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球化学在嵩县地区农业环境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自然气候、土壤特征、母质(岩)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土壤理化性状、营养元素全量、营养元素有效态、重金属元素分布分配特征的研究,阐述了嵩县土壤农业地质背景和营养元素丰缺及土壤环境质量,为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B、Mo、Zn、Cu、Mn五种微量元素全量及有效态,在不同土壤、地貌及海拔高度上平均含量与变幅,总结了这些元素在各行政乡范围内最低、最高和平均含量。根据大量分析数据统计,对上述五种元素在贵阳市不同地区土壤中的丰缺程度,作了全面的论述和评价。对中心城市的建设,农、林、牧、渔业综合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科研教学等均有广泛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罗贤冬  王伟  安邦  唐伟  陈雷 《华东地质》2021,(2):210-216
土壤中有益微量元素的含量受多种因素影响。根据不同地质背景特征,安徽省潜山县划分为7类成土母质。该文对不同成土母质、不同土壤类型进行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 8 116件土壤样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潮土的Cu和Zn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土壤类型,棕壤的Mo和Se平均含量也明显高于其他土壤类型;在相同土壤类型,不同成土母质之间微量有益元素含量的差异性较大;在不同土壤类型,相同成土母质体内有益微量元素的含量趋于一致。原位风化情况下,成土母质来源于地质背景区基岩风化,土壤中有益微量元素的丰缺取决于基岩类型;非原位风化情况下,成土母质如河流冲积物类母质,形成的各种类型土壤元素含量变化较大。部分土壤类型如潮土和棕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特征由土壤类型决定。以地质背景为基础的成土母质与土壤类型综合影响潜山县土壤有益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征。  相似文献   

4.
福建沿海地区农业土壤全量养分丰缺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军华 《第四纪研究》2005,25(3):340-346
农业土壤除了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全量评价标准外,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提供的其他营养和有益元素均无全量评价标准。文章采用耕作地土壤的背景值和标准离差以及与全国土壤丰度的比值确定了其他13种营养和有益元素的丰缺分级评价标准。提出了土壤养分丰缺综合评价方法,将19种土壤养分指标分成土壤性质指标、一级营养元素指标、二级营养元素指标及微量营养和有益元素指标,其贡献总分值分别为30分、40分、15分和15分,组成类型的单指标总分值与该类型贡献总分值相同,根据丰缺分级评价标准和各单指标含量,计算单指标分值。采用算术平均值法计算4种类型指标的分值,以4种类型指标分值和的大小作为评价土壤全量养分丰缺的依据。应用该评价体系对福建沿海地区农业土壤养分状况进行评价,旨在为农业土壤区划提供参考依据。另外,文章还分析了影响土壤养分丰缺的因素,提出了土壤的pH值和SiO2含量是影响土壤养分丰缺的重要因素,其次还有地质背景因素、人类活动叠加因素、沉积作用环境因素和气候环境因素等。  相似文献   

5.
云南小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量元素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烨  邓艳  曹建华  蒋忠诚 《中国岩溶》2018,37(5):752-760
文章对云南小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园地、建设用地、裸地)土壤的微量元素进行空间插值、方差分析和相关性研究,旨在探讨云南小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微量元素的分布和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除Mo的含量较低外,小江流域土壤中Cu、Mn、Ni和Zn的含量普遍较高。各微量元素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园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最高。微量元素的变异程度均属于中等变异。Cu、Mn、Mo、Ni、Zn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的岩溶河谷区右侧和盆底沉积平坝区,主要土壤类型为碳酸盐岩红壤;低值区集中在海拔较高的河谷区左侧和中山区,主要土壤类型为碎屑岩。地貌、土壤母岩和人为活动是影响微量元素分布和迁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主要类型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垂向分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蔡晶  柴社立  陆继龙 《世界地质》2002,21(4):364-367,396
黑龙江省主要类型土壤中微量元素在剖面中的变化趋势是不同的,这与不同类型土壤的成土母质、成土条件、土壤有机质和土壤中粘粒含量等有关。各种类型土壤表层中微量元素Fe、Mn、Zn、Cu、Co的有效量均大于其有效态临界值,并且Cu、Zn、Mn全量与有效量之间呈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永泰李农业地质背景与李叶片营养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春金 《福建地质》1998,17(2):85-93
通过对永泰县不同地质背景区李叶片的采集和测试矿质元素含量,分析了各区李叶营养状况。认为,要根据不同李园、不同季节的叶片营养状况,以及各地质背景区土壤矿质元素丰缺和有效态元素含量多少,进行对症施肥,以提高李果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8.
鲁北小清河流域土壤中元素分布特征及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鲁北小清河流域表层和深层土壤样品进行系统采集,分析土壤中元素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利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元素在土壤中的丰缺和分布规律,认为Se、Pb、Hg在表层土壤中明显富集,与地表污染有关。通过对表层土壤中元素有效态含量和重金属全量的研究,对区内土壤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区内土壤中除Mo、B、Mn出现大面积缺量区外,其他元素均在适量区以上,土壤质量良好,营养水平较高;单元素土壤环境质量除Cr、Hg、cd出现小范围的严重污染区外,其他元素未出现严重污染区,土壤环境质量较好,但多因子综合环境质量评价起始污染以上的面积已接近70%,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对贵州南部茂兰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进行调查与采样分析,探讨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生物有效性氮磷含量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喀斯特植被从阔叶林向灌木林及灌草丛的演变过程中,土壤全氮、活性有机磷含量出现下降;而速效氮、硝态氮、速效磷及水溶性磷的含量出现显著的降低,灌草丛土壤中速效氮、硝态氮、速效磷及水溶性磷的平均含量分别比原生阔叶林土壤减少28.09%、65.44%、69.42%和81.71%;同时,土壤脲酶、蛋白质酶、磷酸酶活性分别比原生阔叶林土壤减少74.72%、63.08%和50.32%。在喀斯特山区土壤生物有效性氮磷含量的变化明显地受到植被群落演变的影响,森林退化主要导致土壤硝态氮及水溶性磷数量的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广西弄拉峰丛山区土壤有机质与微量营养元素有效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以广西弄拉峰丛山区为例探讨岩溶区偏碱性条件下土壤有机质与有效态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可显著影响有效态养分含量。主要微量营养元素的有效态多大于其缺素临界值,但存在潜在缺素的可能性。有机质与有效态锌、铁和硼均存在三种函数类型的正显著水平相关关系,反映出土壤有机质与它们的关系密切且稳定。说明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有效锌、铁和硼的含量。前两者以指数函数类型建立的回归方程最好,后者以幂函数类型建立的回归方程最好。有效态锰与有机质较符合幂函数方程,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黄土丘陵小流域地形和土地利用对土壤水分时空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采用1982~1985年和2002年两个时段的定点观测数据,系统分析了小流域尺度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时空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变化特征为所有年份农地土壤水分都最大,灌木林地和荒草地较低,林地居中;不同坡向间以阴坡土壤水分最大;而不同坡位间以坡中部土壤水分最大.受降雨和植被耗水的影响,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水分在整个生长期表现为降低型.2)在年尺度上表现为干旱年份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向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较大;而在湿润年份,其影响程度减弱;坡位在干旱和湿润年份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都较小.湿润年份,降雨量的增大弱化了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时空格局的影响;而干旱年份正好相反.3)在季节尺度上表现为在生长季节的中后期,土壤水分的变异格局主要受坡向影响;而在生长季节的中期,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影响;坡位在整个观测时段内影响都较小.4)在不同土壤层次方面特征为土地利用类型对0~20em层次影响较小,而对其他4个深度较大的层次(20~100cm)影响较大,并且5个层次中以40~60cm层次的差异最大;坡向对5个层次土壤水分的变异格局均有明显影响,并呈现随着深度的增加,其影响减弱的趋势;坡位对5个层次的土壤水分变异格局影响均较小.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小气候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小气候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机制可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文章选取喀斯特高原山地和高原峡谷石漠化综合防治示范区4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常规的小气候监测方法,在雨季前(4月)、雨季(8月)、雨季后(12月)对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大气温度、光照强度、相对湿度、土壤温度日变化进行监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大气温度、光照强度和土壤温度均表现为石漠化裸地>农耕地>灌木林>林地,而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则反之:林地>灌木林>农耕地>石漠化裸地,说明林地的小气候调节作用最优,而石漠化裸地最差,与其石漠化治理和植被恢复效果相对应;(2)高原峡谷的大气温度、光照强度和相对湿度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都显著高于高原山地,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是高原山地显著低于高原峡谷;(3)各土地利用方式的小气候季节差异明显,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均为:雨季(8月)>雨季前(4月)>雨季后(12月),而光照强度、相对湿度为:雨季(8月)>雨季后(12月)>雨季前(4月),8月各小气候指标值最高,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治理区间的差异亦最大,因此,选取8月进行小气候监测以比较各土地利用方式和治理区之间的差异要优于其他两个月份。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为仁怀市农业生产中土壤养分的合理利用、农业结构调整及土地利用价值的提升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文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容量法及电位法获取了5486件表层土壤样品氮磷钾(全量和有效态)及有机质的含量,系统研究了其地球化学特征及含量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仁怀市耕地土壤氮、磷、钾、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平均值分别为1.74 g/kg、0.75 g/kg、19.90 g/kg、30.90 g/kg、100.28 mg/kg、10.40 mg/kg和101.03 mg/kg。其中,氮、碱解氮、磷、钾及有机质的含量及分布与地层关系密切;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及分布与地层关系较差。仁怀市耕地土壤肥力较好,以较丰富等级为主,较丰富及丰富等级占比为57.6%。其中,氮、磷及钾皆处于丰富水平;碱解氮及有机质处于中等水平;速效磷及速效钾处于缺乏水平。【结论】仁怀市耕地土壤养分的含量及分布不仅受地质背景、土壤类型、海拔高度、酸碱度及土壤深度等自然因素影响,还与土地利用方式等人为活动有关。创新点:系统统计了仁怀市耕地土壤氮磷钾(全量和有效态)及有机质的含量,对其地球化学等级开展了评价,并系统分析了它们的含量影响因素。耕地土壤养分的含量及分布不仅受地质背景、土壤类型等自然因素影响,还与土地利用方式等人为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4.
岩溶地区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土力学特性垂直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泉忠  郭菁  王钰  彭璨 《中国岩溶》2013,32(3):287-291
以黔中岩溶地区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土壤黏聚力c、内摩擦角φ及紧实度随不同土壤利用方式、不同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黏聚力c总体随土层深度不断增大,在0-35 cm内受不同土壤利用方式的影响比较明显;土壤内摩擦角φ在0-50 cm土层内,呈“S”形变化,受母质影响显著,三种不同土壤利用方式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林地、灌草地、坡耕地土壤在垂直剖面上都存在着上松下紧的状况,在0-20 cm内,坡耕地土壤紧实度均小于林地和灌草地,20 cm以下坡耕地和灌草地土壤紧实度基本一致,但均大于林地,三者均保持着不断增大的趋势。研究表明:植被生长对于改善土壤力学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而通过加强植被保护与管理和调整坡耕地利用方式是改善土壤力学性能,防治土壤侵蚀和控制石漠化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土壤入渗特性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变异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封丘地区典型的4种土地利用类型(传统耕作地、免耕地、金银花地和杨树林地)为例,系统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入渗特性的空间变异强度、空间变异结构及其主要变异源。结果表明,频繁的耕作会降低土壤异质性,弱化土壤特性空间变异结构,扰动较小的免耕地和金银花地的土壤入渗特性则具有相对明显的空间变异结构,扰动最小的杨树林地土壤的入渗特性具有最为明显的空间变异结构和最小的变程。容重、有机质含量和初始含水量是耕作地入渗的最主要变异源,初始含水量则是金银花地入渗的唯一显著性变异源;杨树林地入渗变异的主要变异源是有机质和初始含水量;影响免耕地入渗特性变异的变异源并不显著。在有些情况下,水温也可能成为入渗特性空间变异研究的重要干扰因素。  相似文献   

16.
选择黑龙江省海伦市相邻耕地和林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深度以及部分地球化学特征等对土壤中蔗糖酶、脲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酶受土壤深度影响较为明显,表层土壤中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深层土壤,而与土地利用方式无关;脲酶受土壤深度影响较小,但土地利用方式对其影响较大,如种植大豆可以显著提升土壤脲酶的活性,除此之外脲酶活性还受土壤黏粒含量的影响;过氧化物酶活性主要受控于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受土壤深度影响较小,但深层林地土壤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深层耕地土壤.  相似文献   

17.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0-20 cm soil carbon sources/sinks caused by land use changes from the year 1980 to 2000 in an area of 2.97 × 10~6 km~2 in easter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land use dataset from a recent soil geochemical survey.A map of soil carbon sources/sinks has been prepared based on a spatial analysis scheme with GIS.Spatial statistics showed that land use changes had caused 30.7 ± 13.64 Tg of surface soil organic carbon loss,which accounts for 0.33%of the total carbon storage of 9.22 Pg.The net effect of the carbon source was estimated to be ~ 71.49 Tg soil carbon decrease and ~40.80 Tg increase.Land use changes in Northeast China(NE) have the largest impact on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compared with other regions.Paddy fields,which were mainly transformed into dry farmland in NE,and constructed land in other regions,were the largest carbon sources among the land use types.Swamp land in NE was also another large soil carbon source when it was transformed into dry farmland or paddy fields.Dry farmland in the NE region formed the largest soil organic carbon sink,as some were transformed into paddy fields,forested land,and other land use types with high SOCD.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讷河市土壤-作物系统Se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东北黑土地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资料,采集黑龙江省讷河市表层土壤(0~20 cm)样品1627组,深层(150~200 cm)样品415组.对不同类型土壤微量元素Se的全量、有效态含量、农作物籽实Se含量,以及Se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表层土壤Se元素含量平均为0.239×10-6,低于全国和世界土壤平均值,高于黑龙江省和东北平原平均值,表层土壤Se含量以足硒为主要特征,足硒土地面积达84.21%;2)不同类型土壤硒含量有一定差异,黑土、黑钙土、草甸土Se含量高于暗棕壤、沼泽土和新积土;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Se含量表现为交通用地、建设用地和耕地Se含量高于林地、草地和水利用地,反映出与人类活动强度关系密切;4)在土壤剖面中Se含量随深度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表层土壤Se含量最高;5)玉米、大豆、水稻主要农作物籽实Se元素平均含量0.035×10-6,呈低Se特征,可依靠农业科技开发富硒产品,提高粮食质量.  相似文献   

19.
松嫩平原典型黑土分布区土壤呼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国栋  杨柯  崔玉军  李瑛 《地学前缘》2011,18(6):101-106
在松嫩平原典型黑土分布区,选择耕地、休耕地、自然荒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土壤CO2呼吸研究。采用壕沟隔断法,探讨了植物根系呼吸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差异,采用温度敏感系数Q10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土壤呼吸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土壤温度、湿度、植被类型、农业生产活动等。土壤呼吸日变化过程中,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决定性因素。在夏季植物根系呼吸所占的比例最大,超过了50%,春秋两季根系呼吸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受植物种类及植物根系呼吸在土壤呼吸中所占比例大小的影响,在3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根系自养呼吸所占的比例大小顺序依次为荒地>休耕地>耕地。有根系的土壤呼吸对土壤温度升高的反应要敏感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