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公布,这是自2004年以来的第四个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文件。前三个“一号文件”的主题分别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此次主题是发展现代农业,与前三个“一号文件”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每个“一号文件”提出的目标与要求.都不是在一年之内就能实现的,具有长期性。  相似文献   

2.
我在讲授高中地理“世界农业发展概况”一节时,紧紧扣住“三”,从纵向、横向进行讲授。就纵向方面看:世界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三个阶段。而重点要掌握现代农业的三个特点:一是生产技术上的现代化,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科学育种、耕作.施肥方法普遍使用;二是生产工具的现代化,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电气化;三是管理上的现代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区域专业化和农场经营专业化,然后又出现了农业生产的农、工、商、交等一体的社会化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3.
无锡市现代农业评价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我国"三农"问题解决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因而亟需建立一套科学的现代农业评价体系,以便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进行评定并指导现代农业建设实践。该评价体系由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3个方面构成,并以层次分析法赋予各指标权重。同时,以无锡市现代农业发展为实例对指标进行赋值。研究结果表明,无锡市现代农业正处于程度较高的发展期,但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今后应采取提升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颁布,为中国正处于发展中的现代农业旅游确立了典型,起到积极示范带头作用,将引领中国农业旅游朝着规范化、高品质化的方向发展.结合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03个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立足于示范点主体内容、地域类型、经济类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了中国现代农业的主要类型及其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苏南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创新与运作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苏南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变迁过程进行了回顾与比较,详细分析了农村家庭承包制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制度性缺陷,并从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发达国家经验和苏南实际情况出发,总结出苏南农业生产模式创新的理性选择是家庭农场制。在新生产模式下,随着经营规模扩大和市场参与程度提高,经营主体面临风险大幅度上升。文章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角度分析了家庭农场制运作风险,提出了依靠健全农业法制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加强政府支农力度等方面保证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学》2010,(9):F0002-F0002
根据上海市教委有关文件(市教委人[2008]74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第二期“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后备人选的通知》)公布名单,  相似文献   

7.
2005年,被大家称为高含金量的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对农民的增收问题给以了极大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顺应市场的需求,近些年来在广大农村所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农业旅游则为有效解决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尝试,并且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新的亮点。文章对洛阳市栾川县重渡沟风景区农业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了旅游产品开发不够、客源市场、协调发展、政策配套、竞争等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区域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和农村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全国农产品呈现大面积过剩,农民增收困难的新形势下,山东省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新一轮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文章通过对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的分析,探讨了其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主要动力和运行机制,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发展现代农业是应对当今世界农业发展面临的粮食安全与资源安全双重挑战的有效方式,同时农业养分管理与调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课题。现代农业养分管理与调控是一种系统的综合策略,是和谐农业资源与农业生物关系的综合管理策略过程,其目的是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实现农业的持续增长。本研究针对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人多地少的严峻情况、农业土壤养分过量累积而利用率较低的劣势以及农业生产增肥不增产的复杂难题,阐述了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养分管理与调控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农村的小城镇建设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两大发展方向。小城镇是农村中农业经济要素最活跃的场所它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文章通过分析辽宁省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剖析了城镇化进程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并研究在农村应当着重发展乡镇企业和专业化经营市场,以此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1.
西部大开发与农村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信宝 《山地学报》2000,18(5):391-393
1 西部农村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当今世界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 1 )自给自足型家庭农业。规模小 ,劳动生产率低 ,商品率低 ,适应性强 ,土地生产力高低不一 ;( 2 )兼业型家庭农业。与前者的区别是主要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 ;( 3)高效特色农业。规模中 -小 ,科技含量、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均高 ;( 4 )规模集约农业 ,规模特大 -中等 ,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高科技含量一般较高 ,土地生产力中 -高。西方发达国家主要采用规模集约农业模式 ,美、加、澳、新等国在处女地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 ,规模多为特大 -大…  相似文献   

12.
钱凤文 《西部资源》2014,(1):181-182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以及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给原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承包制度带来了新的难题。有的人进城打工造成土地荒芜,有的人想对土地进行投资,可苦于缺少集中连片的土地。如何在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和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促进和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笔者在农村工作多年,对赤峰市翁牛特旗梧桐花镇集体土地流转进行了走访调查,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对土地搞集约化经营进行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更好地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劳动分工的加剧,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从事非农经营,这无疑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工商业的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由此也推动了中小城镇的飞速发展。以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切入点,处理好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持续发展、分散农户经营与规模经营、小农经营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对构建政府农地流转政策体系、提高西部地区土地生产率和农业综合效率乃至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收入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2013年1月对西部地区新疆玛纳斯县369户农户实地入户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视角,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这一方法对影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特征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产生正向显著影响,劳动力转移特征赋值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就会相应增加0.621个单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加强对农民技能培训,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和合理转移;完善区域性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库等灌溉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着力培育形式多样的农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等举措可以有效推进农地合理有序流转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赵莹雪 《热带地理》2003,23(2):158-161
利用五华县统计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相关分析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广东山区县域农业发展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并对其重要性进行排序,得出主要驱动因子及其重要程度依次为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投入、农业科技.依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研究区农业发展的思路,包括发展山区现代生态农业;依据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结构;以农村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相似文献   

15.
省级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级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对大量的农村经济信息筛选、分析,最后制订出方案,实现辅助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的目标。即一方面为政府部门宏观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另一方面为农户的微观农业生产、家庭经营活动提供咨询服务。实现宏观计划控制与微观市场调节有机的结合,使分散无序的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纳入有序的商品经济轨道,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农业科学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农业生产与地质背景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农学家和地质地理工作者应用地质学的某些原理和工作方法研究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他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为农业生产力布局、优势资源的强化开发、土壤改良、水土保持、矿物饲料、矿物肥料的利用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改革施实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地质学、农学、经济学、生态学、经济地理学和技术科学间的相互渗透、结合与交叉,孕育了农业地质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地域分异与现代农业区划方案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农业地域格局取决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等要素的综合影响,而且伴随着这些要素的长期变化而产生时空演化和区域分异,由此奠定了综合农业区划的科学基础。本文探讨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战略,剖析了现代农业发展环境的时空转变及其动态特征,建立了农业自然要素与农业地域功能耦合测度指标体系,应用聚类分析和定性评判综合手段提出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农业区划原则和方法,制定了全国现代农业区划方案。该方案包括15个农业一级区、53个农业二级区,并与1981年农业综合区划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揭示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中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地域功能、格局动态和发展趋向,为新时期加快各地区现代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学,促进地理学综合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05,自引:16,他引:89  
刘彦随 《地理学报》2007,62(6):563-570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深刻地改变着广大农村地区, 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农业生产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 乡村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1978-2005 年, 沿海地区第一产业比重由23.3%降为7.9%, 第三产业比重由19.8%升为40.5%, 农业劳动力比重则由90.8%降为47.9%。模拟分析表明, 沿海地区 农业产值与农业就业份额仍将持续下降, 2010 年、2020 年农业产值比重将降为8.0%和 6.0%, 农业劳动力比重将降为44.5%和32.2%。1990-2005 年, 沿海地区劳耕弹性系数为1.84, 反映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远快于耕地面积的减少, 农业劳动力效益在稳步提高。同期, 乡村人口由3.06 亿人降为2.19 亿人, 而农村人均居住用地规模却在增大, 未能实现农村人口 转移与农村居民点的减少相挂钩。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须遵循乡村转型发展规律, 重在科学规划、分区推进, 通过优化城乡用地、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特色经济, 提升农村生产力, 促进沿海城乡互动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我国消费水平的急速提高,当前的农业结构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要。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不足,高质量产品供不应求,过去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与不足。实现农业供需关系新平衡,保持农业系统的稳定发展,其重点工作就是充分发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产业升级转型,改变原有的农业产业模式,实现由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本文以和林格尔县为例,针对当前土地政策,农业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地域特点,对该县域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探讨当前农业产业现状在供给侧背景下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以绿色、创新、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村实现现代化提供土地要素保障,实现农业供求新平衡。  相似文献   

20.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同创新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构建完整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发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界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同、协同创新基础上,提出以工业化的顶层设计、体制保证、机制畅通、流程再造的理念驱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同创新。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要素、活动、协同模式的协同创新方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