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台湾强震对赣粤闽交界及其沿海地区地震形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图通过分析台湾地区与赣粤闽交界及其沿海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动力环境、地震活动的相关性来探讨台湾强震对赣粤闽交界及其沿海地区地震形势的影响,从而分析赣粤闽交界及其沿海地区近期的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2.
根据最近38年的区域台网资料,利用空间扫描法对粤闽交界及近海地区进行b值填图,并利用多地震活动性参数值(b、a/b、E和n)组合分析方法,讨论了区内滨海断裂带各段落的现今活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粤闽交界及海域地区b值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整个研究区域的平均6值为0.98.(2)滨海断裂带的东山-漳浦段足断裂带上...  相似文献   

3.
强震概率增长时段判定法在粤东及邻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乃岗  罗振暖 《华南地震》1998,18(1):116-118
将强震概率增长时段判定法(TIP-M8)应用于粤、闽、赣交界及近海地区,资料从1985至1995年底。绝大多数地震流函数异常显示,从1995年底起3年内该区将发生5.5级左右地震。1997年5月31日发生的福建永安5.2级地震与此判断相符。  相似文献   

4.
粤闽两省地下流体月异常频次叠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粤闽交界地区、粤闽两省1988年1月到2000年12月以及粤西地区1987年1月到2000年12月地下流体月异常频次叠加值。结果表明,以正常时段占总时长80~90%作为设定异常阈值的依据,除1997年5月福建永安ML5.6级地震外,粤闽两省及其沿海发生中强地震前地下流体月频次叠加值均出现异常。粤闽两省计算结果显示了4个比较明显的高值异常时段,其中3个异常时段后,紧跟着是粤闽两省ML≥5.0中强地震的活跃时段,且叠加值的“正常时段”、“异常时段”与地震平静期、活跃期对应较好,为未来的中强地震活动频度和强度的判断提供依据,但该方法会损失个别资料的短期异常。  相似文献   

5.
粤闽赣交界区波速比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台和达法,利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数字地震观测记录对粤闽赣交界区及邻区波速比特征进行研究,获取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结果:粤闽赣交界地区沿海一侧明显比内陆地区波速比要高;约在北纬24°,东经114°处,处走向北东方向上是波速变化比较明显的分界线,该分界线可能是由于地下两侧的岩石岩性不同造成的,或与该地区介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存在变异关有,也可能与此地区地震应力场变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由滨海相沉积样品反映的东南沿海海岸升降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起浩 《华南地震》2001,21(1):6-13
收集了闽、粤、桂、琼4省(区)海岸带的^14C测年自45000aB.P.以来共490个演海相样品,依据文献[1]广东中山石歧45000aB.P,以来的渐进上升水动型海平面变化曲线,计算了相应地区晚更新世及全新世以来海岸地壳的升降速率,结果表明,除粤西和粤东一些地区及海南省外,东南沿海海岸部份地壳的升降速率,结果且明,除粤西和粤东一些地区及海南省外,东南沿海海岸份地区晚更新世及全新世时期和中期地壳主要表现为下沉,全新世中晚期特别是晚期主要反映为上升,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主要表现为继承性下沉,现代地壳形孪测量反映的地壳升降较多地区与一述趋向大致相似,广东惠来县东60km下新礁海域及珠江三角洲灯笼沙等15个地区,是地壳升降异常速率较高地区。  相似文献   

7.
秦乃岗 《华南地震》2001,21(4):27-32
用强震概率增大时段判定法M8方法判断近年来广东省及邻区几个主要震区(粤闽赣地区、粤桂琼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期地震发展趋势,结果显示1997年5月福建永安5.2级地震,1999年5月海南5.1级地震,震前约1年半,地震所在区域均出现了强震概率增大时段.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计算结果未发现强震概率增大时段.  相似文献   

8.
罗杰 《华南地震》2008,28(1):85-91
以地震应变能作为响应因子,研究了1997至2007年赣粤闽交界及邻区4.0级(ML≥4.0)以上中强地震临震前的加卸载响应比(Y值)的基本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80%以上的地震在临震前Y值呈现出高值异常形态。因而它可以作为此地区地震预测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9.
陈大庆  杨马陵 《华南地震》2010,30(Z1):69-75
根据近几年来关于台湾地区北西向构造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北部菲律宾板块俯冲带和南部南海次板块俯冲带北西向的交界线为界,研究了北南两个区域深源地震分布的对称性,说明在此研究区域的构造活动上两个方向相反的俯冲带起到了控制作用。研究中还发现南海次板块深源地震、两个俯冲带的震级影响函数与粤闽交界及台湾海峡区域中强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两者都显示自2000年以来粤闽交界及台湾海峡处于5级以上地震平静期。  相似文献   

10.
利用江苏数字地震台网近两年记录的85个中、小地震数字资料,调整了计算参数,继续对我省及邻近地区的环境剪应力场作了追踪计算。得出我省及邻区、近海地区几个应力值相对较高的需要注意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We determine the stress field of Guangdong and its adjacent area by using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137 earthquakes and obtain tectonic stress tensors in 12 zon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azimuth of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σ1 is approximately WNW in southwestern Fujian, southern Jiangxi, Guangdong’s Heyuan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NW in Guangdong’s Yangjiang, and nearly NNW in the two zones of eastern Guangxi and Beibuwan Gulf (the Northern Gulf), varying clockwise in WNW-NW-NNW from east to west. The azimuth of minimum principal stress σ3 varies from NNE to ENE. The relative magnitude of medium principal stress σ2 (R value), is the smallest in Beibuwan and largest in Longyan of Fujian. Strike-slip faulting is dominated in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12.
东南沿海地震形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美凤  林世敏 《地震》1996,16(2):197-201
研究1900年以来东南沿海地震活动序特征,并进行了地震活动分幕,结果表明,1986年开始进入了本世纪以来的第V地震活跃幕,本活跃幕将延至2000年左右,期间有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危险,最大可能的发震区是闽粤交界及其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3.
广东地区重力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东地区1988-1999年流动重力资料的重新整理计算,对粤东,粤西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重力场演变趋势做了分析研究,探讨其与华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的关系,并提出了广东地区重力场时,空,强变化的地震前兆信息,为该地区提供震前重力场异常判别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生命线网络工程,在遭受本课题给定的4个震源地震袭击时所受到的震害进行了系统分析,预测其直接经济损失,并对网络工程的可靠性作了评估,此项成果可为制定防震对策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5.
广东沿海地区现代地壳垂直运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卢汝圻 《华南地震》1997,17(1):25-33
对30多年来1万多km精密水准复测数百个重合点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广东沿海岸段的地壳平均以-0.5mm/a幅度沉降,表现出粤西抬升,粤东沉降,珠江三角洲大面积下沉的格局。粤西岸段平均以+0.6mm/a速率上升,粤东沿海岸段平均以-0.7mm/a速率下降;珠江三角洲以-1.8mm/a速率下沉,桂东南岸段则以+3.4mm/a的速上升。  相似文献   

16.
依据福建地区最新的跨断层资料,结合福建地区地震地质构造及历年来对福建地区跨断层场地的研究分析成果,对福建地区天马定点形变场地、17个流动跨断层场地及所有跨断层场地形变速率强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龙岩-厦门-东山区域、闽粤交界区域形变速率较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闽粤沿海全新世垂直构造运动的速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华南地区新构造运动具有断块垂直差异运动的特征,本文主要根据目前已测定的,分布于闽粤沿海地区的若干个全新世海相沉积物的放射性年代,海拔高度等数据,初步估算和对比闽粤沿海不同断块构造区的垂直构造运动的速率,并探讨它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