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漳州生态旅游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凯军 《福建地理》2004,19(3):40-43
漳州是个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的地方。近几年,漳州生态旅游发展较快,但与国内其他条件类似的地方相比,仍显滞后。本文拟从漳州发展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包括生态旅游资源、社会大环境、客源市场)、现状(包括区域之间竞争、资源级别、有关部门和群众的认识)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漳州生态旅游业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2.
中国生态旅游机会图谱(CECOS)的构建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依据游憩机会图谱(ROS)和生态旅游机会图谱(ECOS)的理论基础,基于中国的国情提出了面向规划需要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旅游产品规划和管理工具中国生态旅游机会图谱(CECOS)。主要创新包括:①提出生态旅游产品非仅仅是观光型产品的观点,论证了森林瑜珈这类参与型产品符合生态旅游的基本要求;②克服二元思维,以连续轴的思想将生态旅游产品分为高等级生态旅游产品(HCET)、中等级生态旅游产品(MCET)、低等级生态旅游产品(LCET)和大众生态旅游产品(MNT)四种类型,并在CECOS中用资源、与社会的联系、管理因素、对环境影响的可接受性、对可持续性的要求和可参与性六个一级因子明确了四种类型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论旅游地生态旅游文化系统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从系统论和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生态旅游主、客体构成问题进行了重点的分析,认为生态旅游系统中主体构成包括生态旅游者、非生态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属地居民;客体构成包括生态旅游地的自然本底景观和旅游地的风景景观.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包含旅游景区生态和谐子系统(物质层次)和人对旅游地景观的心灵认知和感悟子系统(精神层次)的生态旅游文化系统,并指出该系统中存在的5种能量信息互动关系和关系介质-生态旅游体验.通过该研究的归总以期推进研究者和管理者对生态旅游文化构成的探讨,将学术界和非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的观点相互结合并促使生态旅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旅游区域协作是联合生态资源开发、促进自然生态保护和实现区域发展的制度保障,也是解决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掣肘的关键。中国地域广阔,山地、水域等大型自然地理实体常常是行政区的自然分界线,受到行政体制分割的影响,这些地区的生态资源利用通常是独立分化式开发,造成地方政府之间生态旅游产品的低层次、重复建设,限制了我国生态旅游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需要针对以上问题,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区域生态旅游合作的空间体系和模式。本文系统梳理了生态旅游区域协作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发展障碍,提出了中国生态旅游区域协作的空间发展和协作模式。结果表明:(1)生态旅游区域协作是建立在自然地带性、文化社会相似性、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性和政策一体化基础上的必然选择;(2)生态旅游区域协作主要存在有行政区划壁垒、合作动力不足、合作模式松散、区域划分不清等四个关键问题;(3)中国生态旅游协作发展应采用生态旅游功能片区、协作区、风景道、线路、节点相结合立体化空间治理模式,从点、线、面三个层次构建一体化的协作体系。本研究对于未来中国的区域生态旅游协作和空间体系构建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辽西走廊拥有丰富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在辽宁省政府发布《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辽西走廊可通过积极挖掘丰富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旅游扶贫战略实施,逐步实现区域均衡格局。辽西走廊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落实和生态文明建设。辽西走廊地区的自然保护区数量、类型以及地理位置都具有非常突出的生态旅游发展优势。为了促进辽西走廊地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未来需要采取5项对策:(1)政府重视、扶持;(2)地区、部门联合发展;(3)生态旅游精品打造;(4)客源市场开拓;(5)生态信用管理。  相似文献   

6.
珠海市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珠海市的生态旅游资源、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认为目前珠海市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发展存在一定问题,生态旅游开发应注重科学定位,以生态旅游作为珠海市的旅游品牌,旅游产品设计要突出海洋海岛和生态城市特色;加强保护意识,优化旅游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努力发展生态产业.  相似文献   

7.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旅游资源的载体,因具有资源品位高、旅游产品原生性、客源充足等优势和便利条件,成为生态旅游的最佳选择.然而,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出现了众多非伦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政府、企业、公众3个行为主体层面构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体系,旨在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哲学支撑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8.
陕西秦岭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宇峰  孙虎  原志华 《山地学报》2008,26(1):113-119
陕西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相对薄弱.秦岭是陕西山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且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对秦岭山地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秦岭山地旅游资源具有4个显著特点.针对目前秦岭山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结合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并在"资源环境保护"为开发前提的理念基础上,总结了秦岭山地的开发模式,包括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地质地貌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生态主题公园旅游开发模式、乡村山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等.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三明市拥有丰富且优势明显的生态旅游资源,为建设生态旅游胜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在分析研究三明资源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明发展生态旅游的目标、品牌定位、产品体系建设、措施等战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海岛县(区)旅游业转型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海岛县(区)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迅速,众多海岛已成为知名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但总体仍处于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发展阶段,产业综合素质较低,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旅游业转型发展要立足于海岛县(区)地域经济体、自然综合体和社会综合体的特殊属性,倡导生态旅游,发挥地方政府的宏观主导作用,落实战略性主导产业定位,以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动员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构建系统经济发展模式,发挥旅游业在增强经济活力、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使之成为海岛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