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荆钗记》是宋、元时期与《白兔记》、僻月亭》、保狗记》并称的四大南戏之一,在我国古代戏曲史上曾产生很大的影响。直至今天,在许多地方仍保留着《荆钗记》的剧目。  相似文献   

2.
《墙头马上》,元代杂剧,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作者自朴,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元代四大爱情剧”。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名》2011,(10):41-41
钱塘江是浙江省第一大河,发源于安徽省黄山,流经安徽、浙江两省,古名“浙江”,亦名“折江”或“之江”,其名最早见于《山海经》。钱塘江是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河流全长605千米,流域面积5.56万平方千米,年均流量442.5亿立方米,河口潮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472万千瓦特。新安江与兰江是钱塘江的源头,于上海市南汇区和宁波市、舟山市嵊泗县之间注入东海,其中杭州附近河段,称为“之江”或“罗刹江”。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出生地之谜文/@@赋春恰如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被誉为“西方史学之父”,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被誉为中国史学之父。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探索精神,写出了“千古之绝唱”──《史记》。他向人们展示了自炎黄时代直至他所生活的汉代的中华...  相似文献   

5.
明朝是旅行家辈出的时代,王士性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位。他“少怀尚子平之志,足迹欲遍五岳”,其一生游历,除福建外,遍及当时的两京十二省。“余已遍海内五岳,与其所辖之名山大川而游,得文与诗若干篇记之矣。”其所记之文即是众多精彩的游记与记游诗,结而成集为《五岳游草》,其文“极简练,而又文采焕然”。  相似文献   

6.
~~有苎翁泉,又呼陆家井。唐隐士陆羽号‘桑苎翁’,著有《茶经》传世。陆家井为苎翁泉。余杭县志也有类似记载。”(《集刊》1986年第一期总第三期)于是把陆羽著《茶经》的地点进一步定格在余杭双溪。接着,又有张堂垣先生的《陆羽泉记》,称:“弟子沈君偶见《双溪十景诗》,其中记有苎翁泉,知余正苦于寻觅,乃撕下此页,辗转送来。”又说:“根据县志记载,几经查访,果在双溪附近找到苎翁泉。又据《双溪十景诗》、《苎泉怀古》诗和《余杭县志》所记,陆鸿渐隐居苕溪,当更确切。”(《集刊》1989年第一期总第六期)所谓的《双溪十景诗》被称为“古书”,…  相似文献   

7.
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法器礼人“琮”始见于《周礼》等古籍。其形以《周礼·考工记·玉人》所释:“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白虎通·文质篇》曰:“圆中牙身玄外曰琮。”郑玄补注《周礼》时说:“琮,八方象地。”南唐徐锴释琮时讲:“状若八角而中圆。”后人因难辨琮状的实体,以致南宋时称为“镇圭”。至清乾隆,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琮,瑞玉,大八寸,似车”的说法为据,直呼“琮”为“辋头、杠头笔筒”等,  相似文献   

8.
历史时期塔里木河流域水系变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极为丰富的地理与历史文献,诸如《山海经》、《史记》、《汉书》、《水经注》)、《大唐西域记》、《西域水道记》、《新疆图志》等,都有对塔里木的地理环境,山川道里,城廓兴废,人文习俗的详细记载;近代学者对塔里木盆地的历史考古,地理考察,沙漠探险和地形测绘,著述颇多,特别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得的卫星照片,更可使我们“神”瞰盆地全貌。这些都为我们研究塔里木盆地水文网的变化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博斯腾湖的盐化原因及其控制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很早就有对博斯腾湖的记载,如《前汉书·西域传》讲“焉耆国……近海水多鱼”;《水经注·河水篇》称它为“敦薨之诸”;《西域水道记》称之为“巴喀喇赤湖”。就水域而言,博斯腾湖在新疆是仅次于罗布泊和艾比湖的第三大湖;就水质而言  相似文献   

10.
李兴臣 《中国地名》2014,(2):69+72-69,72
被誉为“法帖之祖”的北宋祖刻《淳化阁帖》残本,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帖?它的历史价值如何?《淳化阁帖》是在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组织编集“出版”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名家书法集帖,编刻于淳化三年(992年)。  相似文献   

11.
“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帘风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这篇精彩的文章是600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写的《阅江楼记》。许多后世之人按文索骥,却始终不见楼之踪影。后经考证,这篇《阅江楼记》中有关“阅江楼”的描写只是一种想象。1360年,朱元璋率兵8万,在卢龙山上设伏,打垮了率40万兵马来攻应天府的劲敌陈友谅,一举奠定了在应天建都(改名南京)立国,一统天下的基础。为纪念这一重大胜利,洪武六年,他下令将卢龙山改赐名狮子山,下诏在山顶建阅江楼,并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又令诸大臣各写一篇同名文章。其中以大学士宋濂所写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断 升华,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之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也日渐成为国内外的关注热点。 作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湿地大国,我国 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后,先后制定和 出台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和《全国 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等,并完成了首次全国  相似文献   

13.
都者,大城也。《荀子·富国》:“田畴秽,都邑露。”亦引申指首都,《三国志·吴主传》“秋九月,权迁都建业。”而且诸侯之都城,繁华之大市,盖有“都会”之说。柳宗元《封建论》所谓“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所谓“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即可为证。柳永《望海潮》词则更写尽杭州古都会之极:“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荣。”据传金主完颜亮读之,欣然有慕于此词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神州之都,世皆祈仰,江山多娇,人共折  相似文献   

14.
周村是清代鲁中地区最重要的贸易城镇之一,其在清初经历了一个迅速崛起的过程。在明代中叶,周村还是一个“居民三百家”的普通村落,而到了清康熙年间已经发展成了山东著名的商业中心。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长山县知县金铽所撰《周村义集记》说,周村“地不通夫水陆而天下之货聚焉,熙熙然贸易有经,如有化日”;  相似文献   

15.
鄯善:位于吐鲁番盆地之东,属吐鲁番专区,清代设县之前,地名辟展。辟展在汉代属于东师前国的东境,北魏以后属高昌国。据《魏书》、《北史》记,高昌国有八城(隋代增至十八城),高昌城(今高昌古城即其址)东百六十里有白棘城,《魏书·唐和传》作白力城即清之辟展城。北宋人王延德奉命出使高昌,留有行程录,收在《宋史·外国传》高昌条下。王延德记:“[经]鬼谷口避风驿,又西行八日至一地、名宝庄”,鬼谷口避风驿是  相似文献   

16.
山东曲阜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京沪铁路东侧,北依宁阳县,南与邹城市接壤.东与泗水县为邻,西隔泗河与兖州市相望。 “曲阜”一名始见于《礼记·明堂位》:“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春秋左氏传》:“鲁公伯禽宅曲阜之地”。据《尔雅·释地》记:“大陆曰阜”。《说文》:“阜,大陆也,山无石者。”《释名》:“土山曰阜”。又《风俗通·山泽》:“阜者,茂也.言平地隆踊不属于山陵也。”东汉应劭曰:“曲阜在鲁城…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GIS课程内容的对比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妙龙  黄佩蓓 《地理科学》2002,22(6):747-752
介绍了作为全球性GIS教材范本的美国国家地理信息与分析中心(NCGIA)研究生用“地理信息科学核心教程”的内容体系和结构,介绍了被誉为GIS经典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技术,管理与应用》一书的内容体系,作为对比,介绍了我国最新出版的被誉为“迎接新进展空间时代与信息社会的好教材”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与应用》一书的主要内容;对比国内外教材,分析探讨了我国GIS教育、教材与人才培养中的成功与不足;针对当前GIS学科发展迅速、人才培养中教材体系庞杂的特点,提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的教材体系框架,旨在为我国跨世纪GIS教育与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章怡虹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2):1570-1573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与中国田园诗人陶渊明都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他们的诗中都蕴涵着深深的“故土”情结。研究他们的代表作——荷氏的《返乡》与陶氏的《归去来兮辞》,都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尽管文化背景、文化语境、情感基调不一,然而,他们构筑的对“诗意栖居”的憧憬和神往却折射出人类共同的生命艺术境界。本论文分别从两首诗的归因、归程、归宿三方面来论述,两种文化和不同地理环境的特质和基因塑造了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诗人,形成了他们别具风格的诗境。  相似文献   

19.
昌吉曾有张堡城、彰八里、昌八刺等古地名。清代以来,对古地位置颇多考证记述,综述如下: 一、清以前对昌吉的记述: 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地理志》“北庭大都护府”条记载:“自庭州西……轮台县,又百五十里有张堡城守捉”。2.元代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记“重九日,至回绝昌八刺城”。3.明代宋廉:《元史地理志附录》有地名“彰八里”。  相似文献   

20.
著名的农民画之乡——陕西省户县的“户”字,原来的写法为“”(读音与“户”同[hu])。1964年,经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改“县”为现在今使用的“户县”。“县”改为“户县”,还得从郭沫若先生的一篇文章说起。1964年5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郭沫若先生的长篇文章《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文章提出:“应该大力压缩通用汉字的数量”,“好些生僻字眼的地名,请把它们改换成同音的常用字”。当时,胡乔木同志在杭州休养,看了郭老文章以后,就给当时的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刘澜涛写了一封信说:郭老意见很好,陕西就有不少难认难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