底是很深厚的。其功底之所以深厚得益于三大"法宝":一是古文  相似文献   

7.
由施雅风、李吉均、李炳元先生主编的<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化>一书,由广东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本书总结了"八五"攀登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变、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的第二课题的研究成果,为青藏高原乃至全球环境演化的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褚亚平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地理教育学家和地名学家.他长期从事地理教育研究与实践,完善了中学地理教学法学科体系,创造性的提出地理教材"三系统"理论,提出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深入教学研究,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并行的地理教育理论,他对地理教育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地理教育学的发展.他重视地名研究与管理人才培养,撰写专著力图构建地名学的基础理论,并对新时期地名管理,地名规划,地名商品化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正>黄秉维先生是我国现代地理学的重要开拓者,国际著名地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并长期担任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2013年2月是黄秉维先生诞辰100周年,为纪念他对中国现代地理学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弘扬其学术思想和优良学风,服务地理学创新与发展,3月29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中国地理学会在地理资源所联合举办了"黄秉维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来自国家自然  相似文献   

10.
宋赛萍 《地理教学》2012,(10):17-18
一、活动背景"中东地区"这一节课是属于"自主学习、认识地区"的内容,知识的掌握、深化、运用都应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各大洲及其主要国家,基本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中东地区是世界长期的热点问题,学生在很多新闻媒体中经常听到有关中东的报道,战争不断,但学生对中东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突出特征等了解不够全面。因此采用自  相似文献   

11.
2012年10月10日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李春芬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先生一生风骨嶙峋、德慧双修,才足以贻同侪,智足以发后学,为当代地理工作者留下了无限的景仰与追思。先生对区域地理尤其是美洲地理有深入研究,在50余年的教育生涯中朝乾夕惕、笔耕不辍,虽非著述等身,但亦先后有多部宏篇巨作问世。其中,上世纪70年代的"秘鲁200浬海洋  相似文献   

12.
地理新课标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情境教学主线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景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情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主线的特色是"言、行、情"三者融为一体,其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一、情境教学主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特点1.让地理教学更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3.
成继龙 《地理教学》2013,(22):19-21
正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用音乐、诗歌创设活动情境,学生在"画、议、说、辩"的"水循环"活动中学会了学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乡土化、生活化的从学生起点出发的活动情境,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疑,能很自然地引起同学们的情感共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太仓是江南水乡,河流、湖泊随处可见,同学们从小在水中长大,长江养育了我们……教学"水循环"时,我利用与长江有关的音乐、诗歌、图片创设活动情境,并通过"画、议、说、辩"等活动,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体验思维、体验情感、体验创新的基础上学会了  相似文献   

14.
龚丽云 《地理教学》2012,(17):22-23,17
在今年的某天接到任务,要求在全区上一节展示课,以"漫游星空——名师讲坛"中的某一讲座作为"教材",以此为基础进行拓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讲座的核心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使命感、责任感。当时在"漫游星空"几十个讲座中我们选中了复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守春先生的大作《郦道元与〈水经注〉新解》(以下简称《新解》),于2113年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郦道元是中国北魏时期伟大的地理学家,他所撰写的《水经注》,具有重要的地理科学、历史科学以及文学价值。明清以来对《水经注》的研究繁盛,以至形成了一门"郦学"。《新解》一书就是"郦学"园地里绽放的一朵新花。那么,《新解》新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6.
邰英角 《地理教学》2014,(8):54-57,19
创设问题情境是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探究、挖掘学生潜能。论文围绕着"问题情境化"与"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创设思路,具体从"引趣"、"着味"、"斟度"和"把脉"等方面来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7.
<正>崔之久先生新著《混杂堆积与环境》和吴忱先生新著《华北山地地貌与岩穴形成》2013年先后出版,是中国地貌学界值得庆贺的事。笔者不揣浅陋,冒昧谈点自己的学习心得。《混杂堆积与环境》是崔之久先生和他的同事、学生共同完成的一部力作,2013年6月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08万字,分14章,首次将混杂堆积作为一个学科门类进行研究。混杂堆积是除流水和风力之外的非连续介质作用形成的堆积物,涉及冰川堆积、坡积、泥石流堆积、滑坡堆积、风  相似文献   

18.
侯建成 《地理教学》2014,(17):64-64
正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就是要改变学生"被问"的状况,要为学生提供"问"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那么,怎样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学生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不是"不问"问题,而是"不敢问"问题。表面上看,是因为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其实是因为师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距离。如果教师能够"蹲下来"教学,走到学生中间,主动有意识地去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前  相似文献   

19.
面对老师的提问,看上去"对答如流"的回答,有时只是一种假象,它往往掩盖了教与学的真实关系。"对答如流"的背后其实是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的严重错位。只有当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充分匹配时,学生的认知水平才可以上升到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层面上,这样的深度学习才可以让学习变得更有意义,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0.
王西华 《地理教学》2013,(17):36-37
正一、"两案并行教学模式"的确立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我县推出了"两案并行,探索为先,学导结合,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构建高效课堂,以下简称"两案(教案、学案)并行教学模式"。"两案并行教学模式"主要以学案为载体,课前学生合作自主预习,教师批阅;课上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生自我思考,分组讨论、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时总结、反思;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跟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