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下构筑物的发展使深基坑作业也随之俱增,在内蒙庆华青海煤化工业园汽车卸车槽基坑降水中,采用环状管井降水技术对该基坑进行地下降水,工程实施后降水效果明显,基坑开挖后土体固结良好,达到设计要求。该项技术的实施,为在高海拔地区地下水埋藏浅、基坑相对较深且水量相对丰富的软土地区构筑物基坑降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的建设及交通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基坑工程,存在着基坑降水问题亟需解决。文章分析了乌鲁木齐轨道交通2号线其中一路段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根据计算提出了降水方案,并采用数值法对降水方案进行预测,认为该方案具有可行性,可作为地铁2号线设计与施工的水文地质方面依据。  相似文献   

3.
微山湖二线船闸基坑涌水量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微山湖二线船闸基坑降水计算为例,把地表水发育地区、含水层和隔水层互层交错的水文地质条件,近似为无限均质含水层。基坑降水时基坑降水与均质含水层、设定降深、长期稳定开采时地下水资源计算雷同,理想大井法适用于基坑涌水量估算。  相似文献   

4.
基坑降水是岩土工程中经常遇到的施工问题。本文展示了一个降水工程实例,从中引伸出本工程尚未遇到而在其他项目中可能会出现并应及时解决的一些技术问题,引起同行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济南明水泉域百脉泉群为例,运用SPSS软件,采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大气降水年际变化、年内变化对泉水流量及水位的影响。分析表明:前一年降水及前二年降水量与泉水流量呈强相关关系,当年降水对泉水流量影响相对较小,呈中等相关关系;当年降水与前一年降水与泉水水位为强相关关系,前二年降水影响略小,为中等相关关系;泉水月流量与前2、3个月降水有较强的相关性,泉水水位则与前2个月大气降水具有中等相关性。丰水年及平水年泉流量、水位高峰值在时间上较降水的高峰值推迟1~3个月,泉水水位最大日升幅一般滞后某一次大的降水过程之后1~2天。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忻州市典型站降水及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分析,得出了河川径流的减少成因主要是受降水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所致.河川径流减小量中,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比重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讲,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远高于降水减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不同年代际背景下1963年和1996年华北盛夏降水的不同特点及其成因,利用ECWMF逐月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逐月降水等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统计t检验等方法,重点从大气环流和大尺度降水条件方面对比分析1963年和1996年华北盛夏降水产生原因的不同。主要结论如下:1963年华北盛夏降水要多于1996年华北盛夏降水;1963年华北盛夏降水为季风降水,而1996年华北盛夏降水为系统降水;影响1963年华北盛夏降水的中国东部地区500hPa位势高度场的距平分布为"北高南低"型,而影响1996年华北盛夏降水的中国东部500hPa位势高度场的距平分布为"西高东低"型。  相似文献   

8.
针对强降水是龙泉驿地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产生的重要诱因的问题,通过趋势分析法、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统计分析等分析了龙泉驿地区降水整体趋势,年、季降水量及降水日数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月、旬、日降水的集中性特征。结果表明,龙泉驿地区年季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06年后降水量开始显示出增加趋势。年降水量显示出3年、9年左右的准周期震荡,降水13数周期震荡则比较复杂。2008年以后龙泉驿地区年、季降水处于丰水期,降水集中性显著,降水强度有增大趋势,夏秋季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可诱发龙泉驿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降水时段和降水比重极值时段为7、8月,1980年代初中期降水集中性主要出现在7月份,1980年代中后期至2000年代主要出现在8月份。19--25旬是降水的集中性时段,而日降水高峰时段出现在0:00~7:00时段尤其是2:00~5:00时段。  相似文献   

9.
利用GPS水汽反演技术和GPS-IR技术进行降水分析及降水判定研究。首先,考虑到降水发生前后大气水汽含量、地面反射特性、GPS对流层延迟、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振幅(A)会发生变化,分析GPS-PWV和SNR-A与降水的相关性,并联合两者进行降水判定。结果表明,降水量与GPS-PWV正相关,与SNR-A负相关;加入SNR-A数据可提高降水判定的预报率和正确率。基于SNR-A序列的波谷和GPS-PWV序列的波峰进行降水判定,判定降水的预报率约为70%~82%,正确率约为50%~60%。  相似文献   

10.
利用滨州714SDN雷达体积扫描资料、济南探空和机载PMS微物理探测资料,按降水冷云云层分布特点,选择不同Z-M关系计算降水条件下各特定层垂直积分含水量;结合天气资料及雷达速度场分布特征,分析降水云层演变特征及人工增雨播云条件,确定增雨作业时间和区域.  相似文献   

11.
帷幕结合基坑内降水的方案是深基坑工程中地下水控制的主要趋势,由于基坑渗流场的复杂性和尺度效应,业内尚无成熟且精确的解析计算方法。在分析悬挂式帷幕基坑与闸坝渗流场特点异同的基础上,对闸坝改进阻力系数法进行修正,提出了承压水条件下悬挂式帷幕基坑渗流段的分段方式,推导了新的考虑基坑特殊段"水平汇流段"的等效阻力系数计算公式,并将之拓展至含水层各向异性条件下,实现了悬挂式帷幕基坑涌水量和坑外水位降深的定量计算;最后,结合典型基坑案例,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该方法的精确性。研究表明:经过合理分段、等效和修正处理后,改进阻力系数法在悬挂式帷幕基坑承压水渗流计算中,与数值法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能控制在5%以内,精度较高,且具有分段灵活、计算简单的优点,能适用于不同场地条件下基坑降水设计的计算。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与四川盆地伏旱及主汛期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高原前期加热强度同四川盆汛期降水和伏旱程度密切相关。把这些关系引入汛期降水预测模型对提高短期气候预测能力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水汽输送及降水模式对流域水文模型及水资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汉江流域水资源对南水北调以及下游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研究汉江流域水汽输送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是水文模拟和水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汉江流域19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以及GIS数据库和分析工具,分析了汉江流域的水汽通量、可降水量、实测降水量和降水转换率的计算方法;以汉江流域1998年7月的气候再分析资料和降水资料为例,计算并分析了汉江流域1998年7月可降水量与实测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降水转化率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水汽输送、可降水量、实测降水量,以及降水转化率的相关性和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分析汉江流域1981-2010年的可降水量和实际降水量的分布表明,汉江流域可降水量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降水转换率近年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对于东亚季风区石笋δ18O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的争论较多,主要在东亚季风区石笋δ18O代表夏季和风强度、夏季风降水还是水汽源变化。基于中国东部华北地区降水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反相变化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菲律宾海降水反相变化(遥相关),从年际-年代际到千年-轨道尺度对石笋δ18O与夏季风降水、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通过对比石笋δ18O记录与华北和梅雨区降水,发现石笋δ18O偏负对应华北降水增加,梅雨区降水减少;石笋δ18O偏正对应华北降水减少,梅雨区降水增加。这种对应关系不仅存在年际-年代际尺度,而且在千年-轨道尺度同样存在,石笋δ18O不仅反映夏季风强弱变化,同时与中国东部区域降水关系是明确对应的。通过降水的空间相互关系,发现ENSO活动主要通过影响中国东部降水的空间分布格局而作用于石笋δ18O。La Ni?a态导致南海及菲律宾海对流加强,西太副高位置偏北,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缩短,华北夏季降水增加,东亚季风区石笋δ18O偏负。El Ni?o态,南海和菲律宾海对流受到抑制,西太副高位置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延长,华北夏季降水减少,东亚季风区石笋δ18O偏正。另外,水汽源分析发现,菲律宾海水汽输送对东亚季风区降水及降水δ18O贡献相对较小。因此,综合分析认为,东亚季风区石笋δ18O主要反映了亚洲夏季风的强弱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了主成份分析及因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影响降水pH值的主要源及其贡献和这些源被降水清除的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大气中一次污染物是影响降水pH及各种成分浓度的主要因素。人为污染源包括高排放源、低排放源和汽车源,它们的排放物以碱性物质为主;自然污染源包括输送物、腐烂物、自然NOx等,它们的排放物主要是酸性物质;在一般情况下,降水的pH值取决于高、低排放源排放的碱性物质的多寡;降水量越大,清除的污染物越多,在雨季各测点降水平均pH值为6.31~7.10。在高排放源影响小的地方,对持续时间长的大雨,降水后期的pH能反映自然源的影响,其值小于5.60。可见,攀枝花市酸雨几率极低甚至降水呈碱性,  相似文献   

16.
在回转椭球状降水粒子的假设下求出了降水粒子的散射截面,并且考虑了粒子轴线铅垂和随机取向两种重要的典型情况;推导了双极化雷达的回波方程以及降雨量公式。该方程除包含降水粒子的信息外,关于雷达与降水粒子间的几何关系都以雷达天线仰角及雷达与降水粒子间的距离表示,同时还考虑了地球的球面效应和大气折射效应。由于采用了并矢方法,使推导简捷明了  相似文献   

17.
前期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中国春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认识印度洋海温的异常变化与中国降水的关系,采用SVD分析、相关分析及合成差值分析讨论了前期冬季关键区海温的异常变化对中国春季降水影响的差异,探讨了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结果表明:前期冬季关键区海温的异常增高(降低),会造成后期春季中国华北往南到华中、华东、华南东部及西北的新疆地区的降水明显增多(减少),西南的四川、贵州及华南的广西等地降水会有所减少(增多)。与关键区冷年相比,在关键区的暖年,环流形势反映出东欧槽显著减弱,北方气压显著降低,蒙古高压明显减弱,冷空气南下更为明显,而华南东部、华中、华东及华北一直被较为显著的南风气流控制,海洋的暖湿气流向中国内陆输送更为显著,使得东部及中部大部分地区水汽较为充沛,形成大面积的降水。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临河及岩石基坑支护问题,文章深入研究了该种形式基坑的支护设计特点,结合长沙市浏阳河隧道北段明挖暗埋段基坑工程实例,通过对各种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分析,确定了该工程经济合适的基坑支护和降止水方案。  相似文献   

19.
降水的时空变异分析是认识区域水资源形成与演变的重要方法。时空变异特征分析不仅可以系统地对降水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而且能从空间上把握降水的分布格局。本文将河南省近51年雨季降水资料,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回归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插值模拟及交叉验证等,对河南省降水时空变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雨季降水整体来看呈增加趋势,近年来尤为明显;但9月份表现异常,呈下降趋势。(2)月降水量差异明显,最大降水量在7月份,平均达到178.3 mm;(3)在空间上降水呈现出明显的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格局;有明显的集聚特点,在南部以罗山、潢川为中心形成降水丰沛聚集区,北部以辉县为中心形成降水稀少聚集区;林县、栾川和西峡表现为空间例外,明显高于相邻区域的降水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36年(1951~1986)我国汛期(4~9月)160个站的降水距平百分率资料,用RPCA(Rotat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的方法对我国汛期降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汛期降水有六种典型结构,它代表了我国汛期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而相应的时间系数代表着年际变化。如果将各主分量的时间系数做5年滑动平均,按文献所定义的气候跃变,则在六十年代,我国黄河流域、长江下游及以南、东北地区的降水发生了气候跃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