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9 毫秒
1.
1996年7月和8月间,利用陕西天文台骊山天文观测站1.05m望远镜卡焦照相,对海尔-波普彗星进行了定位观测。该望远镜卡焦焦比为F/10,底片比例尺为20”/mm,无畸变象场约为1平方度天区.用蔡司ASCORECORDE2坐标量度促进行底片测量,归算时采用6常数模型,用PPMsouth星在做参考标准,最终给出在FK5基本系统上(J2000.0历元)各观测时刻海尔-波普彗星的α和δ观测值。  相似文献   

2.
仪器:折反射天文望远镜 D=120mm,F=1,500mm; 海鸥DF型单镜头五棱镜反光照像机,底片21 Din KODA COLORII(135彩色负片). 方法:拍摄日冕、“倍利珠”和“金钢钻环”像时,取去物镜前的减光板.生光前的几秒钟,从照像机取景镜里监视日冕,一旦看见耀眼的白光,即刻连续拍摄,可以得到生光时的“倍利珠”和“金钢钻环”像.  相似文献   

3.
从1986年3月16日至4月22日我们在新西兰约翰山天文台对哈雷彗星进行了近核区照相观测.所用望远镜是61cm反光镜(f/14.2),底片比例尺23.″8/mm.底片和滤光片组合分为三种:Kodak IIaO,Kodak2415,2415+RG610.IIaO底片用氮烘烤敏化,2415胶卷用氢烘烤敏化.一共得到96张底片,记录到彗核区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此暂不赘述. 在1986年3月25日晚,透明度很好,宁静度小于1”,当晚共得到10张底片:1(IIaO),2(2415),7(2415+RG610).在所得底片上可看到两个彗核,两核之间的距离(在天空平面投影)大约为5000公里,其中比较暗弱的彗核也有自己的喷流存在.这可能是哈雷  相似文献   

4.
在闪视用紫金山天文台40厘米双筒望远镜对金牛暗星云区进行的耀星观测底片的时候,在一处比较透明的地方发现了一颗周期非常短的变星[图1]。我们把这颗变星编号为ZB33。其坐标是赤经α=4~h30~m8,赤纬δ=+23°36'(1950)。从我们得到的资料看,它可能是一颗新变星。借助附近的浪多特(Landolt,A.U.,1967,A.J.72,8,1012)的光电B星等标准序列,对1977年12月11日晚的一组6张多次露光底片用Iris光瞳光  相似文献   

5.
本以复盖鬼星团区域的6张AC底片为第一期底片,1986年用佘山40厘米望远镜拍摄的7张鬼星团底片为第二期底片,作在1991年发表的鬼星团中心区域257颗星的J2000.0位置和自行星表为参考星表,算出了296颗AC星的赤经自行和赤纬自行,精度好于±0″.005/年,大多数星达±0″.001/年左右。  相似文献   

6.
本刊载了北天空三个区域(KNO10,NKO27,KNO148)的恒星相对于河外星系的自行(表4)。使用的资料由佘山40厘米赤道仪摄取(见表1)。归算方案见方程(1)。归算中,剔除了大自行的定标星,同时对得系和底片对采用加权法处理。最后结果:在x和y方向,星系平均“自行”的标准差分别为±0″.0017/年和±0″.0015/年;待测星的绝对自行的标准差为±0″.0021/年和±0″.0019/年;AGK3星表星的绝对自行的标准差为±0″.0035/年和±0″.0039/年(见表3)。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紫金山天文台光谱仪加配太阳像和底片同时移动的同步装置,在底片盒前加可以调节的狭缝,旋转光栅,扫描太阳单色像,得到氢H_α(λ6563A)、氢Hδ(λ4202A)、钠D_2(λ5896A)、氦HeI(λ5876A、即D_3线)、铁FEI(λ6302A)、钙CaⅡK(λA3934A)等谱线以及连续光谱区的太阳单色像。从单色像照片上可以看出不同谱线单色像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这里发表的小行星位置是在1959年上半年內所作的照相观测.用以观測的远鏡是口径60厘米、焦距300厘米的反射望远鏡和口径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折射望远鏡,它們在下表底片序号一栏中相当地以N号和T号表明.每次观测所用比較星通常选自摄影星表,其中也有一部分选自A.G.星表.表中观测与計算之差一栏系与苏联理論天文研究所出版的小行星星历表比較而得的数值.观測者栏中“鈺”表张鈺哲,“家”表张家祥,“婉”表徐婉青,“靜”表莫靜儿,“海”表周兴海,“元”表願頑元,“雄”表車一雄,“义”表掦修义,“琦”表王琦.  相似文献   

9.
描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利用Schmidt望远镜实现的各种巡天计划及Schmidt底片的特点。介绍了Schmidt底片处理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块底片处理法(Subplate),Mask法和滤波法处理底片的数学理论和结果。讨论了现代其他数学方法用于Schmidt底片处理的可能性。最后对编制LAMOST输入星表可能采用的底片处理方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描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利用Schmidt望远镜实现的各种巡天计划及Schmidt底片的特点。介绍了Schmidt底片处理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块底片处理法(Subplate),Mask法和滤波法处理底片的数学理论和结果。讨论了现代其他数学方法用于Schmidt底片处理的可能性。最后对编制LAMOST输入星表可能采用的底片处理方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叔和  唐正宏 《天文学报》1999,40(4):351-359
利用上海天文台佘山40 厘米折射望远镜拍摄的2 个底片天区15 张照相底片上的31 次观测,以ACT 星表作为初始参考星表,按中心重叠法进行归算处理,得到了16 颗依巴谷星和38 颗场星的高精度位置和自行结果,其中依巴谷星的赤经和赤纬标准误差的平均值分别为10 .5 mas 和7 .5 mas,赤经自行和赤纬自行标准误差的平均值分别为0 .70 mas/yr 和0 .59 mas/yr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国际上天文照相底片数字化工作的进展:底片的保存、底片数字化的意义和相关技术。扼要地介绍了国际虚拟天文台的情况及其与底片数字化的关系。分析了我国天文底片资料的保存现状,并提出了底片数字化建议:成立由各天文台专家组成的全国底片数字化协调小组,建立各单位保存底片的信息库、改进底片的保存条件、有步骤地对有价值底片上的全部目标进行扫描,以便将其与现代高精度的观测资料相结合,开展有意义的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13.
这里发表的小行星位置是在1958年下半年内所作的照相观测.用以观测的远镜是口径60厘米、焦距300厘米的反射望远镜和口径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折射望远镜.它们在下表底片号数一栏中相当地以 N 号和 T 号表明.表中标以 P.O.代号的是本台观测到的、星历表中未能对认出来的小行星.每次观测所用比较星通常选自摄影星表,其中也有—部分选自 A.G.星表.表中观测与计算之差一栏系与苏联理论天文研究所出版的小行星星历表比较而得的数值.观测者栏中“钰”表张钰哲,“家”表张家祥,“车”表车一  相似文献   

14.
最新发现:日本爱好者拍摄到木星“闪光”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本天文爱好者立川雅之于2010年8月21日观测到木星表面的神秘闪光,立川雅之居住在九州岛熊本市,他常使用一台150mm口径高桥TA0-150f/7.3反射镜配Philips ToUcam ProII摄像头进行天文观测。8月21日清晨(格林尼治标准时20日18:22),立川雅之在观察拍摄木星时发现,  相似文献   

15.
对天区0112-35的UKST物端棱镜底片上的11个类星体候选者进行了光谱观测,证实为类星体,给出了它们的红移值、证认图及光谱图。11个类星体中有6个属于角距小于4角分的3对类星体;1个类星体-星系对。  相似文献   

16.
本对已经使用九十年,位于上海西郊佘山的40cm折射望远镜,利用近期拍摄的三张昴星团区域底片,在PDS上量测星象坐标,再利用天体测量标准星场:Eichhorn,H.et al的昴星团区域恒星精确位置,作为底片上星象位置的比较标准,采用作常数、三镒底片归算模型求得在底片中心周围40′×40′的象场范围内定位转换精度达0″.03,对于50′×50′和1°×1°范围,分别达0.″04和0.″05-0.″06。底片常数中相应于彗差项系数达10^-5-10^-6量级,畸变项系数达10^-8量级,这些结果表明:架望远镜的光学和装上光电导星装置的机械传动系统,仍能满足高精度的天体测量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所谓“3,000A突起(Bump)”是关于类星体连续谱的重要问题之一。最近四年来已被许多文章明确提出过,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图1给出了类星体3C 273的光谱。我们可以看到在静止波长3,000A(v_0~10~(14.9)Hz)附近,辐射流有一明显的增高,这就是“3.000A突起”的典型事例。绝大部分其他类星体的光谱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从1981年开始,北京天文台开展了发射线星系的物端稜镜巡天。用60/90cm Schmidt望远镜加5.°3的物端稜镜在敏化的ⅢaJ底片上可以得到亮于16~m的星系光谱像。本文公布了第一批巡天结果:在覆盖天区约220平方度的12张底片上证认出50个发射线天体,47个河外星系(其中3个可能是新的Seyfert星系),3个行星状星云(其中一个N2242以前被当作河外星系)。文中给出了这些天体的名称、坐标、星等及光谱结构分类等资料,并比较系统地讨论了发射线星系的证认及光谱结构分类。我们还将本巡天的结果与其他天文台的结果作了比较。这些天体的证认图见图版Ⅰ—Ⅱ。  相似文献   

19.
下表所载小行星、彗星的位置(包括两次冥王星的位置)是在1955年全年内所做的照相观测。用以观测的远镜是口径60厘米,焦距300厘米的返射望远镜和口径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折光远镜,它们在下表底片序号一栏中相当地以N号和T号表明。每次观测所用比较星通常先自摄影星表,其中也有一部分选自Yale星表和A.G.星表,应用后两种星表的观测,大都利用了以四个底片常数归算星体位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上海天文台佘山40厘米折射望远镜于1958年拍摄的3张照相底片为第一期,印度Kavalur的234米VainuBappu望远镜于1996年用CCD拍摄的4幅图像为第二期,使用Brosche等1985年发表的球状星团NGC4147天区42颗恒星的位置和绝对自行作为参考架,用中心重叠法进行天体测量归算,得到了这个星团中心附近11'×11'天区内到B=17.6为止115颗恒星的位置和绝对自行,利用这些自行对成员概率作了估计.本文还给出了用VainuBappu望远镜CCD测光结果得到的这个星因水平文和巨星支恒星V与B-V.V-R和V-I颜色星等图,并对这些颜色星等图和团自行作了讨论,得到这个星团的赤经方向绝对自行为-2.82±0.49mas/yr,赤纬方向绝对自行为2.37±0.43mas/y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