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昆仑山8.1级地震前中国大陆的构造应变背景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利用“网络工程”1998~2001年累积的1181个测站的GPS重复观测资料,采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型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模型速度场,用大地坐标在椭球面上计算各类应变场,详细分析了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前中国大陆水平构造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各类构造应变场的最高值都出现在喜马拉雅构造带与昆仑山地块内(地震断裂带南侧),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次之。分析表明,昆仑山8.1级地震正好发生在张性面膨胀应变率的高值区,第一、第二和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边缘的突变区和最大、最小主应变率的高值区。  相似文献   

2.
台湾集集7.6级地震前后福建沿海地区的地壳运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福建GPS网的5期观测数据(1995、1997、1999、2001、2003)进行了统一处理,得到4个时段(1995~1997、1997~1999、1999~2001、2001~2003)ITRF2000的站速度、福建地区的整体旋转参数和主应变参数。福建地区存在一致的南东向运动地震前(第1时段)运动速度平均为32.1mm/a;震时和震后两年时间内(第2时段)运动速度大幅度增加到38.7mm/a;震后第2个两年(第3时段)运动速度相对于第2时段大幅度减小为30.0mm/a;震后第3个两年(第4时段),运动速率相对第3时段有较大增加并超过了第1时段。福建地区的主应变场,在震前主压应变率(12.4×10-9/a)大于主张应变率(7.1×10-9/a),地壳表现为弹性压缩,主压应变轴为N70.9°W;震后应变场发生了相反的变化,主压应变轴变成了主张应变轴,主张应变率(28.9×10-9/a)大大超过主压应变率(3.7×10-9/a),地壳表现为南东方向弹性伸展,第3时段与第4时段主压应变率逐渐增加,主压应变轴也逐渐恢复到震前的方向。福建地区从1995年到2003年地壳运动速度场与应变场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反映了集集大地震发生前后区域应力场加强、弹性应变能积累,震时和震后弹性应变能快速释放与逐渐调整恢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1年和2013年东北地区GPS观测资料计算得到的地壳水平运动场和连续主应变场,研究了东北地区地壳运动特征和应变应力状态, 求解块体运动参数,计算东北主要断裂带的错动速率和断层应变应力状态,分析断裂带活动性。研究表明,2011~2013年期间,东北地区东部运动规律性相对较好,且东部运动场收敛于珲春-龙井一带,向东位移;中部和西部运动场一致性较弱,位移方向相对分散。主应变反映出,东北地区2011~2013年主压应力轴优势方向为NE55°。两个水平主应变轴都缩短的挤压区分布面积较小,两个主应变轴都伸长的拉张区次之,最小主应变轴缩短的区域和最大主应变轴伸长的区域所占比重最大。该时段Ms≥5.0地震集中在2013年,地震多发生在运动方向转折带附近及挤压-剪切活动区,最大的5.8级地震发生在不同运动区交界带和挤压作用相对强烈的构造带。  相似文献   

4.
利用GAMIT/GLOBK软件对2018~2021年以来云南地区43个GNSS连续观测站数据进行处理,获得时间序列,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计算获取应变率场,分析漾濞M_(S)6.4地震前后区域应变场变化。结果表明,地震危险区应重点关注面应变压缩区域和最大剪应变高低值转换区域;漾濞M_(S)6.4地震发生在前期面应变压缩区域,震后又迅速转变为拉张状态;漾濞一带长期处于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剪切活动较强,震中附近的最大剪应变率在震前出现短期区域应变积累速率快速降低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三峡重庆地区形变场及构造应力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利用三峡重庆地区GPS、钻孔应变及数字地震资料,综合研究该地区水平形变场及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各站点相对丰都龙河站运动速率在0~3 mm/a,呈现一定的右旋特征;整个区域表现为压性特征,区域主压应变方向为NW向及NE向;最大剪应变等值线在渝西南、渝东北及与渝东南分别出现高梯度带,与主要地震活动区域相对应。  相似文献   

6.
根据渤海湾区域1999~2013年多期GPS站点速率资料,以营潍断裂带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地块计算运动参数,求解主应变率和断裂带的应变率。基于应变率计算结果研究了区域应变-应力场。结果表明,1999~2011年渤海湾区域地壳整体受北东东-南西西向压应力和北北西-南南东向张应力作用,2011~2013年区域地壳压应力主方向为近南北向,张应力主方向呈近东西向,致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渤海湾区域不同地段的应力也存在差异,局部性变化明显。营潍断裂带不同时段的正应变率和剪应变率亦不同,1999~2011年为右旋剪应变-剪应力作用,2011~2013年为左旋剪应变-剪应力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云南地区43个GNSS连续站2012-01~2018-12站点位移时间序列进行深加工处理,以期间发生的7次M≥5.7地震为样本,分别获取震前面应变和最大剪应变分布,并对震前应变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7次M≥5.7地震前,云南地区存在显著的面应变变化趋势,多数情况下存在强挤压和强拉张并存的格局,累积面应变一般超过±4.0×10-8,地震多发生在面应变(特别是面挤压)变化的高梯度带上;2) 7次M≥5.7地震前,云南地区存在显著的最大剪应变变化趋势,累积最大剪应变一般超过5.0×10-8,地震多发生在最大剪应变变化的高梯度带上;3) 面应变(特别是面挤压)和最大剪应变变化的高梯度带可作为研判未来M≥5.7地震发震地点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8.
根据GPS点观测结果计算得出山西断陷带各地段1999-2003年的水平形变场存在差别,并有瞬时变化,应变场也有同样的情况。山西断陷带内的M≥4地震多发生在GPS点位移速率矢量较大的地区,且随着震级增大形变特征也愈显著。地震区的最小主应变速率和最大剪应变速率一般都较大;最小主应变轴的优势方向各时间段差别较大。山西断陷带的主体走向与最小主应变速率轴夹角较小,与最大主应变速率轴夹角相对较大,在最小和最大主应变速率轴代表的主压应力和主张应力共同作用下,山西断陷带的主体应变发生右旋张剪活动。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4~2013年GPS速度场数据,分析青藏块体东北缘的应变场和剖面应变积累特征。结果显示:1)稳定的阿拉善地块及鄂尔多斯地块分别阻挡了祁连山断裂带与贺兰山构造区分别向NE、E方向的物质迁移;2)主压应变率、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均分布在祁连山构造带东段、海原断裂东段至六盘山断裂西段,面膨胀率压性高值区主要在祁连山构造带东段,3)祁连山断裂东段显示为以压性为主、兼具左旋走滑,海原断裂东段至六盘山断裂西段则表现为以左旋走滑为主、压性为辅的相对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3~2021年4个GPS周期运动场数据,计算获得各周期应变场结果,探讨2022年青海门源MS6.9地震前4个周期的应变场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主应变能够更好地反映单点主压-主拉的应变特征;2)应关注最大剪应变率场高值集中区,2016年、2022年门源地震前第一、四周期高值区空间位置的分布对地震风险区的研判具有一定指示作用;3)正-负转换高密度梯度带与等值线四象限中心是面膨胀率场需要关注的重点区域,可作为中强地震的形变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1.
??????????????????????????仯?????????????????????????? ????????????????????,?????????С?????????????????????????????á??й?????????????硱?????????400???GPS?????????????1999??\,2001???2004?????????????????1999~2001?????????????仯??2001~2004???????1999~2001????????????仯???????????1)????????????????????????????ε????????????????????????2)?????????ε??????????????????????3)2001???????8.1????????????????????????ο?????????????????????????????????????????????4)???????????2001???????8.1???????????????????????????????????????????????????????????????????????????????????????????????  相似文献   

12.
????2011???2013????????GPS?????????????????????????????????????о???????????????????????????????? ????????????????????????????????????????????????????????????????о???????2011??2013????????????????????????????????????????????????????-???????????λ????в??????????????????????λ??????????????????????????????2011??2013??????????????????NE55°????????????????????????????????С??????????????????????????????С???????????????????????????????????????????????????Ms??≥5.0????????2013???????????????????????????????-???л?????????5.8???????????????????????????????????????????  相似文献   

13.
从GPS观测看华北地区的形变场演化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利用1992、1995、1996、2001年的GPS观测资料研究了华北地区形变场的动态演化。华北地区的形变场服从中国大陆板块的整体应力应变场,但也有动态起伏。从主应变场看,1992~1995年,整个华北地区主应变场的方向比较一致,即主压应变方向为NEE-SWW,主张应变方向为NNW-SSE,应变量东部大于西部;但1995~1996年则相反,西部应变量大于东部,而且应变场方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偏转,西部主压应变方向为NNE-SSW,而东南部地区为NEE-SWW;到1996~2001年西部地区主压应变又恢复到NEE向,整个华北地区应变量也趋于平衡。比较GPS观测与震源机制解给出的华北地区的应力应变场可以看出,其主应力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区地壳水平运动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将华北地区划分为阴山-燕山、鄂尔多斯、山西、太行、冀鲁、胶辽6个块体,应用1995、1996、2001年GPS观测资料研究了这些块体的水平运动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出华北地区各块体的相对运动既有继承性也有差异性。华北各块体的总体水平运动趋势是向东漂移,但是个别块体,如鄂尔多斯块体,在1995~1996年期间出现了相对的西向运动。1995~1996年期间华北各块体的运动速率比1996~2001年期间的运动速率要大,特别是阴山-燕山块体。1995~1996年期间鄂尔多斯块体和相邻的山西块体表现为张性分离,阴山-燕山块体之间表现为左旋走滑,这一现象可能与1996~1999年期间发生在华北西北部的3个地震的孕震过程有关。进一步分析表明,加密的连续GPS观测可用于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5.
��������ˮƽӦ�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5??1999??1999??2004???2004??2009????????GPS??????????????????????????????????????????????????????о?????????????????????????????????????????????????????????????????????????????????????????????μ?С???????????????仯?????????????е?????????????е????????????????????????????Σ????????????????????????????????????????????????????????????????  相似文献   

16.
对银川盆地的主要断裂及构造演化、GPS速度场、现代地震活动及其震源深度剖面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银川盆地受到太平洋板块北西向俯冲和青藏高原北东向挤压作用影响,并处于剪切拉分断陷环境;GPS速度场显示,盆地内断裂南段比北段速率大,2009~2015年的水平拉张变形和剪切变形与1999~2007年相比有所减小,而速率值相对增加;现今地震资料及震源深度剖面显示,地震主要分布在断裂附近,并且地震的震源深度受断裂控制,说明断裂对地震有很好的控制作用;盆地内GPS平行速率和小震活动与断裂活动性具有较好的相关性,GPS平行速率大,小震活动密集,断裂的活动性强。  相似文献   

17.
GPS测量揭示的福建沿海地区的现今地形变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根据福建GPS监测网3期(1997,1999,2001)观测资料的计算结果,分析了福建沿海地区的现今地形变特征。(1)福建地区有两个剪应变相对集中区,北部是湾口、闽清一带;南部是泉州、厦门一带。这两个区的剪应变随时间变化有加强的趋势。(2)南部剪应变集中区基本处于压应变环境,并且主要断裂两侧存在相对较高的剪应变集中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1999??2001???2001??2004???й??????????????GPS?????????? ????????????????????????????????????????????????????????????????????????????????仯???????????????:??????????????????????????????????????????????  相似文献   

19.
详细介绍了 1984~ 2 0 0 1年间越南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展的地壳形变 (应变 )监测研究工作及其初步成果。文章指出 ,研究地壳运动时 ,应针对不同的情况 (如构造运动周期 )采用不同的方法 ,而本文着重介绍了地球物理仪器方法 ,此法 (有时与大地测量方法结合 )既可用来监测从几秒到几十年的运动 ,也可监测微小的局部位移。监测用的是前苏联制造的石英管伸缩仪 ,采用光电传感器换能 ,照相记录 ,灵敏度为 10 - 8m m。在用于观测固体潮汐应变时 ,观测精度还取决于应变的周期 :对周日波及更短周期 ,精度可达 10 - 9~ 10 - 1 0 ;而对缓慢的运动则只能达到10 - 7~ 10 - 8,但此时记录具有高稳定性。但用于监测所在地区是否存在断裂活动则无疑具有肯定的效果。最后 ,根据已有的 2处台站 10余年的观测成果 ,得出下列结论 :1.Phu L ien台站位于 Dong Trieu- Cam Pha断裂与红河断裂为边界的区域内 ,而此断裂自古至今都有活动 ,发生过 6级左右地震。但这一地区在 1989~ 1991期间却构造稳定 ,只记录到缓慢的运动速率 (1× 10 - 6 /a) ,也未观测到地震前兆性的应变现象。2 .而在 1993年才开始观测的 Hoa Binth台站 ,到 1997年止 ,则观测到比较大的地壳运动速率 ;其绝对最大幅度高达约 10 0× 10 - 6 ,日均值为 6 0× 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